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757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docx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附件1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总体实施方案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

实施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业务支撑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参加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市)地调院

项目负责人:

张洪涛 陈毓川 叶天竺

项目副负责:

陈仁义 王瑞江 严光生

方案起草人:

叶天竺陈毓川张洪涛王瑞江陈仁义

王全明 胡思敏 肖克炎张德全 张智勇

张大权 王登红杨东来 张晓华 张明华向运川范正国 于学政 李景朝 董建华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的要求和精神,国土资源部部署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把该项工作定位为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为实现找矿重大新突破提供资源勘查依据。

2006年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作为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工作重点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

2007年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号),明确了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组织实施要求等。

随后在长沙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2007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3号),由国土资源部组建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项目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为此,汪民副部长主持专题研究会议,进一步落实部的工作部署。

2007年10月,徐绍史部长主持召开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下一步工作做了明确部署。

随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组织管理职责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80号),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等。

2007年11月9日,徐绍史部长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部署动员视频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意义,明确了“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努力实现找矿突破”和“提高矿产资源规范管理水平”两个工作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要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推动地质科技术进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日常更新机制等工作要求。

为贯彻落实徐部长视频会议讲话精神,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抓紧落实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61号),要求落实省级工作任务、组织机构和项目组成员等。

为贯彻落实部有关文件精神和部领导讲话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7年10月组建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明确了项目组织实施中的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进一步落实了项目汇总组承担单位和人员组成;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组建了大区综合组。

各省(区、市)按照部的统一要求,成立了相对应的省级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落实了项目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

该项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并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作为业务支撑单位。

参加单位主要涉及天津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宜昌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30个省(区、市)地调院等。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任务

在现有地质工作程度基础上,全面总结和充分利用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资料,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任务:

(1)充分应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理论方法和GIS评价技术,开展我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评价(2000米以浅范围内)。

以成矿区(带)为单元,在分省(区、市)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基础上,汇总开展全国单矿种总量预测,编制单矿种预测图,进行单矿种资源量估算。

基本摸清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为研究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以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各成矿区(带)及全国范围的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研究总结各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矿床成矿模型(式)、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成矿谱系;充分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勘查等综合成矿信息,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逐个评价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并进行分类排序;编制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预测图,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相关数据库,特别是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典型矿床数据库,为今后开展矿产勘查的规划部署研究奠定扎实的信息基础。

(二)具体工作目标

1、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非油气重要矿产预测工作,在Ⅳ—Ⅴ级成矿区内圈定预测区。

省级工作比例尺为1:

20万,原始资料应用以1:

20万比例尺数据为主,成图比例尺为1:

50万(新疆、内蒙、青海、西藏为1:

150万)。

全国汇总工作比例尺为1:

250万。

2、预测非油气重要矿产未查明资源量及其地下1km以上空间分布。

3、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国家动态资源评价工作需要的有关数据库、专家系统及固体矿产区域评价系统。

4、提出全国矿产勘查近期及中长期部署建议及方案。

预测我国今后20年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开发产能增长趋势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

5、建立评价矿产的典型矿床成矿模型及成矿区(带)及矿集区的区域成矿模式。

6、完成新一轮成矿区(带)及全国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

三、实施意义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

其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库,满足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

搞好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部署,努力实现找矿重大新突破,缓解资源瓶颈的基础工作;是发展和推广利用成矿新理论、勘查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科研与调查密切结合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除了油气及煤炭资源已经进行了三轮系统、完整的区域评价工作以外,其它重要矿产资源虽然已经开展了两轮成矿区划工作,在指导工作部署,制定中长期规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从预测矿种、覆盖面积、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不够系统完整,带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我国全面系统的开展重要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工作,同时应用科学的方法估算潜在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其成果将为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编制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二)近十年来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工作布局,主要依据全国二轮区划的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但是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完成了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工作,完成了区域航磁扫面测量,空白区化探扫面进展也很快,基础地质资料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次,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进行了8年之久,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近年来开展的18个矿种大中型矿山深部找矿工作,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勘查获得了新的认识。

