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235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

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篤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

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约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一、揭示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二、课件出示诗意图, 谈话激趣。

导语:

 同学们, 你们喜欢旅行吗?

 我们祖国的美丽风景那么多, 大家又欣赏过多少呢?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到这个地方来参观。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欣赏)谁来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面面?

 (生答)这幅画面多壮芙呀!

 有黄河、落日、小肝、山峰……这壮美的景色, 一千多年前钓一位诗人也看到了。

他就是唐明诗人王之涣。

一天傍晚, 王之涣来到黄河边, 看到太阳缓缓落下, 与山峰说着悄悄话, 看到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 不禁感叹: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可是他还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同学们, 你能帮他在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

 (生指着图上的楼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 学习诗题过渡:

 对, 这座修筑在山顶的楼叫作鹳雀楼。

相传, 经常会有鹳雀在这座楼的楼台上停歇, 因此该楼得名鹳雀楼。

其实, 这座楼一直不为大众所知, 直到诗人王之涣登上它并为它写了一首诗后, 立即声名人振。

这首诗,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1)板书诗题:

 登鸛雀楼。

学生齐读

(2)随文识字。

提示字音

三、测生字,指导书写

1、玩游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第一层挑战;出示:

楼层(提示;层是平舌音)

(2)第二层挑战:

出示生字:

依欲尽穷(提示;尽是前鼻音)

(3)第三层挑战:

进行抽查,随机选字

2、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

(2)学生观察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习朗读,读出韵律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古诗中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并纠错

4、播放录音,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五、读古诗,想象画面

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课件出示第一句:

白日依山尽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山)

(2)想一想,画一画

(3)朗读:

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的慢一些。

学生尝试读,教师适时指导。

(4)小组合作学习,感悟诗理

(5)小结:

是啊,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

 

作业

设计

课内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四个,组两个词语

课外作业:

收集李白的诗歌,并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

反思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第2课时

教材

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美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学

目标

1.会认“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画面。

教学

重点

1.会认“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一、揭示学习目标

1、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画面。

二、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

2.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过渡:

上节课,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辽远壮观之景。

这节课,我们依然要踏上赏景之旅,去观赏一道奇异的景观。

我先给大家出个谜语:

“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

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

”(生猜谜:

瀑布。

)对,谜底就是瀑布。

今天啊,我们就去看看庐山的瀑布。

和鹳雀楼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闻名天下一样,庐山瀑布也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而天下闻名。

3.板书诗题:

望庐山瀑布。

(1)了解作者。

(2)了解诗题。

(学习古诗第二步:

解诗题)

①“望”是什么意思?

它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和“看”是近义词,但“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②简单了解庐山。

③认识“瀑”字。

(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

“暴”有突然而猛烈的意思,而瀑布就是从山上突然而又猛烈地流下来的水。

(3)读好诗题。

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

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

三、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互读:

把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

◆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识字

“炉”字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

可出示煤炉、微波炉、火炉图片,巩固记忆。

◆比较识字

将“炉”与“庐”作比较,两者读音相同,都有偏旁“户”。

◆象形字

“川”是象形字,可出示其甲骨文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

3.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以下要求会写的字。

照“日”窄“召”宽。

上方的“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上;下方四点上合下开。

炉烟左窄右宽。

“火”首笔点在横中线上,末笔捺改为点。

挂左窄右宽。

“圭”的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上。

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研讨,读出节奏。

过渡:

同学们,大家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是大家能读出它的节奏美吗?

老师用斜线给你们标出了朗读停顿,大家看一看,再试着读一读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自学古诗:

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①“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日”指太阳,“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紫色的烟云。

(课件出示资料和香炉、香炉峰图片)香炉峰位于黄山东海,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

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

过渡:

香炉峰多像香炉啊!

山上云雾缭绕,不正像香炉里升起的轻烟吗?

②理解“生”字。

明确:

“生”有升腾之意。

从“生”字我们能感受到云雾仿佛从山中不停地弥漫出来,就像香炉里升起的烟。

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了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

(2)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①(出示瀑布图)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这一句描绘的画面,再指名说一说。

②“遥看”说明诗人的观察角度如何?

为什么要“遥看”呢?

(说明诗人观察瀑布时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只有远远地看,才能看出它的全貌。

③体会“挂”字之妙。

预设:

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挂”说几个句子,可发现“挂”多是手做的动作,如挂衣服、挂画等,再问问学生:

那么瀑布是谁挂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引出是大自然神奇的“手”把瀑布挂出来的。

另外,可将瀑布与其他河流对比,河流是平向流淌的,而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过渡:

这气势磅礴的瀑布,迅猛地流下、飞溅,令诗人想到了什么?

