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430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docx

华陆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技术创新是工程公司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化学工业部第六设计院,在60-70年代与国内兄弟单位密切合作,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外国严密封锁的困难条件下,依靠老一代科技人员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成功的开发了国防化工急需的尖端产品重水、液氢、高能燃料、新型材料等几十种特殊化学品,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80-90年代转向民用化工领域后,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下达的新型材料如丙醛系列产品、苯酐、有机硅、有机氟、甲烷氯化物、工程塑料(PPO、PBT、CPE)、感光材料、聚酯薄膜等几十项技术开发任务和工业化试验,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积累了几十个产品的生产设计技术,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具有技术开发专长的专家型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陆科技的年轻一代,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老六院重视技术开发的光荣传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发挥洁净煤气化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成功开发多晶硅技术,在短短十年当中获得了多项专利或设计专有技术,为企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两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华陆将在褐煤分级分质利用、以及丙烷制丙烯领域作为工程转化重点,为企业未来取发展奠定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唯有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将我公司的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作情况做一个简要汇报,请行业同仁们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技术创新技术发展方向

华陆科技“十二五”技术发展规划中,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分析了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和我公司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公司确定“十二五”期间公司着重在以下领域重点研究,力争形成技术突破:

1.1技术主要研究领域

1)新型煤化工技术领域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结构在近期难以改变,这为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清洁利用煤化工技术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洁净煤气化、关键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为重点,研究开发节能节资型湿法气化煤、高硫煤、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以低阶煤转化洁净能源为重点,在大型劣质煤转化、加压灰熔聚流化床技术、煤分级利用多联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技术领域

以大型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合成氨、煤制乙醇、煤制已二醇等示范工程为重点,研究开发煤制合成气原料部分替代石油原料路线技术。

进一步对示范工程技术全面优化升级,以集成创新、资源互补、节能(水)降耗、设备国产化等为重点,为新型示范工程提供解决方案;在合成气转化利用中,热-电-化学品实行煤基多联产,进行跨行业联合,为公司承接大型化工项目做好技术贮备。

3)化工新材料技术领域

以硅产品、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等化工新材料为重点,研究开发高功能材料以及在分辨率、颗粒度、纯度、结晶度等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升级技术。

硅产品重点开发和获取硅烷法多晶硅、有机硅甲基单体合成、耐高温硅橡胶、硅树脂、多晶硅装置冷氢化技术等。

聚氨酯重点开发新兴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中间体,即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等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

4)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领域

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重点,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并在化学品清洁生产、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能量系统优化等环境工程和循环经济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节能环保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为重点,开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海水淡化、污水治理、高浓度含盐废水治理、垃圾处理、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等环保替代技术。

5)新工艺技术领域

重点开发醋酸/醋酐联产技术、甲醇芳构化制芳烃技术、乙醇制乙烯的反应耦合技术、乙丙橡胶、MMA等产品的新工艺技术;以及生物法乙醇、生物法柴油、生物法丁二酸等工艺技术。

1.2现有技术的整合和升级目标

整理公司现有产品的工艺技术,使之形成完整、系统的工艺包;结合新材料、新设备及相关规范的进展情况,及时对现有工艺包进行技术优化、节能降耗等方面创新升级,保持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主要产品有水煤浆气化、1,4-丁二醇、多晶硅、甲醇、甲胺、DMF、甲烷氯化物、环氧氯丙烷、氟化工、苯酐、国防化工产品等。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加剧,公司拥有技术优势的多个产品领域,市场萎缩,难以支撑公司长远发展。

面对这一状况,华陆科技适时调整经营方向,加大对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跟踪开发力度,培育新的项目资源,为进入新能源、低温储运领域、石油化工领域开展前期技术储备。

主要跟踪方向包括:

丙烷脱氢、褐煤提质、煤制油、新型煤气化技术等,并在2012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部分技术创新工作定位及体系和制度建设

2.1工程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定位

当前国内工程公司的发展模式大多为以工程设计为主业,积极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这种模式决定了工程公司在原始创新方面优势不显著,凭借自身丰富的工程经验在集成创新、新技术的工程放大和工业化示范具备优势,并且长期直接服务于下游产业业主,能够直接、敏锐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因此公司的技术发展工作定位是:

实行差异化发展,以工程化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为主,以原始创新为辅,谨慎介入应用型基础研究在技术开发各阶段的具体思路如下:

1)原则上不介入探索性的基础研究。

2)与外部研发机构合作,适度投入原始创新工作。

3)在新技术的中试放大阶段开始积极、全面介入,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协助现新技术的工程化放大,形成以全流程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设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储备(原始创新研究阶段的知识产权归科研机构,放大阶段形成知识产权与研究机构共享)。

