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136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docx

中美史史前到唐代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

一、先秦

青铜: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1、青铜器的铸造

失蜡法:

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此法属于“熔模铸造”范畴,在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制的铸件。

错金银工艺:

殷商早期,宝石镶嵌便已经用于玉器和象牙器,也用于青铜器,战国时更为流行。

用金、银、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2、青铜器的器形

分为四大类: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

礼器:

炊煮器:

鼎、鬲(力)、甗(眼)

食器:

簋(鬼)、盂(鱼)、豆

酒器:

觚、爵、觯(治)、斝(假)、罍(雷)、尊、卣(有)、壶、觥(攻)、瓿(不)、方彝(咦)

水器:

盘、匜(咦)、鉴

乐器:

铃、铙(挠)、鼓、钟、镈(博,即大钟)

3、青铜器的发展阶段

时期

特点

代表器物

夏代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

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均薄的技巧,在商代早期的器物上得到普遍的采用

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除了是圆点,圆块和几何纹饰以外,还没有其它具体的装饰。

但绿松石镶嵌的动物头部牌饰已形成了基本模式;

3.青铜器的形体受同时期陶器影响。

礼器主要有爵、斝、盉、鼎等。

礼器以酒器为主的特点为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提供了参考。

乳钉纹爵

商早期

(盘庚迁殷前)

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体现了陶质范块的合范技术很高。

很多爵、鼎、鬲的口缘往往有一圈加厚层,以防过薄产生破裂。

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

合金中含铅量高;

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

饕餮乳丁纹方鼎

青铜器的育成期,较为完整的体制、礼器尤为有系统性,河南郑州二里岗、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

器形——鼎、簋(鬼)、觚、盉、钺

商中期

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

2)品类增多;

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

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

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

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兽面纹斝

商晚前期

1)方形器大为发展;

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

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

4)器物方面

司母戊(后母戊)

商晚后期

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

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

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

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

西周

1)新出现了方形簋;

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

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利簋、大盂鼎

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西周中晚期

1)鼎,簋,鬲规范化,

2)波曲纹的出现。

(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

3)器物上文字增多,形象圆润

害夫簋;毛公鼎、颂壶

(东周)春秋

越王勾践剑

产生了失蜡法,错金银

二、秦汉

1、雕塑

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此历史阶段,雕塑是王权与政治的有力工具,成了宣扬帝王将相的功绩、美化宫殿园陵的重要方式。

是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国家的财力与人力高度集中,因此秦汉雕塑在规模与数量上远远超越前代,有些甚至在今天都是无法达到的。

在陶塑、石雕、木雕、青铜铸像及工艺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辉煌的建树。

秦代

兵马俑

属于纪念碑式的雕刻,出土于骊山秦始皇陵的东部。

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

一号坑:

规模最大,东进的布局代表秦由西至东消灭六国。

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

二号坑:

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三号坑:

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队

艺术特点: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形象生动,大气磅礴(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众多的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对细节的处理别具匠心,多国字脸、发髻、胡须、带钩丰富多彩。

目的:

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的威严

汉代

霍去病墓石雕

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卧象

主要手法:

浮雕,圆雕,线刻艺术融汇在一起

意义:

追求纪念碑效果,宣扬战功。

汉代艺术大气磅礴的典范。

马超龙雀(马踏飞燕):

制作于东汉后期,它把力学的平衡原理运用的出神入化,显示出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象征了永恒,运动感强烈,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可贵创造。

为陪葬明器,有木俑、陶俑、铜兵马俑等。

表现手法以象征和夸张为主。

着衣式武士俑、击鼓说唱俑

2、绘画

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其门类比商周大大丰富,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装饰画等门类。

