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2916章.docx
《文学概论2916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2916章.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2916章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本章概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类型和体裁
1、现实型文学2、理想型文学
3、象征型文学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1、诗歌2、小说3、剧本4、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文学类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类型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二、文学类型的不同划分原则:
1、从文学作品反映对象的特点来划分:
再现型、表现型;
2、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来划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
3、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发展史划分: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黑格尔)
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现实型文学:
1、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再现现实的矛盾与本质规律。
2、基本特征:
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
最基本的特征,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再现的两个层面:
外在现实生活形态与内在现实生活的本质。
如:
巴尔扎克:
《高老头》中对伏盖公寓的描绘。
(2)逼真性:
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是在艺术手段上的基本特征。
如:
就譬如绘画当中的工笔画。
(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
【创作原则】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
》》理想型文学:
A、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
B、基本特征:
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如:
比如屈原的《离骚》就直接抒发了他的郁闷之情,由此他写自己上天入地,诘问神话人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
如:
《桃花源记》的理想主义色彩。
(2)虚幻性:
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A、注重塑造英雄形象;
B、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
(《西游记》、《白蛇传》)
秋浦歌(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思考】: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对伏盖公寓的描写: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
》》象征型文学:
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
1、基本特征:
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性:
暗示(suggestion),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2、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要点】:
象征型文学的艺术情境和内含往往是通过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两个层面——
A、形象层:
象征型作品的艺术情境往往不直接描写,而通过暗示来指向这种情境。
举例:
马拉美:
《纯洁的、活泼的、可爱的……》的天鹅所处的情境
B、意蕴层:
象征型作品的意蕴也是通过暗示来交代的,需要领悟。
瓦雷里:
“读诗的乐趣就在猜破诗人的命意”。
举例:
《纯洁的、活泼的、可爱的……》的天鹅形象的意蕴;
里尔克《豹》中对生命无谓的浪费的悲剧感,回归自然的渴望。
(2)朦胧性:
朦胧(ambiguity),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
【思考】:
导致象征型作品含义朦胧的主要原因:
A、象征的暗示性、非直接性;
B、象征含义的多层次性、宽泛性、多指向性;
C、高度的个人性和私人性;
D、对音乐性的过分追求:
马拉美:
音乐是诗的灵魂,“纯诗”的理想;
E、形象的高度抽象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
举例:
卡夫卡《城堡》中的K;尤奈斯库《椅子》中的椅子;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戈多。
【思考】: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1、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这种意蕴或侧重客观,或侧重主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事物的抽象性、概括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和表现都具有直接性。
再现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直接描
绘反映现实;表现着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而象征则以暗示的方式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
蕴则是朦胧、含蓄和多义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
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或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构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5、在表现手段上,现实型文学注重写实,理想型文学偏于夸张虚构,象征型文学则以主观变形的方法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如形象本身(人物、场景、事件等等)的变形,形象之间关系的变形(人与人、人与物等等)的变形。
【作品赏析】: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梦李白二首(之一)[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的《恨别》用逼真的生活细节,直接描写了诗人在离乡四千里、战乱五六年的困境中,"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情态举动。
这是现实型的诗。
他的《梦李白》通过写幻想、梦境来抒发自己对李白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是理想型的诗。
《孤雁》着力描写一只孤雁的形象,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
但这不是真的在写孤雁,而是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穷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孤雁来暗示自己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这是象征型的诗。
三、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古代:
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近代:
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现代:
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一)古代:
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1、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往往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2、文学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各类发展较为明显:
现实型:
诗经—史记—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杜甫—白居易—明清历史小说;
理想型:
山海经、神话故事—楚辞—汉赋—李白—苏轼—明传奇—《聊斋》;
象征型:
山海经—庄子寓言—陶诗—王维“禅宗”诗—李商隐—宋代哲理诗。
》》西方古代(古罗马-启蒙运动):
杂然交错,不分彼此
古希腊、古罗马:
以神话、史诗、戏剧见长,三种因素交相呼应。
中世纪(7-14):
以宗教文学、英雄传奇、骑士文学见长突出了理想与象征因素的结合,
如《神曲》、《唐吉诃德》等作品。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4-18):
以世俗文学、人文精神见长,突出理想因素与现实入世
精神的统一,如莎士比亚的创作、雨果的作品等。
3、古代:
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现实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
