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021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docx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

第5章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主要作者:

张秀芝李润春

5.1引言

土壤水分对土壤生产力和植物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同的土壤湿度状况导致不同的生态系统分布;土壤水分可改变土壤的反照率,影响土壤的热容量。

这些变化会引起地表能量收支失衡,导致气候的改变。

大量的模拟实验证实土壤湿度变化可影响气候,如Shukla和Mintz(1982)的对比实验表明,干、湿土壤对后期降水和气温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其持续期可达几个月;游性恬等(2000)的实验也指出,亚洲春季异常地面湿度对其后4个月的气候参数有影响,Yeh等(1984)的模拟结果指出,增加土壤含水量会使降水增加,气温降低;刘永强和叶笃正(1992)的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变化在短期气候异常的持续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土壤热力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湿度的初值在模式中的记忆时间很长,对模拟结果影响很大(张晶等);Zhao和Kellogg(1988)的数值模拟研究指出,东亚季风区气候变暖造成土壤湿度有明显变化。

土壤湿度资料的诊断分析近几年逐渐增多。

马柱国(2000)使用1981~1991年中国东部98个站的资料分析了土壤湿度变化及其与气候变率的关系,指出土壤湿度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反相关;深层土壤40°N以南逐渐干化,40°N以北在变湿。

张秀芝(2004)分析了1981~2002年中国57个100cm深度的土壤湿度资料,揭示了土壤湿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孙丞虎(2005)、张秀芝(2006)、李润春(2006)先后研究了中国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本章通过系统的诊断分析,揭示土壤湿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土壤湿度对气候的影响。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土壤湿度资料(土壤含水量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比,%),资料年代为1981~2002年,共10层,分别是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cm。

全国共178个测站,其中有57个站0~100cm10层的资料比较完整,0-50cm的土壤湿度观测较完整且资料年数达9年以上有143个站(见图1),其中具有15-20年资料的89个,分别位于副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气候区内,涉及黑土、漠土、棕壤土、红壤土等多种类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值得指出的是89个站中59个观测场为自然状态,即不灌溉,是土壤湿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的主要依据。

图5.1中国土壤湿度观测站分布(圆点为灌溉站,三角为自然状态)

5.2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特征

使用10层资料完整的57个站,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辽平原、黄河中游、新疆西部和黄淮平原,测站分别位于副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气候区内,涉及黑土、漠土、棕壤土、红壤土等多种类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大部分测站具有17年以上资料,广西地区的测站(1981~1989年)、山东和河北的测站(1990~2002年)资料较短。

考虑到使用资料站点分布不均匀,本节从单站土壤湿度的垂直分布分析入手,按垂直分布特征归纳为几种分布型,分析其不同地域和土壤类型的差别。

5.2.1土壤湿度的垂直分布类型

5.2.1.1垂直方向均匀型

该分布型的主要特征是夏季土壤湿度小且垂直分布较一致,春季和秋季上下层湿度具有一定差异;北方干燥地区湿度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小。

该分布型一般为壤土和沙壤土,分布于新疆、甘肃西部、宁夏、河南以及江南北部和东北个别站。

土壤质地为壤土的地区,4月中旬到7月中旬,从表层到100cm湿度均较其它月份小,垂直分布较均匀(图5.2a),湿度变化由上到下迟后约一个月左右,宁夏固源站由于是黄壤土,湿度减少相对慢一些,达二个月左右。

7月下旬到9月上旬,由于降水增多,上层土壤湿度增加并向下渗透。

秋、冬季上下层出现几种不同的分布形式,西锋镇为30~40cm较干,其上和下较湿;固源30~70cm湿,其上和下干;山西万荣站10~40cm湿,其上和下干;天水为40cm以上湿,40cm以下干;河南卢氏站30cm以上干,30cm以下湿。

南阳4~5月上层湿度最小,向下的延伸迟后约一个旬左右,其它月份上干下湿,但梯度很小(图5.2b)。

江苏盱眙站土壤质地为粘土含黑沙粒和卵石,0~20cm湿度垂直梯度大一些,之下垂直分布很均匀,且1~4月、10~12月湿度最大;4月中旬到6月上旬湿度最小,向下的延伸迟后约一个旬。

