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97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黄山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

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工》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2.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因此,必须对本恶的人性加以控制,并主张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以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

荀子提出这些主张,意在

A.重建小国寡民社会B.实现克己复礼理想

C.适应争霸战争需要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3.据《六国年表》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封商鞅为列侯,以封地称商君。

又据《商君列传》载,商鞅封于商、洛十五邑,在封邑中“南面而称寡人”,在其封邑拥有封君和可驱使

武装。

材料表明,商鞅变法

A.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B.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

C.变革旧制度并不彻底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甲兵虎符。

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在秦朝

A.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

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

5.南北朝时期,“镇”作为军事据点被广泛设置。

进入隋唐后,唐政府在镇上设置税务机构。

宋代出现了“市”“镇”并称。

推动“镇”之职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B.抑商政策的改变

C.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D.社会经济的发展

6.以下是一组唐代青铜手工艺品的图片。

这组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体现出,唐朝

A官营手工业开始规模化B.外来文化出现本土化

C.青铜手工艺品技艺高超D.青铜技术领先于世界

7.宋代君主统治的政治环境与以往朝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皇帝的地位非常稳固,很少受到贵族势力的威胁。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道德强化B.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C.皇帝白身驾驭力强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8.下表为古代中国部分科技成果统计的情况。

该统计结果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成果

技术成就

水稻栽培

绿丝

针灸

水密舱壁

火箭

人痘接种术

出现时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5千多年

汉代

不晚于唐代

不晚于南宋时期

不晚于公元16世纪

A.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B.涉及

领域具有广泛性

C.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D.主要依靠封建政府支持

9.据《明会典》记载:

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人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

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

这说明,明代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

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

10.有学者指出,清代军机处“事无不总,名实不相符”,且“相沿百余年不改”。

“相沿百余年不改”主要是因为军机处

A.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B.能极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具有分化事权的制度优势D.符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11.有学者指出:

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意在说明

A.清代的戏曲艺术已经臻于成熟B.京刷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D.清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12.鸦片战争后,从1842年8月到1844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后果是

A.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B.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损害了司法的主权独立D.影响了近代的历史进程

1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制度规定:

完全废除私有制,居民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

男性青壮年除参加战斗外还要从事集体生产劳动,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别无报酬。

这些规定体现出,太平天国

A.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B.具有主观空想的特征

C.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D.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14.下图是近代一份不平等条约部分条款的截图。

据此内容可知,该条约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改变B.对列强被迫赔款的数额最多

C.由侵华列强联合强迫签订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这些规定的根本宗旨是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

C.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D.维护革命的胜利果实

16.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中说:

“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这表明陈独秀

A.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B.开始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在近代中国首传社会主义

17.下图为中国近代一段时期内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的示意图。

下列各项能正确反映图示内容的是

A.中国革命重心发生转移B.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C.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8.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一文,号召“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周恩来发文强调,“五一口号”不是宜传口号,而是行动口号,这是今天形势发展的趋势,是全国人民的要求。

这表明

A.人民解放战争进人战略反攻阶段

B.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已是民心所向

C.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

19.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及相关方面的专家。

同时,还组织了全国群众性大讨论。

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B.宪法制定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

C.宪法比《共同纲领》更具权威性D.人民民主政权受到了法律的保障

20.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政策中,党中央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要求以农业为基础,面向农业,支援集体经济,各行各业从各方面尽一切可能挤出劳动力充实农业战线。

这些政策的实施是

A.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的必要之举B.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出现的胃进倾向

C.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的自我纠错D.新时期农业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21.下图是我国现代军队作家高玉宝的入党志愿书。

图文的意思为:

我从心眼里要人党,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

曾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但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

高玉宝的成长,折射出

A.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B.双百方针得到长期的贯彻执行

C.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D.写作取得成功纯属个人偶然现象

22.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1956年以来30年固定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A.颠覆了旧有分配制度B.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了产权制度改革