另外还有兼有绘画与雕刻于一体的画像砖。

秦代时间短,且许多重要绘画、建筑实物经战乱破坏,留存较少。

战国帛画

战国帛画的主题是远古巫术文化的孓(读“绝”)遗,呈现楚人神奇浪漫的幻想世界。

表现形式上,采用线描造型的手法,但是其人物,动物和器物的描绘,仍旧和同时期的青铜,漆器等图案装饰形式相似,基本上是剪影式全侧面的造型,不过楚国画工的勾线准确,并在人物面部略施粉彩,作为装点。

采用白描技法。

漆绘

画像砖石

画像砖石是雕刻、模印各种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的建筑石材。

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遗存丰富,是秦汉艺术(尤其是汉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品类,也是秦汉贵族崇尚厚葬、视死如生这一风尚的产物。

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因而作品兼具绘画、雕塑两种因素。

此外,由于画像砖石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的建筑材料,还要兼顾建筑的形式特点,所以它达到的高度也是秦汉艺术的高度。

四川画像砖在题材内容方面独树一帜,除了少量汉代普遍使用的神话内容,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

背景:

贵族崇尚厚葬、视死如生

分布:

画像石:

山东,河南,苏北。

画像砖:

四川,河南

载体:

墓室、石棺、享祠、石阁等

手法:

以刀代笔,兼具绘画、雕塑两种因素;单线勾勒为主,技法有凹线刻,平面减底刻凿和浅浮雕刻凿;附于墓室等建筑上,兼具建筑形式的特点

题材:

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神灵怪物与天象

特色:

大气铺陈,重视整体;叙事性、戏剧性强;笔法流动,颇具运动感

举例:

武梁祠,西王母历史故事车骑画像,荆轲刺秦王画像

Others

汉代有哪些重要墓葬,列举各自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1)长沙马王堆汉墓:

a.素纱禅衣b.漆绘c.帛画(非衣)

2)中山靖王墓:

a.金缕玉衣b.长信宫灯c.错金博山炉

3)南越王墓:

a.丝缕玉衣b.角形玉杯c.凸瓣纹银盆

4)狮子山汉王墓:

汉兵马俑。

三、魏晋南北朝

背景

政治动荡,思想解放,中外交流,文化交融(佛教)

1、绘画

概况

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在此阶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著名画家,如东吴曹不兴就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有影响的画家,继他之后,如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在画史上均有突出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画家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这时期民间美术活动兴盛,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出现了像嘉峪关墓室砖话、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邓县彩色画像砖、孝子棺石刻画等有着成熟技巧的作品,美术的发展依靠了民间活动和专业创作相互促进而形成。

有别于汉代,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它一方面发挥教育作用,一方面又成了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成长起来。

在题材多样化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表现当下生活的兴趣,在这种倾向里尤其是肖像画得到重视,产生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实际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体现。

此时的绘画形式以长卷式为主,形成了传统,这不仅表现在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作品中,而且在孝子棺石刻画、竹林七贤图,甚至邓县彩色画像砖中也采用了这类形式,构图技巧有了提高。

绘画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

在表现技法上则更为突出,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用线如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技法,也有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在形象创作上,陆探微创造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名流的类型,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与西方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交流,更丰富了传统表现技法,孕育着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的萌芽时期。

花鸟画发展的要比山水画晚。

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

没有独立的山水画作品,山水多做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而出现,较为古拙。

将佛教所宣扬的富于音乐性的大千世界的神奇变化、儒学所向往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高原境界、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融为一体,表现出人的觉醒。

把审美方向由指向庙堂到指向自然。

山水画真正发展当在隋唐时期。

出现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记录了作画的完整构思。

刘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了早期山水画的面貌。

和他同时期的王微的《叙画》也记录了他的看法。

这些著作是探讨山水画起源的重要依据。

绘画理论著作的出现是绘画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与当时重玄谈、重品评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顾恺之和谢赫的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而重气韵、重表现人物风貌气质、重人物的传神写照是这种理论的精髓。

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批著名画家

古代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才能著称的画家出现在魏晋。

三国两晋——曹不兴(吴)、卫协(西晋)、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

曹不兴:

