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工程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896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E工程基础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E工程基础知识.docx

IE工程基础知识

IE工程基础知识

2007-02-0210:

03

IE工程基本知识(转载) 

 

工业工程其应用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以规模化工业生产及工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优化生产系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为追求目标,在生产制造技术、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等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边缘学科。

它伴随着工业生产的需求而诞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对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在发展经济和工业生产各领域,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往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工业工程正是在探索科学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背景下诞生的,并在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工业工程的概念    

         工业工程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它有效地综合了工程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科学体系,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其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1955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给出了工业工程完整的定义,即“工业工程是对有关人员、物资、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整体系统进行设计、改造与实施的一门学科,它利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应用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可能获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

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综合运用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方法,为把人力、物资、装备、技术和信息组成更加有效和更富于生产力的综合系统,所从事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活动,它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工业工程的基本特征   

         从工业工程的概念到实际工程实践来看,工业工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整体系统的思想:

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思想是追求系统的整体效益。

各子系统的目标必须服从系统的总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IE把工业生产看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当然一个企业、车间、工段等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现代IE就是用系统的、结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2)  技术与管理集成的思想:

IE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从技术角度研究和解决生产组织和管理中的问题,而具体实施中,则是站在系统全局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改造和控制系统的运行行为,以求整体最优。

因此它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的工程学科,而工业工程师是执行这一任务的懂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3)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

IE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围绕提高作业效率为重要内容的传统IE阶段;与运筹学相结合进行更系统和精确设计的独立活动阶段;以系统工程为新的支柱,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科学体系阶段;目前可以认为是IE应用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新的发展阶段。

  

         从学科方面看,IE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都成为IE的相关学科,例如早期的实验统计方法、运筹方法到现在的大系统理论及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等,凡是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方法,都被及时纳入IE的研究和应用范畴。

因此IE被认为是发展最快的工程技术学科之一。

从应用方面看,IE的应用领域范围也不断拓展。

最初工业工程的主要应用在制造业。

当今社会,工业已成为社会各产业的集合,因此IE迅速从制造业发展到各产业领域,甚至包括服务业、现代农业乃至行政公共事业。

从本身的内涵方面看,工业工程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过去谈到的人及人员,一般指工业生产中的劳动者,是一种生产资源,而现在更多地强调生产活动中人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强调合理的人员配置和使用。

又如物资和物料的概念,现在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在制品,而是系统中运行的各种实体的总称,这些概念的扩展使工业工程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    

         工业工程在其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职能。

按照现代工业工程的定义,其基本职能包括系统规划功能、系统设计与实施功能、系统评价功能和系统创新功能四大部分。

  

 

(1)  系统规划功能   

         一般包括宏观系统规划和微观系统规划两大部分。

宏观规划,包括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发展规划、工业教育及培训规划等。

微观规划,包括企业新产品开发、业务发展规划、企业经营战略、技术更新和改造、安全环境规划、质量成本规划、产品标准及系列化规划、职工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等。

  

 

(2)  系统设计与实施功能   

         这是IE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主要有:

①系统设计与实施,包括制造过程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组织结构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工程选址、工厂布置、工程项目总体设计、设施设计等)和支持系统(网络数据库)等。

②工作研究与实施,包括生产流程设计、生产技术选择、作业程序方法设计、作业时间及动作标准制订、作业环境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设计等。

③制造过程控制,包括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控制与可*性、生产计划与控制、过程成本控制等。

④标准制订与实施,主要有设计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规范与规程制订、工业安全、卫生、环保系统标准与规范等。

⑤企业重组与再造,主要有虚拟企业设计与实施、各种现代制造方式的设计与实施、经营过程设计与再造,职工培训与教育的设计与安排等等。

  

 (3)  系统评价功能   

         系统评价功能主要是借助各种分析评价工具对系统的效益或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以达到最优的结果,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发展预测评价,投资分析、产品设计评价、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各种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现存各子系统的评价、质量与可*性评价,职工业绩与职务评价、评价指标及规程技术评价,奖惩机制建立与评价、宣传教育系统结果评价等。

  

