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706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

202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68

一、单选题(共20题)

1.某学生发明了一种充气雨衣,雨衣下面是一个气圈,充气后雨衣张开,雨水便不会灌进鞋子了。

这一充气雨衣的构想,是从芭蕾舞旋转长裙和游泳圈得来的。

这种构想体现的心理机制是()。

A:

思维定势

B:

功能固着

C:

负向迁移

D:

原型启发

【答案】:

D

【解析】:

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原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题目中的芭蕾舞旋转长裙和游泳圈就是“原型”,由此发明了充气雨衣体现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A:

关键期

B:

发展期

C:

转折期

D:

潜伏期

【答案】:

A

【解析】:

关键期最早是由动物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技能的发展存在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需要的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例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在教育活动中涉及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是()。

A:

课程

B:

教育评价

C:

教学评价

D:

教育目的

【答案】:

D

【解析】: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A:

孔子

B:

杜威

C:

昆体良

D:

思孟学派

【答案】:

D

【解析】: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5.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

A:

癸卯学制

B:

壬子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

D

【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教育部部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1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

6.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A:

加涅

B:

罗森塔尔

C:

戴尔

D:

波斯纳

【答案】:

D

【解析】: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描述和概括的是()。

A: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

美国教育家杜威

D: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答案】:

D

【解析】: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8.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的经典实验。

A:

形式训练说

B:

相同要素说

C:

经验类化说

D:

关系转换说

【答案】:

D

【解析】:

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9.《红楼梦》中林黛玉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抑郁质

D:

黏液质

【答案】:

C

【解析】:

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10.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

杜威原理

B:

泰勒原理

C:

斯宾塞原理

D:

赫尔巴特原理

【答案】:

B

【解析】:

1949年,美国的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对现代课程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架构,被教育界称为“目标模式”或“泰勒原理”,是现代课程论的奠基石。

11.下列关于教育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A: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按照教育的作用方向来划分的

B:

隐性功能是不能转化成显性功能的

C:

教育的社会功能属于教育的派生功能

D:

隐性功能不见得都是负向功能

【答案】:

B

【解析】:

从教育作用的方向划分,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划分,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故B项错误。

对于隐性教育功能来说,是有可能出现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两种情况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

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12.在德育过程中,与德育要求构成基本矛盾的是受教育者已有的()。

A:

能力水平

B:

知识水平

C:

品德水平

D:

年龄特征

【答案】:

C

【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经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活动论

【答案】:

C

【解析】: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4.《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组织策略中的利用表格

B:

复述策略中的表格化

C:

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利用表格

D:

组织策略中的利用网络关系

【答案】:

A

【解析】:

题干所述为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应用,表示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15.某中学一次数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满分的学生。

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但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A:

稳定性

B:

持久性

C:

掩饰性

D:

短暂性

【答案】:

C

【解析】:

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掩饰性。

16.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泛实施的“档案袋评价”是一种()。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选拔性评价

【答案】:

A

【解析】:

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给予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17.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A:

讲授法

B:

实验法

C:

演示法

D:

谈话法

【答案】:

C

【解析】:

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属于演示法。

容易混淆的是B项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本题中学生只是观察,并没有进行实验操作。

1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

A

【解析】: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19.“让学校的一草一木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的德育方法。

A:

榜样示范

B:

陶冶教育

C:

理想激励

D:

修养指导

【答案】:

B

【解析】: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说话”是指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体现了环境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

20.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

教学思想

B:

教学内容

C:

教学方法

D:

教学手段

【答案】:

B

【解析】: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

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二、问答题(共10题)

21.材料:

这是一名中学生的来信,信中说:

“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

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

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有时会难过地背着人哭。

然而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总会想着它,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更加难以入睡。

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学习。

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位中学生出现了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她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治疗

【答案】:

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症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忡。

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

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

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不受欢迎的人。

对于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

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

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解析】:

22.直观教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综上所述,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解析】:

23.简述教师角色的含义。

【答案】:

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也即教师角色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包含着许多社会期望教师个体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解析】:

24.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答案】:

错误。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解析】:

25.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

这体现了教学中的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答案】:

错误。

这体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26.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答案】: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

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解析】:

27.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答案】:

正确。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解析】:

28.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答案】:

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

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解析】:

29.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答案】:

错。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教学中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解析】:

30.简述如何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答案】:

实行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2)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开展民主教育活动制度。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