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2282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 单 元测试.docx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

一、单选题

1.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土壤有毒物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C.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B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错误;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2.某些甲虫以土壤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该甲虫能促进落叶林的物质循环

C.该甲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次级消费者

D.落叶中有10%~20%的能量流入甲虫体内

【答案】B

【解析】该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属于分解者,与落叶树之间不构成捕食关系,A项、C项错误;该甲虫将落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促进了落叶林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适用于捕食食物链,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分解者与消费者。

分解者以动植物遗体为营养源,而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取物质和能量。

3.如图是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各种生物名词之间的关系,则下列表格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选项

1

2

3

4

A

真核生物

植物

蓝藻

叶绿体

B

能源物质

糖类

多糖

乳糖

C

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浆细胞

D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个体

【答案】D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且不含叶绿体;乳糖属于二糖;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生命系统的部分结构层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的水稻、稗草、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卷叶螟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防治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

C.该稻田中的上述四种生物形成三个营养级

D.除去稗草,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答案】A

【解析】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该稻田中的四种生物,水稻和稗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卷叶螟属于第二营养级,拟水狼蛛是第三营养级,C正确。

除去稗草,水稻少了竞争者,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正确。

点睛:

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提高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食物链加环的环节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5.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

A.第二营养级B.三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初级消费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物,为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则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物的动物为次级消费者和第三营养级,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养殖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

C.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越多,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D.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对水体的起净化作用

【答案】CD

【解析】略

7.下列哪条为正确的食物链

A.阳光→树叶→蚕B.兔→狐→狼

C.草→蝗虫→青蛙D.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草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关知识。

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其营养结构。

而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每一个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兔和浮游动物都属于消费者,所以只有C正确。

8.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利用水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选B。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价值均属于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属于间接价值;作用尚不清楚的为潜在价值;选项A、C、D属于直接价值。

9.下面所列举的各组生物在其相应的生态系统中都属于生产者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硝化细菌、紫花、苹果树

【答案】D

【解析】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代谢类型缺乏正确的理解,误认为蘑菇为生产者。

另外对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积累不够,对题中所提到的各种生物有的不太熟悉。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少量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自养型生物,即代谢类型为自养型的生物。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答案】B

【解析】

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生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有: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1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边坡甲土壤有机质较多是因为其分解者分解速率较慢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至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边坡(甲)上移栽灌木,边坡(乙)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乙相比,边坡甲的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图表,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

A、移栽植物物后物种数较不移栽植物时多,营养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与边坡乙相比,边坡甲的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错误;

C、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至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12.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突然大幅增加则在短期内,其它种群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A.甲下降,丙、丁增加

B.甲、丁下降,丙增加

C.甲、丁增加,丙下降

D.甲、丙、丁均增加

【答案】A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把图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如乙的种群数量突然大幅增加,则在短期内,由于丁食物充裕,丁数量增加,乙大量捕食甲,甲下降,丙由于缺少天敌甲,数量增加。

因此选A.

13.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

污染初期,某小组分别于早晨6点和傍晚18点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甲、乙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小组取自早晨的水样是乙组

B.缺少阳光是导致该湖泊食物链断裂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负反馈调节

D.污染初期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解析】经过一夜细胞呼吸,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水样呈酸性,傍晚植物经过白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水样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水样PH上升,故早晨的水样是乙组,傍晚水样是甲组,A正确。

藻类过度繁殖数量增多,隔绝水面阳光,水生植物得不到阳光死亡,故缺少阳光是导致该湖泊食物链断裂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B正确。

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

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能够大量捕食浮游植物,使水生植物得到阳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4.右图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代谢过程。

以下表达正确的是

A.X代表的物质是ADP、Pi

B.B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C.A过程产生的O2用于C过程第二阶段

D.B过程实现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答案】D

【解析】从图A是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B是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C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氧气用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X表示ATP,暗反应中把ATP活跃的化学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所以D选项正确。

15.你估计一个湖泊里的氧浓度在什么时候(白天或晚上)和什么样的水中(污染的或未污染的)最高()