要知道,李白的诗素以浪漫、奇妙的想象著称,诗人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①课件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想象、思考:

诗人走近瀑布,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

②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流速之快?

(飞流、直。

③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之长?

(三千尺。

明确:

“三千尺”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

古诗中的数字往往不是确指,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和“一层”都不是确切的数目。

这一点在学习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拓展:

可拓展李白的其他一些诗句,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三千丈”和“千尺”也是虚指,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④哪个字表达了诗人面对三千尺瀑布的心理活动?

(疑。

⑤理解“银河”“九天”。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称为“银河”。

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诗中的“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更能感受瀑布的恢宏气势和诗人的由衷赞美。

⑥哪一句是诗人所见?

哪一句是诗人所想?

连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五、画面,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

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画中赏,写中赏。

5.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

(学习古诗第四步:

悟诗情)

6.再读古诗,学生自己试着背一背全诗,再背给同桌听。

(学习古诗第五步:

能背诵)

7.学生自告奋勇背诗,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8.配乐齐背古诗。

1.拓展阅读。

 

板书

设计

庐实景

山壮丽景色

瀑想象

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业

设计

课内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四个,组两个词语

课外作业:

背诵《望庐山瀑布》

(2)可读一读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瀑布的美。

教学

反思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黄山奇石》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

分析

《黄山奇石》讲的是在名中外的黄山景区, 奇峰罗列, 怪石的, 景色神奇, 十分有, 文有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簧出风区的地理位置, 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用“尤其”一词引出本课上题黄山奇石。

第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的神奇有趣段各介绍一块奇石这几段都介绍了奇石的名字和形状, 但每段写法各有不同。

有的段落先介绍名字, 再说形状, 有的则相反, 这样避免了重复单调。

第四段用过渡句承上启下, 使段落之间更连贯紧。

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他怪石, 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趣,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教学

目标

1.认识“闻、名”等16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字,会写“黄山、南部”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介绍了哪些奇石。

教学

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们知道了秀美的庐山有着独特的风景——瀑布。

我们国家的名山数不胜数,风景更是各有特色。

比如我们国家有五座非常有名的山,被合称为“五岳”,大家知道是哪五岳吗?

(学生回答,若答不上来,教师板书: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非常有名,人们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说的就是看了这五座山之后就没有必要看其他山了。

但是有一座山比它们更有名,说看了它啊,连五岳都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大家能猜出这是哪座山吗?

(生答)同学们真聪明,对,就是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我们今天就去黄山游览一番。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注意“奇”字重读。

(1)释义:

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奇特、奇怪、神奇。

(2)简介“黄山四绝”,出示相关图片

黄山四绝我国安徽省黄山的四种独特景观,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过渡:

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去看看它奇在哪里、怪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小提示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试着理解新词,不懂的做上记号。

2.检查反馈,识记生字、词语。

(1)读准生字和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wén闻mínɡ名风jǐnɡ景qū区安徽shěnɡ省nán南bù部xiù秀丽yóu尤qí其

jù巨石一wèi位天dǚ都峰zhù著名奇xínɡ形怪zhuànɡ状

1提醒字音:

“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音。

②识字方法:

◆辨析字词,拓展识记

“区、巨”的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记忆。

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闻名、著名”词义相近,认读后请说说其他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出名、知名、有名”。

出示一组四字词,如“举世闻名、远近闻名”,学生认读词语,促进语言积累。

◆图文结合识字

出示“仙桃、仙人、仙女”的图片及词语,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直观感受黄山山石之奇。

◆结合课文语境,组块识记

◆词语运用,组块识字

教师可以编写含有本课生字的短文或句子,让学生在新语境中认识巩固。

比如,“黄山景区,景色秀丽。

山峰巨石,形状神奇。

金鸡鸣唱,闻名中外。

仙人指路,逼真有趣。

(2)学生自主识记、巩固已学知识。

3.指导书写。

(1)出示9个会写的字,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随后教师指导书写。

(巨每此升南闪)

巨笔顺很容易出错,第二笔是横折,第四笔是竖折。

每注意笔顺。

第三笔是竖折,折段较长;第四笔是横折钩,折段往内缩,钩尖抵竖中线;第五笔是首点。

此左边的笔顺依次是竖、横、竖、提,提有力;右边“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竖弯钩起笔高于左边,竖段靠近竖中线。

升第三笔是竖撇,不要写成竖,第四笔竖要比短撇起笔高。

南闪两个字的框要大一些。

(4)学生练写,同桌互评,写得好的画出五角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黄山奇石的视频,感受“奇”。

过渡:

同学们,观看了黄山奇石的风景,大家对这个“奇”字是怎样理解的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课文一共写了几种奇石?