江南北部的两个站另具特色,长沙马坡店(红壤土)1~6月和10~12月土壤湿度较大,垂直分布也很均匀,7~9月由于蒸发量增大,上层湿度减少,湿度的垂直变化增大,尤其是20cm以上(图5.2c),以下湿度分布仍较均匀。

南昌县(沙壤土)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类似于马坡店,只是1~6月和10~12月湿度的垂直变化略大一些。

另外,对于北方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和粉壤土的地区,其土壤湿度较同地区其它质地的土壤干燥,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小,一般在1%~3%,如绥德(图5.2d)、延安、甘肃通渭、黑龙江富裕、吉林白城。

河曲、榆林除了0~20cm湿度垂直梯度较大外,中下层垂直差别不大,但季节差异明显,5~8月较其它季节湿。

新疆沙车、山东泰安则表现出土壤水分快速渗透的特征。

b

a

d

c

图5.2垂直均匀型土壤湿度垂直分布

a.西锋镇,b.南阳,c.长沙马坡店,d.绥德

5.2.1.2垂直方向变化急剧型

该分布型的土壤湿度呈上干下湿,并且存在湿度跃层(这里定义终年存在的湿度垂直梯度最大层为湿度跃层,下同),湿度跃层所处深度以及湿度垂直梯度的大小因土壤质地差别而异。

上部垂直梯度大。

广西地区棕色土质,以桂林为例40cm以上湿度的垂直梯度较大,40cm以下垂直分布趋于均匀;湿度跃层随时间变化,上半年一般位于30cm以上,下半年在40cm以上;湿度的垂直梯度下半年比上半年大(图5.3a)。

百色湿度跃层略浅一些(30cm以上),30~60cm间的湿度较小,10~20cm之间5~11月存在一高湿度层。

襄阳吕堰驿站有类似的分布型,只是湿度跃层位于20~30cm,30cm以下湿度垂直分布较均匀。

东北个别测站也具有该分布特点,吉林长岭0~30cm为粉壤土,30cm以下为粘土,20cm以上湿度垂直梯度较大,20cm以下湿度分布很均匀(图5.3b),泰来也基本如此。

锦州0~30cm为中壤土,30cm以下为重壤土,因此40cm以下湿度分布较均匀,所不同的是上层垂直梯度大小随时间改变:

3~4月20cm以上垂直梯度很大,5~6月40cm以上、9~10月50cm以上土壤湿度垂直梯度明显减小。

垂直梯度分布均匀。

吐鲁番为沙壤土,湿度的垂直梯度较大且分布较匀(图5.3c)。

吉林延吉为酸性粘壤土,50~70cm之间湿度略大,从50cm向上和70cm向下湿度呈递减状态,但梯度值差别不大。

中下部垂直梯度较大。

内蒙乌审召为沙土,30cm以下湿度的垂直梯度很大,湿度跃层位于中、下层,且随季节向深层发展,3~6月位于30~40cm之间,8月以后则下降至50cm以下(图5.3d);上层较干,3~5月20cm以上湿度为6-7%,6月开始干层快速向下发展,8月6%线达30cm。

北京密云和吉林桦甸由于冬季土壤冻结,4月之前在10~60cm存在高水层,4~6月和9~11月上层为两个明显的干期,60cm以下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

中部垂直梯度较大。

郑州为沙壤土,30cm以上和60cm以下湿度垂直分布相对较均匀,中部存在湿度跃层(图5.3e);湿度随季节变化明显,4~6月为干期,30cm以上最明显,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蒸发大,1~3月、10~12月为湿期,主要表现在60cm以下。

江苏滨海上层为粘土,中层为混合土,40cm以下为细沙土,因此,10cm以上湿度垂直梯度较大,中层湿度垂直分布相对均匀,50~70cm存在弱的湿度跃层,70cm以下分布较均匀;4~6月湿度较小。

