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07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

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四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铜丝做导线

B.把铝做成铝箔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用氢气做高能燃料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水的蒸发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D.食物腐败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过滤

4.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的是()

A.

B.

C.

D.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废旧金属回收再利用B.提倡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儿购物

C.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D.推广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能源汽车

6.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A.CO2B.Cl2C.O2D.N2

7.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灰石可用作补钙剂B.亚硝酸钠可用作调味品

C.烧碱可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D.氯化钠可用于消除公路上的积雪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OH、CuSO4、NaC1固体可用水鉴别

B.用铁与硝酸银反应可比较铁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C.纯碱属于碱类

D.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瓶口出现白雾

C.将燃着的木炭伸入氧气中,产生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D.将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10.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溶解度大

B.降温能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t1℃时,氯化钾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60g硝酸钾

11.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怀疑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将NH4NO3与熟石灰混合可以提高肥效

C.家庭中将自来水煮沸后再饮用

D.使用甲醛浸泡食物,以防止食物腐烂

12.如图,通过实验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甲、乙、两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丙

B.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

C.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

D.①②③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直接接触

13.无色液体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

将其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石灰水和酚酞试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则X是下列选项中的

加入的物质

稀盐酸

石灰水

酚酞试液

现象

有气泡冒出

有白色沉淀

变成红色

A.NaCl溶液

B.稀硫酸

C.NaOH溶液

D.Na2CO3溶液

14.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所以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

15.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都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

A

CO2

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

B

NaCl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C

铁粉

铜粉

加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

D

Na2SO4溶液

H2SO4溶液

加入适量BaCl2溶液

A.AB.BC.CD.D

二、填空题

16.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4个铁原子:

_____。

(2)密度最小的气体:

_____。

17.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将全面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相应阶段的各项工作。

请回答:

(1)下列航天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脱水蔬菜

b.鱼肉罐头

c.冻干水果

d.脱水米饭

(2)宇航服可采用氢氧化锂(LiOH)去除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

18.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一些地方,用抽取的地下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其可能的原因是该地下水是_____(选填“硬水”或“软水”);

(2)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下列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木材家具

B食品塑料袋

C铝合金门窗

D化纤布料

19.镁、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

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生成氧化镁、氮化镁,还有少量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镁的氧化物。

但是铝却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1)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发出耀眼的白光,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

_____。

(3)请写出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三、流程题

20.生活中废旧干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水和土壤污染。

废旧干电池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炭粉、氯化铵和氯化锌等。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回收物质的流程如下:

(1)操作1和操作2的名称都是_____。

(2)回收得到的氯化铵晶体在农业生产中可作为_____。

(3)灼烧滤渣1的目的是_____。

四、推断题

21.已知A、B、C、D、E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的固体和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F是一种红色物质。

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的化学式:

_____。

(2)若D→C的转化属于化合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五、实验题

22.请结合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B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

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的氧气,从A~E中应选择_____装置组合。

(3)上述装置中,收集氨气只能用装置E。

据此,请分析氨气应具有的性质是:

_____。

(4)实验室如用块状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制取气体,可用装置F(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作发生装置,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是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Ⅰ.关闭K1、K2,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装置A中的锥形瓶内;

Ⅱ.打开K1,观察到装置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装置A中,片刻后回流停止;

Ⅲ.打开K2,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倒吸入装置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装置A中溶液仍为红色,装置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提出问题]

装置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装置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作出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2CO3和NaOH

猜想一:

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

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实验验证]

①小鹏取少量装置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②小丽认为用

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

①取少量装置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②用pH试纸测定装置C

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__,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装置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

(2)[实验步骤]II中的现象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

综上所述,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可通过检验_____的方法实现。

七、计算题

24.取5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BaCl2溶液104g。

将沉淀过滤,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44.15g。

求:

(1)生成的沉淀质量为_____g;

(2)所用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通过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详解】