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表现能力强,“落墨为蝇”。

作品主要是人物画与龙,也是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

卫协:

历史故事、道释题材,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极有影响。

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第一品,并被评价为“古话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被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临跨群雄,旷代绝笔。

”顾恺之认为他的画“伟而有情势”、“巧密于情思”,推崇他善于表达对象法内在气质。

顾恺之:

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出身于贵族,与上层社会名流桓温、桓玄等过从密切,晚年曾仕散骑常侍。

有才、画、痴三绝之称。

师从卫协。

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眼神的描绘。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在绘制有目疾的殷仲堪肖像时,飞白拂之,使如轻云之蔽月。

同时顾恺之也善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画裴凯像时,在面颊上加了三笔,顿觉神采殊胜;有意将谢鲲画在山岩之中来衬托性格。

关于顾恺之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特点,前人评价和论述不少(顾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后人把其称作“高古游丝描”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的《感甄赋》一文所绘,内容是曹氏在途经洛水是梦见被曹丕夺取又亡故的所爱甄氏,悲痛之余,作下此文,塑造了在洛水溺水化神的伏羲之女洛神的动人形象。

甄氏之子,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

山水技法向再现风格过度,体现笔法变化。

赋色承袭汉代墓室壁画传统,以原色为主,没有晕染。

《女史箴图》,根据《女史箴》这篇文章所画插图,内容是教育封建妇女的一些道德教条。

在此二图中,顾恺之笔墨简淡,强调了古质精神,勾勒轮廓和衣褶的线条“如春蚕吐丝”,被后人称为铁线描,体现了遒劲的骨力。

《历代名画记》把顾恺之的笔法概括为“密体”,和唐代吴道子创造的“疏体”形成两大传统笔法。

《烈女仁智图》

南朝——陆探微(刘宋“一笔画”)、张僧繇(萧梁“张家样”“疏体”)

陆探微:

擅长人物画(秀骨清象),师从顾恺之。

“精利润媚,新奇妙绝。

名高宋代,时无等伦”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和佛教图像。

谢赫在《画品》重将他品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

确立了“秀骨清象”的清秀绘画形象,这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以致蔚然成风并影响了雕塑创作。

张僧繇:

萧梁时期最活跃的画家、梁武帝器重的佛画创作者。

他创造佛像绘画雕刻中的的“张家样”形象独具风格,用笔“点、曳、斫、拂”(与顾、陆连绵不断的线条不同)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流行最为广泛的艺术风格,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

曾吸取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花,因其强烈的立体感吸引观众以致称一乘寺为凹凸寺。

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画龙点睛),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画像,达到“对之如面”的境地。

同期,顾恺之、陆探微得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由此可见,在当时画坛上,绘画技法已趋成熟,风格开始离开古拙阶段走向多样化。

北朝——曹仲达(北齐“曹家样”“曹衣出水”)、杨子华(北齐《北齐校书图》)

曹仲达:

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在雕塑和绘画中被誉为“曹家样”和波斯风格有关,为唐朝几大流行式样之一。

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是曹家样的特点,在遗存的雕塑作品中尤为可见。

这一风格特征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笈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杨子华:

北齐宫廷画家,主要描绘当代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

其画风对唐代绘画影响甚深,阎立本评价:

“自象人已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踰(加)。

”他的《北齐校书图》(宋摹)是其极少的传世作品,画中人物形象鲜明,面型较长,发迹也较高,额圆颐方,略呈鹅卵形,展现出北齐高水准的绘画技巧。

出土作品

魏晋时期最早的绘画遗迹主要是考古发掘的材料,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地主庄园图》是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386-394),是纪年最早的壁画墓之一;朝鲜半岛安岳冬寿墓壁画与中国壁画有着重要联系,冬寿原是受东晋封爵的前燕官吏,后投奔高句丽。

