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时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616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童年时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的童年时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的童年时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的童年时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的童年时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童年时光.docx

《我的童年时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童年时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童年时光.docx

我的童年时光

我的童年时光

(岁月记忆---我的故乡)

导语:

《论语-颜渊》儒家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话乍听起来,好像人生过得太消极,没有一丝毫进取的精神,但是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它有它的道理。

封建社会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

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我们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死富贵,只能尽力而为。

从玄秘的角度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调节着我们的世界,世事难预料;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顺其自然的平和心态。

有时你拼了命也未必能得到,有时你都没怎么动就得到了,随遇而安,享受生命,“生死有命”迷信指人的死活由天命决定,不可抗拒。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很真实的一句话。

与生活态度的关系并不大。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曾提出“非命”一说;他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非命”一说;似乎也有道理;从意识形态上是有“悲观的世界观”,从客观上认识是“唯心主义观点”但从实际生活中体现;的确人生处处遇无奈又应证了天命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述......。

我的童年时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谭晓平,又名.敦佐,笔名:

冰雪、时光老人,网名:

冰雪tan、时光老人tan,男,初中文化(自学大专),湖南省澧县垱市镇人,生于共和国乙未年(新中国七年),公元1955年3月23日。

1968年中学“毕业”下放到澧县大坪公社三合大队第一生产队务农,插队务农期间,参加修建湘黔枝柳铁路工程;王家厂公社五里堆.新房坪(七放坪、七黄坪)路段被评为五好民兵。

在公社“常年农建指挥部”担任总务兼工程员、卫生员。

在知青农场工作期间担任畜牧组组长兼兽医、农机员。

1977年从澧县大坪公社知青农场招工到澧县纺织总厂(该企业属国企中型企业)工作。

1983年4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工作后坚持自学和专业理论培训及参加高等函授专科系统学习了,机械制图,纺织工艺.纺织机械,工业统计,工业经济管理,标准计量管理(属于专干高等函授专科系统学习班,评为省级优秀学员),建筑管理等专业{由县政府.纺织总厂聘任为工程师}。

在纺织总厂工作期间历任班长、车间主任兼车间党支部书记、设备科科长兼工业普查办主任、计划调度科科长、技术科科长、技改办主任、总工程师室主任、制线分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气流纺纱分厂厂长、纺织总厂厂长助理兼生产部部长、厂长助理兼供应部部长、经纬纺织公司书记、金诚纺织股份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党委委员。

2006年9月底湖南金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被政府第二次把"国企")关闭清算--2006年底配合政府工作组维护湖南金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关闭清算负责保卫工作结束。

五十多岁的我下岗(被迫待业)。

我的童年时光章节目录:

第一章、我的故乡澧县垱市镇“古为大堰垱镇”:

第一节、澧县地理位置;

第二节、垱市镇地理位置;

第三节、我的家乡是一个秀丽的小城镇;

第二章、我出生在垱市镇一经商世家家庭:

第一节、我的出生地;

第二节、我的父亲;

第三章、我的祖父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

第一节、创建家业的祖父;

第二节、社会变革家族逆转命运;

第四章、我的童年成长岁月;

第一节、成长的岁月;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

第3节、儿童时期经历社教“四清”运动;

第四节、文化大革命运动;

第五节、儿童时期经历文化大革命运动;

第五章、难忘的儿时记忆;

第一节、童年美好的瞬间;

第二节、好奇心常惹来祖父打屁股笑话;

第三节、童年的苦与喜乐;

第4节、远去的货郎;

第六章、货郎担送货支农时代背景;

第一节、时代背景;

第二节、远去的货郎背影;

第七章、故乡涔水“文革大桥”修建史记;

第一节、“文革大桥”地理位置;

第二节、涔河的涨水季节;

第八章、故乡多宝寺民间传说故事;

第一节、澧县垱市镇传说中的远古“多宝寺”;

第二节、超越世俗古建筑;

第九章、刚步入少年的我加入“知青”行业下放到农村;

