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法医生.docx
《传染病法医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法医生.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法医生
1.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轻微引起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现出任何症状、体征。
甚至生化改变,智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③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和变异性
3.在感染中IgM首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提示既往感染;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4.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包括: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垂直传播
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a散发性发病:
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b流行:
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c大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过节或洲界d暴发流行:
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④感染后免疫
6.传染病的临床特点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a.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间称为潜伏期b.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后遗症期
再燃: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的缓解阶段,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
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症状。
②常见症状a.发热
稽留热:
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弛张热:
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间歇热: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可见于疟疾和败血症等
回归热:
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度出现高热
不规则热:
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流行性感冒和败血症
b.发疹水(水痘,第一天)仙(猩红热,第二天)花(天花)莫(麻疹第三天)悲(斑疹第五天)伤(伤寒第六天)
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
四肢蔓延。
同时有粘膜斑(科氏斑,第二磨牙对应的颊粘膜)
c.毒血症症状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7.预防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种)H1N1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种)
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须在两小时内报告防疫科,乙类及丙类传染病须在六小时内报告
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肺炭疽,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1.凝集试验:
用显微镜下凝集实验(MAT),简称显凝试验。
抗体效价〉1/400,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定诊断。
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当HBV感染时,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称“窗口期”,此期很可能有传染性。
3.干性霍乱:
即暴发型霍乱。
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4.霍乱毒素:
是由霍乱孤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是引起霍乱腹泻的主要原因。
5.慢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6.玫瑰疹:
为伤寒患者与极期出现的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多在十个以下
7.肥达反应:
即伤寒杆菌凝集试验。
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者副伤寒杆菌感染的一种检测。
肥达反应是利用已知伤寒菌的H和O抗原以及甲乙副伤寒杆菌的标准液与病人的血清做凝集试验。
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8.科氏斑:
为麻疹患者前驱期的特征性表现。
位于双侧第二磨牙所对应的颊粘膜上。
9.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与病原体内毒素诱发的肾小球微血管发生凝血,促使红细胞破裂,导致肾血流受阻有关,常发生在病程的1-3周,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接着出现少尿无尿,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肾衰。
可见于伤寒,菌痢和疟疾。
10.肝肾综合征:
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从而引起功能性肾功能不全。
11.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12.机会性感染:
指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原本已寄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菌所造成的疾病,而这种感染对具有正常免疫力的人不会造成疾病的状态。
13.酶胆分离:
指发生重型肝炎时,患者血清胆红素上升,而ALT水平反而下降的一种现象。
二.填空
1.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传染病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包括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4.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分4群,分别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鲍氏志贺菌
5.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为急慢性菌痢病人及带菌者,其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
其多发季节是夏秋季
6.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为严重。
7.急性菌痢临床分型可分为普通型轻型中毒性三型,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者可发展为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临床分型可分为急性发作性慢性迁延性慢性隐匿性。
菌痢的确诊有赖于大便培养
有菌痢杆菌。
8.人体内HAV主要在肝细胞的_胞质_内复制,通过_胞质_从_胆汁_当中排出。
在感染期内,可以在_粪便内检出,但维持血液中时间较短。
9.人类感染HAV以后,IgM型抗体仅存在于起病后的半年之内,IgG型抗体则可以在体内_保存多年
10.乙肝病毒重制的重要标记有HBV-DNAHBV-DNAPHbeAgHbcAg高滴度抗HBc抗HBc-IgM
11.抗HCV是_非保护性抗体_抗体,它的检出提示血液中有_传染性。
12.HCV-RNA在血清当中检出,表明血液当中已有_HCV的存在,它是患者具有_传染性的标志。