此壁画墓纪年为永和十三年(357),墓室壁画保留着更多的中国文化风格。

这些绘画承袭汉代传统,但较少依赖生活情节而更多的突出墓主人的肖像。

吐鲁番晋墓《地主庄园图》

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

朝鲜半岛安岳冬寿墓壁画

北方:

甘肃嘉峪关一带集中了一批魏晋时期墓葬,均为砖室墓。

砖上有砖画,多为一砖一画,多达数百幅。

内容为出行、宴饮、庖厨、放牧、狩猎、农耕等墓主人作为坞壁主的生活图景。

这些作品色彩鲜明、风格清新,画面豪放感人,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句丽:

文化遗址分布在集安、平壤两地。

墓葬均为石刻且会有精美壁画,如集安舞蹈墓、角抵墓、狩猎墓等。

内容包括墓主人生前活动及风俗画、动植物、山水、四神、祥瑞、飞仙、天象等,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而又具民族色彩。

宁懋(冒)石室和孝子棺刻画——(属北魏晚期石棺线刻画)

洛阳出土,北魏晚期绘画的代表作。

仿木构三开间的石室内外以阴线刻满了画幅,入口两侧是武将装束的门神,门内左右可出行、庖厨等,后壁刻三组贵族和侍女;石室外刻孝子故事。

装饰效果流动华丽。

南方(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大墓):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像模印砖画

画论

顾恺之

顾恺之的两篇画论著录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

其一《魏晋名臣画赞》(《魏晋胜流画赞》),其记载人物至少有数十人,体裁有序有赞。

其二《论画》,包括《历代名画记》所录的《魏晋胜流画赞》(现存此片为模写要法,非画赞)与《论画》二篇,应合为一篇。

此二节文字,一为评画、一为摹写要法。

评画,首言不同画科的难易:

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摹写要法,述传移摹写要素,如方法、绢素、运笔等,后为谢赫六法中最末一法。

提出“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之失,则神气预知具变矣。

”,画人物画要“以形写神”和“传神”。

其三《画云台山记》,是一篇创作构思性笔记。

构思描绘道教天师张道陵于五云山七试弟子王长、赵升的故事。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知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级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逐,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他的理论相关)

谢赫

谢赫,南朝齐梁的画家、理论家。

创作题材,人物画、肖像画。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三国吴至南朝梁三百年间27为画家)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的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品第高下。

文中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继承了曹植“存乎鉴者,图画也”的思想,提出绘画创作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主张。

六法:

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1人物画表现的目的,2笔墨的效果,345形、色、构图,6学习绘画的方法)

宗炳

宗炳,字少文,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著名佛学家。

南阳人,出身贵族,父祖皆仕于东晋。

精言理,解音律,善于琴,工书画,善人物与山水。

他的思想与般若派名僧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与玄学则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而宗炳的主张受玄、释、儒、道影响很深。

著名的“卧游“典故就是因他而起。

他在《山水画序》中认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本质之道)。

提出“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并通过艺术创作而最终超越表现的物象而最终体悟终极之理)的创作方法。

文中涉及具体的山水表象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视觉原理。

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内在体悟;强调“畅神”,山水画的作用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而是对“道”的体认的愉悦。

2、书法

朝政腐败,社会黑暗,士子被无辜杀戮,文人大夫消极避隐

书学“自觉”

[东汉]蔡邕(拥)、张芝→钟繇、索靖[章草]→卫夫人→王廙(懿)、王羲之→【师承与家学】体现了“学书知积学(文化积累)而致远”。

目的:

体现文人的远大理想;关键在于书家强烈的自我意识。

行书,介于正书和草书之间,在用笔、结字、章法上自成一体,在魏晋南朝大为流行。

王羲之

东晋,琅琊临沂人,字逸少,出身贵族,居会稽,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吏,史称“王右军”、“书圣”。

学卫夫人书。

自述把书家和书学传统联系在一起,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唐张怀瓘称其古质的书风“耀文含质”、“动必中庸”。