第一节、我恶梦似的从儿童步入少年;

第二节、老弱病幼也荣获“知青”称号;

第三节、少年“知青”试挑家庭生活重担;

第四节、入伍参加民兵修建湘黔枝柳铁路;

第十章、喜迎转机;

第一节、家族迎来重大喜迅;

第二节、追忆童年往事;

我的童年时光

第一章、我的故乡澧县垱市镇“古为大堰垱镇”;

第一节、澧县地理位置;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素称“九澧门户”。

澧县介于东经1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37′之间。

澧县地形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为太青山,海拔1019.5米,最低为九垸出草坡,海拔28.2米。

全境山、丘、平、湖均有,且分布比较集中,大体比例为1:

1:

3:

4。

山区属武陵山脉尾端;丘陵区大多分布在湘鄂边界;澧阳平原是湖南省最大的平原,大部分在澧县;湖区原属八百里洞庭范围,逐年淤积而成。

第二节、垱市镇地理位置;

澧县垱市镇位于澧县西北部地处武陵山余脉西北涔水河畔,北抵湘鄂边界与湖北省松滋县(市)、公安县交界。

南接临澧地界,东临安乡、津市,西邻石门,因涔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涔水河流途经“王家厂水库”流入涔水中下游,出口处位于澧县、津市小渡口汇流入澧水经洞庭湖入长江,小型船运物资可北上南下,通江达上海。

历代边贸通畅...,边界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历史上与鄂边界地区、本省接界县市地区等地就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商贾交往频繁。

是隔省隔县三角地区主要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专做地域农副土特产品向省外县外输出和输入贸易及所需的日用工业品贸易,灵活调剂了省内外和县内外边界地域农副土特产品。

第三节、我的家乡是一个秀丽的小城镇;

我我的家乡并不美但也是一个傍山依水的秀丽小城镇,但解放后地域建设飞速发展.现代的大堰垱镇;城市建设规范化,现在的“垱市镇”北街出街口的涔水“文革大桥”位于县道X008线,可直通澧县火车站。

南街出街口可直进军用“飞机场”。

西街出街口接连省道S302线,又紧靠支柳铁路。

东街出街口近临“澧州”城。

武陵山余脉西北的古刹“多宝寺”所在地山丘变成了花果山。

每年我回一趟故乡,发现故乡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

故乡的小镇上开了几个超市,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买东西方便多了。

故乡的小吃业历代远近闻名,旧街坊的老房子变成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

现在街道挂有形式各异的路灯。

每到晚上,路灯绽放出花一样的光,那温柔的光线显得明亮美丽,照着夜行的人、夜走的车辆,在静寂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与周围人家发出的亮光连成一片,又成了亮丽祥和的小镇静夜图。

过去街邻家只有辆自行车,可现在家家户户都骑上了摩托车,有些人家还开上了小车呢!

更不用说电视、手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了。

坐上回家的车子,我满心的欢喜、满怀的愉快。

故乡的路、故乡的楼房、故乡的人们都在夕阳的余辉中渐渐地离我远去,而我不舍地回头说:

故乡,您真美丽!

我还会回来的...。

第2章、我出生在垱市镇一经商世家家庭;

第一节、我的出生地;

公历纪元1955年5月14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农历乙未年(羊年)我呱呱啼哭降生至垱市镇北街的涔水下码头一世代经商世家家庭,一降生人间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从饥饿中渡过我的儿童发育期。

从此就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开始跨入不能按照个人自由幻想的愿望,无奈的走上漫长而艰辛历经沧桑人生路。

我的人生经历感悟图画

第二节、我的父亲;

我父亲谭徽珩(谭绍清次子),初中文化,父亲童年读书就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练就一手好字和书法(成家立业后经济困难时期每年靠写春联卖钱,换取一家人的过年费用)因天生体质较弱初中毕业后难以到外地深造求学,只有在家继父业学习经商,学习制作副食品手艺。

我父亲谭徽珩;是一个平凡人,但他一生经历是不平凡的走完他的人生路程!