4)联合下游产业业主建立工业示范装置,并推广,公司获得技术转让收益、凭借技术优势争取设计权益、项目总承包权益。

公司技术发展的主要成果形式为可复制、可转让的工业生产规模的工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工艺包;关键设备专利技术、设计专有技术等。

2.2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上面分析了当前工程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以工程设计为主业,积极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这种模式决定了工程公司很难投入大规模的、专门化的研发人员队伍,这就需要在现有人员构成和工作分配格局下加强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投入开发工作。

为适应当前华陆科技“以工程设计为主业,坚定不移走总承包发展之路”的战略目标,在技术开发方面,我们需要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建立以研发中心为龙头,以公司现有技术资源为基础,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公司技术管理部、项目管理部和商务部共同参与管理的组织体系;健全技术发展激励体制;对外加强技术合作,共同为公司的技术发展工作服务。

具体来讲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技术管理部归口管理、项目管理部、商务部参与管理的管理体系

技术管理部对技术情报和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目标的确立、技术开发项目立项评审、立项申请、技术开发项目管理、技术开发项目技术方案评审、技术开发成果验收、知识产权的申报和保护、技术开发成果推广转让等方面负有全面的管理和服务职责,负责制定并实施公司技术发展激励政策。

商务部通从商务经营需求及客户需求角度对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在商务经营活动中关注公司技术发展需求,对符合公司技术发展方向并能通过技术合作为公司带来技术储备的机会,应联合技术管理部共同谈判,关注知识产权权益及通过获得知识产权可能赢得的设计及总承包权益;在商务经营活动中优先推荐推广公司自有技术。

项目管理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通过引进技术设计优化、集成创新等途径获得公司自主技术。

2)发挥研发中心在公司技术发展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逐步改变华陆科技研发中心当前主要完成业主委托研发项目的模式,向服务于公司自主技术创新工作的模式转变。

通过自主的专题调研活动为公司的技术发展决策提供依据,适度承担公司下达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

3)发挥工艺为龙头的现有生产设计部室的基础性作用

华陆科技各专业部室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也是公司完成技术开发工作的基础力量。

当公司确定技术发展方向,并通过对外技术合作或自主立项形成技术开发项目时,在技术管理部的组织下将以项目化运行模式组织实施,将各专业科室骨干技术力量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起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完成公司下达的开发工作任务。

4)外部技术合作平台

华陆科技长期坚持自主创新工作,在完成开展自主创新同时,积极与外部企业构建战略合作联盟,共同开展技术开发工作。

我公司与陕煤集团、西北化工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出资组建的陕西煤业化工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醋酸-醋酐等煤化工产品领域开展技术开发合作;

与上海碧科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联合技术开发、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国际推广;

与陕煤集团等13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在煤炭分质清洁转化与应用领域开展技术开发合作;

公司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调研交流,形成了9个意向合作项目。

公司将更加积极地关注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合作;关注下游产业界的发展需求,作为二者的纽带在工程技术开发方面发挥优势,争取有所作为。

5)筹划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为弥补前沿言创新的不足,华陆科技正在研究筹建博士后工作站事宜。

随着公司技术开发工作的加强和相关运行模式的不断成熟完善,当具备条件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以作为公司技术开发体系中的一个补充力量。

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可建立起由技术管理部归口管理,商务部、项目管理部参与管理,以研发中心为骨干力量,以生产部室技术人员为基础力量,以博士后工作站为重要补充,与外部技术合作平台紧密联系的技术开发体系。

2.3技术创新制度建设

规范的制度和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心剂,华陆公司在长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基础工作管理中,不断总结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如《技术开发管理规定》、《专有技术管理规定》、《公司专利管理规定》、《公司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工程技术成果奖励管理规定》等。

为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华陆公司确立并长期坚持技术开发工作人工时奖励定额高于工程设计建设人工时定额的原则,待遇向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倾斜。

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采取公司技术委员集体负责制度,并依据《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成果奖励规定》,对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嘉奖并予以奖励;对获得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的技术人员,当其技术向外转让取得收益时,在技术转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对主要完成人的奖励。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调动员工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加速公司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

技术创新成果

3.1工程技术成果

华陆科技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前期积极投入国防化工建设之外,在转向民用领域后凭借自身丰富的工程设计技术经验,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国内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一,取得了丰硕的工程技术成果。