第三,地质成矿理论发展迅速,大陆动力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区调和其它各个领域,以成矿系列理论为代表的成矿规律学说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综合地质信息、地质异常等矿产预测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四,数据库及新技术广泛应用。

全国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相继完成,GIS技术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

因此目前很有必要开展新一轮的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运用新的地质成矿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完成全国陆域范围内的非油气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为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选区依据。

(三)提高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管理水平。

矿政规范管理需要掌握资源潜力、储量利用情况、矿业权设置等最基本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充实和调整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布局。

同时为社会提供各种相关信息服务。

(四)通过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将促进我国地质成矿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新一轮区域矿产预测评价工作过程中,将在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中全面总结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应用成果,把我国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成矿系列理论,在区域成矿、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随着本项目GIS技术全面、全过程的应用,矿产预测的方法技术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必将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矿产预测技术。

(五)培养一批综合型地质人才。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涉及地质专业多、难度大、技术含量高。

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等地质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综合,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和总结,以及应用GIS进行了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矿产预测等。

通过参加这项目工作,使地质及科技术人员能够充分接触各类资料,开展各项分析和综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水平。

总之,本项目的实施无论对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制定、矿产勘查工作部署与找矿突破、地质成矿理论的发展、矿产预测技术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矿种选择

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种选择上首先考虑国家急缺和重要的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

(一)根据有关规定,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委托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承担。

(二)除铀矿以外的其它矿种,各省(区)凡是具备成矿条件的都必须按统一要求开展工作。

(三)各省(区)根据本省或区域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地质成矿条件及资源远景,可自行增加有关矿种。

(四)全国预测工作中,项目组将根据某些地域性分布很突出的矿种,要求有关省(区)增加某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矿种的预测工作。

五、预期成果

(一)全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

(二)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为缓解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足,早日实现找矿更大突破提供基础依据。

(三)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成矿地质特征,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提交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和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四)提交全国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产等系列基础图件,以及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等系列图件。

(五)完成全国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完成基于MapGIS平台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升级系统,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数据和信息支撑。

(六)培养一批地质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六、工作思路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的一次重要国情调查,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开发应用已有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多元资料与科研成果,以先进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使用规范而有效的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和各类基础数据为支撑,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单位已开展的资源评价工作为基础。

采取政府部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专家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重要成矿区带内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及空间布局。

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推断开发产能增长趋势,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

为更好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也为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国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工作提高对我国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完善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培养一批科技骨干及工作队伍,据此确定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工作基础

自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区域矿产远景调查等基础性工作。

全国1:

25万区调空白区完成扫面工作,全国中小比例尺航磁全面覆盖,区域化探空白区扫面工作进展很大,航天遥感数据覆盖全国,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相继完成了一系列地质基础数据库,GIS技术应用于地质工作各个领域。

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成矿规律理论、矿产预测方法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陈毓川院士主持完成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全面总结并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成矿理论。

赵鹏大院士进一步发展了地质异常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翟裕生院士总结了成矿系统理论,提出了区域成矿研究的思路、方法、途径。

叶天竺等总结了一轮、二轮成矿区划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综合地质信息预测评价技术,提倡地质构造精细研究,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经过国家“863”项目实践,取得了成功。

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我国矿产预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奠定了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的工作基础。

第一节全国地质工作程度

一、区域地质调查

(一)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陆域1:

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了全部计划面积,截止1980年底,完成947.38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8.7%。

(二)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陆域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计划面积约有846万平方千米。

1999年以前,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除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外基本完成,完成面积达691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2%。

2、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

截止2005年,全国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完成约398万平方千米,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41.5%。

其中,以青藏高原空白区为重点的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全面完成,共计118个标准图幅152万平方公里,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全覆盖。

截止2005年,国家基础地质图件更新计划完成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总面积240.9万平方千米,共计127幅。

(三)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部署在我国东部重要经济区、重要地质走廊和重要成矿(区)带。

截止到2005年,全国完成4211幅1:

