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41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

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在明代达到鼎盛。

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

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

早期从1368年至1433年,以官营为主。

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规模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

中期从1433年至1554年,官私并举。

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虽朝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成为当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

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走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

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

晚期从1554年直至明亡,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

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朝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由此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而以葡萄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青花瓷外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

明末,青花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色彩。

青花瓷大量传入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

这种艺术风格在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

当时,谈论中国文化成了欧洲最时尚的话题。

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

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

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1.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出现在对外政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再到官私并举过程。

C.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仿制青花瓷的热潮。

D.明代青花瓷大远销世界各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对明代中国和输入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完全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B.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青花瓷仍然还是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动,更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明王朝被迫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转型。

C.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各国政府通过在本地大量生产瓷器解决财政危机,走出了金库空竭的窘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

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

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

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

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

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

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

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

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补被外无他物。

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

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

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素宋、元史藁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

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节选自《明史•张以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异之,命赋《琴堂诗》          异:

认为…特别

B.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知:

掌管

C.在朝宿儒……相继物故           物故:

年纪大了

D.本以《春秋》致高第         高第:

考中进士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及其门人修订而成。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

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指印章,秦以后为皇帝专用;“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以宁富有才能,名声传扬一时。

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知识广博、记忆力强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张以宁历经两朝,官场几番浮沉。

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州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

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明太祖嘉奖;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明太祖下诏让主管官员为他举行祭奠仪式。

D.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

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术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

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楚吟 

李商隐

山上离宫①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注】①即巫山县西北的楚宫,宋玉《高唐赋并序》中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所游之地。

8.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景?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9.请你谈谈对“宋玉无愁亦自愁”这诗句诗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到“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荀子的《劝学》用“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现象进行类比论证,然后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玉米

刘国芳

老头是市长的父亲,但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

花园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

老头穿一身青布褂子,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

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

小区里很多人看着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

“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

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

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

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

“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这后来的一天,老头闲不住了,老头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

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其余时间便见不到他的人。

那时候正是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

小区的人见老人满小区扫地,忽然就明白了,他们说:

“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有一个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

这儿也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

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伺弄起来。

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

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

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保安有一天拿着警棍走过来了,他们凶着老头说:

“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

“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

“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

“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罗嗦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

保安仍没把这个老头当小区里的人,所以往外推他。

老头看看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

“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

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

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

“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

”老头随人家怎么说,把地挖好了,竟种上了玉米。

老头应该是种田的好手,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

这天深夜,有一个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人家想偷东西。

正要偷时,被发现了。

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

刚好保安往玉米地边走过,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

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

看见老头来了后,保安说:

“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老头说:

“他是你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

“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

“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老头说:

“放你妈的狗屁,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

“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头,老头半晌说不出话来。

后来老头说话了,老头说:

“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

”老头说着,从身上拿出一只手机来。

十分小巧的手机,很精致。

老头迅速拔了个号,然后说:

“你过来一下。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

“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这人叫了起来:

“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

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

“我们立即把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

“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老头每天拿着扫把簸箕出来扫地。

见了人,仍然笑一笑。

小区的人现在都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见老头笑,也忙不迭的回一个笑。

老头的玉米地还在,老头真是伺弄庄稼的能手。

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颗又一颗的玉米。

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

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颗玉米,然后说:

“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小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

“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选自刘国芳小小说《时光如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市长是乡下老头的儿子,而小区的保安与住户却对老头产生误解,其主要原因是李市长对父亲的不关心、不孝顺。

B.小说以“玉米”为题,开篇却并未写玉米,这样就能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体现出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C.由于贼与老头都像乡下人,于是保安认为他俩是一起来偷东西的,写出了保安忠于职守、善于推理、歧视乡下人的特点。

D.老头向邻居打招呼,邻居们却“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写出了城里人对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乡下人的冷漠态度。

E.小说通过写花园小区的住户对老头前后态度的变化,写出了城里人的势利,反衬出乡下人淳朴善良、宽容无私的形象。

(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

请简要概括。

(6分)

(4)有人评价说,这篇小说的特点是“以犀利、冷峻的文风解剖人性,考问人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析并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

(8分)

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923年,17岁的周有光登上了从苏州开往上海的火车,到圣约翰大学求学。

