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1664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精品.docx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精品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企业危机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危机间隔明显缩短,爆发诱因更趋多样,危机造成的危害巨大而难以修复,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管理学者和企业家普遍认为,完善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体系可以降低危机爆发的频率或避免危机的爆发,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操作存在严重误区。

关键词:

企业危机社会责任危机管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传播手段高度现代化、消费者更加成熟的今天,企业的生存面临更大的挑战。

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企业陷入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美国最大的电力和天然气销售和交易商安然公司一夜之间垮台、曾在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排名第一的安达信,只因受安然事件的牵连也轰然倒下,之后,美国零售巨头之一的凯玛特公司、德国最大影视传媒集团基尔希(Kirch)集团也相继破产。

所有这些都印证了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史蒂文·芬克的调查结论:

危机就像死亡和税收一样不可避免。

一、企业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

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

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

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

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

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

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

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

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劳伦斯·巴顿在《组织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

企业危机具有多样性、普遍性、突发性和巨大破坏性等特点,可在任何时候摧毁任何公司。

进入新世纪,企业危机出现了许多不同与以往的新特征,危机间隔明显缩短,爆发诱因更趋多样,危机造成的危害更加巨大且难以修复,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为破解企业危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方法和技巧,最为业界推崇是“PPRR”危机管理模式。

“PPRR”模式把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

即危机前的预防(Prevention)、危机前的准备(Preparation)、危机爆发时的应对(Response)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Recovery)。

并在此模式基础上提出危机管理的权威定义,即组织在自身运作中对发生的具有重大破坏性影响,造成组织形象受到损伤的意外事件进行全面管理,并使其转危为安的一整套工作过程。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该理论指导下建立了完善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体系的许多国内外成熟企业,并没有降低爆发危机的频率甚至逃脱倒闭的厄运。

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麦当劳“中国消费者下跪”广告危机、巨能公司“巨能盖”事件、光明集团“问题奶”事件充分说明,危机爆发的根源不是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系统,而是缺乏一个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律的准绳,也是企业得到社会尊敬的根基。

没有根基的危机管理无异于舍本逐末,只重技巧而背离根本的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严重误区。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管理学界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随时代演进而不断调整、深化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内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形式演化为跨行业、跨区域的国际化竞争,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前所未有地严重破坏,人类自我保护意识在全球范围的觉醒,人们赋予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内涵,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和最低限度的损害社会。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对现存社会环境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社会义务和道德义务两大类,前者指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责任的基本要求,而后者指企业在公益、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责任。

在全球性的社会责任运动推动下,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不断提高,远远超过法律法规的要求。

据美国安可顾问有限公司公众舆论研究部对419名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10个国家的舆论精英进行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认为除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外,企业还需做更多工作,才能算是具有社会责任感。

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的膨胀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企业必须面对、适应,进而才能换取自身商业利益的最大实现。

为满足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提高的期望,企业一旦遇到危机,就必须在第一时间争取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公众的谅解和宽容。

许多无社会责任感只重危机处理技巧的企业没有积累良好的信誉基础,显然做不到这一点;而无社会责任指导下的危机处理实践,更会将灾难中的企业推向深渊。

如何规避危机、化解危机造成的伤害和打击、成功修复危机成为全球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三、企业社会责任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规避危机,赢取利益

古代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道:

“长兄最好,中兄其次,我最差。

”原因就是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扁鹊治病,治病于病情危重之中。

企业社会责任之于危机管理就是治危机于无形,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研究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知名企业,多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不懈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这些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环境,使他们能长期获的政府、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肯定与支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品牌的高认知度、高美誉度和高和谐度必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美国默克制药公司,连续7年荣登《财富》最受尊敬公司榜首,连续6年入选《商业周刊》50强排行榜,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利润收入排名前15位。

默克制药的辉煌成就与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是分不开的。

默克公司的经营目的“用医学上的创新造福人类”与“赚取丰厚的利润只是圆满完成使命的附带结果”的经营理念均彰示了该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人类。