中
国
《诗经》、《史记》
《楚辞》最早
《庄子》寓言与神话
杜甫、白居易的诗
李白的诗作
王维、李商隐的诗
明清章回小说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
柳宗元的讽喻小品
西
方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埃斯库罗斯和阿里斯多芬的戏剧
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传奇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1)现实主义的几种涵义:
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
以风格特征为基础的文学类型
艺术的表现形态
艺术精神或文学主张
(2)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精神
具有写实性的表现形态
重视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注重从社会关系上描绘生活和塑造形象
》》自然主义:
(一)内涵:
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遗传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类型。
(二)特点:
1、自然主义文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的真实”。
2、自然主义文学强调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
3、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思考】: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特殊形态。
二者的区别:
1、现实主义注重人的社会性,关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自然主义则强调先天遗传对人的作用,强调人的生物性。
2、现实主义重视艺术概括,强调典型化。
自然主义则表现存在的一切,细节繁琐、卑微。
3、现实主义要求艺术真实同主观倾向的统一,自然主义则主张纯客观主义。
》》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取代了古典主义的地位,形成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一次革命。
(1)历史背景: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觉醒、民族解放运动。
(2)思想资源:
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文学的表现方式,浪漫主义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以至于形成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后期。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
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兴起于18世纪末,大盛与19世纪,风靡于欧洲的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的口号是“回归自然”。
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成为理想型文学的典型。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打破程式化的创作原则。
崇尚人的欲望,要求感情的解放,强调自我表现,推崇想象与幻想,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侧重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性的各种奇特现象。
因而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充满了夸张的形象、异常的情节、虚幻的神话色彩和奇特的异国情调。
》》象征主义文学:
(二)近代:
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18世纪末“回归自然”,强调主观精神在文学中的创造作用;崇尚人的欲望;自我表现;推崇想像与幻想
19世纪初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真实;暴露、批判现实
19世纪,以爱伦·坡与波德莱尔为先驱,作为文学思潮在19世纪70年代形成;反对自然主义;
追求象征性、超越性
(三)现代:
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1、现实型文学的深化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3、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
产生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开始波及西方各国,20世纪20-30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二战以后,作为文学思潮的现代主义开始逐渐衰落。
由象征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
黑色幽默等等文学现象或文学流派所构成。
是一种与传统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的文学。
【四个特点】内容:
“向内转”/表现:
隐喻性/形象:
符号化/主题:
异化
1、内容上的“向内转”:
其一: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主观化的特点。
其二:
以人的心理生活、心理感受,特别是潜意识心理,作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
2、表现上的“隐喻性”: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形象成为一种符号,其蕴意隐含在符号之中。
3、形象的“符号化”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一般来说具有符号特点、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指向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4、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性的异化,其突出地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上;异化和由之带来的精神创伤与变态心理,构成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人与人、自然、社会、自我)
【思考】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多向演变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
主观性: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假定性:
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极度夸张的变形形象和荒诞的情节、朦胧的象征意蕴。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诗:
1、诗的特征:
凝练性:
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韵律性:
(最强调)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停顿、节奏、音调、押韵
跳跃性:
(结构上)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
2、特征体现:
(1)凝练性:
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A、题材的高含量性:
陆游《钗头凤》《示儿》,杜甫《垂老别》;
B、情感的高度集中性:
余光中《乡愁》
C、意象的概括性:
艾略特《荒原》核心意象,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药、山、云;
D、语词的凝练性:
马致远《天静沙·秋思》,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跳跃性:
表现在三方面——诗歌的跳跃性与艺术空白,最具有再创造余地的文学体裁。
A、语词的跳跃性:
B、意象的跳跃性:
C、结构的跳跃性:
(3)音乐性:
主要由节奏和韵律两大因素构成——
A、节奏:
诗的节奏主要是由诗歌语言声音有规律的变化因素构成的。
音步·停顿:
诗歌的节奏是建立在相对有规律的音步基础之上的。
现代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
《死水》
这是/一池/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B、韵律:
指由词的声韵有机组织所形成的声音结构。
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声韵的差异性组合,二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
举例:
中国古代七言绝句的韵律模式之一种——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诗歌的分类
(1)按内容可分为:
叙事诗和抒情诗。
(2)按诗歌形式特点可分为:
律诗和自由体诗。
4、表现手法:
想象、夸张、比兴
二、小说:
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
1、分类:
长篇、中篇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
2、特征: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A、肖像描写:
突出特征。
《复活》对玛丝洛娃的面容描写。
B、语言描写:
言如其人。
《阿Q正传》阿Q自我欺骗的心理语言。
C、行为描写:
突出性格和心理动机。
《阿Q正传》阿Q的求婚和欺负小尼姑。