13.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都以__粪—口传播__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而乙型、丙型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播社区获得性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院内传播
14.α干扰素是广谱_谱抗病毒药,对_乙_型、_丙_型肝炎均有效,而核苷类药物的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抑制_病毒聚合酶_和逆转录酶活性,因而对__丙型肝炎无效。
15.流行性乙型脑炎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三期:
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17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支气管肺炎
18乙型脑炎抢救治疗必须把好的“三关”是高热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
19.固定毒株是连续在家兔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毒株特点是毒力_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_,可供_制备疫苗
20.麻疹唯一的传染源是_麻疹病人,其传播途径为_呼吸道传播
21.麻疹的病理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及形成多核巨细胞
22麻疹患者于发热第_3到4天_天开始出疹,_2到5天天出齐。
23麻疹的主要并发症有_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24一般水痘皮疹经过_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各阶段。
25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肝炎水痘脑炎间质性心肌炎及肾炎_等合并症。
26带状疱疹多限于_身体一侧_,皮损很少超过_躯干中线_。
27流行性出血热血管的病理变化是小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变性_和__坏死
28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的临床五期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9我国以_黑线姬鼠_和_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为大林姬鼠
30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期的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__头痛_、_腰痛和_眼眶痛_,一般称之为“三痛”症状。
31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_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32流行性出血热的并发症为__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肺水肿
33流行出血热的治疗原则为_三早一就,具体是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34艾滋病毒主要感染人体的_CD4+T_淋巴细胞,因为该淋巴细胞膜上存在有_CD4+_分子,艾滋病毒包膜表面的_外膜蛋白(gp120)_可与该分子特异性结合。
35.艾滋病的三个主要传播途径是_性接触注射途径母婴垂直传播
36.艾滋病最常见的感染是__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最常见的肿瘤是卡氏肉瘤。
37艾滋病临床四期分别称为_急性感染无症状携带状态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艾滋病
38._HIV感染者_和_艾滋病患者_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源。
40.艾滋病病原学检查有抗体抗原RNA
41.伤寒临床类型分为:
轻型普通型迁延型逍遥型暴发型
42.伤寒杆菌具有三种抗原,分别是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
43.伤寒患者隔离标准是体温正常后十五天,或每隔五天做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44.伤寒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副伤寒为15天
45.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病因治疗首选.青霉素
46.在流脑败血症期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47.暴发休克性流脑,在纠正血容量及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考虑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654-2
48.暴发性流脑脑膜脑炎型为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提高存活率,关键的治疗是脱水治疗。
49.流脑病原治疗的原则是尽早足量使用细菌敏感的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可选青霉素
50.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治疗流脑适用于不适用青霉素或氯氯霉素的病人
51.流脑败血症期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血管内皮细胞。
脑膜炎期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
52.流脑的传染源是脑膜炎球菌带菌者和流脑患者。
最重要的传染源是脑膜炎球菌带菌者,引起流行的是群。
非流行期间最多的带菌菌群是AB群。
5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多采用血和脑脊液标本。
54.流脑患者应实行呼吸道隔离。
55.对流脑患者采集标本送检时应注意及时送检,注意保温送检
56.霍乱孤菌最适宜培养基为PH8.4-8.6的碱性蛋白胨水
57.霍乱孤菌分为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两个生物型。
58.O1群孤菌根据抗原结合不同分为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
59.霍乱的剧烈腹泻是由霍乱肠毒素所致。
60.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为吐泻期、脱水期和恢复期3期。
61.霍乱恢复期1/3患者出现反应性发热是由于大量输液后使循环改善,残存的肠毒素继续吸收所致。
62.霍乱患者粪便检查,暗视野镜检下可见有穿梭运动的细菌。
粪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可见革兰阴性孤菌呈鱼群状排列
63.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64.霍乱患者的正确隔离措施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6天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3次,如阴性可解除隔离
65.口服补液原理是霍乱肠毒素使肠道液体大量排出,但不影响葡萄糖和相伴随的钠离子吸收。
故吸收的同时可增加葡萄糖及氯化钠的吸收。
66.对霍乱接触者应严密检疫五天并留粪便培养及服药治疗。
1什么叫潜伏性感染?
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主要区别?
并各举一例。
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人体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使得病原体可长期潜伏,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因而不构成传染源,这是与病原携带主要区别。
潜伏性感染如:
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疟疾,结核等。
病原携带如:
伤寒,菌痢,霍乱,流脑,乙型肝炎等。
2.急性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麽?