其社会责任实践更是揭示了该公司成功的全部秘密——对全球问题和人类进步负责。

20世纪40年代前,肺结核曾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并且,人人谈之色变。

1943年,默克成功开发出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链霉素,并很快投资生产。

当默克得知战后的日本受到结核病的侵袭,苦不堪言,主动将链霉素引进日本,消灭了肺结核。

因为放弃了专利权,默克当时在日本没有赚到一分钱。

但几十年过去后,默克制药却成为日本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

在非洲、拉丁美洲及一些亚洲热带国家,有上百万人感染了一种病——“河盲症”,这种疾病是由于大量的寄生虫在人体组织里游动,最后移到眼睛,造成令人痛苦的失明。

一百万个顾客是规模相当大的市场。

作为业界的翘楚,默克很快研制出能够有效治疗“河盲症”的药物。

当了解默克到病人根本无购买能力。

默克放弃了赚钱的计划,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免费将药品发放给病人。

当得知借助当地政府原有的医疗系统很难把药物发到病人手中时制定和实施了一个“美迪善”计划,直接参与分发的工作,并积极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世界银行、慈善团体、当地政府及地方医疗机构纷纷加盟此计划。

“美迪善”使数百万病人获救,默克也因此而成为业界最受尊敬的公司。

默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超越了民族仇恨、种族偏见和国家界限,造福于人类,其意大气磅礴,虽不直接求利,但利润却随之而来。

此案例恰好印证了一些调查研究的结论:

那些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成为社会上最赚钱、最成功的公司。

(二)减少危机损失,降低管理成本

危机爆发后,损失不可避免。

负责任的企业和不负责任的企业用于危机管理的成本是不同的。

负责任的企业因爆发危机的概率极低必将大大降低企业对于危机管理成本的投放,并能在危机处理爆发后用最短的时间平复危机而降低损失。

只重技巧而不负责任企业因危机频繁,必然在危机管理上投放更多的预防和处理费用,有时还要面对万劫不复的毁灭性打击的最高社会成本。

在危机管理上投入过多资源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成本上升,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期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有效地规避自身引发危机的同时,还能让企业抵御外力诱发的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甚至将危机成本转化为一种新的投资。

美国强生公司泰伦诺尔危机就是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诱发的,在处理此危机时,强生公司遵循“首先保护人身安全,然后才是财产”企业固有的价值理念,不惜花巨资收回所有可能有问题的药品,并花50万美元向有关的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

并在证明药品本身没有问题,而是人为下毒的前提下,强生公司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斥巨资为药品研制、更换安全装置,当时许多业界人士认为此举实属多此一举,但该公司因倡导无污染药品包装,引领行业包装新标准的行为,使其在危机中声名雀起,在最短时间内战胜了竞争对手,其危机成本收益率可能是最高的。

而不负责任的企业在危机中可能丧失全部消费者、遭受破产倒闭的惨重损失。

在2004年11月“巨能钙双氧水”事件中,巨能公司面对危机,迅速采取了公关措施,包括积极配合媒体问询,举办新闻发布会主动与媒体沟通,公司高层频频在媒体中露面等等,从危机管理的流程上看,巨能公司做到了反应迅速,举措有条不紊,而且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巨能公司准备非常充分,有问必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巨能公司在危机中却没有恪守一个作为公众爱戴企业的“本分”——企业社会责任。

一系列无社会责任行为:

状告媒体,强词辩解,说谎,谴责竞争对手,回避问题,激起了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满,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从11月18日危机爆发到12月8日危机结束仅短短20天时间,但当巨能钙产品全面重新上架却已无人问津,此时巨能公司的损失已难以计算,但它最大损失应是永远失去了消费者对它的信任。

(三)修复危机,重树企业形象

能幸运度过危机的企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修复危机造成的损害,重树企业形象的艰巨任务,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危机处理中显示出不负责任的公司。

如1989年3月24日,987英尺长的艾克森石油公司瓦地兹号油轮,在南阿拉斯加驶入威廉王子海峡,不幸触礁,100加仑原油倾入海中,该公司漠视公众的代价是,高达70亿美元的罚款、清理费用和股票下跌等损失,从世界第一大公司滑落至第三。

