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72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

 

摘要:

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转化策略,从而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让语文学困生也能和其他同学齐头并进,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全体、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对学困生的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形成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素质教育;转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一般来说,小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有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会产生困难。

我通过多年的研究,通过对这一部分学生开展课堂阅读的训练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通过调查、分析、对比、研究,找到他们成为语文学困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解决语文学习困难的方法,从而重新树立起他们对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涉及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研究很少,研究小学高年纪语文学困生的课堂阅读的更少,目前尚缺乏对语文学困生阅读问题的系统理论阐述,只有零星的关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研究。

所以研究语文学困生的课堂阅读问题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能象以往那样,在教学中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应该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科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对学生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导致在小学高年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厌学成为学困生。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教育教学经验,从而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让语文学困生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齐头并进,真正做到让学生全体、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对学困生的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形成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

(二)、本人的主要观点及课题的确立

小学语文课是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学不好直接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

因此我将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作为研究课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拓新的思路。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可以从很多方面,我是通过学困生课堂阅读进行研究找出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语文学困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课堂阅读。

使教师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的习惯,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学困生进行科学的分类。

变过去对学困生研究的自发性、随意性为自觉性、系统性。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校原因

1、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缺少新方法新观念的培训导致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不高,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语文学困生。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某些知识时就有困难,例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阅读能力差对课文理解的就快,有些学生阅读能力强,理解能力差,对课文理解的就慢。

但由于教师片面地把少数学生懂了以为所有学生都懂了,就使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虽然阅读速度很快,但没真正理解文中的意思,从而掩盖了这部分学生没有学会知识的真相;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而这等于放弃了语文学困生。

2、评价方式不恰当。

虽然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一部分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很少对语文学困生进行赞扬、鼓励等正确性的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学困生进行挖苦讽刺。

这种方式严重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困生的学习起了消极作用。

有很多学困生就因为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的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

甚至把老师当成了敌对的一方,产生了仇视心理,把这种心理带入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以后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就仇视,个别严重的就在背后谩骂老师。

3、教学评价不准确。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语文没学好不代表这个学生就是差生,只能说这个学生是语文课的差生,真正能做到全面发展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有很多伟人或科学家,他们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非常优秀,在其它领域很可能就差的很,我们也不能说他不优秀,中国多年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出现片面性。

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学习是有差异的,而有些教师却将有差异的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并没有给予全面的评价,只是片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使一些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期这样,学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之成为学困生。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原因

1、社会对学生以分数为标准的片面评价观

传统的教育评价仍然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判定依据。

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和排名,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语文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在社会上乃至家庭里,更容易受到歧视,这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语文学困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习情绪。

2、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思想陈旧,对孩子教育不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认识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小学时期的教育很不重视,特别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许多家长根本就是空白,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家长素质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现在农村这批学生家长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有很多初中学历都没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根本就束手无措。

他们也想更好地教育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出人头地。

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运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和培养孩子,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他们的处理方式就显得简单粗暴;有一部分家长出于生活逼迫,无力监管孩子。

在农村里,有一大部分的孩子家长都是长年在外打工,大部分家长都是无奈的把孩子留在了家里,交给年迈的长辈带,于是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

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往往还不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更无从说起。

3、家庭矛盾。

夫妻感情不和睦,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等。

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小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家庭矛盾很容易让孩子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

4、家长错误的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显然大于他人的影响,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

有些家长成天在家里赌博、喝酒,即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休息,又让孩子产生了不正确价值观的,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不可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态度决定成败,学习也是如此。

有一部分孩子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兴趣,不喜欢语文课所以在语文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就少,不背不记,不专心,做小动作,最终成为语文学困生;也有一些学生受家长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钱,只要会说话就行,从而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意志,即随着年纪越来越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一旦成绩不好就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没有坚强的意志,最后沦为语文学困生。

2、学习方法不正确。

正确、科学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些语文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机械、呆板,总是死记硬背,不整理所学知识,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低下,学习效果不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回家做作业拖拉,或者跟本不写作业,,从不预习、复习,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成绩再差也觉得无所谓。

《学记》中说: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语文学困生对待学习并不主动,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是简单书写、阅读,不会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也有的语文学困生经常为了玩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久而久之,成为语文学困生。

4、缺少自信。

语文学困生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就是他们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将语文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努力。

三、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调查

(一)、对语文学困生的调查分析

我们在对100名学困生的调查中,有94名学生表示为了看电视而放弃写作业,占调查总人数的94%,这充分说明小学生缺乏自制力,意志水平较低,严重阻碍学习的进步。

当前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状况不良,主要来自于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动力。

调查发现,37%的语文学困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40%的语文学困生因写作业太累而失去兴趣,13%的语文学困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

有92%的语文学困生性格自卑,比较孤僻,人际关系差,不愿与同学交往,也不愿与家长沟通。

1、生活背景的调查:

大部分学困生的家庭都比较困难,父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外来打工子女占了73%,父母离异的占了65%。

2、家庭背景调查:

绝大多数学困生父母的学历不高,普通百姓占86%,父母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占9%,领导干部子女占5%。

3、人际关系调查:

接触辍学孩子的占46%,和有钱人家孩子接触的占41%,这些学困生里有很大一部分有过跟外来孩子逃学的经历,也有受亲属家孩子影响逃学厌学的。

4、学习环境调查:

