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278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高等教育心理学P14

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P25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

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P28

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结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认知方式等均有差异和多样性,因此反映在教学上,就导致了每个教师风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4、教师期望效应P29

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

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

“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

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

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

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5、自我效能感P31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6、教学效能感P31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

7、教学反思P34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8、教学监控能力P37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9、教育机智P41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10、教师胜任力P43

教师的胜任力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1、心理发展P54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12、学习P74

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3、动机与学习动机P87-89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的重要的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4、学习迁移P103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15、问题解决P173

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问题解决是人在没有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它是有目的的认知活动,而非自动化的加工。

16、创造力P189-190

创造力的第一层涵义是指也就是杰出性与独创性的合而为一;创造力的第二层涵义是指“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且把创造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创造力的第三层涵义便是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创造力的第四层涵义强调思维运作的状态比实际产品更重要;创造力的第五层涵义则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的方法。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P207-209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8、自我意识P225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9、人际交往P234-235

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理解、产生行为的过程。

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实现的。

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

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20、心理健康教育P277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P14-15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2、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P27-30

教师是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其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风格、人格特征、举止言行以及教育期望等方面。

3、简述学习的作用。

P75-76

(1)获取知识

(2)发展智能

(3)提高素质

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P84-86

(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P89

激活功能。

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指向功能。

指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

强化功能。

强化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影响情况,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P180-184

(1)问题的特征

(2)情绪与动机

(3)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4)定势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P194

(1)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三个方面。

(2)人格因素

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

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P197

(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

(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

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

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

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

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

(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法

类比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

转换思维法

直觉思维法

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P209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0、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

P218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

他认为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

P227

1.自我中心期

2.社会自我发展期

从3岁到14岁,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到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发展期

从青春初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心理自我发展时期,又称为自我意识的“主观化时期”。

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

P228

1.提高认识水平

2.丰富感情世界

3.发展意志能力

4.促进道德形成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P236-237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P239-242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7)个性品质

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252-253

(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3)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4)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P255-258

(1)大学生交往自卑

(2)大学生交往孤独

(3)大学生交往嫉妒

(4)大学生交往恐惧

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P262-264

(1)智力水平正常

(2)自我意识正确

(3)人际关系和谐

(4)生活平衡积极

(5)社会适应良好

(6)情绪乐观向上

(7)意志行为健全

(8)人格统一完整

(9)心身特征一致

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P278-282

(1)环境适应

其一是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其二是指导大学生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2)学习活动

第一,强化学习动机。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

资源,逐渐走出困境。

(3)人际交往

第一,培养大学生提高增强人际关系的能力意识。

第二,对大学生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

第三,进行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训练。

(4)恋爱与性

第一,性生理卫生教育。

第二,注意人格培养。

第三,鼓励与异性正确交往。

第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

(5)求职就业

第一,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第二,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

第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三、论述题

1、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P21-22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结合实际,论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58-60

(1)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2)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3)渴望独立与依然依赖的矛盾;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6)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P84-86

(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试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P93、99-101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6)开展适当的竞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

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114-115

(1)客体因素

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

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

(2)主体因素

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

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3)指导学生合理编码,科学组织知识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利于迁移的学习情境

(5)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生

(6)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7)帮助学生建构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迁移、

(8)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促进迁移

6、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P200

(1)发散思维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主要应根据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进行。

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艺术,均可根据学科的特有性质,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科学教育可以通过进行一题多解、补不同条件、补不同问题等方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人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等方式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创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也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

(2)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许多在形态或性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只要服从相似的规律,通常可以通过类比来研究。

(3)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或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

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

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

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

进行整合性思维的训练

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7、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P227-230

(1)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

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8、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

P282-287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不过分“追求完美”

要善于保持心理平衡

要保持合理的期望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学习负担适量

生活节奏合理

注意保护大脑

(3)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保持自我情绪的最佳状态

学会妥善处理心理冲突

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

(6)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不断提高心理发展的动力水平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

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

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

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

这种说法不全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答:

不正确。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4、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严格说来,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答:

错误,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它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它以语言为中介;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而以上特点动物的学习都不具备。

5、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

答:

这种说法较片面。

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

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

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6、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

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

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7、“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答:

有道理。

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8、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迁移。

答:

正确。

“温故知新”是指通过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根据学习迁移的观点,这是一种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

答:

不全面。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10、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答:

正确。

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

主要表现在:

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

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1、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答:

这种说法较武断。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

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1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

错误。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

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答:

这种说法不全面。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

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

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

正确。

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

答: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

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