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520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docx

新媒体写作谈之三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

写作WRITING

新媒体写作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

身处爆炸案现场的亚当·斯塔西(AdamStacey用手机抓拍下一名男子站在昏暗而拥挤的地铁隧道中,用手绢捂着嘴的画面,从画面中可以看到男子背后刚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以及里面的乘客。

他迅速把照片发送给经营博客网站的朋友,博客上的照片随即成为网络点击率最高的图片。

美国纽约《时代》和华盛顿邮报等世界主流媒体在大爆炸后均刊发了在爆炸现场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

在突发事件面前,报道及时、传播迅捷以及有强烈现场感是构成好照片的首要要素,相比之下,拍摄者的身份、影像质量、拍摄技术等均属次要因素。

而“我在现场”的个人化报道方式成为达成上述传播要素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的影像采集、处理、传播和接收过程给新闻摄影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满足了个人进行图片采集的技术条件。

于是,在英文词汇中,出现了一个新词:

CitizenPhoto-journalist(市民摄影记者。

专指那些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

并将照片发给新闻出版物,

最终获得刊用的非职业人群。

这些非职业化的摄影图片,

通过手机与互联网平台传播,

获得刊登及传播,不仅成为传

统媒体新闻来源的重要组成

部分,并对专业化的新闻图片

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微图的传播特点

微图始于何时,目前并没

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

各大网站的论坛是网友贴图

最早的载体。

即由网民根据事

发现场的目击在论坛发图,其

他网民通过“添砖砌墙”式的

论坛跟帖将热门图片“置顶”

引发众议。

此后,报纸等传统

媒体对图片进行转载和延伸

报道,从而使被摄事件或人物

放大为新闻事件,最终就造就

了诸如“史上最牛”等公共事

件及层出不迭的各式“网络红

人”。

2009年,以微博为代表的

新的传播方式集中出现和快

速普及,实现了手机和互联网

终端的无缝对接和实时互动,

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

无线互联网用户,微博成为网友拍摄的图片最常用的传播渠道。

以新浪微博为例,通过提供类似Twitter的微博服务的平台,用户可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从而使每个手机用户不用电脑就可以发表信息、分享图片。

如今,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千万,几乎每天使用的超级活跃用户超过百万,其中有超过40%用户访问来自于手机。

新浪微博被热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的SNS时代”的到来,也使得非专业摄影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目前由非职业记者生产的“微图”已经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并体现出与专业摄影不同的传播特点。

1.“我在现场”的传播便捷性

在微博上,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身处新闻事件现场的民众可以通过论坛、微博贴图等形式第一时间传递展现现场画面,通过现场目击和实时报道,从而大大强化了传统媒体与手机、网站

微图: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新媒体写作谈之三

■张晋升邱楚芝

91

2010.06NEWS&WRITING

写作WRITING新媒体写作

的传播互动。

2010年5月14日,广州遭遇暴雨侵袭,大雨造成多处水患,微博博友纷纷用手机即拍即传贴图,全景展现各路段的街景,在突发事件报道上扮演各路记者“现场直播”的角色,呈现出记者无处不在的传播便捷性。

2.传播内容的裂变性和辐射性

微图既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一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一对多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多对多的裂变传播。

手机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

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微图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的递增,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3.传播方式的实时互动性微博网站具有即时通讯功能,可通过QQ和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

因此,可以设想,对于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用户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将超过所有媒体。

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微图的内容类型

1.突发性事件

2010年4月14日清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

当日中午12时左右,即地震发生4个小时后,第一张地震照片通过新华社向全球发

稿。

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一组

灾情照片是由一位中国移动

用户通过彩信从地震灾区传

出的,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纷

纷转载,通过这组照片,全球

关注中国玉树的人们第一时

间知晓了当地的灾情。

据了

解,从新华社青海分社所在的

西宁到地震灾区玉树,最快也

要10个小时以上,来回就是20

多个小时。

加上地震带来的交

通不便、网络中断等不利因

素,选择到现场去拍照就会严

重影响及时传递灾情信息,鉴

于手机照片较清晰、以彩信发

送迅捷准确的特点,这位中国

移动用户用彩信发出的第一

张地震照片就受到了新华社

的青睐。

与玉树地震类似,各类突

发事件发生后,都会有关于事

件的图片和信息经过现场见

证者手机拍摄,再经由网络媒

体或传统媒体传递出来,这些

微图可能相对粗糙、拍摄的技

术也不及专业摄影记者,但是

满足了突发事件发生后最急切的传播需求,并伴随着鲜明的现场感成为呈现这些事件的第一印象,有些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2.网络公共事件