父亲人生道路坎坷艰难,历经二个朝代风风雨雨,生在民国成长在民国,在共和国政治风雨中渡过艰辛人生。

继承父业,个体经商勤劳致富, 经营南货商贸行时,自己亲身当副食羔点师傅先后收徒弟五人;朱经满(中武乡人).施先友(谭家铺人). 丁家成(金罗乡人). 李乃春(垱市乡人).杨明楚(垱市镇人)。

公私合营运动(1955年下旬开始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推广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家族十代人所积累财产全部上交给了国家,成了真正的无产者变为国家工作人员。

国家政治运动不断...!

因家庭成份问题工作不顺心...!

1964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明确提出要重划阶级成分,内部制定计划目标。

从各地实行的情况来看,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四清”运动中因阶级斗争扩大化,受委屈被冤枉的农村干部多。

我父亲谭徽珩就是在社教"四清"运动中身受奇冤,原因是;由于伯父伯母(伯母家庭成份为市贫)为求自保向工作队揭发父亲谭绍清(原本就是一家人又未分家户主还是父母),指证兄弟谭徽珩是未来继承当家人与其父母兄弟划清界线申明脱离父母兄弟关系。

四清工作队以此为据“错划我父亲谭徽珩为工商业兼地主成份受管制并接受再教育。

父亲不服气错划个人阶级成份坚持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上诉,直到1971年才评反纠错为原小商成份” 政治压抑严重摧残了我父亲身心健康。

政治帽子的扣压打乱家庭一切生活秩序,文化大革命又是受整对象。

1968年12月22日,全国的所有宣传机器突然被紧急地开动起来,同时播出和刊发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因祖父、父亲是工商业兼地主成份,我家首选为第一批下放插队人选名单;1969年元月20日(1968年阴历腊月初三) ,那天下着暴雪,政府安排的生产队“三合一队”来接,当时地方政府的口号是大年三十前必须到安排的生产队报到落户。

无奈之下父亲只有带着年老体弱的老父(73岁)老母(71岁)和子女一家老小(小弟弟还不到一周岁)12人下放插队到大坪公社三合一队务农。

公元1971年初父亲在社教"四清"运动中受冤、错划地主成份政府纠错平反了(政府公安局通知单是纠错为原解放初期小商成份)。

所在地农村大队、生产队政府也宣读县公安局通知(纠错命令),父亲总算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从此不必要每天收工后到大队部去汇报。

公元1973年11月我父亲带领老幼一家七人(祖父母,父母,小妹妹和两个弟弟)重返城镇老家。

体弱多病的父亲为了一家老小生活在商店又重操旧业做支农货郎,挑货郎担下乡经营。

尔后又被安排在农贸商行工作,从此起早摸黑守商店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历经磨难和煎熬,快到退休年龄又因病医治无效病故,享年刚好60寿龄。

可怜父亲一生坎坷,为了挑生活重担受尽磨难和煎熬一生未享子孙孝敬之福!

就走完他艰辛坎坷而不平凡的人生路程...!

第3章、我的祖父艰苦奋斗创业的人生历程;

第一节、创建家业的祖父;

中华民国成立;本家族随着全国的剪辫浪潮运动,除去满族服装获得了个性解放享受到了民生民主自由。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

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置澧县,隶岳常澧道。

民国建国初期;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土地私有权,并规定了土地私有权的保护范围和方法,同时对之又进行有限的限制。

政策鼓励支持兴办实业和购置土地。

这一新政策出台,为家族企业资本发展提供了短暂发展机遇。

我的祖父“谭绍清”才16岁边读书就跟父亲“谭永锡”学习做湘鄂边境农贸粮食贸易生意。

年满18岁后就开始跑贸易各种业务。

学成生意人后,曾祖父“谭永锡”要交权他让掌管槽坊(大米厂)他不愿意守店守厂,祖父“谭绍清”拒绝了父亲让他当老板的好意,个人心里盘算做坐庄南货商务。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全面入侵中华民国引发了全国抗战战争。

