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3379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三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秋三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秋三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秋三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秋三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三传.docx

《春秋三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三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三传.docx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及特点

一、《春秋》

《春秋》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4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记载。

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经文言简义深,全书仅1万7千字,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

据行事,论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

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

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

二、春秋三传

(一)《左传》(春秋末期.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二)《春秋公羊传》(战国.公羊高)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79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三)《春秋穀梁传》(战国.穀梁赤)穀

《穀梁传》也写成《谷梁传》又称《穀梁春秋》《谷梁春秋》、《春秋穀梁传》。

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

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穀梁赤(或作喜、嘉、俶、寘),穀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其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六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

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四)三传的注解

读春秋,必须读三传,然三传文辞不加注解也读不明白。

自汉至清,注解传文,或研究其要义者,多得不胜枚举,但基本的注解应该是十三经里的注疏。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三传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经传,自得其便,但不能偏执一家,自以为是。

一部春秋是孔子的杰作,孔子的学问包罗万象,春秋的含义何尝简单。

所以,研读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应探求于易礼诗书,始能窥测圣人的真意。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ϡΔΩϠΨ周封周公姬旦于鲁,伯禽→鲁考公→鲁炀公→鲁幽公→鲁魏公→鲁厉公→鲁献公→鲁真公→鲁武公→鲁懿公→伯御→鲁孝公→鲁惠公→鲁隐公(第十四个国君)→鲁桓公→鲁庄公→子般→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子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鲁悼公→鲁元公→鲁穆公→鲁共公→鲁康公→鲁景公→鲁平公→鲁文公→鲁顷公

《国语》

春秋.左秋明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全书21卷,按照国别排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约前976年,或说990)西征犬戎,下至晋智伯被灭(前453年,分为韩赵魏三家)。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左传》记事,《国语》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共21卷(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一、周语

卷一周语上

卷二周语中

卷三周语下

二、鲁语

卷四鲁语上

卷五鲁语下

三、齐语

卷六齐语

四、晋语

卷七晋语一

卷八晋语二

卷九晋语三

卷十 晋语四

卷十一晋语五

卷十二晋语六

卷十三晋语七

卷十四晋语八

卷十五晋语九

五、郑语

卷十六郑语

六、楚语

卷十七楚语上

卷十八楚语下

七、吴语

卷十九吴语

八、越语

卷二十越语上

卷二十一越语下

社会影响: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艺术特色:

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

一、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

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

思想倾向: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

《战国策》

--编者:

西汉.刘向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年代起于前490年(智伯征讨范氏、中行氏并灭之)-前221年,从智伯讨伐范、中行氏,到秦灭六国,约有232年的历史。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属于纵横家,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刘向序说: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历史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左传》以记事为主。

《国语》以记言为主。

《战国策》也以记言为主,但与《国语》不同的是其所记的对象不同,以纵横家的游说和辩辞为主。

先秦史传文以记言和记事为主,其中《尚书》《战国策》以记言为主,《春秋》《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是一部国别史,记言多于记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