2007年3月,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张网络图片:

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图片一时之间被网友热议和传播,人们将其称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随后经媒体披露,图片拍摄的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鹤兴路17号的房屋产权人拒绝拆迁,开发商将周围房屋拆除后的场景。

在“猫眼看人”论坛,“关于‘最牛钉子户’的最新报道(组图”一帖,一夜之间引来近万人回帖,不少网友通宵守候,等待事件的最新报道。

这张图片和它带来的影响引发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进行跟进报道。

3.公众人物与“网络红人”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不断2010年5月14日晚,广州骤降暴雨导致中山大道岗顶地区水浸街,市民通过微博发布现场照片。

(图片来源:

南方都市报

92

2010.06

写作WRITING

新媒体写作

有关于名人照片的流传和照片引发的各类事件,从80后作家中喜爱自拍的郭敬明,到名噪一时的“艳照门”,公众人物照片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流传成为网络文化的一景。

伴随博客与微博的流行,名人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和大家一起写博文、发照片,与传统媒体刊出的报道相比,这些照片往往更生活化、私人化,让关注者从中得到了别样的满足感。

另一方面,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经由图片成为名噪一时的“公众人物”。

2010年2月21日,在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

犀利哥PS图片帅到刺瞎你的眼睛!

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的帖子。

帖中发布数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原始版的“混搭”潮流,被网友广泛追捧,并“人肉搜索”到其真实身份与流浪遭遇,并成功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继“芙蓉姐姐”、后宫优雅等网络名人之后,“犀利哥”几乎仅凭一张照片一夜成名,虽然这类的图片往往具有浓厚的娱乐意味和巨大的炒作嫌疑,但是却难以忽视其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

三、微图的报道价值

1.微图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

微图无处不在的采集渠道,使得庞大的非专业记者群体成为传统媒体最广泛的“后备军”。

如今已经有不少媒体如报纸和网络向博友征集照

片,以弥补媒体对事件报道的

的不足。

2005年8月26日,京华

时报将一幅用手机拍摄的北

京和平门地铁站发生火灾的

照片刊登在头版,尽管照片的

颗粒粗糙,表现力也很一般,

但这是首都平面媒体第一次

将手机照片使用在第一版上。

近两年,北京晚报、北京青年

报、竞报、羊城晚报等报纸也

相继开辟“手机照片”专栏,专

门刊登使用手机拍摄的新闻

照片。

2009年,南方都市报广

州新闻版开辟“图库”专版,选

登摄影记者“扫街”及读者拍

摄的图片,呈现贴近市井民生

的趣味性。

杭州都市快报推出

“有图有真相”版面,寻找每天

最接近现场的照片,号召“以

最快的速度发给我们,构图、

曝光、像素……统统不是问

题,只要在本栏目刊登,即可

得到1000元奖金”。

2.“观众进场”使微图的报

道题材更具贴近性和新闻性

从微图报道内容上看,非

专业化的拍摄关注的是与公

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有些

将不为人知的个体故事变成

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甚至

引发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了

事件本身的发展走向。

有些则

生动描绘了发生在百姓身边

的事情和景象,通过平民视角

表达了公众的感受,往往也能

引起较大范围的共鸣和关注。

3.公众兴趣成为影响微图

新闻价值的标准

微图新闻价值的大小,并

不在于拍摄者的身份、影像的

质量和拍摄技术。

拍摄者的视

角可以不拘泥于专业摄影记者的要求,不需要顾虑拍摄的效果,可以任意选择题材,随机随性地拍摄。

微图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其新闻价值完全在于图片所能引起的公众的兴趣和价值认同。

4.微图报道表达出公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诉求

虽然海量的移动互联网图片中绝大部分会在传播过程中昙花一现,但是不胜枚举的微图也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公众的声音、表达公众的诉求。

在全民摄影的时代,普通网友都可以拿起相机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物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新闻事件和场景,并表达出作者对事件本身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这些微图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热烈回应,形成公众的关注热点,通过传统媒体的转发,实现其从新闻效应到社会效应的转化。

5.微图的消费趋势冲击原有新闻报道的观念

微图的兴起,一定意义上标明了消费时代图像霸权的出现。

这种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文字报道构成威胁,而且危及到文字所代表的力求揭示事件真相的理性主义报道原则。

而代表着消费、欲望的视觉印象和身体元素在非专业摄影中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则是感性力量的张扬。

如何应对受众消费的现实转向,无疑对传统的摄影报道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93

2010.06NEWS&WRIT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