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总面积180.3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8%。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截止到2005年,全国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区域重力调查

1:

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陆域面积的95%以上,尚有48.8万平方千米空白区。

1:

20万区域重力调查共完成约380万平方千米,覆盖面积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0%。

(二)区域航空物探调查

航磁1:

100万以上比例尺覆盖总面积达1140万平方千米,除国界15公里以内的大陆边境区域和台湾海峡及南海、黄海等部分海域的领海范围,基本实现了1:

100万航空物探磁法测量全覆盖。

其中,完成陆地面积93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10万平方千米。

1:

20万以上比例尺航空磁力调查覆盖总面积达472万平方千米。

其中,有230万平方千米是1980年前完成的低精度测量,大调查以来完成1:

20万航磁测量面积21万平方千米。

中比例尺区域航空放射性测量完成400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41.7%。

1:

20万以上比例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油气远景区。

1:

5万以上比例尺覆盖总面积达303万平方千米。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截止到2005年,全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情况完成如下:

1:

50万区域化探共完成135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天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青海的东昆仑等地区。

1:

20万区域化探完成538.1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56.1%。

1:

5万区域化探完成121.2万平方千米;大于1:

5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完成11.8万平方千米。

四、区域航天遥感数据获取

目前,航天遥感数据已覆盖全国。

五、矿产资源评价

(一)矿产区域调查程度

我国针对各类矿产的调查工作程度,可以划分为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等四级。

1、矿产调查高程度区

程度高的地区主要有:

小兴安岭、佳木斯、辽东半岛、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山东、山西、华北地台南缘(熊耳山)、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浙西—皖南、东南沿海、龙泉—建瓯、永安—梅县、武夷山—九连山、湘赣粤相邻区等。

总面积约为168.5万平方千米。

2、矿产调查程度较高区

调查程度较高的区域有:

华北地台北缘中及西段、乌兰浩特—巴林左旗、黑龙江漠河—黑河地区、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西段、西南三江中南段、南秦岭、祁连山、西天山及塔里木盆地北缘—北山、阿尔泰、柴达木盆地东边周缘等。

总面积约为153.6万平方千米。

3、矿产调查程度较低—低区

调查程度较低—低的区域有:

内蒙—大兴安岭、松辽盆地、华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南祁连、柴达木盆地、西昆仑—阿尔金、松潘—甘孜、西南三江北段、西藏雅鲁藏布江、准噶尔盆地、西南天山等。

总面积约为450.7万平方千米。

4、矿产调查空白区

我国到2000年底还没有开展矿产(非油气矿产)调查的区域主要有:

新疆南部、西藏除局部地区以外的大部。

总面积约为197.2万平方千米。

(二)矿产普查工作程度

矿产普查程度与其前期的资源调查工作程度十分相近,普查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五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区。

1、矿产普查高程度区

高程度区主要有:

东北三省的东部、华北(除鄂尔多斯和华北平原)、华东、中南,以及西南的贵州、西北的陕西南部等地区。

总面积约为258.1万平方千米。

2、矿产普查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

云南、四川东及南部、祁连山、西天山—东天山—北山、华北地台西缘、准噶尔盆地周缘、阿尔泰等,其次是大兴安岭、柴达木盆地北缘和东缘、西南天山、西昆仑西段等地区。

总面积约为212.6万平方千米。

3、矿产普查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低区主要有:

新疆西昆仑—阿尔金、青海南部、西藏中部。

总面积约为233万平方千米。

4、矿产普查空白区

矿产普查空白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

总面积约为256.3万平方千米。

(三)矿产详查工作程度

矿产详查程度与矿产普查工作程度十分相近,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

1、矿产详查高程度区

高程度区主要有:

华北地台北缘、辽东、华北地台南缘、太行、吕梁、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江南古陆、杨子地台及其西缘、华南等地区。

总面积约为109.1万平方千米。

2、矿产详查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

黑龙江东部、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天山—北山、准噶尔盆地西缘、三江南段等地区的部分地段。