①既往无同型病原的肝炎病史;②起病14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昏迷Ⅱ度以上而能排除其他原因;③有肝浊音界缩小和出血倾向;④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日上升17.1umol/L(1mg/dl)以上,但总胆红素可低于171umol/L;⑤PTA逐渐降低至40%以下。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①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③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慢加急型、慢性重型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炎肝硬化
4、试述乙脑患者惊厥或抽搐的原因脑水肿、高热、脑缺氧、脑实质病变。
5试述乙脑的主要临床表现。
初期:
发热,头疼,恶心乏力
极期: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
恢复期
后遗症期
一,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强烈,在儿童中间易形成流行.
病原学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在体外抵抗力不强
流行病学1)传染源唯一:
病人。
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小滴经鼻咽黏膜和眼结合膜,也可经手的污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少见3)易感者人类普遍易感,6个月至5岁小儿流行较多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病理特征1)Koplik`sspots:
颊黏膜和黏膜下水肿,有炎症细胞浸润及局灶性黏膜细胞坏死及起疱,伴有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引起。
2)皮疹:
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渗出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引起色素斑)3)脱屑:
表皮层细胞坏死及退行性变
临床表现1)潜伏期时间(6~21d)约10天2)卡他期或前驱期3~4天
卡他症状:
发热、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咽痛、全身乏力等
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在发热第2~3日,双侧下列第二磨牙正对的颊粘膜处,细砂样灰白色斑点,直径约0.5mm~1mm,微隆起,周绕红晕,早期诊断价值,粘膜斑可遍布唇、颊等处
3)出疹期起病后第3~4日,持续3~5天,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皮疹特点皮疹初为稀疏分明的圆形淡红色斑丘疹,大小约2mm~3mm,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加压褪色。
渐后疹数增多,呈鲜红色,相接之皮疹常融合而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一昼夜间延及整个脸部、颈部及上胸,第二日波及躯干及四肢近端,第三日遍及全身、手心、足底都有,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三齐),出疹第四天皮疹出透,呈鲜红棕色或暗红棕色(四透)三齐四透五退七净
4)恢复期按照出诊顺序消退
8麻疹皮疹的特点有哪些?
麻疹病人于发热第3-4天开始出疹。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额、面、颈,自上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脚底,2-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稀疏色淡,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
疹出热重,疹退热退。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有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
并发症:
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理变化:
脑组织退行性变;原发麻疹后2-17年发生;临床表现(失常;肌痉挛;痴呆,昏迷);预后差
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及护理:
隔离(出疹5天);护理(休息;光线;保暖;空气;饮食);清洁(眼;口腔;皮肤等);不需要忌口
对症治疗:
烦躁:
非那根。
结合膜炎:
生理盐水;红霉素。
发热;咳嗽。
并发症治疗
预防
传染源管理: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可以隔离至出疹后10日
切断传播途:
通风,阳光
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被动免疫
一,麻疹
1.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2.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是RNA病毒。
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传染性强。
口、鼻、咽和眼结膜分泌物排病毒。
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主要人群6月~5岁。
病后获持久免疫力。
3.临床表现
潜伏期:
6-18天
①前驱期:
3天发热、不适及全身症状,一般38-39℃眼部症状:
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上呼吸道症状:
鼻塞、流涕、喷嚏等咽部不适及咳嗽及日渐加重口腔内出现细小粘膜疹:
棕红色,白色小点.