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西,长江西陵峡中部南岸,黄牛岩北麓,邻秭归县境三斗坪是川江第一门户,石碑是重要要塞,抗日战争中是双方都设防封锁争夺之地。

三斗坪原来是西陵峡中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传昔有人以三斗米本钱开店得名。

抗日时期鄂西保卫战三斗坪.石碑之战,又知名过一阵子,但后来渐渐被人遗忘了。

由于战争暴发日常生活需用品短缺,特别是食盐,棉纱棉布等物资短缺根本无货源,百姓生活特别艰难。

他和朋友们商议经三斗坪.石碑两地偷跨封锁线跑长途贩运做日常生活需用品生意;一可方便一方百姓生活需求,二来利润可观,只是要偷渡日军关卡人辛苦又有生命风险,路途上常有匪祸。

和朋友们商议决定后;从此走上了跑长途贩运做日常生活需用品生意业务。

青年至中年时期艰苦创业,历经磨难省吃节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按照自己的愿望开创出“谭庆记商行”名号“南货商行”,又有祖传一定规模的槽坊,添置有田产房产,总算在创业史上是成功人士在湘鄂边贸商业界有一定名誉。

1943年春,日寇在长沙三次会战受挫后,又发动了常德之战。

当时外国记者称之为“谷仓之战”。

日军之所以发动常德大会战,一是因为常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镇,川贵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武汉失守后,这里成为重庆大后方的物资唯一补给线。

1943年11月2日,驻武汉日军调集约12万兵力,分三路扑向常德。

在常德城外围展开了激烈战斗。

日寇驱使精锐之师,在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和各种炮火轰击掩护下,对我前沿阵地发动了猛烈攻势。

当时日军相继攻陷石门、慈利、临澧、安乡、澧县。

12月3日,常德沦陷。

12月9日收复常德,次日,日军经澧县、石门、向湖北松滋、荆州方向全线撤退,国军乘胜追击,至24日收复长江以南领土,历时50多天的常德保卫战就此结束。

日军攻战常德;进攻撤退,垱市镇都是必经之地。

辛苦大半生创业的“谭庆记商行”和祖传的槽坊,遭日军掳掠一空,同时被日军燃烧弹烧毁和人为放火烧毁一大半留下残缺不全房屋,踏着废墟清理,修理房屋让人心酸。

这也是一件日本鬼子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与罪证。

第二节、社会变革家族逆转命运;

1949年民国宣告灭亡,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祖父“谭绍清”时年53岁就经历两次改朝换代变化;共和国初期政府令;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农民极端贫困。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祖传田产本不多就几亩丘林山田位于中武乡、谭家铺、谭家大湾,年收获还不够一家人口粮。

因历年经商大业务户属本地金罗镇(乡)大地主向应宣。

每年都是记帐生意到年终结算就抵押金罗镇(乡)联盟村,同心村丘林山田。

因丘林山田是靠天收获,年成不好根本没有收到谷租都是免租户。

土改斗地主运动中免租户对待我祖父很客气,很客观地对待土改斗地主运动,没有任何过激行为。

这也应了古人教训;结了善缘会有好报。

本来三子谭徽璜(我叔父)在武汉读书时写信建议父亲不购置田产还把祖传田产也卖掉专心经营商业。

而我祖父一意孤行,还批评孩子不懂世事。

这也是我祖父自寻的苦果...划为工商业兼地主成份接受管制再教育到谢世他喜剧性的人生历程。

同时影响了子孙两代人受社会政治歧视,不能按自己意愿去选择人生道路。

悲哀!

1956年初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全国范围搞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55年下旬开始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推广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经历了两次改朝换代政治运动!