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不搞同盟、不搞对抗,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积极编织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这说明,当今中国

A.专注于实现睦邻友好的外交B.积极塑造不结盟的大国形象

C.致力于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原则

24.邓小平曾指出,香港问题能够谈成,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

据此可知,香港回归主要得益于

A.中国政府的正义立场B.外交人员的谈判努力

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25.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通用药物研究软件CPMD作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了青蒿素的抗疟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对进一步改造青蒿素创制新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这说明

A.科学研究必须依靠计算机平台B.计算机模拟可以代替科学实验

C.利用计算机可以生产新的药物D.计算机技术助推新技术的研发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曾下过诏书,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

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

汉代一百多个郡,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

这些人到了朝廷,大抵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

郎官之中虽然也尽有贵族子弟,但究竞是少数。

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

这样的政府,我们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南北朝及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

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

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

“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一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交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弊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唐宋选官制度发生

最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永昌日记

(七七事变后,徐永昌被任命为军令部部长,他的日记详细记载了8年中他参与的全部重大活动)

1937年5月22日早

阅太原日报,觉太原充满了左倾空气。

1937年10月2日

阎公(阎锡山)仍在五台之西会,颇不愿回忻州,盖亦深以朱(德)、毛(泽东)军之主张为然,拟悉(?

)军山中作游击战以难敌……

1937年11月26日

阎先生电话,对于尔后作战及尔后纪律,以为非有整个政治口号及其计划不可……(阎先生羡慕共军军纪好、能游击,以为这都由政治口号而来,自己又不能也成立共军,所以极力在拟幕方式……)

1937年12月31日

阎先生谈话与彭德怀谈话无甚出入也,是说如何组织民众、民众武力、民族革命等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该材料对研究抗战历史所具有的主要价值。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

“共和”是怎么来的?

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

——摘编自《1912:

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自拟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黄山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

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工》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可知三种史籍中都有禹死后、益继位、启取而代之的记载,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故答案为A项;B项仅是在《中国历代帝工》有记载,需要进一步寻找证据才可认定,排除;材料信息均没有涉及启的贤能品德,排除C项;启和益发生争斗违背了民主传统,排除D项。

2.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因此,必须对本恶的人性加以控制,并主张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以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

荀子提出这些主张,意在

A.重建小国寡民社会B.实现克己复礼理想

C.适应争霸战争需要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

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等信息可知,荀子的性恶论主要在于社会治理,重塑社会有序体制,故选D项;A项道家无为思想,排除;B项是孔子的主张;C项是法家的主张,均排除。

3.据《六国年表》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封商鞅为列侯,以封地称商君。

又据《商君列传》载,商鞅封于商、洛十五邑,在封邑中“南面而称寡人”,在其封邑拥有封君和可驱使的武装。

材料表明,商鞅变法

A.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B.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

C.变革旧制度并不彻底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表明,商鞅受封列侯,拥有自己的武装,说明商鞅变法“废分封,推行县制”的政治变革具有不彻底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依然存在分封制,无法判断其效果和影响,排除A、D两项;商鞅受封为列侯,可以说明商鞅变法得到了君主支持,但不能说明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排除B项。

4.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甲兵虎符。

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在秦朝

A.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

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阳陵虎符的一半掌握在皇帝手中、一半掌握在将领手中,这体现出只有皇帝发出命令,地方才能派遣军队参与作战等规则,军权实际上操控在皇帝手中,A项正确。

秦朝时地方长官具有一定的自主权,B项错误,排除;题意中没有将军权与其他权力作比较,C项无从得知,排除;“使用普遍”的说法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5.南北朝时期,“镇”作为军事据点被广泛设置。

进入隋唐后,唐政府在镇上设置税务机构。

宋代出现了“市”“镇”并称。

推动“镇”之职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B.抑商政策的改变

C.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D.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镇的职能变化,即从军事职能逐渐向经济职能转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A项与镇的职能变化关系不大;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是主要因素。

