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791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羞怯是一种情绪.docx

羞怯是一种情绪

羞怯是一种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羞怯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样罢了。

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至形成“对人恐具症”,所以应该重视孩子的羞怯体验和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羞怯不当回事,那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终生。

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羞怯的孩子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不能单独外出,怕见陌生的人,在陌生人面前不知如何应对,说话爱低着头,声音比较小,爱脸红,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甚至连笑也不敢先于别人。

除此之外,有时羞怯的小孩也会恃强凌弱,表现出惊人的举动,但在内心深处却是很羞怯的。

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平时总爱一个人玩电动小汽车,看起来很内向,很文静可有时与他的同学却又打又闹,直到他上了小学四年级,他的父母才意识到:

孩子实际上很羞怯,他的好强只不过是一种掩饰而已。

羞怯的本质就是一种不自信。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

  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定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障碍。

据调查,有羞怯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羞怯情绪,在别人面前说话办事畏畏缩缩。

另外,对孩子经常打骂、责备,或夫妻离异,对孩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使孩子缺乏依靠,缺乏交流和亲情的抚爱。

孩子从小就觉得比别人差,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形成羞怯自卑的症结。

  

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人缘也好,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很自信。

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往往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责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种害怕、羞怯的情绪,总觉得比别人差,不敢与他人交往,用一种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三、是重大的生活事件。

  孩子若体弱多病或受过一次重大的心理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被人耻笑,造成自尊心受损,都可能使其变得易于羞怯。

  

如何使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呢?

 

首先,要多给孩子以抚慰。

  离开母体,孩子就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随之就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

孩子处在婴儿期间,同样不能忽视其心理的发育。

不要过多的或过长地与孩子分离,要尽量用母乳喂养,让小孩在母亲的怀抱中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

无论这时孩子是否能听懂你的语言,也要多与孩子进行语言、目光。

情感的交流。

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你要多拥抱他(她)。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成人每天要有四个深情的拥抱,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  

其次,要多给孩子以鼓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

胆怯的孩子更需要,他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是自己不行。

如果这时给他一些鼓励,增加他的勇气,他会把事情办得很好。

一本文摘上有这么一段:

有一个8岁的孩子自述羞怯时的感觉“哪感觉自始至终如咒语一般镇住了我,”她的母亲于是鼓励她要有勇气告诉她:

不管什么事,你都能把它干好!

当母亲这样鼓励她时,她说“就像王子来到我身边解除了咒语”。

  

第三,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勇气和自信。

克服孩子的羞怯,要有这样的环境。

在孩子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是对易羞怯的孩子。

家里的事尤其与孩子有关的事,要多征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例如,带孩子去公园,要征求孩子去哪个公园,准备带些什么,使他觉得自己是这次小小旅游的组织者和主人。

这样他就会以主人的姿态出现,树立他的自信心。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也要多用些民主型的语言,如:

“你认为怎样”“这样行吗?

”如果孩子为你做了些什么,你要表示“谢谢!

”让孩子觉得在家庭中他是平等的,这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卑情绪。

 第四,要鼓励孩子交朋友。

  结交朋友是孩子社会化的一种表现。

羞怯的孩子,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

这时家长就应该鼓励他,首先让亲朋好友或比较熟悉的孩子与他一起玩,克服他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他在同学中交朋友。

当孩子带朋友到家中时,家长要表现出热情,别不当回事,以增加他的勇气。

最后,要支持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

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很容易摆脱羞怯。

所以平时多让孩子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多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言,千万别让孩子生活在集体活动的圈子之外。

 

避免七种不良家教

有关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避免以下七种不良家教:

(1)父母品质不好:

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

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

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矛盾型:

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

目前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心理虐待现象极为严重。

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

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

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

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儿童。

很显然,不良家教的危害是严重的,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身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常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一味地强制命令。

有的家长抱怨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和财力,结果还是出了问题。

这主要是以大人的心理状态和对孩子的期望出发,没有根据孩子的心理和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所致。

因此,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搞好家教,做到因材施教,才是防治不良家教的基本原则。

成功父母的十大秘诀

1.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2.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学习和玩耍。

不要因孩子房间里或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

3.向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学习材料。

定时为孩子读点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4.抽空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适当给孩子买一些他喜欢的玩具,并和他一起玩。

5.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相信孩子的智能并信任他,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制定个人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孩子展开想象,让孩子编故事、画画等。

有条件者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7.允许孩子参加家庭活动的策划和外出旅行。

教孩子与成年人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层次背景的孩子正常交往。

8.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认真地做出回答。

不存在父母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9.当孩子犯错误或做事失败的时候,不要戏弄他,更不能用辱骂来惩治孩子,应该对他说,任何人都有犯错误和失败的时候,并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和成功的机会。

10.抽出适当的时间和孩子单独交谈,对孩子好的习惯与成绩要给予赞许和鼓励。

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他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要依赖别人。

  

引导孩子读点名著

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怎样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却是见仁见智、颇有学问的。

笔者认为,引导孩子读一点名著,应当获益匪浅。

因为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体现了人类的睿智,是打开青少年眼界、提高其文化素养不可缺少的养料。

最近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教育大纲中开列了20部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它们是:

《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哥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匹克威克外传》、《老人与海》、《读美书简》。

应该说,这是教育决策高层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本着引导孩子多读些课外书籍,引导孩子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做出的重要举措。

但从实际生活中来看,不少家长对此却略有微词,以为现在孩子是“一级战备状态”,哪有工夫看这些闲书?

