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019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饮酒(其五)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2)“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

为什么?

  明确:

1)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人的自然的本性。

  4)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

  (三)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板块一——李白和他的诗歌

  《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欣赏板块二——李白的志向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课堂抽背

  已亥杂诗

  

(一)导入

  龚自珍曾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

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

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板块三——龚自珍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

诗人客居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今日一旦离去,已届四十八岁的晚年了。

“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触动时忌。

”其辞官离京时的万端枨触,可以想见。

  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的仕途却一事无成,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

  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

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

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龚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

他不无怨恨、不无留恋地告别了过去,但又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

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一份执著的忠忱,至此化为薪尽火传、泽被后人的一种使命感,“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反复吟诵此诗,便会深感诗人一片冰心,照人肝胆!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

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展示杜甫草堂原貌图片,简不简陋?

这样的大诗人为什么住在这样简陋的草堂当中?

他处境悲凉,内心绝望吗?

  欣赏板块四——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

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

  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人蜀。

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朗读

  老师示读学生再读

  (三)思考探究

  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的字词?

  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3)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

为什么?

  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

  明确:

1)虚词:

俄顷:

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

副词,渐渐。

  安:

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

感叹词,哎。

  实词:

向昏黑:

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

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2)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一愿

  3)“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

  4)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事世情怀。

  5)各抒己见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段,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军入幕,为国效力,在体验到边塞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之时,他们以笔著录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和感慨。

岑参就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解题:

  欣赏板块五——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格调高亢。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

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

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

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

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

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

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三)朗读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1)“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拓展欣赏

  1、请你从龚自珍的生平说说这两首诗歌的主题?

  欣赏板块六&n

  bsp;七绝·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七绝·杂诗(清·龚自珍)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2、从时代背景来赏析杜甫的《垂老别》的时代意义

  欣赏板块七垂老别(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3、说说这首边塞诗好在哪里,为什么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欣赏板块八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