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413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docx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称解禅▲▲▲

1.土壤(soil):

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的生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立历史口然体。

(包括海、湖浅水区)

特征:

具有肥力、有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

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生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土壤剖面(soilprofile):

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3.土体构型(profileconstruction):

在土壤剖面Z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

4.单个土休(pedon):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构成了单个土体。

5.聚合土体(polypedon):

指在空间上和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土系)

6.十-壤圈(pedosphere):

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七壤所构成的一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土壤肥力(soilfertility):

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8.土壤自净能力(soilpurification):

指十壤对进入土壤屮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壽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土壤地理学:

指以土壤及其少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厶厶

(1)关于土壤发生发冇、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⑸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了解)

(1)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⑶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

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屮运用

⑸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四、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厶厶

a)起源: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公元前5〜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及其等级。

《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

b)创建期:

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2)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论述了俄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暗色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揭示了土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创建了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c)发展期:

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

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牛了巨人推动作用的土壤地理学派有:

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牛学派。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詹尼(HansJenny)对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于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著,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屮生物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

美国史学家史密斯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M(SoilTaxonomy)

五、土壤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1)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捉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以此向人类和陆牛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

(2)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净化各种污染物,是人类牛存环境的净化器。

第二章(十•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1.土壤:

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2.土壤矿物:

主耍来口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

“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人的影响。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划分为原牛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3.原生矿物:

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主要包括硅酸盐类、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磷酸盐类等,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4.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屮形成的矿物称次生矿物。

(主要包括易溶盐类、次生氧化物、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如高岭石等。

)(也称黏土矿物)

5.次生铝硅酸盐:

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过程中的重耍产物,也是土壤化学元素组成和结品构造极为复杂的次生黏土矿物。

{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若T•硅氧四血体连接形成的硅氧片和若干铝氧八面体连接形成的水铝片构成。

根据次牛铝硅酸盐矿物晶体内所含的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将其化为1:

1型(高岭石),2:

1型(蒙脱石类、水云母类、蛭石类矿物)}▲▲▲

6.粒级:

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十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

(粒级分类常用的标准有苏联制、美国制、国际制、中国制)

7.粒级分类的相同点:

石砾、砂粒、粉粒、粘粒(4个粒级)(不同粒级的土粒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性质不同)

8.国际制粒级:

石砾(2320.0mm)、砂砾(0.02~2.0mm)、粉粒(0.002^0.02mm).黏粒(<0.002mm)

9.中国制粒级:

石砾(1.0^10.0mm).砂砾(0.05T.0mm)、粉粒(0.005~0.05mm)、黏粒(<0.005mm)

10.土壤质地(soiltexture):

H然土壤的矿物质由人小不同的十•粒纟fl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或土壤的机械组成)

1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是一•种三级分类法,即按黏粒、粉粒、砂粒三种粒级占百分数进行分类,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四类十二级。

12.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

——

砂质土壤

黏质十•壤

保水性差,透水性强

保水性强、透水性差

保吧性差,养分种类、数量少

保肥性强、养分种类、数量多

透气性好

透气性差

八、、

热容量小、温差大、暧性土

热容量大、温差小、冷性土

生产特性

发小苗而不发老苗,适合花工、西瓜种植

不发小苗而发老苗,适合禾谷物种植

13.土壤有机质:

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分两类:

非特界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14.土壤腐殖质:

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65%o(主要由C、H、0、N、S、P等营养元素组成,胡敏酸和富里酸是重要成分)

15.土壤生态系统:

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Z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16.土壤生物:

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牛物,以及地上部分的动植物,它们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1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的过程:

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

1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土壤动植物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牛:

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授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氮冇机物的分解)(作丿小矿质化过程为卅i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和活动能量,影响土壤性质,并为腐殖化过程提供物质基础。

19.腐殖化:

矿质化过程形成的小间产物,在微牛物作用下再合成更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0.冇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有机残体分解捉供了组成腐殖质分子的原始材料,如多元酚、含氮有机物(如氨基酸、多肽等)及其它的矿质化屮间产物等。

(二)第二阶段:

由微牛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酿,酿再与氨基酸或肽缩合而成腐殖质的基本结构单元,然后在微生物及其分泌酚作用下,与其它结构单元进一步缩合形成复杂而稳定的腐殖质

21.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索

(1)有机质的组成

(2)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

22.土壤腐殖质的基本性质

(1)腐殖酸分子中含有许多的功能团

(2)是两性胶体(既带正电荷乂带负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3)有一定的溶解性

(4)亲水胶体,吸水能力强

(5)化学稳定性强

23.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化物化学过程的3种学说:

(1)质素一蛋口质聚合学说;

(2)生物化学合成学说;

(3)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2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磷素营养、其他营养)

(2)有机质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

(5)活化十壤中难溶性矿质养分

(6)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25.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

(3)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26•土壤圈物质循环:

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碳循坏、氮循坏、氧循坏、磷循坏、水循坏)

27.氮素循环的过程:

氮素输入、氮素存留和转化、生物吸收、生物归还、氮素失散。

(P51)

28.冇效氮: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索。

无效氮: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

29.土壤氮素形态(3大类)

(1)无机态氮(鞍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量很少,占全氮1-2%;微牛物活动的产物)

(2)有机态氮(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态氮、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土壤氮的主体,占全氮95%以上)

(3)气态氮(土壤空气的主要成分;固氮微牛物的直接氮源)

30.磷素循环的基本过程:

母质及土壤中的磷酸盐被风化、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淋溶流失进入水圈、沉积形成磷酸盐。

31.磷索的重要性:

它是牛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索,也是牛物细胞内化作用的能量。

32.人类活动对磷素循环的作用

(1)人类种植的农作物可吸收土壤中的磷酸.