 (4)  系统创新功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评价、完善改造以达到促进系统不断创新的目标,是IE的功能之一。

这里主要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进、设施改进、系统组织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作开发等。

  

         按照上述的功能,从事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绝非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般的管理人才所能胜任的,它必须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为工业工程师下了如下定义:

“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是为了达到管理者的目标(目标的根本含义是企业取得最佳利润,且风险最小)而贡献出技术的人,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各级管理人员,在业务经营的设想、规划、实施、控制方法等方面从事研究和发明,以期更有效地利用人才和各种经济资源”。

因此,工业工程师必须具备宽广深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系统工程的理论、现代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知识。

    

 4、工业工程的应用及发展    

         工业工程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工程性、社会性、创新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征,已被大家接受,并且围绕系统规划、设计与实施、评价和创新四大职能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IE的应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工业工程初期,主要以现场为中心,作业者为对象,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工作,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其作业成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转向以工厂为中心,管理者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完善改进等工作,并提供系统各种最优化的技术支持。

在此基础上,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经营者为对象,用系统战略进行管理的阶段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的是企业整体效益最佳。

  

         制造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伴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始终有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人员流、误差流等流素不断地流动,如何对这些流素进行规划、组织、管理、优化和匹配使系统取得更好的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生产系统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的今天,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涌现。

这些技术和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生产技术为中心并逐步延伸和发展的制造技术和模式,它强调生产过程高速化、精密化、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

例如CNC、DNC、MC、FMC、FMS等,其重点是以零件制造过程为对象,集CAD、CAPP和CAM为一体,形成高效的生产系统,其最高发展形式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另一种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为中心的生产技术和模式,它强调产品多样化、单件化和个性化,生产经营过程的敏捷性、动态性以及虚拟性。

例如JIT、MRPⅡ、ERP、成组技术、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网络化制造、动态联盟、虚拟制造及虚拟企业,大批量定制生产(MCM)、全能制造等都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出的生产技术和模式。

无论哪种新的生产技术和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顾客的需求为宗旨,以工业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以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为特征,达到生产系统高速度、高质量、高灵活性、低成本、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工程的发展,为生产系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依据,同时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为工业工程研究的深入和完善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突破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先进制造技术和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集成与融合,使其发挥更好更有效的作用将是工业工程的必然趋势。

以下是收集来的各种IE七大手法版本:

一、IE人员主要从事的七个方向,它们是:

1.研究与开发管理;2.生产系统设计与控制;3.效率工程;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5.实施规划与物流分析;6.工业卫生与安全;7.人力资源管理。

二、基础IE里的东西:

IE手法包括:

方法研究(程序分析、动作分析),作业测定,布置研究,LineBalance等,但好象不够七个。

在现场IE里,IE七大手法包括:

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搬运分析,动作经济原则,作业测定,布置研究,LineBalance。

三、台湾公司教材里面的

1、工程分析。

2、搬运工程分析。

3、运动分析(工作抽查worksampling)4、生产线平衡。

5、动作分析。

6、动作经济原则。

7、工厂布置的改善。

四、其它的各种说法1、IE七大手法为:

作业分析、程序分析(运用ECRS技巧)、动作分析(动作经济原则)、时间分析、稼动分析、布置搬动分析、生产线平衡

2、七大手法:

流程分析法、动作分析法、动作经济原则、时间研究、工作抽查法、人机配置法、工作简化法

3、七大手法:

动作改善法(动改法)、防止错误法(防错法)、5*5W1H法(五五法)、双手操作法(双手法)、人机配合法(人机法)、流程程序法(流程法)、工作抽样法(抽样法)

4、七大手法:

程序分析、时间分析、动作分析、流水线分析、稼动分析、物料分析、环境分析。

知识和方法是从不停总结中出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运用各种知识,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分析以及不断的总结。

从客观性、定量性、通用性和实践可行性等各种原则制作出标准以供后来者学习和运用。

我发现国外并没有IE七大手法的说法(也许是我没有找到),那么IE七大手法必定是我们国人所造,我们需要IE七大手法吗?