为修复危机造成的损害,重树企业形象,艾克森石油公司实施“员工义务劳动计划”,公司通过广泛征集员工意见,将那些愿意参与义务劳动的员工组织起来,为社区提供社会性服务,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辅导、顾问工作、护理活动、个别指导、成人教育、环境保护活动、运动教练等,公司对社会义务劳动中表现突出者颁发“社会贡献领导者奖”,此外艾克森石油公司还开展各种各样的资金援助计划,并通过各种形式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传播出去,经过长达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企业形象才基本得以恢复。

1994年英特尔公司也发生了因一个出现概率90亿分之一的一个处理器浮点错误陷入危机,辩解和推脱责任使英特尔迅速在美国各大媒体曝光,IBM随之宣布停止将装有奔腾芯片的计算机出厂。

英特尔明白了一个事实:

一个处理器的浮点缺陷问题关系整个业界与消费者对英特尔的信心。

英特尔马上改变行动,不再对错误进行解释,果断决定:

免费为所有用户更换所有问题芯片。

负责任的行为赢得了消费者和同行的尊重,英特尔趁机进行战略转移,化危机为商机,有效地保证了它行业“老大”的地位。

负责任就是企业规避危机、化解危机造成的伤害和打击、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成功修复危机最有竞争力、最简单、最完美的方法。

四、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

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

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

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

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

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

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

通过收集到

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

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

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五、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

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

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

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

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

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

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六、对我国危机管理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的企业,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资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关系。

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对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其因果进行探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

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有许多: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内部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外部因素,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就是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大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劳动关系经历着由行政化的劳动关系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的转变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

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直接追求,工资最大化则是劳动的直接追求,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即由此而来,这是影响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

劳资冲突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权和资本的财产权的冲突。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居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主导的核心的地位,而劳动者居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所以,劳资冲突产生的一般原因,都是由于劳动者一方的权利或利益被侵害或其合理要求未能实现而致发生。

从我国目前劳资冲突的性质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1]。

总之,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劳资矛盾积累越来越多,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是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矛盾、劳资冲突一定增多、一定激化,回答是不一定的。

那么造成我国劳资矛盾高发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企业效率的增长,而且这种现代化和企业的效率增长,是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作为一个推进器来推动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就要把能够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确立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劳动价格的比较优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要靠牺牲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作为一个发展的代价和前提。

”[2]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劳动争议不断增多,争议数量和涉及劳动者人数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已经是所有类型企业中最高的。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国有企业结案48771件,占全国总数的21.5%;其中集体争议案件3623件,占全国总数的33.5%。

在48771件劳动争议案件中,有45613件是由劳动者申诉的,占93.5%,只有3158件案件由用人单位申诉,只占6.5%。

2003年公安部做了一个统计,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就是劳工的群体事件占到全国当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46.9%,将近一半。

那么在各种分类的统计里面,劳资关系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第一位[2]。

影响劳动关系的另一个大的外部因素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紧张、有的企业赖账、毁约甚至是倒闭和半倒闭。

降薪、停发工资、无限期放假、裁员是许多企业无耐的选择,一些企业主不愿意按法律给予解除合同的工人经济补偿,出现了突然逃跑等种种行为,使得劳资纠纷井喷增多,引发更多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给本来就比较脆弱劳资关系带来不少的冲击。

从2008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来看,比起2003年增长了95%,就是增长了几乎是一倍。

像东部地区,比如说像上海、深圳这两地分别增长了300%和280%。

根据杨宜勇研究员所提供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去年中国共有6.7万家中小规模的企业倒闭,全年倒闭的企业超过了10万家。

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所以大量的民工失业,有的被拖欠工资,有的提前退保还乡,所以导致劳动争议和罢工的现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频率在增加。

其实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的存在,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工厂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仅增多,表现也更是激烈。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成为推动市场经济条件发展和完善、成为帮助走出经济困境的内在动力之一。

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重则要引发社会动乱以威胁社会安全,于是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

什么是和谐劳动关系?

这是我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的问题。

从劳动关系本身属性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要素、标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所谓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合同型的。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订,即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固定化、具体化、以此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并且通过劳动合同的履行,实现双方各自的权利[3]。

任何一方违约侵害另一方权益的,都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意识,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二]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法制型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4]。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劳动法》为龙头建立了调整劳动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劳动关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论文网

[三]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民主型的。

民主化的劳动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