驻马店、徐州东贺村和天津宝坻站则有别于上述各站,4~6月土壤湿度最小,并且可直达底层;1~3月30cm湿度的垂直分布较均匀,30~50cm垂直变化较大;7~12月30~40cm湿度的垂直变化显著,40cm以下为分布相对均匀的高湿层(图5.3f)。

b

a

d

c

e

f

图5.3垂直急剧变化型土壤湿度垂直分布

(a.桂林雁山,b.长岭,c.吐鲁番,d.乌审召,e.郑州农试站,f.徐州东贺)

5.2.1.3季节差异型

该类分布型多为北方测站,其主要特点是冬半年中上层土壤湿度较大,6~7月湿度最小,但由于地区和土壤质地不同,湿度较大层所处的深度存有差别。

黑龙江及吉林的部分测站(抚远、海伦、呼马、集贤、宁安、宝清和敦化),上层一般为黑壤土,下层为黄土或黄粘土,冬季上层土壤冻结和积雪覆盖,土壤水分得以很好的保持,春季融冻后易在10~40cm形成一年中最高的含水层(见图5.4a);6~7月由于蒸发增加,土壤湿度迅速减少,湿度值达一年中最小;7月底8月初随着东北雨季开始,土壤湿度增加,9月以后,由于温度降低土壤逐渐冻结,土壤中的水分得以保持,土壤含水量于12月接近或达到最大。

吉林、内蒙、河北的部分壤土测站(榆树、犁树、农安、唐山),春季融冻后高含水层开始在10~40cm形成,随后向深层发展,5月可达100cm;与此同时,由于春季蒸发增大,表层湿度减少较快,在10cm左右出现强的湿度垂直梯度(见图5.4b);6月底7月初土壤湿度达最低,而且可达最底层;7月底华北雨季开始,土壤湿度再度增加,但高含水层不在表层,而是在20~60cm之间,并且一直维持到10~11月。

内蒙巴盟另具特色,4~10月20~70cm存在明显的30~40d左右的变化特征,其中4月湿度最大,7月最小;70cm以深湿度明显大于上层(见图5.4c)。

西北地区的测站多为沙壤土,4月融冻后40cm以上土壤含水量最高,之后迅速减少,6月达到最低,7月上部的土壤湿度开始增大,而比较明显的增加是9月中旬(图5.4d)。

宁夏永宁站4月和7月土壤湿度最低,而且30cm以上最明显;5月和8月分别在20cm以上和50cm以下出现两个湿度大值区(图4.5e)。

河南黄泛区(0~30cm为沙壤土,40~50cm为沙土,其中有薄的粘土层)土壤湿度的分布很特殊,80cm以下湿度最大,1~3月和7~12月在20~40cm有一湿度次大层;40~70cm为干层,以4~6月最为明显(图5.4f)。

综上所述,土壤湿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土壤质地差异,夏季垂直均匀型多见于新疆和黄河中游,以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季节差异型多为北方冬季土壤冻结的地区;垂直急剧变化型多存在湿度跃层,多见于广西棕色土、黄淮和东北地区上下层土壤质地不同的测站。

5.2.2垂直方向土壤湿度变化的一致性比较

由上述分析可见,中国土壤湿度的垂直分布相当复杂,既存在地域差别,又存在土质差别。

那么土壤湿度垂直分布的年际变化具有何种特征?

各层的变化是否一致?

与地域和土质是否有关?