A、铜丝做导线,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把铝做成铝箔,利用铝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用氢气做高能燃料,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2.D

【分析】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详解】

A、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低先沸沸出来,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的蒸发,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颜色虽然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败,物质发生变质,变成其他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法是看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3.D

【详解】

A、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液体受热飞溅出来,选项错误;B、胶头滴管使用时管口略高于试管口竖直滴加,选项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且混合时放热,故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加入水中,防止液体受热飞溅出来,选项错误;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4.A

【分析】

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当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少2时,该微粒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阴离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辨别微粒种类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能力。

【详解】

A.由图示可知:

核电荷数=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2,所以该微粒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A符合题意;

B.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

核电荷数=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为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

核电荷数=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分析】

根据空气、水体、土壤等的污染与防治措施分析。

【详解】

A、分类回收废旧金属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金属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错误;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能减少白色污染,故选项错误;C、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会造成水体等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正确;D、推广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回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氧元素四种元素,没有碳元素,故分解后的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碳元素,故选A。

7.D

【分析】

结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详解】

A、碳酸钙与胃液的主要成分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所以能起到补钙的作用,但是石灰石中含有大量的杂质,不可用作补钙剂,故选项错误;B、亚硝酸钠有毒,所以不能用作调味品,故选项错误;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可用于消除公路上的积雪,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NaOH、CuSO4、NaC1固体可用水鉴别,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呈蓝色的是硫酸铜;溶于水,固体只是消失,无其他现象的是氯化钠,A正确;

B、用铁与硝酸银反应可比较铁和银的金属活动性,把铁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铁的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银活泼,B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类,C不正确;

D、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

对于C选项,物质的名称和俗名,平时注意收集和记忆,考试时能较快的找出答案。

例如,纯碱不是碱,是盐,水银不银,铅笔不铅等。

9.C

【解析】

【详解】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选项正确;B、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成小液滴,故瓶口出现白雾,选项正确;C、燃着的木炭伸入氧气中,出现白光,不是白色火焰,选项错误;D、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会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为红色固体,故将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C。

10.B

【详解】

A、没有指明溶液的温度,不能说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溶解度大,A不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温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正确;

C、t1℃时,氯化钾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虽然指明了的温度,但没有说明两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无法比较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不正确;

D、t2℃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60g硝酸钾,也就是说16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60g硝酸钾,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对于解答溶解度曲线图的题目,要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

1、指明一定温度;2、溶液要达到饱和状态;3、溶剂标准是100g;4、溶解度单位是克。

11.C

【详解】

A、怀疑煤气泄漏,应开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因为如果煤气真的泄漏,开灯检查,可能电火花会引燃泄漏出来的煤气,发生火灾或爆炸,A不正确;

B、将NH4NO3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氢氧化钙与硝酸铵反应生成氨气扩散到空气中,化肥中氮元素减少,既降低了肥效,又会污染空气,B不正确;

C、家庭中将自来水煮沸后再饮用,既可能杀菌消毒,又可以降低水的硬度,C正确;

D、使用甲醛浸泡食物,以防止食物腐烂,食物中的蛋白质会变性,且甲醛有毒,危害人体健康,D不正确。

故选C。

12.A

【详解】

A、①中甲、乙、两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乙,因为乙处同时跟水和氧气接触,甲处只跟氧气接触,丙处只跟水接触,A不正确;

B、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使铁钉只跟水接触,没有与氧气接触,B正确;

C、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保证空气中的氧气不能与水中的铁钉接触,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铁钉只跟氧气接触,没有与氧气接触,C正确;

D、对比①②实验,可知铁生锈需要氧气,对比①③,可知铁生锈需要水,所以通过对比①②③实验得出结论: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直接接触,D正确。

故选A。

【点睛】

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铁生锈最少需要做三个实验:

1、铁同时与氧气和水接触;2、铁只与水接触;3、铁只与氧气接触。

13.D

【详解】

向X中加入稀盐有气泡产生,加入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说明X有碳酸根离子,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符合条件的是碳酸钠。