总面积约为111.5万平方千米。

3、矿产详查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区主要有:

大兴安岭大部、华北地台西缘、新疆西昆仑—阿尔金、青海南部、西藏中部等地区。

总面积约为295.8万平方千米。

4、矿产详查空白区

矿产详查空白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北部新疆及内蒙与蒙古的部分边界区。

总面积约为443.6万平方千米。

(四)矿产勘探工作程度

矿产勘探程度与矿产详查工作程度十分相近,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区。

1、矿产勘探高程度区

高程度区主要有:

华北地台北缘中东段、辽东、华北地台南缘、太行、吕梁、胶东、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古陆、杨子地台及其西缘和华南等部分地区。

总面积约为77.1万平方千米。

2、矿产勘探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

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秦岭、华南大部、阿尔泰、四川中部、云南、贵州等地区。

总面积约为155.9万平方千米。

3、矿产勘探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低区主要有:

大兴安岭大部、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及其西缘、秦岭—祁连、柴达木盆盆地北缘、天山—北山、新疆西昆仑等地区。

总面积约为242.9万平方千米。

4、矿产勘探空白区

矿产勘探空白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除上述提及到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内蒙的北部和东北部。

总面积约为484.1万平方千米。

(五)区域矿产评价工作程度

区域矿产评价指相关的区域矿产预测、成矿区划、资源潜力评价等工作。

其工作程度也划分为:

较高、较低、低和空白四个等级。

1、区域矿产评价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

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和东段、太行—吕梁、华北地台南缘、秦岭—祁连、长江中下游、华南、杨子地台、北山、阿尔泰等地区。

2、区域矿产评价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低区主要有:

黑龙江东部和北部、吉林东部、天山、准噶尔盆地西缘等地区。

3、区域矿产评价程度空白区

区域矿产评价程度空白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和内蒙的东部和北部。

(六)全国矿产地勘查总数情况

目前,全国矿产地数据库(2006年集成维护)中有资料记录的全国矿产地数量如下:

矿产地总数33793处,其中特大型矿产地359个,大型矿产地2655个,中型矿产地5813个,小型矿产地10925个,矿点11798个,矿化点2199个,没有标明规模的44个。

其中黑色金属矿产5551个,重稀土金属矿产24个,贵金属矿产3885个,稀有金属矿产519个,燃料矿产2878个,水气矿产67个,有色金属矿产8234个,建筑材料矿产1919个,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2614个,冶金辅助原材料非金属矿产1585个,其它6517个。

六、全国成矿区(带)划分

我国成矿区(带)划分在上世纪80年代前仅做过零星研究,例如张炳熹在60年代对南岭地区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研究并提出了全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1980年原地质矿产部“成矿远景区划基本要求(试行)”制定了全国五级成矿区(带)划分要求,即全球成矿带为Ⅰ级、跨越数省的成矿带为Ⅱ级、控矿的地质条件相同并有较大展布范围的矿带为Ⅲ级、由同一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田分布区为Ⅳ级、受局部有利构造、岩体、层位控制的矿田为Ⅴ级。

1987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张成矿区(带)划分图“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1:

400万,郭文魁主编,1987)将全国划分出66个成矿区(带)。

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图(陈毓川,裴荣富等,1989内部)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成矿域、19个成矿区(带)。

1999年以全国29个跨省成矿区划项目划分方案为基础(苗树屏、袁君孚等,1983),在全国资料统一平台上将全国统一划分出五个成矿区(古亚洲、秦祁昆、特提斯、滨西大洋和前寒武纪),17个Ⅱ级区(带)73个Ⅲ级区(带),形成了覆盖全国的Ⅰ、Ⅱ、Ⅲ级成矿区(带)的整体划分方案(陈毓川、朱裕生等,2003)。

2000—2003年,以陈毓川为首的我国区域矿产地质学家,将成矿区(带)正式命名为成矿域(Ⅰ级)、成矿省(Ⅱ级)、成矿区(带)(Ⅲ级)、成矿亚带(Ⅳ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