针对这些问题,计算了具有17a以上观测资料的35个测站各层年平均土壤湿度距平,分析发现,约85%的测站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沿垂直方向是比较一致的(图5.5a),也有部分测站上部和下部的变化是反相的,并且它们上下层的土壤质地往往不同,如长岭0~30cm为粉壤土,40~100cm为粘土,1986~1997年30cm以上为负的湿度距平,30cm以下为正距平;抚远上层黑壤土,下层粘土,在准3年的振荡周期变化中上下层的距平符号却是相反的,20cm以上为负距平,20~50cm为正距平(图5.5b);合肥0~35cm灰壤土,35cm以下为黄或灰粘土,30cm以下1985年以后为负距平,而30cm以上则出现1985~1989、1997~2000年两段正距平。

但并非土壤质地上下层不同都会出现湿度年际变化上下反相的现象,其中有11个上下土壤质地不同的测站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在垂直方向却是一致的。

b

a

d

c

f

e

图5.4季节差异型土壤湿度垂直分布

(a.海伦,b.榆树,c.巴盟,d.乌拉乌苏,e.永宁,f.黄泛区)

b

a

图5.5年平均土壤湿度深度~时间演变(a.农安,b.抚远)

5.3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使用127个站的资料,分0-20cm、30-50cm两个层次进行中国土壤湿度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5.3.1年平均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

图5.6为1981-2000年平均土壤湿度的水平分布状况。

由图可见,我国土壤湿度35ºN以北、120ºE以西的北方地区为干燥区,土壤湿度低于18%,其中河套一带、新疆北部湿度最小,低于14%;东北三省、苏皖一带、湘桂川黔地区为湿润区,湿度一般在20%以上,其中黑龙江中东部和贵州湿度最大,24%以上。

这种干和湿的分布与年降水量和总辐射量的分布有关,在东北地区,土壤湿度大于18%的范围与年降水量大于450mm和总辐射量小于5000焦耳/米2的范围一致;在35ºN以南,18%湿度线与年降水量大于750mm和总辐射量小于5000焦耳/米2的范围相似,即充沛的降水和较弱的辐射是土壤保持较高含水量的基本条件。

比较图5.6a和b发现,上层与中层土壤湿度的分布形式是一致的,并且除了甘肃东部、青海西南部、陕西南部上层比下层湿1-3%和内蒙东北部上层比下层湿3%外,全国基本下层土壤湿度比上层大1-2%,其中新疆西北部阿勒泰一带下层比上层大3%以上,广西和贵州一带下层比上层大3-6%。

b

a

图5.6年平均土壤湿度分布(a上层;b中层)

5.3.2季平均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

分别计算了春季(3-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的土壤湿度分布(冬季由于北方站冰冻不观测)(图略)。

可以看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湿度秋季最大,夏季最小,具体到某一地区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别。

上层,新疆北部春季湿度最大(12-16%),夏季最小,尤其是乌拉乌苏春季比夏季大约3%。

东北地区,夏季湿度最小(18-24%),春季和秋季比较接近(18-26%),个别测站春季比秋季湿度略大一些。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西北和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土壤冻结,并有大范围积雪覆盖,使土壤湿度得以保持。

春季随着温度回升,积雪和冻结融化,土壤湿度较大,夏季尽管降水量为全年最大,但日照强蒸发大,上层土壤含水量损失的多(这在后述的各地区具有共性),因此土壤湿度低于春、秋季。

黄河中上游春、夏季湿度10-16%,下游16-18%,秋季比春、夏季大约1-2%,导致这种季节变化的原因是该地区秋季降水量比春季大,而蒸发量却比春季低得多。

苏皖豫一带土壤湿度春、夏季为18-24%,也是秋季比春、夏季大约2%,但与黄河流域不同的是,这一带春季降水量比秋季大,夏季中层土壤湿度比上层高,因此秋季蒸发量低和上下层水分交换可能是土壤含水量大的主要原因。

赣湘桂一带则是春季最大(20-24%),夏季最小,这主要与春季降水多有关。

川黔滇地区春季湿度最小,秋季最大,这除了秋季降水量比春季大,另一重要原因是春季的蒸发量大。

中层土壤湿度分布形式与上层基本一致,但各季上、中层湿度值存在差别:

春季除了内蒙东北部、辽宁东南部、青海西南部中层土壤湿度比上层小1-2%外,全国其它地区均中层比上层大1-2%;夏季,除甘肃东部、青海西南部、陕西南部上层比中层湿1-2%外,全国其它地区基本是中层比上层大1-2%;秋季中层比上层大约2%左右。

综上所述,35ºN以北、120ºE以西的北方地区为干燥区,与杨建平[7]用干湿指数确定的半干旱半湿润区与湿润区分界线接近,东北三省、苏皖一带、湘桂川黔地区为湿润区;全国大部分地区秋季土壤含水量最大,中层大于上层。

5.4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土壤含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季节差别。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年来我国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是否也存在地域差别?

