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513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1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教材围绕学习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还要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作用,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要背诵、默写,了解诗句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以及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七月的天山》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词三首》,背诵《桂林山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方法与过程:

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导读法

2、学法:

读、思、议结合法

五、课时分配:

《古诗词三首》2课时

《桂林山水》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七月的天山》1课时

《语文园地一》4课时

1、古诗词三首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注解自学理解诗句。

(2)在朗读中欣赏、吟咏、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授课类型:

新授

4、教学课时:

两课时

5、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

二、书写朗读古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

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必要时,教师可范读。

三、了解诗意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根据注释和词语手册,大致地弄懂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景象?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4、看看诗题,什么叫“独坐”?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若这个独坐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寂寞)

5、有感情地读这两句诗。

6、你知道这位独坐在敬亭山上的诗人是谁吗?

那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请你下课后去查查有关的资料,那时,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7、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

请看后一句。

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9、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

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

那又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10、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

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

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

(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11、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12、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

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13、有感情地读古诗。

四、背诵

五、拓展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出示难理解的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用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出示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欣赏乐曲

1、 播放春晚获奖节目《雨巷》片段,让学生说一说节目表现的是什么地方?

通过音乐就能感受到吗?

2、 启发学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江南的景色,把学生带到一个美丽的大自然情境之中。

3、 教师简介音乐作品,欣赏乐曲《江南好》,同时出示江南风景图,让学生边听边看,感受江南音乐的秀美清新。

二、激趣导入,学唱歌曲

1、小黑板出示诗歌,教师配乐吟诵《忆江南》。

2、师生共同赏析这首诗歌丰富的内涵及思想感情。

3、听录音范唱,说一说与朗诵诗歌有什么不同?

(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4、和老师一起朗诵。

5、由学生提出困难处,大家共同解决。

6、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学生无声模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填唱。

7、学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8、学生讨论用多种演唱形式处理歌曲,分组展示。

(男声领唱、齐唱;男生唱词女生哼鸣;一名学生朗诵诗,其他同学轻声伴唱)

三、理解诗歌意思》

1、分组讨论理解诗意。

2、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美。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代替讲解,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情怀,感受祖国的山河。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授课类型:

新授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挂图、学生搜集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祖国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那独特的地貌和秀美的漓江使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是无数中外游客向往的天堂。

你们想去吗?

1、让我们一起畅游桂林。

引入并板书课题:

桂林山水

让我们乘上作者的木船,荡漾在流经桂林的秀水----漓江上。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

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对比、排比、比喻)

4、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6、体会最后一句

7、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8、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课文除了写桂林的水,还写了什么?

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水,齐背第二自然段。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读课文)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三、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全班背诵课文。

五、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的行程。

(2)重点学习游外洞,过“孔隙”、游内洞这三段。

(3)以感情朗读代替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授课类型:

新授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

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概括段意。

(第一段:

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

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

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

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

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

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四、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

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

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

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

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

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子上写)

4、小结:

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

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沿途:

一片明艳

洞外:

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记金华的双龙洞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奇观迷人,宽阔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好。

2、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授课类型:

新授

4、教学课时:

一课时

5、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片,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6、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溪流(水)

 移步换景 再往里走     森林(树)

       走进天山深处 野花(花)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学写排比句,积累好句,了解“宽带网”中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词句,学习排比句。

2、教学难点: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3、授课类型:

新授

4、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学生搜集优美诗句,搜集自己写的优美句子。

5、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1、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2、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2、三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