故选D。

14.D

【详解】

KClO3含有氧元素但属于盐类,A选项错误;金属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三氧化二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B选项错误;水是均一、稳定的物质但不是溶液,溶液必定是混合物,C选项错误;石蕊遇到酸性物质才会变红,故D选项正确;故选D项。

15.B

【详解】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铁粉能与过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H2SO4溶液、Na2SO4溶液均能与适量BaCl2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16.4FeH2

【详解】

(1)原子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多个原子时在元素符号前加上化学计量数,所以4个铁原子符号为4Fe

(2)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符号为H2。

17.bH2O

【详解】

(1)a、脱水蔬菜,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b、鱼肉罐头,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

c、冻干水果,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d、脱水米饭,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根据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相等的原则,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中,从微观上分析,反应前后锂元素和碳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X一定不含锂元素和碳元素,反应后氢原子个数少了2个,氧原子个数少了1个,则X一定含氢元素和氧元素,且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2:

1,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

18.硬水C

【详解】

(1)能使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的水,可能的原因是该地下水是硬水。

(2)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A、木材家具,属于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食品塑料袋,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C、铝合金门窗,属于金属材料,符合题意;

D、化纤布料,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材料分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又分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非金属材料。

19.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详解】

(1)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好铝制品,反应方程式为

(3)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镁的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单质不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会与镁反应,则生成的单质是碳,还剩余镁元素和氧元素,所以生成的氧化物是氧化镁。

反应方程式为

20.过滤氮肥除去炭粉

【详解】

(1)通过操作1和操作2后都可以得到滤液和固体,则这两个操作是过滤。

(2)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农业生产中可作为氮肥。

(3)滤渣1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炭粉和二氧锰,炭粉有可燃性,灼烧生成二氧碳气体,二氧化锰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所以灼烧滤渣1的目的是除去炭粉。

21.NaOH

【分析】

已知A、B、C、D、E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B的固体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可能是氧化钙或是氢氧化钠,如果B是氧化钙,A与B能相互转化,碳酸钙分解能生成氧化钙,但氧化钙不能一步转化为碳酸钙,所以B不是氧化钙,如果B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转化为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钠,符合题意,所以B为氢氧化钠,A为碳酸钠;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则E为硫酸;B、E都能转化为C,碱或盐都能生成盐和水,A是盐,则C不可能为盐,所以C为水;C与D可以相互转化,且硫酸能转化为D,则D为氢气;F是一种红色物质,且与氢气能反应,氢气具有还原性,则F是氧化铁。

【详解】

(1)B是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2)若D→C的转化属于化合反应,则是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长颈漏斗BD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详解】

(1)a仪器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双氧水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的氧气,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需加热装置,收集较纯的氧气选择排水法,所以选择BD装置组合。

(3)上述装置中,收集氨气只能用装置E。

不能用排水法,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4)实验室如用块状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制取气体,可用装置F作发生装置,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当关闭活塞,气体不能排出,使瓶内压强增大,把瓶内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当打开活塞,气体排出,压强减小,长颈漏斗中的液体进入瓶内与固体接触,反应进行。

23.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仍为红色向溶液中引进

,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7不能有新物质产生(或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详解】

[实验验证]

甲组的探究:

①取少量装置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如果猜想二成立,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则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仍为红色。

②用

溶液不能证明猜想二成立,因为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向溶液中引进

,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乙组的探究:

如果猜想二成立,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反应完,盐酸可能有剩余,则用pH试纸测定装置C中溶液的酸碱度,pH≤7。

[反思交流]

[实验步骤]II中观察到装置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装置A中,片刻后回流停止。

只能说明A瓶内压强变小,变小原因可能是二氧与氢氧化钠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中,故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产生的来实现。

24.

(1)9.85

(2)10.6%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沉淀质量为:

(2)解:

设所用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所用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

所用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