阅历视广的祖父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只要一家老小平安就是福气,儿孙自有儿孙福。

公私合营运动一开始就积极主动上交了全部商业财产。

只留下一家老小居住的老宅。

祖父谭绍清.字玉如,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出生于清朝,16岁进入民国元年。

创业致富于民国,53岁进入共和国元年。

大半生创业艰辛,晚年命运坎坷,历经磨难。

1968年73岁时又随次子谭徽珩下放插队到农村放牛。

次子谭徽珩评反复职又随次子返回澧县垱市镇原居地。

卒于原居地澧县垱市镇河街,老人家走完了他的喜剧性人生!

终年79岁。

第四章、我的童年成长岁月;

第一节、成长的岁月;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三面红旗”下,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经历了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时期,社教“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童年是金色的;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童年有喜有乐,有苦有笑,有忧愁、有痛苦;而我的童年只是痛苦.忧愁、和泪水多于笑!

1955年5月14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我出生在湖南省澧县涔水河畔的古老小镇“垱市镇”河街下码头,我排行老三。

我出生在不该出生的年代,一降生人间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从饥饿中渡过我的儿童发育期。

同时又经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

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年代;我祖父是工商业兼地主成份,我们这些另类子孙,自然享受了那时一切不公正的代誉。

到了上一年级学龄的我因家庭成份是工商业兼地主,国家公办学校把我们镇的二十一种人子女拒之门外不准入学。

因垱市镇这类型子女有几十个学龄儿童。

后经垱市镇镇委研究决定组成一个班,教师都是家庭成份不好返乡的知识分子作各科目代课老师,由一名陈惠敏老师(大学文化返乡待业旧知识分子,系本谭氏姑姑过继陈氏)任班主任负责招收学生,挂牌为垱市镇镇办民校,不久陈惠敏老师国家正式安排到外地大学任教,接任班主任为李平香老师,民班解散后留镇政府工作。

按当时地方政府规范,我们镇的二十一种人子女读初小只能读镇办民校,读高小要高分报考进公办学校。

继续升学是不可能的,读初中也要高分报考镇办农中。

儿时的经历有一些事情让我永远忘不掉,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第2节、大跃进时期;

大跃进时期历史图片

“1958年夏天公共食堂应运而生”;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高层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式提出“大跃进”口号。

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为大跃进正式制定任务和目标。

大跃进是在1958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试图利用本土充裕劳动力和蓬勃的群众热情在工业和农业上“大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成了那时的主旋律。

在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各城镇、各乡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到空前发展,很多地方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并试点“向共产主义过渡”。

但这一试验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只三年左右便宣告终结。

1958年夏天,“大跃进”运动与日渐炎热的天气一样,如火如荼,进入高潮。

在部分农村,人民公社已然有了雏形。

一些地方热情很高,甚至直接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可以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试点,所有个人财产和个人债务都一股脑儿“共了产”,分配上完全实行供给制。

在这样的“共产风”背景下,作为人民公社建立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新生事物,公共食堂应运而生。

1959年,全国遭受大面积旱灾和其他自然灾害。

1960年,又有五六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风灾、涝灾。

雪上加霜,全国粮食产量再度大幅度下降。

国家为了保证城镇居民最低限度粮食供应,不得不在农村实行高征购。

这样,农民的留粮便难以保证其最低生存需要。

此时,公共食堂也时停时办。

为了便于生产,方便社员,公共食堂的规模得到调整,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并允许采取各种灵活办食堂的办法。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除了提出坚决要从各方面挤出一切可能挤出的劳动力,充实农业战线,首先是粮食生产战线之外,还提出“农村人民公社的粮食,应当由基本核算单位统收统支,统一管理,全面管好。

积极办好食堂,坚持计划用粮,反对秋收到手多吃多用,反对浪费;继续实行口粮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制度,奖励社员节约粮食。

”显然,“大跃进”带来的弊端已露端倪,农村政策必须重新调控。

为此,中央委托周恩来主持制订《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并经毛泽东审阅后,于1960年11月3日立即下发。