A.夜间、污染的B.夜间、未污染的

C.白天、污染的D.白天、未污染的

【答案】D

【解析】因为植物在白天阳光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释放氧气,而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白天湖泊中的氧浓度高。

湖水污染后水生生物死亡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未污染的水中含氧量高。

16.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

来自植物,

来自草食鱼类,

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120㎏B.160㎏C.60㎏D.10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能量沿着食物网或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解:

海洋鱼重4kg,其食物需4÷20%=20kg,其中来自植物20×

=10kg,来自草食鱼类20×

=5kg,来自小型肉食鱼类20×

=5kg,5kg小型肉食鱼类需要草食鱼类5÷20%=25kg,草食鱼类需要(25+5)÷20%=150kg植物,所以植物共10+150=160kg.

故选: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1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

B=1:

1调整为2:

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答案】B

【解析】当A:

B=1:

1时,设C生物量增重1时,按10%传递效率倒推,可知A至少应提供55;当A:

B=2:

1时,没C生物量增重X,仍按10%传递效率倒推,可知需A为39.9X(取40X);一般情况下该食物网中A提供量不变仍为55,则有40X=55,X=1.375;一般情况下每个体所需能量或生物量可认为相同,则推至数量也是1.375倍。

18.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来食该填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昆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B.影响甲、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只是化学信息

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

D.物质X的作用是可调节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甲、乙两种昆虫都以该植物为食,所以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甲昆虫在白天活动,影响甲昆虫的信息是光照,属于物理信息;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和化学信息,B错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C正确;甲昆虫来食该填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说明物质X可调节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关系,D正确。

19.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C.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是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措施有: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正确;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20.某最高消费者为三级消费者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其中各物种(甲~戊)间的连线表示两者存在捕食关系,且戊是唯一一个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物种。

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B

【解析】若生产者是甲,则戊的最高营养级可能为四级消费者,A错误;若生产者是乙,则戊的最高营养级可能为三级消费者,B正确;若生产者是丙,则戊的最高营养级可能为四级消费者,C错误;若生产者是丙,则戊的最高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D错误。

21.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该食物网中的最高营养级为第六个营养级

C.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D.太阳鱼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答案】C

【解析】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B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C正确;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

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关键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

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

10%-20%。

2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正确;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功能,②错误;

③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正确.

故选: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23.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A正确。

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正确。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C正确。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尤其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

24.今年太湖蓝藻大爆发,导致饮用水出现严重异味。

水质变臭的根本原因是

A.蓝藻繁殖速度快B.好氧细菌增多

C.水中溶解氧过低D.水体中富含N、P等元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富营养化主要是因为水体中N、P过多造成的,故D正确。

蓝藻繁殖速度快不是根本原因,故A错误。

好氧细菌增多也不是根本原因,故B错误。

水中溶解氧是比较高的,故C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5.在遭受巨大的泥石流侵害后,某一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当地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B.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答案】D

【解析】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

要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恢复原来的无机环境,回填原来的地表土壤,其次是栽种当地原来生长的植物,三是避免人类干扰,三者缺一不可,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考查,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26.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A

B

C

D

E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1)该生态系统共有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___。

(3)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仅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

【答案】

(1)2

(2)E生产者竞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15.4

(4)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解析】

(1)根据题意,该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表中B、C所含能量接近,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故该生态系统共有2条食物链,即E→B→A→D和E→C→A→D。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E生产者,B和C的种间关系是竞争,表中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第二营养级B、C和第三营养级A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56/(12.80+10.30)=15.4%(仅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4)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

(1)模型图示:

(2)相关说明: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③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⑤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⑥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27.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条食物链.鹰占有个营养级,蛇和鹰的关系是.

(2)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3)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锐减的原因.

【答案】

(1)84捕食和竞争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其食物单一,且天敌众多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营养结构:

①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分别是:

植物→老鼠→鹰,植物→老鼠→蛇→鹰,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植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蛙→蛇→鹰.

解:

(1)根据分析,该生态系统共有8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四、五、六共4个营养级,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