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

有74%的学困生家庭居住环境拥挤,和父母住在一个卧室,生活环境嘈杂,甚至有个别学生住在仓房里。

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学习。

5、成长经历调查:

60%以上的学困生从小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这些孩子没有教育能力,也就使他们养成不学、懒散的习惯。

即使后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坏习惯也很难改掉。

(二)、对语文学困生个案的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两名语文学困生进行分析:

案例一;张思雨,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经常迟到,学习被动,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书写潦草,很多常用字不认识,书写笔画也不对,课堂阅读能力很差只有老师看着他时才读,老师转身他就不读,还有逃课行为。

分析原因是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缺少母爱使他自卑自弃,加上爷爷奶奶没上过学,缺少对他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平时监护不严,使他对学习失去兴趣,沦为学困生。

案例二:

王安平小学五年级同学,家里住房面积较小,父母还经常在家打麻将、喝酒,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使他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的字迹潦草、难看,听课不专心,课堂上打瞌睡、说话、吃零食,整天脏兮兮不讲卫生。

考试经常不及格。

分析原因就是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了影响,没能起到表率作用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属于家庭恶习的遗传。

四、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绩

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可以对其它科目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看着简单的一篇课文要想读好不容易,要理解字词含义,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前后词语之间如何连贯。

所以我把学困生语文课堂阅读练习做为突破口进行研究

首先,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七十;其次,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另外,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阅广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

因此,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课堂阅读,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一环。

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阅读学习呢?

(一)、清晰的环节与主线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教学环节,紧抓主线。

教学环节一般指:

导入、初读、精读和拓展。

主线是指“文本主题”与“阅读训练”两条主线。

文本主题或是指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是指事件引发的思考,或是指作者阐明的某个观点……在文本中通常以重点段,中心句或关键词作为载体,教学时,应以文本主题这条线为依托,进而设计阅读主线,通过阅读主线去研读,探究,体验感悟文本主线,这两条主线同时又贯穿在教学环节中,那么,怎样使这两条主线在教学环节渗透,使其达到炉火纯青,水乳交融的境界呢?

下面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为例,来谈谈清晰的环节与主线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

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

根据课程内容,我把教学流程分成四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有关修建青藏铁路的视频内容,观赏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点名学困生谈拉萨印象。

师: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

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

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环节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

课堂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

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环节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环节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

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1、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

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

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

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读第8.9自然段)

师: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此案例的环节与主线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把教学环节与主线严重脱节,如有位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3课),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只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略知课文内容,之后就一味地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的环保和地球、宇宙的知识资料,把语文课上成了课外资料的拼凑课,这样就脱离了文本主题和阅读训练主线。

(二)、有效的提问

1、理“脉络”——围绕课文思路设计提问

教学设计的问题能揭示课文的思路,学生便能顺藤摸瓜,较好地理解课文。

如《少年闰土》(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7课),我这样设问:

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然后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这样的设问使学生思考的方向顺着作者写作的思路来思考,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顺着学生回答依次板书:

记忆中的闰土、初识闰土、相处、分别。

紧接着师又问:

这四个部分哪个部分写得最详细,最有意思?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相处部分”,师顺势说:

是啊,朋友相处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现在请找出闰土与我的对话,读一读,看你读出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儿……(最好找一名学困生来读,其他同学默读,找出问题)

2、抠“文眼”——围绕题目设计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精华,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2课),让个别学困生整理出什么事壮士?

老师针对“文眼”——壮士,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壮士在你心中是怎样的?

②学完了“诱敌上山”部分,单这个自然段能称呼他们为“壮士”吗?

③文章第几自然段才给了他们“壮士”的称呼?

④“战士”、“壮士”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教学教师紧紧抓住文眼“壮士”一词,层层设疑,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实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这两几个问题的设计,既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又使学困生对全文脉络有了清晰的印象,同时又加深了对重点段的理解。

3、解“疑难”——围绕疑难点设计提问

课堂教学中,如果在新课开始就让学生质疑,教师顺着疑点进行阅读教学,就能大大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能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25课),学困生有了这样的提问:

“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自己种的花怎样给别人看?

”师就可以带着学困生的疑问走进课文,进行潜心阅读,交流之后学生对德国人自己养花给别人看的高尚美德,产生呢个很深的印象,并受其品质的滋养与熏陶。

4、依“要求”——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提问

依据教学要求设计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如《草船借箭》(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19课)课后有一道题:

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针对这一教学要求我设问:

①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②怎样借?

③借箭结果怎样?

这三个问题紧扣课后思考题,使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训练重点。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

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困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通过学困生课堂阅读的思考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语文学困生给教学工作带来的酸甜苦辣,因为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也就是说不仅要把优秀学生教育好,也要把学困生转化成正常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满腔热情,充满耐心、爱心和仁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帮辅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利用课堂、课间、课外这三个渠道,抓住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从每日的一点一滴做起,逐渐提高学困生的水平。

这是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J]河北教育2014年第72期

[2]《语文教学探索》[J]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崔峦文献来自:

小学语文教学[J]1997年第05期[J]

[4]魏智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

[5]廖兰清.新理念下的情境教学[J].甘肃教育,20015,(Z1) 

[6]路玉英.浅议情境教学的三个特点[J].小学语文教学,2016,(01)

[7]黄菊初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2015年版。

[8]杨九俊主编: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9]杨九俊主编:

《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吴忠豪: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小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