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这所大学的基础教育给周有光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授课老师主要来自英国或美国,学校所有人都要用英语,连门房都讲英语;教授中国历史或古文科目的老师均是国内大家,如古文学家钱基博便在这里讲中国文学。

中西方思维的交汇,是他认识世界的起点。

周有光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

毕业后留学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和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了,他只好专攻日语;后又漂洋过海到金融业最为繁荣的美国工作。

在美国期间,周有光把大把时间都泡在图书馆。

见他每天都去且极为认真,纽约公共图书馆特意为他留了一个小房间:

任何时间都可以过去看书。

1948年底,他同夫人张允和从美洲到欧洲、再到非洲,做了一次环球旅行。

1949年6月6日,他们走读了大半个世界后又回到当时并不平静的上海。

回国后的周有光,到复旦大学教经济学。

1955年10月,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

到北京参加马上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会议结束后,胡愈之找到还急着要赶回上海给学生上课的周有光,说:

你不要回去了,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叫“文字改革委员会”,这里需要人才,请你到北京来做这个工作。

扔下精通的经济学,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对于50岁的周有光来说,“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当时,领导的回答是“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而周有光算是一个最好的人选。

其实,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时,就萌发了研究文字学的兴趣,他辅修了语言学。

1920年,他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受到苏联支持。

在纽约工作时,除了研究经济学,他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文字学。

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周有光任拼音方案室的主任。

他提出三点原则:

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在3年的时间里,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将26个拉丁字母组建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人家开玩笑说:

26个字母搞了3年,你们太笨了!

”周有光笑着回忆道,“今天想起来,这3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

1979年4月,周有光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文献技术会议发言:

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一个鲁迅写成20种写法,应该统一成一个。

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最好,我必须一个个向他们说服。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

法国有法国的方案,英国有英国的方案,西班牙也有自己的方案。

要国际上认可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在周有光看来“接下来的工作,颇有外交味道”。

怎么与各国关系进行斡旋,并在语言学规则上进行讨论,周有光担任了3年的“外交家”,以语言为桥梁,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和规则中游走。

1982年,国际投票一致通过:

汉语拼音方案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在周有光看来,50岁之后自己的主要工作的意义,就是搭建了两座桥梁。

一座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让中国的小孩子、大人,甚至是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

同时,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外国人也更容易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

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着拼音,即使是不懂“方块字”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拼音便可以认得,可以叫出。

(节选自《世界公民周有光》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有光的人生经历不顺利,有人用“错位”一词来形容,他却很坦然地说:

“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周有光素有“三不”之说:

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

还有“三自”:

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

周有光喜欢读书,并写了不少书,出版了《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朝闻道集》《拾贝集》《文化学丛谈》等文集。

迄今为止,他仍然笔耕不辍。

他曾亲自教他的保姆学习英语,为保姆出资上夜校学习谋生技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追求自由,周有光从苏州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这所大学的基础教育给他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B.周有光放弃在美国的生活,最终选择回到上海,是因为他思念家乡。

  C.周有光平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文字学,为他后来主持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带来了不少方便。

  D.早先,汉语的拼音方案还有很多,直到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才被指定为汉语的国际标准方案,其间周有光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E。

周有光对自己人生的“错位”感到无奈,并且自嘲地说“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2)为什么说周有光是汉语拼音之父?

(6分)

    (3)结合材料,简述周有光的人格魅力。

(6分)

   (4)周有光人生“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你是怎样看待他的“错位”的?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长江三峡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已。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长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

当他们已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海岸上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海边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熟视无睹B.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焉不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B.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xx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进行了一次远足旅行。

我们的访问终点,是背倚着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

①这里的村寨分布得很特别,不是许多人家聚成一片,而是稀疏地分散在一片林海中间。

②在这里,人们用果实累累的香蕉树作篱笆,用清香馥郁的夜来香作围墙。

③当我们刚刚走上江边的密林小径时,我就发现,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段路程,每一片丛林,都是那样地充满了浓丽的热带风光,都足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绝妙风景画。

 

④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一片丰饶富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窗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拨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

⑤被果实压弯的柚子树用枝叶敲打着竹楼的屋檐,密生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⑥我们经过了好几个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村寨,只有在注意寻找时,才能从树丛中发现那些美丽而精巧的傣族竹楼。

A.③④⑤⑥①②B.⑥①②④③⑤C.⑥③①②④⑤D.③⑥①④②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①,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17、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5分)

类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