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017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

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4.《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也叫《泛美联防公约》、《西半球联防公约》或《里约热内卢公约》。

1947年9月2日泛美联盟19个成员国(缺尼加拉瓜和厄瓜多尔。

尼加拉瓜于1948年批准该约)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订。

主要内容:

整个西半球都是条约所指的“联防”地区;这个地区的任何一国受到“侵略”时,缔约国要实行“共同防御”和“集体自卫”;经缔约国2/3多数的同意,就可决定任何一国为“侵略”者,并对其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等措施,直至“使用武装力量”。

这个条约是1945年签订的《查普特佩克议定书》的具体化,当时美国利用这个条约,企图从军事上进一步控制拉丁美洲。

5.《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

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

主要内容有:

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

条约的签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6.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

是联合国的6大主要机构之一。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5个常任理事国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

这5个国家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有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即“大国一致”原则。

常设委员会有:

联合国军事参谋团、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监核会、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该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

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

该条约本着以互相谅解和合作的精神解决与海洋法有关的一切问题的愿望,本公约对维护世界和平、正义和全世界人民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8.《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

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

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

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

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

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

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9.《艾维昂协议》

又称阿法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

1962年3月,由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国东部城市艾维昂签订。

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于1905年将阿尔及利亚变成法属殖民地。

阿尔及利亚人民为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

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进过7年艰苦的武装斗争,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

1962年3月,双方在艾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

协议主要内容有:

自1962年3月19日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到6个月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过渡期内,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军事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

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

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

同年7月,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10.不结盟运动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

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

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11.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

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

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

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

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

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12.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

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

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

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

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3.《奥地利国家条约》

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亦称《维也纳国家条约》。

1955年5月15日由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的和平条约。

同年11月28日,南斯拉夫加入此条约。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德国的组成部分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作为战败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本条约确认奥地利重新独立并对有关战后问题作了规定。

条约正文计38条,其主要内容为:

①宣布1938年同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关的条约、规定均为非法;恢复合并前的领土主权;②禁止从经济和政治上同德国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尊重人权和境内的少数民族(指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平等权利,承认一切民主机构的合法权利;④解散法西斯组织,杜绝其复活;⑤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及条约规定的其他武器;⑥1946、1947年盟军占领当局的管理规定于本条约生效之日废止;⑦其他关于多瑙河航行权以及财产、经济等问题的处理办法。

根据条约,1955年10月25日,四国占领军全部撤离。

次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了关于奥永久中立的根本法。

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14.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

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资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工作;通过对贷款的保证或参与贷款及其他和人投资的方式促进外国和人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的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则在适当条件下以世界银行本身资金或筹集的资金及其它资金给予成员国直接贷款,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通过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提供技术咨询和提高生产能力,以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及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根据世界银行(WorldBank)的宗旨,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对成员国政府或经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

15.《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改革法案》所附法案。

其内容是禁止给苏联、东欧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国家以贸易方面的优惠。

查尔斯——瓦尼克是俄亥俄州众议员。

xml:

namespaceprefix=st1ns="urn: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smarttags"/>

xml:

namespaceprefix=st1/>1973年12月11日,他向美国国会提出一条改革贸易法修正案,本案规定“在苏联允许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自由移居国外之前,禁止向苏联提供最惠国关税待遇和得到美国政府的贷款”。

其目的是通过此案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经济压力,并拉拢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渴望自由的人”。

他的修正案要求苏联“为不幸的移民打开大门,以每年至少准许6万名犹太人移居国外作为取得最惠国待遇地位的交换条件。

”近20年来,这一修正案一直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中心。

还在这一修正案宣布之初,即1975年1月苏联就曾对此郑重表态,坚决予以拒绝,并指出这是对苏联内政的粗暴干涉。

由此可见,最惠国待遇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但这种影响却延续到今天,已经和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背道而驰。