(2)人类将生活废弃物、排泄物或磷肥施入土壤中维持了土壤圈中的磷素平衡。

(3)人类活动对磷素循环的另一影响是使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33.土壤固相纽•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

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土壤质地。

(这些特性是土壤地理发生的重要标志)

34.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屮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描述和鉴定土体分界、土壤变化的重要形态指标

35.土壤结构类型:

单粒状结构、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

36.团粒结构的特征:

(1)冇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

(2)有多级孔隙;

(3)有一定的稳定性;

37.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2)能协调土壤有机质屮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3)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4)改良耕性和冇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38.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粒密度(particledensity):

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粒密度主要决定于土壤矿物组成、土壤矿物与冇机质的相对含量)

(2)土壤密度(soilparticledensity):

又称土壤比重。

单位体积土壤(不含孔隙)的烘干重量,大小与土壤的化学与矿物组成有关。

(是土壤重要的发生特性之一,是估算土壤水分、盐分和养分总量的必需参数)

(3)土壤孔隙度:

土壤中人小不等、弯弯曲曲、形状备异的各种孔洞称为土壤孔隙。

单位十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

(通气孔隙的多少决定土壤的通透性能)

(4)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成分和内在性质的外部反应,是土壤发生层次外表形态特征最显著的标志)

(5)土壤磁性(是土壤各组分的磁性综合反应)

39.土粒密度为土壤密度的区别

(1)概念的区别(见上)

(2)土粒密度是实测密度不含孔隙,土壤密度是不含孔隙。

(3)土粒密度约2.65g/cm3,土壤密度约1.2^1.4g/cm3土粒密度会人于土壤密度。

第三章(土壤流体组成和诊断特性)

1.土壤空气: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Z中,是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Z-0土壤空气的纽成与大气层中空气的组成冇明显的不同。

2.土壤大气与近地大气层的区别

(一)土壤空气中的C02含量高于大气,02含量低于大气。

(二)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三)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气体。

3.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壤吸收的净热量;

(2)使土壤温度变化所需热量;

(3)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需热量;

(4)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热量状况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么一)

4.土壤的热学性质包括:

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扩散率。

5.土壤热容量:

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6.土壤导热率:

指在单位截而、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7.土壤热扩散率:

指给特定土壤丿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的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8.土壤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1)表土年均温高于当地年均气温值。

(2)与同时期的气温相比,心土层和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而在春夏季低于气温。

9.土温口变化的影响因素:

气温、土壤水分含量、质地、孔隙状况等。

10.Ill间持水量:

指土壤屮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

11.有效水:

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

12.无效水: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

13•土壤有效养分:

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包括碳(C)、氮(N)、氧(0)、氢(H)、磷(P)、钾(K)等

14.土壤系数:

指土壤样品在105±2€烘至恒重时的失重,即为土壤样品所含水分的质量,除以土壤样品的重量的百分比。

15.凋萎系数:

指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是土壤冇效水的下限)

16.土壤有效含水量:

一般指皿间持水量至永久凋萎系数Z间的含水量,即田间含水量减永久凋萎系数之差。

17.土壤水的划分类型

(1)固态水(化学结合水、冰)

(2)气态水(水汽)

(3)液态水(束缚水、毛管水、重力水、地卜•水)

18.束缚水:

指由土壤颗粒表而各种力的吸附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而的膜状水层。

毛管水:

指在土壤毛管力作用下保持和移动的液态水。

重力水:

指借助重力作用下能在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屮移动或沿坡向侧渗的水。

地下水:

指某些水成土壤中地下水位较高出于地面之上,或接近地面时的水分。

19.土水势:

指把单位质量的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限小量从标准大气压卜-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屮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做的有用功。

20.土水势类型

(1)基质势:

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到没有基质,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所做的功。

(2)压力势:

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到除压力不等于参比压力,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时所做的功。

(3)渗透势:

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到没有溶质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另一个系统中所做的功。

(也称溶质势)

(4)重力势:

指单位水最从一个处于任何位置的平衡十「水系统移到处于参比位置上而其他条件都和同的另一个系统中所做的功。

(5)总土水势:

指土壤中任一点的单位质量土壤水分的口由能和标准参比状态下口由能的差值。

21.土壤水分状况划分类型

(1)淋溶型和周期淋溶型

(2)非淋溶型

(3)渗出型

(4)停滞型

(5)冻结型

22.土壤水分的对土壤的影响有:

