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389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一、自然分工

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阶段,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二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二、自然经济

1.概念: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

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第二节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一、社会分工

1.概念: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

2.社会分工的发展阶段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

二、商品经济

1.概念: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3.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v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v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v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v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二、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1.自然经济只限于自然分工,排斥劳动的社会分工与协作,而商品经济则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2.自然经济封闭、守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而商品经济对外开放、充满竞争,有利技术、生产及社会进步。

三、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1.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为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二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一、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㈠使用价值的考察

1.从质上看,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其效用是不同的,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2.从量上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用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

㈡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1.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2.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

因此,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交换价值

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要有交换价值。

㈠概念: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㈡关于交换价值决定因素的争论

1.效用决定交换价值?

(主观价值论)

2.供求决定交换价值?

(供求会影响交换价值,但不能决定交换价值)

3.交换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价值。

三、价值

㈠概念

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

㈡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

㈢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

1.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缺一则不成商品。

对立性

1.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则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3.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

㈠概念:

指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㈡性质: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具体劳动的种类多样,其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也丰富多彩,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二、抽象劳动

㈠概念: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共性:

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㈡性质:

1.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2.抽象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2.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3.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

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

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因此,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㈠简单劳动:

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阿能胜任的劳动。

㈡复杂劳动: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㈠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㈡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

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自然条件的优劣

㈣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第四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㈠价格的概念:

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叫做价格。

㈡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㈢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1.从长期看,价格虽然不断波动,但其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抵消,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2.从不同商品的价格看,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汽车的价格永远不会低于自行车。

㈣货币本身的价值量对价格的影响

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和货币价值量变动的规律是:

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呈正比,与货币的价值量的变动呈反比。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第三章货币

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这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例如:

牧人的1只绵羊与铁匠的2把斧子进行的交换

㈠产生时间与经济背景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以前,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少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

㈡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斧子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等式右端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的商品体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

1.相对价值形式的概念

相对价值形式是主动将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形式。

2.等价形式的概念

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3.等价形式的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用它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作为能够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它所包含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私人劳动:

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

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4.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

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成其为价值形式了。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

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㈠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

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㈡扩大价值形式的本质

1.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2.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这些特殊等价物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㈢扩大价值形式的矛盾

1.各种商品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因为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的无穷无尽的系列。

2.商品经济的矛盾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㈠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㈡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㈢一般价值形式的矛盾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贝壳、布帛、牛、羊、兽皮、盐等等。

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显露其不适应性,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

四、贷币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贷币商品。

㈠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

这种价值形式产生于手工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㈡货币价值形式的本质

贷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了,金银等贵金属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㈣货币价值形式的矛盾

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种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

货币出现以来,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因此,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就形成了所谓货币拜物教。

㈤货币的本质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二节货币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等于多少货币间接地表现出来。

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叫做商品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把商品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价值,所以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价格标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的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导致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包括卖和买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3.贮藏手段

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原因:

货币之所以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只能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作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4.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作用:

①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5.世界货币

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各国发行的纸币中少数信誉较好的如美元、日元、英磅等可以在较大范围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的。

世界货币的职能

①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

②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

③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二、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1.铸币的形成

货币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或分量,十分不便。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额面价值的金属铸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2.纸币的出现

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货币也可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

这样,就产生了金属铸币由不足值或没有什么价值的货币符号——纸币来代替的可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纸币。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它的流通以信用为基础,其流通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里,信用货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比较大额的货币支付一般都使用信用货币。

4.现代货币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货币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也就是纸币,也称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指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现的活期存款。

5.电子货币

贮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就是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这种无形(无纸)货币,既迅速又简便,可以大量节省银行费用开支,它的广泛发展最终可能导致现金和支票的消失。

 

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2.货币流通规律:

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3.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决定因素:

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4.计算方法: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5.货币支付手段与货币流通量的变化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因为在本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一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时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但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则可以彼此抵消。

修正后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商品总额-彼此抵消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1.纸币:

由国家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2.纸币流通规律:

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的发行必须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贵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3.通货膨胀:

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就叫通货膨胀。

目前世界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指数。

理论界一般认为,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2%—3%时,叫做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9%以内,称为温和性通货膨胀;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在10%以上,称为恶性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从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来看,通货膨胀的受害者一般是依靠固定工资生活的社会成员,而受益者则是利润的获得者。

从对财富分配的影响来看,在通货膨胀未被预期的条件下,它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需求虚增,一方面刺激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造成劣质滞销商品旺销,结果会造成生产秩序紊乱和资源的过度、浪费型使用,降低国民经济效益。

从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来看,在通货膨胀未被公众预期的条件下,它造成货币贬值,使货币发行当局获得发行收入。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会使工人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企业利润。

当通货膨胀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时,银行利润被转移到借款者手中,形成生产者的资本积累。

如果通货膨胀一旦被公众预期,公众对纸币的信心产生动摇,人们就会抛出纸币抢购商品,就会刺激消费增加,而减少资本积累。

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短期内在通货膨胀未被预期并存在潜在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它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长期内由于不可能有无限的潜在生产要素可供货币启动,也不可能长期存在通货膨胀而不被人们预期,它对长期经济增长不但不能促进,而且会产生危害作用。

5.通货紧缩:

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下跌。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关于通货紧缩含义的不同认识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普遍不断下降。

2.所谓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经济持续萎缩,资产严重缩水。

3.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