最终于1989年10月26日被美国政府废除。

1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

参加会议的有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欧洲各国和美国、加拿大。

主要讨论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员与文化交流以及续会等4个方面的问题。

1972年5月美、苏双方达成协议召开此会议。

同年11月至翌年6月在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预备会议,讨论欧安会议程问题。

1973年7月3日至7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第一阶段外长会议,通过了筹备会议“蓝皮书”。

第二阶段专家会议于1973年9月18日至1975年7月21日在日内瓦召开,由三个委员会分别讨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

第三阶段首脑会议于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宣言》)。

1990年11月19~21日,欧安会34国在巴黎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议,签署《新欧洲巴黎宪章》。

17.富兰克林·罗斯福

xml:

namespaceprefix=ons="urn: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office"/>

xml:

namespaceprefix=st1ns="urn: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smarttags"/>1882年1月30日生,美国总统、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罗斯福诞生于纽约州的一个富豪家庭。

1929年,在美国首先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

1932年,罗斯福被民主党选定为总统候选人,1933年,他以压倒多数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

罗斯福能成为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是由于他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作出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对德、意、日法西斯采取以“中立”为名的绥靖政策,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危急、美国受到威胁。

为了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罗斯福和美国国内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作坚决斗争,使国会撤销《中立法》,通过《租借法》,规定对反希特勒联盟各国出租武器、粮食等物资。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

罗斯福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扩大,他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同情和支持的。

18.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19.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具体内容是:

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20.马歇尔计划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第四点计划

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

这就是“第四点计划”。

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

(前三点计划是:

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

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

同时,“第四点计划”也给美国带来了长远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作为扩张工具,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为本国的垄断资本带来滚滚红利;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9.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

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

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50.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指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运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

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

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

尼克松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51.波兹南事件

1956年波兰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的重大政治事件。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对波兰产生重大影响,党内外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波兰党政领导所犯的政治、经济错误以及应负什么责任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1956年6月上旬,波兰西部重要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因对生活现状不满,提出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要求。

对此波兹南省委无法作出决定。

于是工人推选出30人代表团去华沙机械工业部请愿,但遭到拒绝。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

xml:

namespaceprefix=st1/>6月28日,波兹南上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

工人要求市政当局接见,但遭拒绝;同时谣传去华沙的代表团已被捕,于是示威秩序大乱。

一些蓄意扩大事态的破坏者也乘机煽动(当时国际博览会正在该市举办)。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严重冲突,据报道有数1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数百人被捕。

事件发生后,在波兰各地引起骚动。

同年7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工人群众对党和政府与工人阶级间的“不正常关系”的抗议;另一方面是敌对分子利用工人不满情绪的结果。

52.苏伊士运河事件

是指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

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和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

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1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

53.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侵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战争。

6天之内,以军连败埃、叙、约三国军队,占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戈兰高地等共6.5万平方公里土地。

使数十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理会两次通过“立即实现停火”的决议案。

战争中丧失了大片国土、大量军事装备和人员的埃、叙、约三国被迫接受。

以色列则一面假意赞成停火,一面加紧进攻,10日占领戈兰高地后,‍方接受停火。

56.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

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

国际局势严重紧张。

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

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

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

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57.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提出的一项“战略防御倡议”。

该倡议要求在20世纪末以前,在空间和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

这项计划被西方报刊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设想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三层:

第一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发射后不久即予以拦截。

由432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部署在55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颗卫星带有40—50枚常规导弹。

第二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前,由装置在卫星上的激光武器摧毁。

第三线拦截,即在第一、二线末被摧毁的“漏网”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拦截。

这种拦截导弹部署在地面。

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最后部署完成,估计耗资5000—8000亿美元。

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公布后,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

苏联反对该计划,担心美国在反导弹武器系统上占优势,要求美国停止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

主张通过谈判防止太空军事化。

.58.柏林墙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1961年8月。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

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

xml:

namespaceprefix=st1ns="urn: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smarttags"/>1961年8月12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

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

至20世纪70年代,该墙高达3米,总长154公里。

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

59.撒切尔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