“十二条”的核心,就是尽最大努力制止“共产风”,但对公共食堂,却提出“应该积极办好”。

1958年夏天“大跃进”运动与日渐炎热的天气一样,如火如荼,进入高潮;正在上幼儿园的我,追忆办人民公社大食堂的情景,做出来的事情天真幼稚也非常好笑;在幼儿园上学每天吃饭时候就偷逃出来,到镇第四公共食堂(北街公共食堂),找我母亲哭喊着要吃大鉢子饭(大鉢子饭同样稀.菜少无油水),不愿意在学校吃小鉢子(现在饭店称呼神仙鉢)饭,那时的我正在吃长饭,小鉢子饭又稀又少饭菜合在一块也不足一市两,那时的饥饿真令我刻骨铭心。

可年幼的我怎知道正是过苦日子年代粮食奇缺,口粮定量定人,母亲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呀,那时母亲只有安排我二哥去幼儿园端回我的定量小鉢子饭母亲自己吃!

每日为争抢大鉢子饭吃,给母亲和我二哥带来麻烦我也不知挨了多少次打屁股。

但是年长日久也不能每天如此去逃学去抢母亲的大鉢子饭吃呀!

年幼的我只有忍受着饥饿感成长...!

由于成长过程中饥饿过度,给成年后的我留下了低血糖病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能缺少糖。

至今回忆我母亲为子女挨的饥饿难以忘怀,母爱是伟大的!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1961年是中国的辛丑年,也就是牛年。

毛泽东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牛年好耕田,中央也确实将这一年的中心任务锁定于农业问题。

新年刚过,中央就在北京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

李富春在作关于国民经济状况报告时强调,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必须更好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的方针,并从这一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为此,中央在5月21日至6月12日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对“六十条”草案进行了修改,形成《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这个文件改变了过去要求每个生产队都办公共食堂、社员口粮分到食堂的硬性规定。

第三十六条明确指出:

“在生产队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凡是要办食堂的,都办社员的合伙食堂,实行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己管理、自负开销和自由退出的原则。

这些食堂,都要单独核算,同生产队的财务分开。

生产队对于社员办的食堂,应该给予可能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在经济上不应该有特殊的待遇。

对于参加和不参加食堂的社员,生产队都应该同样看待,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社员的口粮,不论办不办食堂,都应该分配到户,由社员自己支配。

口粮分配到户的办法,可以在收获后一次发,也可以分期发。

”显然,这样的决定大得人心,社员们广泛拥护。

随着文件的贯彻,在全国农村勉强维持三年之久的公共食堂,按照农民的意愿相继解散。

1961年底,吃了将近三年多的公共食堂终于黯然熄火。

1961年4月16日人民公社食堂接到散火的通知;从此各家各户又炊烟四起各自生火做饭吃了,可正处于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时期粮食定量供应不够吃,每天放学后就伙同儿时伙伴到飞机场边上.农田埂上挖野菜(植物名:

地苦菜)到多宝寺山上挖野菜(地枯叶,是一种山上野草)切啐后混在大米中煮粥煮饭吃解决粮食短缺不够吃问题。

至今还记得那时农村人到街上卖的榔榆树皮饼是贰角钱一个,太贵了家穷也买不起。

为分解家庭经济困难我和二哥每天上学前,天没大亮就外出收粪经过池塘发孝后卖肥料那时贰角至肆角钱一担,放学后和二哥敦佑一同去扯马草、扯猪草、到涔河里捞水草卖、只能卖壹分钱壹斤,拾废砖块敲碎成小块供建筑业用一立方可卖一元钱左右。

第4节.儿童时期经历社教“四清”运动;

父亲是公私合营国家干部;1964年全国展开“四清”运动,一场“三年自然灾害荒年”一家老小刚艰苦渡过,可又遇上了一场人为灾祸临门;那就是“四清运动”父亲在那场政治运动中又被“小人”栽赃陷害。

栽赃陷害案情;发生在父亲在澧阳公社(乡)澹坪大队(村)供销社工作时期是主要负责人。

因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