王羲之的书法是对国家意志藩篱的革命性突破,个人存在的意义成为他的终极关怀。

作品有《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传达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意识,行笔轻重徐急、跌宕起伏、笔断意连、法度严谨,奠定了研美流变的新体行书风格,经后世千百年而未有大变。

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他们把艺术从实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来,体现书法家在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3、雕塑和工艺

概述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雕塑之所规模大、传世作品数量多、艺术技巧成熟,以及雕塑艺术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影响都超越了前代。

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族人民在雕塑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好提高。

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是最为突出。

吸取借鉴外国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佛教雕塑中,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大型纪念性雕塑在帝王和贵族陵墓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供帝王和上层人物陪葬用的陶俑也出现了新面貌和新成就。

著名雕塑家

和绘画相同,东晋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第一批知名的雕塑家。

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努力钻研的实践,在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而大量遗存在无名工匠所创造的的艺术品则为人们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风貌。

戴逵(约326-396),字安道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哲学家、音乐家。

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事、佛教及山水,尤其擅长佛教雕塑。

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教式样,创造出民众易于接受的佛教的中国样式,为外来佛像样式本土化改造做出了极大贡献,对民间创作影响很大。

“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至逵始大备。

”顾恺之认为他画的《七贤图》,人物形象和意趣超过了前人。

谢赫列其于第三品,评论他的作品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圣贤,百工所范。

4、石窟

中国石窟寺约始于4世纪,盛于5-8世纪,此后渐趋衰落。

它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靠山崖开凿,窟前往往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有些依附于寺院。

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

窟内往往保存下来大量的古代佛教造像和壁画作品。

现存的北朝石窟壁画是了解该时代佛教绘画的重要资料,以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最为著名。

1、克孜尔石窟

位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魏晋时期与内地往来频繁,崇信佛教。

开凿于公元3世纪至8世纪。

现有洞窟236个是新疆最大的一个石窟群,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好。

现有壁画最早可能始于4世纪后半期,延续至7、8世纪。

其中满窟壁画的龟兹型石窟数量较多。

以彩塑为主,与彩塑相映衬的是大量壁画,具有典型西域特色。

题材上主要有佛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旨在揭示因果轮回的佛理,也反映现实生活。

构图形式,用菱格组合画面。

线描和赋色与中土接近。

2、敦煌莫高窟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

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始沙门乐僔开窟至蒙古帝国消亡,形成历经11个朝代(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千年不断的佛教艺术创作史。

至今尚存492个洞窟,多集中在第二层中央崖壁上,保存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

赞助来源于本地的信众,是当地众多施主的“家庙”。

莫高窟现存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等洞窟36个,型制主要有“支提窟”和“毗诃罗窟”。

“支提窟”:

前室为长方形,有向前向后的人字披顶;正室为平面长方形,后部设中心方柱四面开凿造像。

“毗诃罗窟”:

平面方形覆斗顶窟,正面开一大龛塑像;另有禅窟。

造像主尊多事释迦、弥勒,并有二协侍菩萨组成一铺,北周是出现主尊、二弟子、二菩萨的新形式。

窟内均绘满壁画。

早期彩塑采用汉代陶俑传统,主尊概括的雕塑出慈悲尊容,堆塑浮雕作陪衬,形成视觉效果强烈的总体氛围。

石窟建筑空间较小,洞窟上下相互联系,通过壁画和彩塑达到鲜艳夺目的奇幻效果。

以图案、壁画突出建筑特点。

早期壁画因风化而风格粗犷,土红背景带花斑点、人物半裸、动作夸张。

本生故事的描绘。

本生故事以悲惨的自我牺牲场面来比喻被超现实生活的黑暗,劝告信众忍辱偷生,以维护政权的统治。

在这种氛围里出现汉文化的仙境,像一道希望,引导人们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最终变化为唐代佛教绘画的主要题材“西方净土变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