用“——”画出来。

3.全班交流汇报。

课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具体写了前四种奇石。

(教师相机板书)

4.在学习小组中,把描述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用一句话说说黄山风景区是个怎样的地方,有什么独特的景色。

(3)学生自由畅说,并引导学习词语。

①黄山风景区是个的地方。

(秀丽神奇。

思考:

“秀丽神奇”是什么意思?

(美丽、奇妙。

2黄山风景区还是个的地方。

(中外闻名。

思考:

“中外闻名”的“闻”是什么意思?

整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闻”在这里表示“听见”之意。

“中外闻名”指中国及外国都听到名声,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是“中外闻名”的?

(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杭州西湖、山东泰山等。

(4)给“尤其”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特别。

小结:

黄山景色秀丽神奇,所以黄山风景区才能“中外闻名”。

在黄山,怪石更“秀丽神奇”,所以用“尤其”。

(5)指导朗读:

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

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可指名读,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齐读。

6.读一读课后题第三题中的词语和词串,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黄山奇石

区(小区)(区间)

巨(巨大)(巨人)

近义词:

文明——著名

 

作业

设计

课内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四个,组两个词语

课外作业:

背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教学

反思

后记部分用黑笔和蓝色笔书写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黄山奇石》

课时

第二课时

教材

分析

《黄山奇石》讲的是在名中外的黄山景区, 奇峰罗列, 怪石的, 景色神奇, 十分有, 文有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簧出风区的地理位置, 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用“尤其”一词引出本课上题黄山奇石。

第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的神奇有趣段各介绍一块奇石这几段都介绍了奇石的名字和形状, 但每段写法各有不同。

有的段落先介绍名字, 再说形状, 有的则相反, 这样避免了重复单调。

第四段用过渡句承上启下, 使段落之间更连贯紧。

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他怪石, 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趣,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2.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4.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1.能用“像”说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

难点

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一、揭示学习目标

1.能用“像”说句子,并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南部那些巨石一位每天升起金光闪闪天狗

2.请6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

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第2~5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各介绍一块奇石,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的神奇有趣。

第6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了其他奇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多和形状之趣。

三、读课文,重点探“奇”

1.学生轻声读第2~5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同桌间交流讨论。

(1)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

(相机板书: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这4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2、4自然段写法相同,先点出奇石的名称,再具体描写;第3、5自然段写法相同,先描写奇石,再点出奇石的名称。

2.欣赏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课件出示语段)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1)指名说说为什么这块石头叫“仙桃石”。

(2)结合“飞下”“落在”两个词语,想象“仙桃石”的来历,学生在组内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小结:

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

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

从动词的运用来看,一“飞”一“落”两个动词把“仙桃石”写活了,那么大的一块石头就宛如小鸟一样轻松自如地飞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啊!

(3)学生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2自然段。

提示:

想象一块形似仙桃的巨石陡然落在石盘上的画面,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

读时关注短语连读。

频繁密集的轻声词增加了短语连读的难度。

在指导读好轻声词语的基础上,将词语放入短语中,慢慢扩大视读范围,如“飞下来——从天上飞下来——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式体会其中的节奏感。

3.欣赏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

(课件出示语段)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课件出示图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

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2)看图理解“陡峭”一词: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陡峭”的理解。

(3)用横线画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指名做做“猴子”的动作,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这些动词好在哪里。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和神态,把石猴子写活了。

(4)体会“一动不动”的含义。

预设:

结合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将石猴的形象与我们熟知的猴子形象进行对比,思考:

猴子都是非常好动的,可这只猴子却一动不动,大家能想象一下,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

学生可能回答它正在观看翻滚的云海。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它看着这翻滚的云海,都出神了,它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教师提示指导。

(5)指导朗读:

“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

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抱、蹲、望”和“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

小结:

作者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抓住石猴的动作,又通过大胆的想象,寥寥几笔就把石头写活了。

4.欣赏第三块奇石——“仙人指路”和第四块奇石——“金鸡叫天都”,学生自读自悟。

(1)总结学法。

过渡:

刚才我们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学习了第2、3自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按照这种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①读一读:

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自由读,也可以比赛读,还可以表演读。

提示:

读时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画面,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3问一问:

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问问老师或同学。

③画一画:

画一画这两块奇石。

可以读完后自己独自作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画。

④说一说:

这两块奇石“奇”在哪里?

(3)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

作者正是抓住了每块奇石形状上的特点,展开大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

我们在平时的写话中也可以学一学作者的这种写法。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