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306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课时教案

课题

9.阿长与《山海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识记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4.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

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他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看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铺垫课堂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复习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

(三))梳理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当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上。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聆听入课

 

字词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回忆作者信息,自由发言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四、研读分析,梳理顺序

(一)列出提纲,复述故事。

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二)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

师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

这里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是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

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口头作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组内交流互补,班内展示

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列出复述故事的提纲。

标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质疑阅读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9.阿长与《山海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重点

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

方法

讲读法、问答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复习提问

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指名回答)

二、研读课文,探究人物

(一)分角色朗读第6~18自然段。

 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能够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

她的这个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能够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让人感知到她的哪些特点?

(二)齐读第19~29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请分别叙述出来。

2.综合以上分析,能够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三、探究情感

 

复习回顾

 

研读语句,结合问题提示,组内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班内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用是什么?

7.画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使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四、课堂小结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

能够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

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先生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5、作业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细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围绕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讨论

 

自主想象,口头交流。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10.老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重点

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

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导入

《人力车夫》 

 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人力车夫。

这首诗歌怀着激情赞颂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

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体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 “我”与老王的交往。

 2.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明确〕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初读印象。

 3.文中的老王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

〔明确〕 示例:

老王是一个“苦”人,同时也是一个“善”人。

二、走近老王

 1.思考: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相关老王的什么情况?

从这些信息中你读到了什么?

2.思考: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话言简意赅。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3.“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4.据老王自己讲: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三、品味老王

 1.阅读5~22自然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

这些片段体现出老王怎样的性格特征?

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老王是一个“善”人

 顺序:

时间顺序。

2.文中说“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3.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 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4.你怎样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

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

 〔明确〕 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知恩图报。

 5.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

 6.“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明确〕 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老王离开时的情形。

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4、课堂小结

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理应给予同情和关心。

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纯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五、作业:

思考问题:

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

写到了哪些事情?

表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组内交流意见,班内展示。

 

阅读5~22自然段,思考问题

 

交流讨论

 

总结归纳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10.老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继续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

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

写到了哪些事情?

表现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给了他钱。

 作者的性格特征:

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2.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为什么要“强笑”?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愧怍。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明确〕 社会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心不幸者,注重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协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总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二、把握主题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

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

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

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明确〕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

细致赏读课文的主要情节,组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

 

小组讨论解决,组长搜集整理答案在班内交流,师适当补充点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明确〕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3.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深刻的主题?

 〔明确〕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三、品味语言

 “直僵僵”,直:

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

僵僵:

写出老王身体不但直,而且硬(年老体衰、形销骨立)。

 “镶嵌”,将一物嵌在另一物体中,门框的宽度很小,而老王能“镶嵌”在其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形的干瘪和身体的瘦、薄(无生气)。

四、拓展延伸

 老王已经去世了,不过他留在了作者心中,也通过作者的笔感动了我们,如果老王和作者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请同学们为老王写一段颁奖词。

(这里展示了老师写的一条关于杨绛的颁奖词)

 杨绛——她,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

她给予老王的是善良,她带给我们的是震撼。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

不管你是幸运与不幸,关爱不幸者是每一个人不容回避的责任。

5、课堂小结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

一个幸运者相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让我们为老王喝彩!

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6、作业

完成练习册

探究主题

 

再读课文

品味杨绛的语言魅力

 

挖掘老王的感人之处,写颁奖词

(注意写颁奖词的要求:

1.体现人物身份;2.概述人物事迹;3.突出人物特点。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老王的感人之处,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11.台阶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选择材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的真情,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选择材料的方法。

教学

方法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情景导入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背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

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体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课件显示)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三)交代写作背景

(四)初读感知:

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大意

二、理解人物

1.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

“我”家现在的台阶怎样?

所用材料当时是怎样获得的?

 

2.从这些事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 父亲是一个有志气的人,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父亲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还是一个谦卑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细节探究。

聆听入课

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背景

 

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为什么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个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你是如何看

(二)主旨探究。

1.“台阶”有什么深刻内涵?

2.从文章来看,还有哪些深刻的意义?

(三)质疑探究。

1.第五自然段中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

2.如何理解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内容?

四、拓展迁移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生1:

相同点——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生2: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作业

练笔:

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快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大意

 

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比较阅读

理解主旨和手法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12.卖油翁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复述课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重点

1.复述课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难点

梳理本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导入

我国有句俗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

在欧阳修笔下一位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老人——卖油翁,他的绝活在哪里呢?

(出示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知识。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4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以荻秆画地教其识字。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官职。

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因直言进谏而遭贬。

晚年趋于保守。

积极倡导诗文革新,主张重视内容,反对浮辞。

其文风平实朴素,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

如《醉翁亭记》,文笔从容舒缓,音节和谐,情景融为一体。

在诗词、史传等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

其文章风格给后人以很大影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

三、顺读课文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矜(jīn) 圃(pǔ) 睨(nì) 颔(hàn) 矢(shǐ)忿(fèn) 杓(sháo) 酌(zhuó) 沥(lì) 遣(qiǎn)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2.朗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

聆听入课

 

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3)指名读,点评。

 (4)齐读。

 3.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意。

 4.学生自学新词,发现疑难。

四、师生互动

 1.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1)尧咨善射

(2)尧咨自矜(3)卖油翁颔

(4)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5)卖油翁酌油(6)陈尧咨笑而遣之

 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

(1)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2)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2.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探讨。

 例:

轻:

尔安敢轻吾射!

(作动词用,轻视)

 射: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

 之:

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个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

明确〕 善射;自矜。

 

(2)卖油翁是在怎样的场景中出现的?

动作、神态如何?

〔明确〕 陈尧咨在园子里射箭时出现的。

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2.思考课后习题。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读自译,梳理文言现象

复述课文

 

再读课文

思考问题

板书

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尧咨:

善射 “自矜”“吾射不亦精乎” “忿然” “尔” ——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

酌油不湿钱口 “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道理:

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教学

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12.卖油翁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本文使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领会“熟能生巧”的道理,体会谦虚的美德,做一个谦虚的人。

重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问答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研读内容

 1.问与答的第一个回合。

 

(1)“问”由何引起?

“自矜”“微颔”——主观与客观评价有矛盾。

“问”是进攻性的,有火气,不服气。

 

(2)答者招架,沉着回答。

“无他,但手熟尔。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引出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

 2.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

 

(1)“问”者火冒三丈,“忿”;语气是责问,“安敢”。

 

(2)“答”者摆事实,不但说,而且当场表演,表演了再说,胸有成竹,从容自若。

注意:

“我亦”,并未因自己的绝技而自夸。

 3.在事实面前,康肃“笑而遣之”。

由“忿”而“笑”,心中信服。

 4.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二、提问分析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从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能够看出陈尧咨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

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化知识有什么启示?

 〔明确〕 让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

 2.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

〔明确〕 

(1)剪裁合理。

(宾主分明,繁简得当)

 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