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12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寄李儋元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沉郁顿挫的特点以及哀而不伤的情感内涵。

3、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哀而不伤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专题小序P34导入新课,主要变化在哪里,可以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以期在教学中进行落实。

二、研讨诗作

1、读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译,说出诗歌大意。

2、介绍作者韦应物。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3、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

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

“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

修养的重要性。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

2、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A、作者: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B、背景:

皇帝唐宪宗非常迷信佛法,元和十四年他派出一批太监与和尚,从法门寺把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

一时间,京城内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狂热活动,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议论纷纷。

韩愈觉得皇帝这样崇尚迷信活动,对于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好处。

他花时间精心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痛切地指出其害,请求皇帝立即下令制止。

并勇敢地表示“佛有灵,能作祸祟(带给人灾祸),凡有殃咎(使受责罚、祸害),宜加臣身。

”唐宪宗怒不可遏,几乎要下令杀了韩愈,幸有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竭力救援,使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但仍然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C、研讨

1、读诗说大意。

2、理解情感:

朝奏---夕贬快

欲为---肯将因忠获罪,刚正不阿

云横---雪拥借景抒悲壮之情沉郁顿挫

好收吾骨凄楚激愤

三、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

1、作者:

字子厚。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

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

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

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1、读诗作,说说大意。

2、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提示一:

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

提示二:

诗中写了哪些景?

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认识借古讽今的手法。

2、学习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在内阻饥,兄弟离散……》,表达情感的方法。

3、学习李贺《天上谣》,认识诗人神奇浪漫的想象。

教学重点《西塞山怀古》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难点《天上谣》一诗神奇注意的想象。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两首诗: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

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

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关于作者

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

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三、研讨诗作: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

那两个字用得好?

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下”:

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

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

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

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

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1、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

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4、手法:

对比的手法。

5、好处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

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

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

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感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JI)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诗歌的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

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研讨:

白居易诗作

1、学生述说诗歌大意。

2、学生鉴赏颈联。

领会诗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

教后反思

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