6.以下是一组唐代青铜手工艺品的图片。

这组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体现出,唐朝

A.官营手工业开始规模化B.外来文化出现本土化

C.青铜手工艺品技艺高超D.青铜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展示的几件唐代青铜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反映出当时手工艺品技艺的高超,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营性质的信息,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展示的是唐代青铜器制品制作技艺高超,但无法判断它的世界地位,D项错误

7.宋代君主统治的政治环境与以往朝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皇帝的地位非常稳固,很少受到贵族势力的威胁。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道德强化B.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C.皇帝白身驾驭力强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二程把天理和人伦直接联系起来,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由此可知,理学从伦理道德上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维护了君主统治,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地方情况,属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缺乏史实依据;儒学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排除D项。

8.下表为古代中国部分科技成果统计的情况。

该统计结果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成果

技术成就

水稻栽培

绿丝

针灸

水密舱壁

火箭

人痘接种术

出现时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5千多年

汉代

不晚于唐代

不晚于南宋时期

不晚于公元16世纪

A.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B.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

C.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D.主要依靠封建政府支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表中的“技术成就”及“出现时间”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涉及农业、医学、手工业等诸多领域,且成绩突出,故B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表中“水密舱壁”“火箭”等科技发明,排除;表中未提及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影响和政府支持情况,排除C、D两项。

9.据《明会典》记载:

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人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

这说明,明代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

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中“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明代统治者对官僚队伍进行整顿,说明统治者重视优化官僚队伍,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难以说明明朝官吏考核的完善,D项错误。

10.有学者指出,清代军机处“事无不总,名实不相符”,且“相沿百余年不改”。

“相沿百余年不改”主要是因为军机处

A.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B.能极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具有分化事权的制度优势D.符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中“事无不总,名实不相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名义上相当于“事无不总”的宰相,但没有真正实权,仅是跪受笔录,适合皇帝的独裁统治的需要,所以能在清朝“相沿百余年不改”,D项正确;ABC都是表象,故排除。

11.有学者指出:

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意在说明

A.清代的戏曲艺术已经臻于成熟B.京刷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D.清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信息“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可推知,京剧艺术的形成凝聚着互相交流、彼此融合的智慧,故C项正确;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京剧艺术的态度,排除B项;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排除D项。

12.鸦片战争后,从1842年8月到1844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后果是

A.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B.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损害了司法的主权独立D.影响了近代的历史进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各有不同,但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是迟滞了近代的历史进程,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只是具体的影响,故均排除。

1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制度规定:

完全废除私有制,居民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

男性青壮年除参加战斗外还要从事集体生产劳动,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别无报酬。

这些规定体现出,太平天国

A.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B.具有主观空想的特征

C.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D.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中“完全废除私有制”“无报酬”等信息可知,上述举措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不符,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理解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4.下图是近代一份不平等条约部分条款的截图。

据此内容可知,该条约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改变B.对列强被迫赔款的数额最多

C.由侵华列强联合强迫签订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图片中“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可知,该条约为《马关条约》,其签订刺激了列强侵华野心,促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C两项与《辛丑条约》有关。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这些规定的根本宗旨是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

C.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D.维护革命的胜利果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根本宗旨是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专权,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D项正确;责任内阁制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从而维护革命的胜利果实,ABC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16.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中说:

“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这表明陈独秀

A.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B.开始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在近代中国首传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已经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提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说明他的思想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项正确;这一时期陈独秀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其大力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而非民主科学,排除A;B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首先宣传社会主义的是李大钊,排除。

17.下图为中国近代一段时期内民主革命形势发展

示意图。

下列各项能正确反映图示内容的是

A.中国革命重心发生转移B.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C.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所给示意图看,以广州为基地向北方发展,反映

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从长江流域继续向北京发展则反映了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北伐战争以张学良改旗易帜为完成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