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
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先出现于下列磨牙对侧的颊粘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帽针头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微隆起,周围红晕。
②出疹期:
3天,多在第4病日,顺序:
耳后及发际,整个脸部、颈部及上胸部,次日,躯干及四肢近断,三日,手掌、足底。
皮疹为充血性,压之褪色。
全身症状:
体温高达40℃,眼部及呼吸道症状加重,肺部可闻湿罗音,重者有谵妄,抽搐。
③恢复期:
3天
3.并发症:
①支气管肺炎②脑炎③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4.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
WBC总数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淋巴细胞严重减少,预后不好。
②病原学诊断:
病毒分离;麻疹病毒抗原;麻疹病毒RNA
5.诊断①麻疹病人接触史②典型的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上呼吸道卡它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典型的皮疹
6.鉴别诊断
猩红热:
①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麻疹前驱期高热,畏光流泪。
②出疹时间猩红热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麻疹出疹时间为3-5天
③皮疹部位猩红热面部无皮疹,口周呈苍白圈,麻疹全身均有
④猩红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麻疹WBC总数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⑤出疹后脱屑:
猩红热呈大片脱皮,麻疹常呈糠状。
7.治疗无特殊治疗,重点在于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止并发症
8.接种疫苗:
时间:
8个月龄初种,7岁复种。
二,水痘和带状疱疹
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ZV)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为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是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
带状疱疹是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后发生的皮肤感染,以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出现呈带状分布的、成簇出现的疱疹为特征,多见于成人。
2.病原学:
VAV为双链DNA
3.水痘流行病学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持久免疫力
4.水痘临床表现
潜伏期:
10~24天,平均14天。
前驱期:
症状轻微,如中度发热、乏力、咽痛等。
出疹期:
1~2d后。
红斑疹红丘疹疱疹结痂。
1~2d后疱疹从中心干枯结痂,周围红晕消失。
皮疹特点:
①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d。
②向心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头部,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③黏膜疹易破,形成溃疡,伴疼痛。
过程④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四阶段。
⑤同一部位四种不同形态同时存在,“多形性发疹”。
5.带状疱疹
好发人群:
①好发年龄中老年居多。
②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多见。
好发部位:
沿肋间神经、三叉神经支配的单侧皮肤区域,脊神经胸段最常见。
皮疹呈单侧带状分布——皮疹特点。
6.实验室检查
①疱疹刮片:
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②免疫学检测③病毒DNA检测④病毒分离⑤病毒抗原检测
7.鉴别诊断之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由COXA16和EV71引起的传染病,5月~7月是高发期。
5岁以下儿童易感。
以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会阴等部位,呈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红晕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皮疹“四不像”:
不像蚊虫咬、药物疹、唇齿龈疱疹及水痘。
皮疹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三,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急性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严格季节性(夏秋季)
临床特征:
1.高热、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2.脑脊液―病毒性改变3.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
1,病原学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抗原稳定,较少变异。
2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套式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筛状软化灶,胶质细胞增生,胶质小结
3典型乙脑极期主要有哪些表现?
2.乙脑诊断依据是什么?
3.简要回答乙脑呼吸衰竭的治疗?
1.病原:
乙型脑炎病毒,核心:
单股正链RNA。
包膜:
脂质,嵌有非糖基化蛋白(M)和糖基化蛋白(E)。
E蛋白有诱导中和抗体、血凝素作用。
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
2.流行病学
传染源:
①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②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蚊虫——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叮咬。
三带喙库蚊传播能力最强
人群易感性:
①多为10岁以下儿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②多为隐性感染,感染后获稳定免疫力。
流行特征:
①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80%~90%),较强的地区性(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
②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
3.临床表现可分四期:
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初期:
病程1~3d。
起病急,体温在1~2d可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或嗜睡。
少数有颈项强直及抽搐。
极期:
病程第4~10d,初期症状加重。
(1)高热:
体温在39℃~40℃以上,持续7~10d,少数持续3~4w。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多发生在第3~8d。
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
持续1w左右,重者可达1m以上。
昏迷愈早、愈深、愈长病情愈重。
(3)惊厥或抽搐:
病情严重表现,因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5d。
发生率40~60%。
频繁抽搐可致紫绀、脑缺氧、脑水肿,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
呼吸节律不规则,表浅,呈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见于重症患者。
周围性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气促,发绀,但呼吸节律规则。
因呼吸肌瘫痪、痰阻及肺炎所致。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极期的严重表现。
致死的主要原因。
(5)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婴儿常有前囟隆起。
重者出现脑疝,浅、深反射消失,肢体呈强直性瘫痪。
肢体瘫痪特点:
病理征阳性伴意识障碍。
病程10d内出现,2w后极少出现新的表现。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膀胱、直肠麻痹,尿便失禁或尿潴留。
6)循环衰竭恢复期:
体温复常,神经及精神症状于2w左右恢复。
重症者表现:
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肢体强直性瘫痪等。
多于6m内恢复。
后遗症期:
6m后,约5~20%的患者仍有意识障碍、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精神失常者称为后遗症。
4.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WBC总数增高,10~20×109/L,Neut80%以上。
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二)脑脊液非化脓性改变。
压力增高,无色透明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