当然需要,这也许是我们国内IE自己人走出IE基础的第一步。

虽然我们用的手法基本都是国外创造的手法,但是我们加以总结,对于我们工作学习来说,有一个准确的IE七大手法,我们更加容易掌握和使用。

加以总结,使得这些手法更加的适合我国的企业实际情况的运用,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IE七大手法没有定论,上面的IE七大手法基本是各自的运用而产生的,那么你所在的企业都用到了那些IE的方法总结出一个IE七大手法呢?

IE七大手法没有定义,你是否可以给IE七大手法下个定义呢?

如何给IE七大手法下定义呢?

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IE七大手法所使用的范围(生产、质量、品质、服务等)

2、IE七大手法的施用对象(5M1E)

3、IE七大手法使用的主要途径

4、IE七大手法的功能作用

5、IE七大手法的目的、目标

6、IE七大手法的原理

沒有錯,可能大家比較忙,暫時沒有回答你的問題。

生產線平衡率比較單一,而如果是產品工序或制造工序平衡率就比較復雜。

生產線平衡定義:

就是對這條線的全部工序(工位)進行平均化,調整各工序(工位)作業負荷,以使各工序(工位)作業時間盡可能相近。

如果計算生產線平衡率或者是損失率的話,首先要理解兩個概念:

節拍與瓶頸

節拍:

就是我們平時“散裝”英語所說Cycletime,也就是完成一個工序(工位)的生產周期時間﹔

瓶頸:

就是我們平時“散裝”英語所說Bottleneck,也就是整個工序(工位)里面最慢的那個工序(工位)

生產線平衡率=各工序(工位)時間總和/bottleneckCycletime*工序(工位)數*100%

例如A生產線生產A機種有5個工位,每個工位Cycletime分別是10秒.8秒.9秒.10秒.11秒,那么BottleneckCycletime就是11秒。

計算公式:

A生產線生產A機種平衡率=(10+8+9+10+11)/(11*5)*100%=48/55*100%=87.27%

生產線損失率=1-平衡率﹔A生產線生產A機種損失率=1-87.27%=12.73%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工序(工位)作業時間平衡有多重要了...

產品工序或制造工序平衡率也是這個思路,慢慢想想也就通了...

以上不知是否解答了你的問題?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

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

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

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

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

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

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

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

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

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

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time)。

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

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

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

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

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

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二、平衡生产线的意义

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提高作业员及设备工装的工作效率;

2、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消耗,降低成本(等同于提高人均产量);

3、减少工序的在制品,真正实现“一个流”;

4、在平衡的生产线基础上实现单元生产,提高生产应变能力,对应市场变化,实现柔性生产系统;

5、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综合应用到程序分析、动作分析、规划(Layout)分析、搬运分析、时间分析等全部IE手法,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三、工艺平衡率的计算

要衡量工艺总平衡状态的好坏,我们必须设定一个定量值来表示,即生产线平衡率或平衡损失率,以百分率表示。

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各工序的工序时间长短不同,但如前所述,决定生产线的作业周期的工序时间只有一个,即最长工序时间Pitchtime,也就是说Pitchtime等于节拍(cycletime)。

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同样可以得到cycletime,即由每小时平均产量,求得一个产品的CT(Q,每小时产量)。

cycletime(CT)=Pitchtime=3600/Q

1、生产线的平衡计算公式

平衡率=(各工序时间总和/(工位数*CT))*100=(∑ti/(工位数*CT))*100

2、生产线的平衡损失率计算公式

平衡损失率=1-平衡率

四、生产线工艺平衡的改善原则方法

平衡率改善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工序的作业内容来使各工序作业时间接近或减少这一偏差。

实施时可遵循以下方法:

1、首先应考虑对瓶颈工序进行作业改善,作业改善的方法,可参照程序分析的改善方法及动作分析、工装自动化等IE方法与手段;

2、将瓶颈工序的作业内容分担给其它工序;

3、增加各作业员,只要平衡率提高了,人均产量就等于提高了,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下降;

4、合并相关工序,重新排布生产工序,相对来讲在作业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容易拉平衡;

6、分解作业时间较短的工序,把该工序安排到其它工序当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