  

如今父母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这本身无可厚非。

问题是,大多数人的视点仅落在升学考试上,平常的复习、阅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这个中心,凡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均被认为不重要。

造成这一局面,原因当然极为复杂,要纠正起来也绝非短时之功可奏效,但家长们的认识显然是存在不少误区的。

其实,尽管现在的学生们生活面很狭窄,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却很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外阅读。

实际上,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具有多 方面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建设者,而绝非只会背书、考试的书呆子。

从2000年起,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实行了3+X,综合能力的测试将逐步替代目前单一的学科考试。

如1999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有这么一题: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该题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知识,牵涉到文化、教育、历史基础、市场经济、交通通信、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如没有广博的课外知识,甭想答好试卷。

因为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

  

在是否引导孩子读点名著这个问题上,不少家长确是存在一些误区的。

首先,怕孩子迷恋课外读物而冲淡了课本知识的学习。

其实,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一般说来,课本知识需要精读,课外读物则提倡博览,读得杂点没什么不好。

社会发展至今,学科的界限已日渐模糊,时代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什么都懂一点的多面手,专家也是建立在通才的基础之上。

最近海峡两岸同时出版了一套《火凤凰青少年文库》,收集了中外名家名作,还有关于音乐、书法、集邮、旅游、电脑等多方面的知识,注重知识性、趣味性,颇受两岸青少年读者的青睐。

  

其次,怕孩子将时间花在读名著上而影响学业。

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紧张,没时间读课外书,尤其是名著。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孩子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去寻觅课外读物充实自己的。

如不少学生喜欢看品位不高的言情小说,甚至街头的花边小报。

要不,就逛商店、看录像。

中学生中的追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教育的误区所致。

从我们过去崇拜牛顿、居里夫人、保尔·柯察金……到如今的孩子们盲目追星,家长们是不难从中体会出一点什么的。

  

再次,害怕孩子读课外书分心,导致在考试竞争中失利。

在他们看来,现在升学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

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在考试竞争中取胜,是压倒一切的。

这里,家长们有必要从一种片面的认识和急功近利的努力中解脱出来。

须知,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3+X方案考的是学生的全面知识结构,又注重了个性特长的考查。

教育改革已从纵向的“深挖井”转变为横向的“广挖渠”。

那种死背教科书、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在今后考试中就会捉襟见肘,而提倡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外鼓励孩子开卷有益,多多益善的家长们,最终一定是会尝到审时适变、积微成大的甜头的。

  

另外,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的角度,引导、鼓励孩子读点名著也是大有必要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就颇具远见卓识。

上述教育部推荐的名著,显然应属“垫底的书”之列。

  

如何避免和对待孩子的撒谎

可能有许多家长都曾经为孩子撒谎而苦恼过,在上期育儿热线中,我们已经谈了孩子撒谎的几种主要原因,下面我们来谈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避免孩子撒谎,以及孩子撒谎时,父母应该如何对待。

  

一、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像。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像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易进行想象型撒谎。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像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像,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

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二、父母要做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三、父母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施教。

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父母就应该为之高兴和骄傲。

四、父母要学会信任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就易“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

信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五、要及时制止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的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

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谎,却因为是一些小事而不制止,反而觉得有趣,家长要切忌如此,因为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六、父母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采取简单、粗暴的奖惩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易使孩子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尽量不要使孩子从撒谎中得到好处。

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犯错时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时,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原则上,在惩罚孩子说谎行为的同时,应更多地奖励其诚实的行为,使诚实的行为得到强化。

理性对待孩子:

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  

眼下,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但是,不少家长的苦心最终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

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

笔者认为:

一是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

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

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

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二是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无限加压。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还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跨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文中的那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万把字的武侠小说,初一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

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

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牺牲孩子的一生幸福。

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么都由着他。

其实,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断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这个社会错综复杂,因此,还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让成长远离心理障碍

在大中城市,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部分城市调查发现,青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形成心理疾患,导致心理障碍。

  

新闻背景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堪忧。

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如果再加上28岁以下和35岁以下两个年龄段青年人的情况,数字将更加触目惊心。

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据估计,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至10倍。

研究表明:

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0.9%,而2002年中关村地区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8.2%。

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

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

并且,精神障碍有上升的趋势。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00年对南京1.5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9.1%。

南京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的徐苹所长分析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调,缺乏生活体验,没有朋友,和家长缺少心灵的交流等,这种单一、枯燥的生活使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烦躁不安、紧张疲劳等心理现象。

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京630名儿童中,有同龄玩伴的从1984年的68.2%减少到1999年的31.1%。

  从事儿童教育的吴老师说,儿童心理健康、精神卫生问题,家长的责任很大。

每一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家长行为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另外,还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直、全面的价值观。

  

寻找预防心理障碍的“良药”  在医院的临床诊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

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

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

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

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

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针对这些症状,有关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

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

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

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

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

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他们为什么会有心理障碍  

案例1:

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

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

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分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

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

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心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案例2:

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

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

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饮食。

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就恶心。

  

案例3:

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

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呆讷。

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

失眠、呆讷、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这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

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

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

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

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

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

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

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案例4:

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

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

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笔者在咨询服务中碰到最多的是这类问题。

有的是学习通道障碍,把“辅导”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肖,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

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