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学院 马克思 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海商学院 马克思 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商学院 马克思 期末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商学院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上海商学院马克思期末复习&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任的成果,创立了。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马克思注意吸收了什么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6.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7.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8.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答案解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4.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
最后,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其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5.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6.乔威弗·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另外,路·费尔巴哈批判他,但也是唯心主义者。
7.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8.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习题
1.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2.哲学可划分的基本派别。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_____。
世界是_____的,而_____是______的。
4.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_____的错误。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6.______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7._____决定_____,_____依赖于____并反作用于_____。
8.如何认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9.实践的三个基本特性。
10.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
11.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三方面)
1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实质和核心。
答案解析。
1.其一: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3.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4.唯心主义。
5.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恩格斯。
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9.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0.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等。
11.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习题
1.什么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三层含义)
2.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
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辩证否定关的基本内容。
6.辩证思维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7.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方法。
(四点)
8.什么是归纳与演绎。
9.什么是比归纳演绎法更为生科的思维方法。
答案解析。
1.第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3.对立统一规律。
4.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不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5.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物质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6.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
7.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8.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9.分析与综合。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习题
1.规范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什么。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解析。
1.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习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4.旧唯物主义的两大缺陷。
5.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8.为什么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答案解析。
1.实践观点。
2.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4.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实际上,认识应该是反复进行的。
5.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
借助抽象思维的,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6.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绳头,相互包容。
如果割裂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7.第一,勇于实践,升入调查,获取侍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8.其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
其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其三,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习题
1.如何理解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2.哲学上如何定义价值。
3.价值评价的特点。
4.如何获得正确的价值评价的基本条件。
5.如何建立价值整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答案解析。
1.这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至上性: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既无限性和绝对性。
非至上性:
人类的思维收到客观事物其本质的显露程度、实践水平、主观条件的限制。
所以人类的思维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
3.第一,评价是以主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的认识。
4.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制约着实践活动正确发展。
5.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谨慎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我们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我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力的实际内容或主体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的量与质。
4.社会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__________。
5.生产关系中,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关系。
6.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7.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生产力和成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
9.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答案解析。
1.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2.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为生产发展的显示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4.生产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6.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所以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它是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7.一,生产资料:
科技发展、改进了生产工具和设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二,劳动对象:
科技发展扩大了生产的范围和深度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三,劳动者:
科技发展提升劳动者素养,提高劳动能力。
8.首先,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发证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政治上层建筑→为观念上层建筑提供保障,
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生产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也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3.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哪些原则。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群众观点是什么。
6.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什么特殊的作用。
1.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技术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都存在本质区别;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个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3.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个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事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性质。
4.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群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群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群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6.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展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第四章补充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变现在哪两方面。
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
答案解析。
1.其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其二,变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危机、停滞(萧条)、恢复和繁荣(高涨)。
第四章资本注意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习题
1.资本主义萌发的途径。
2.商品的二因素。
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5.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自发调节时的一些消极后果。
6.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生产剩余价值。
(判断题)
……资本家购买劳动。
×,因为这不是等价交换。
8.什么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9.解释公式①: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公式②: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实践
10.社会财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1.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
答案解析。
1.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兼得。
3.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等。
4.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着的两极分化。
其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额浪费。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活的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于是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两个特点:
其一: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老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其二:
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8.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9.前者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后者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资本累积。
11.①流动的过剩人口;②潜伏的过剩人口;③停滞的过剩人口。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习题
1.什么是垄断。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后果。
答案解析。
1.垄断: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的生产、销售、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七节共产主义社会习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局限性。
3.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三大差别。
4.马克思认为的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解析。
1.一: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一方面,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
因此,“按劳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仍有局限性。
3.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4.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
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对“物的依赖性”,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复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任的成果,创立了。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马克思注意吸收了什么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6.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7.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8.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习题
1.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2.哲学可划分的基本派别。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_____。
世界是_____的,而_____是______的。
4.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_____的错误。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6.______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7._____决定_____,_____依赖于____并反作用于_____。
8.如何认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9.实践的三个基本特性。
10.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
11.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三方面)
1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实质和核心。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习题
1.什么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三层含义)
2.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
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辩证否定关的基本内容。
6.辩证思维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7.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方法。
(四点)
8.什么是归纳与演绎。
9.什么是比归纳演绎法更为生科的思维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习题
1.规范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什么。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习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4.旧唯物主义的两大缺陷。
5.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8.为什么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习题
1.如何理解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2.哲学上如何定义价值。
3.价值评价的特点。
4.如何获得正确的价值评价的基本条件。
5.如何建立价值整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力的实际内容或主体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的量与质。
4.社会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__________。
5.生产关系中,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关系。
6.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7.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生产力和成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
9.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3.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哪些原则。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群众观点是什么。
6.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什么特殊的作用。
第四章补充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变现在哪两方面。
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四章资本注意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习题
1.资本主义萌发的途径。
2.商品的二因素。
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5.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自发调节时的一些消极后果。
6.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生产剩余价值。
(判断题)
……资本家购买劳动。
×,因为这不是等价交换。
8.什么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9.解释公式①: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公式②: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实践
10.社会财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1.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习题
1.什么是垄断。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后果。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七节共产主义社会习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局限性。
3.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三大差别。
4.马克思认为的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