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使用观测场为自然状态、资料年代多于15年的59个站的年、季平均土壤湿度,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法]计算各站土壤湿度的线性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区域的年际变化状况。

5.4.1年平均土壤湿度变化趋势

图5.7为59个站年平均土壤湿度线性变化趋势分布,图中菱型表示变干趋势,圆圈表示变湿趋势,其中实的菱型和圆圈分别表示显著(相关系数通过0.05信度检验,下同)变干和变湿。

可以看到,1980年以来吉林和黑龙江,云南南部和广西西部土壤湿度呈变干趋势,其中吉林和黑龙江中层比上层变干趋势更显著;黄河中上游中层以变干为主,上层变湿和变干的站数较接近;辽宁、江苏呈变湿趋势。

5.4.2季平均土壤湿度变化趋势

图5.8为春、夏、秋季上层土壤湿度线性变化趋势分布图。

比较各季各层的变化趋势发现,吉林和黑龙江变干区除了春季上层58%的站变湿外,其它季节均以变干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上层的春季和中层秋季变干的站数多于变湿,其它季节和层次均变湿的站数多于变干;辽宁变湿区春、秋季比夏季变湿趋势略明显,中层比上层显著;江苏夏季的变湿趋势较其它季更明显些,中层比上层显著。

b

a

图5.7观测场为自然状态的测站1980年以来年平均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分布(a上层,b中层)。

菱型表示变干趋势,圆圈表示变湿趋势,其中实的菱型和圆圈分别表示显著(相关系数通过0.05信度检验,下同)变干和变湿

b

a

c

图5.81980年以来上层土壤湿度季变化趋势分布(a春季,b夏季,c秋季)。

符号含义同图5.7。

5.4.3典型区域年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分别对吉林和黑龙江、辽宁、黄河中上游地区、江苏、云南至广西西部进行区域平均,分析土壤湿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见图5.9)。

吉林和黑龙江为最明显的变干区。

除了吉林东南的通化和海龙紧临辽宁,归在辽宁外,该区共19个站。

20年来土壤湿度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81-1986年为湿期,之后迅速变干,1989年上层土壤湿度降至20年之最低,之后虽有增加,但始终没有达到1981-1986年的水平。

上下层湿度差的变化状况,1984-1992年中层的湿度比上层高约2%,其它时间较接近。

辽宁(8个站)。

该区土壤湿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上层1981-1989年呈变干趋势,1990-1995呈变湿趋势,1996年以后又开始变干;中层1981-1985年呈变干趋势,1986-1998呈变湿趋势,之后开始变干。

变化周期大致为4-5年和10年左右。

上下层湿度差的变化状况,1981-1988年上层的湿度高于中层,1988年以后则中层高于上层。

黄河中上游(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套一带、宁夏、甘肃东部和青海东部,共14个站)。

本区土壤湿度变化也基本为三个阶段,1981-1987为干期,1988-1996为湿期,1997年后又变干,远比1981-1987湿。

因此该区土壤湿度变化1982-1996年呈变湿趋势。

变化周期大致为5-6年和10年左右。

1981-1986年中层的土壤湿度略高于上层,1988-1997中层的湿度反而低于上层。

江苏、河南、湖北一带。

江苏的土壤湿度趋于稳中有增的状态,中层的变湿比上层更明显些;变化周期大致为2-4年和7年左右;中层的湿度始终高于上层。

河南只有驻马店一个站,其变化周期与江苏一致,差别在于1992-1997的土壤湿度比1991年前略干一些,1998年后呈增加趋势(图略);中层的湿度略高于上层。

湖北两个测站,1981-1995年呈变湿趋势,1997迅速变干,1997-2000年为20年来最干;变化周期大致为6年(图略);中层的湿度一般高于上层。

西南部。

广西西部和云南南部1981-1994年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呈稳定状态,1994年以后有所减少。