D、环境描写:
环绕人物而设置。
《边城》的自然和人物环境与翠翠的命运。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1、分类:
悲剧、喜剧与正剧;独幕剧与多幕剧
2、特征: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戏剧文学的特点:
高度集中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一天的时间、一个完整的情节、
一个地点),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等;
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人物行为动机之间的尖锐矛盾纠葛或人物自身性格的内
在矛盾)如《空城计》;经常采用意外、突转、意外(既设置悬念),如《雷雨》中的四凤的触电、周朴园的瘫痪等。
动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并注意潜台词的运用。
要求把人物的对话、独白与姿态、
表情、动作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
如《雷雨》、《屈原》等创作。
》》剧本与小说的联系与区别:
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和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两者有如下不同之处:
小说在反映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
它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
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四、散文:
1、定义:
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
2、散文的基本特征: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
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1、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虚构,
但两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2、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其记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
对真
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3、散文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作者抒发对这些事、
景、人的真切情感。
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
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大的比重。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text):
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
层次审美结构。
1、文学言语层面
2、文学形象层面
3、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黑格尔:
“形式”与“意蕴”
英加登:
文本四个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一)内指性:
是文学言语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言语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相统一就可以了。
(二)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有两种功能:
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言语侧重其指称功能(指一个词语或句子可以用来表示一定的事物)。
文学言语侧重其表现功能(指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一种隐喻的含义,附加着一
定的情感。
)文学言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
(三)阻拒性(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观点。
含义:
就是力求运用新鲜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延长感觉的时间。
二、文学形象层面:
1、文学形象的含义: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2、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清代文论家章学诚说: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显现出来了。
”(黑格尔《美学》全书绪论)
§形象:
“天地自然之象”(客观)和“人心营构之象”(主观);“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
”
§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是客观的概括,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条件。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
“合理”:
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理”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还意味着合乎理想。
“合情”:
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三)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即具体可感性与普遍概括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始终不摒弃突出个别,而且总是在作品中出现一个主角,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由这“个别”点线化、面化、“一般”化。
(四)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
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制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
文学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也就在这个基础统一起来。
三、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1、形象:
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
2、文学意蕴的不同层面:
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第二节文学典型:
典型(Tupos/type)
1、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
类型说
18世纪以后:
个性典型观
19世纪80年代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2、文学典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阶级典型”说:
移植前苏联典型理论,王朝闻、《共产党人》杂志;
“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立足于唯物主义哲学、机械反映论,蔡仪、典型化方法、高尔基;
“共名”说:
何其芳,典型人物应活在现实中,成为人们自觉效仿的榜样;
“必然偶然联系”说:
第二种学说的转型,没有突破哲学的误区;
“个性出典型”说:
姚雪垠;
“中介——特殊”说:
特殊作为由个别通向一般的中介,特殊就是典型,劳承万。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重要的美学特点
希尔特:
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特征”属性:
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和人物等;从内涵看,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和独特,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
》》“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于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思考】如何理解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灵魂的深度
A、“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是文学产品的诸种审美质素(语言、意象、意蕴诸层面)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即文学产品的总体审美效果。
B、文学典型魅力的表现:
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长久的生命力。
C、产生魅力的实质原因:
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及蕴藉性。
D、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生命的魅力”:
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如何理解“灵魂的深度”:
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