土壤养分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热量状况、微生物和活动、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23.土壤分散系:

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如阴阳离子、单分子、对分子或多分子聚合体)分布在土壤液态水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土壤微粒子称为分散质,起分散作用的土壤液态水称为分散剂)

24.土壤分散系的类型:

上壤溶液、土壤胶体。

25.土壤胶体:

土壤中的固和、液相和气相呈互相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体颗粒直径小1um,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

(即土壤学屮所指的土壤胶体是指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um或者小于inm的土壤微粒。

26.土壤胶体类型(按分散质的类型划分)

(1)土壤矿质胶体:

指土壤矿物屮的细分散颗粒,比表血人,并带电荷,具有胶体特性。

主要为极细微的粘土矿物,辺括成分简单的含水氧化物和成分复杂的各种次生层状铝硅酸盐类等。

(包括含水氧化物和粘土矿物胶体,如蒙脱石、蛭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简单氧化物。

(2)冇机胶体(其分散质主要冇土壤腐殖质、冇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等高分了冇机化合物。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中的矿质胶体与有机胶体往往通过氢键、库伦引力、表面引力相互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27.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单位质量或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或比面

(cm2/g/Cm2/cm3)o)

(2)带电性。

(土壤胶体微粒都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多数情况下带负电荷,但也有带正电荷的,还有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带不同电荷的两性胶体。

土壤胶体微粒带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微粒表面分子本身的解离所致。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排列顺序是:

Fe3+>AI3+>Ca2+>Mg2

亠亠-亠■4-

>K>NH4>Na

2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屮含有各种阳离了的物质的量表示(单位mol/kg)

29.不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同,主要影响因素:

(1)土壤胶体类型

(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阳离了交换量越高)

⑶土壤溶液的PH值

30•土壤的PH:

指定量反映水溶液酸碱度的化学指标,也指水溶液屮[H]活度的负对数。

31.土壤生态环境功能的5个方面

(1)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

(2)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3)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

(4)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牛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

(5)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索学说

4.1.1道库恰耶夫成十因素学说的基础

2.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1土壤是成土I大1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道库恰耶夫(1881)指出“土壤是母岩、有机体、气候、陆地年龄和地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耍性和不对代替性。

所有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冇,它们同样重要地和不可代替地参与土壤形成过程。

3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

随着时空的不同,成土因素及其组合方式也会有所改变,土壤也跟着不断地发生变化。

4丄2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徳国科学家洪堡1832年在《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屮,揭示了欧亚人陆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调杳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俄国威廉斯从土壤肥力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土壤形成的生物发生学观点,认为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壤肥力是高等植物和微生物在土层中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果。

美国詹尼认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主导作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不同的因索占优势。

4.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1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气温对土壤温度状况

土壤表血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是土壤增温的重要來源,与此同时,土壤表面时刻不停地向近地面大气层传送热量,只有小部分被生物吸收和进入土壤底部。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存在差界:

首先,土壤温度状况无论在局部或是广阔的地带都具有更大的差界;其次,土壤年均温度略微高于大气平均温度;笫三,土壤随海拔高度的降温速率低于大气。

2.气温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气温及其变化对土壤矿物体的物理丿册解、土壤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速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对土壤水分的蒸散、土壤矿物的溶解与沉淀、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制约土壤中元素迁移转化的能力和方式。

从亚极地带、苔原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至热带,土壤矿物风化强度逐渐增强,其表现是风化层厚度在增加、风化产物也依次变化。

4.2.2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1.气候湿润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

气候湿润状况决定着大气降水量、表土蒸发屋及植物蒸腾屋,是决定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外部因子。

2.大气降水对成土过程的彫响

大气降水对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分是许多矿物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的媒介与载体。

土壤水分状况还通过土壤通气状况来制约土壤冇机质转化的强度与方向。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2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屮的作用

植物在成土过程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分散在母质、水圈和人气圈屮的营养元索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轴射能合成有机质,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潜能并引入成土过程Z中。

山于不同类型的牛•态系统所牛产的有机物的数量、组成和向土壤归还方式的不同,它们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

2.植物对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的彩响

由于草木植物残体中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索含虽较木木植物高,故在草木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PH值、盐基饱和度均高于在木木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

4.4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4.4.1成土母质的概念

通常把与土壤有肓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

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4.4.2成土母质的作用

1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2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

3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和化学元素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元索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而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冇决定性的影响。

4.5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4.5.1地形决定土壤水热状况与物质分异

1.地形决定看土壤水分状况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土内径流、排水情况。

2.地形与物质地球化学分异

由于地形彩响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从而也影响着地表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分异过程。

-般來说,正地形区是能量与物质的分散地,负地形区是物质与能量的聚集地。

4.7土壤圈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因素

4.7.1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土壤年龄:

土壤发牛发育的时间长短。

绝对年龄:

从该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刻算起。

相对年龄:

由个体土壤的发冇程度或发冇阶段来确定,而不是由土壤发冇的实际年龄来确定的。

可以划分为幼年、成熟与老年三个阶段。

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表示,即从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