四川则明显分为两段,1981-1995年逐渐变干,1995年为20年最低,之后呈变湿趋势,1996年达20年最高。

总之,中国土壤湿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

东北地区1981-1989年土壤湿度减少、1989-1994年增加是其共同的特点,1995年之后吉林和黑龙江湿度减少,而辽宁(特别是中层)则趋于增加状态。

黄河中上游1982-1996年、江苏1981-2000年、湖北1981-1995年呈变湿趋势。

多数地区中层的土壤湿度高于上层,但黄河中上游、辽宁、四川有些年份出现了中层的土壤湿度低于上层的现象,为此初步查看了降水、蒸发的年际变化,但没有发现明显的征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5.4.4典型区域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图5.10为典型区域各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

吉林和黑龙江区各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年的基本一致,中层春季的变干趋势最为明显。

3个季节间存在差别:

夏、秋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较一致,秋季的湿度值高于夏季;春季的湿度值略高于夏、秋季,值得注意的是春季的湿度变化明显滞后于秋季,换言之,前一年秋季土壤湿度的多寡直接影响来年春季土壤湿度的高低。

辽宁夏、秋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较一致;春季则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上层春季的湿度变化明显滞后于秋季,中层这种滞后特征不明显;其次是中层春季的湿度较夏、秋季低,尤其1985年前,1983-1985年严重地干。

东北地区2000年秋季土壤湿度异常干。

黄河中上游各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尤以春季最为平缓,1994前基本呈变湿趋势,之后开始变干;夏、秋季湿度的变化幅度较春季大,尤其是1981-1986年,夏、秋季湿度的年际变化幅度达5%左右。

江苏中层各季和上层春季的土壤湿度明显变湿,上层夏、秋季的变湿则不象春季那样明显;各季的变化周期也不同,春季相对较长,3-4年和6-7年,夏季准2年周期更明显,秋季约为3-4年;各季变化的一致性方面也很复杂,上层一些年份春、夏季变化一致,另一些年份则夏、秋季变化一致,中层夏、秋季变化一致的机率大一些;河南春季连旱的特点较明显,如1982-1985、1994-1996年;夏、秋季则主要为4-5年的变化周期;各季变化的一致性与江苏相似。

相对而言,湖北各季的变化较一致。

这些迹象说明,影响江苏、河南一带土壤湿度的因素相当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南部。

广西西部和云南南部各季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中层各季湿度值较接近,变化趋势也呈一致的变干趋势;上层春季的湿度值较夏、秋季一般要低2%左右,春季和夏季的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变干趋势主要表现在秋季。

四川变干趋势也主要表现在中层,而且1983-1994年变干较迅速,1994年后变干趋势不再明显;上层的变化趋势与广西西部和云南南部相似,差别在于各季湿度值较接近;各季均存在3-5年的振荡周期,但这种振荡有时并不同步,而且主要是春季与夏、秋季不同步。

总之,中国土壤湿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别。

夏、秋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一般较一致,春季与夏、秋季差别明显。

东北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春季的湿度变化明显滞后于秋季,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冻结使前一年秋、冬季土壤中的水分得以很好的保持,春季融冻后土壤中仍保留了前期的大部分水分。

而江苏上层土壤湿度季变化最复杂,一些年份春、夏季变化一致,另一些年份则夏、秋季变化一致,其变化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辽宁

黑龙江、吉林

陕西、内蒙、宁夏、

青海东部、甘肃东部

江苏

四川

广西西部、云南

图5.9典型区域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实线为0-20cm,断线为30-50)

黑龙江和吉林上层

黑龙江和吉林中层

黄河中上游中层

辽宁中层

江苏中层

江苏上层

广西和云南中层

广西和云南上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