1)实现大化肥装置生产设计技术的国产化

七八十年代,我国实施“市场换技术”策略,先后引进大型合成氨装置31套,尿素装置28套,但长期以来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少数专利商严格封锁,成套的大型氮肥工程一直未能实现国产化,而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来说,氮肥设计生产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引进是不符合国家利益的。

在华鲁恒升化肥改造项目中,国内相关工程技术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联合实施大氮肥装置的国产化战略,开展大型合成氨、尿素工艺技术开发及空气压缩机、合成气压缩机、氨冷冻压缩机、水煤浆气化炉、氨合成塔等关键设备的研制和攻关。

工程技术开发及项目工程设计由华陆科技承担,经反复论证,项目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通过我公司技术人员的努力,攻克了工程放大过程的许多难关,使项目顺利投产,各项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仅由我公司自己开发、设计的气化炉安全联锁控制一项技术就为项目节约资金达60万美元。

2004年11月25日华陆科技承担工程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国产化大氮肥装置在山东德州顺利建成并一次开车成功!

同年,甲方华鲁恒升又与我公司签订了建设第二套30万吨/年水煤浆气化大型合成氨装置的设计合同,该项目已于2007年2月建成投产。

鉴于我公司对大氮肥装置技术国产化的突出贡献,2006年我公司被授予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8年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把国内自主开发的MDI技术成功的放大到世界规模

MDI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料,是被国家列为当前重点鼓励发展的产品、产业和技术。

我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烟台万华在过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对MDI产品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完全掌握了MDI生产及设计技术。

2002年生产能力已成功地扩至8万吨/年,产品质量已超过部分进口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突破巴斯夫、亨斯迈、拜耳等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公司MDI生产关键技术的垄断,烟台万华选择了华陆科技作为技术合作方。

华陆科技依托业主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自身丰富的工程经验,取长补短,从协助业主完善工艺包开始,解决工艺生产方面的工程难题,采用先进的化工工艺流程模拟软件进行工艺的放大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和控制方案,装置规模由8万吨/年一步放大到16万吨/年,该项目已于2005年一次试车成功,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发展我国民族化学工业、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该项目被授予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2011年我们又配合万华进行连续的技术改造,通过苯胺缩合和多胺光气化反应的技术优化和升级,装置的填平补齐,该套装置的MDI生产能力已经扩大到40万吨/年。

2011年以后,万华二期新建MDI装置也持续进行技术改造,目前MDI产能已经达到80万吨/年,园区MDI生产总规模达到120万吨/年,同时园区配套设施也陆续技改扩能,规划新建了3万吨/年ADI装置,20万吨/年氯化氢氧化装置,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和水性聚氨酯装置,今后几年内,万华宁波工业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技术最先进、产业链配套最完整的、经济效益最好的异氰酸酯生产基地,将使中国在全球异氰酸酯领域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有效的掌控行业话语权,为中国聚氨酯行业的健康有序,安全环保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华陆科技作为工程科技服务的提供方、作为烟台万华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3)自主开发成功炔醛法1、4-丁二醇技术

1,4-丁二醇是生产工程塑料PBT和氨纶原料PTMEG的重要起始原料,20多年来由于国外封锁,国内一直是空白,每年国家都得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转让技术虽有了一点松动,但要价很高,条件十分苛刻,许多厂家望而却步。

1999年某业主买进一套采用美国GAF工艺、早已停产的炔醛法1,4-丁二醇二手设备,委托我公司完成工艺包设计和工程设计。

我公司在没有参与设备拆迁、业主不能提供完整资料、设备大多无法再用、且无外商提供设计文件和技术服务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从物料、热量平衡和设备计算开始模拟工艺流程,先完成工艺包,而后进行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

我公司在设计过程中对工艺技术整体进行优化,重新进行设备布置和配管,追加DCS控制系统,为业主建造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装置。

2002年初装置开车,经过几个月调试和局部整改,当年8月达到稳定生产,2004年产量达到25160吨,2005年又经过消除瓶颈后满负荷生产,全年生产1,4-丁二醇31066吨,产能超过原设计规模的25%,企业获得利税近亿元,效益十分可观。

装置运行表明,原材料和公用工程消耗定额、工艺自动控制水平均已经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

随后我公司又为该业主完成了第二套3万吨/年1,4-丁二醇装置和7.5万吨/年第三套1,4-丁二醇装置的设计。

由于国内已掌握了1,4-丁二醇工艺技术,打破了国外专利商在华垄断其技术的梦想,外商转让给国内某厂同规模炔醛法1,4-丁二醇装置引进费用已大幅下降。

该项目获得中国石油化工2005年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6年获得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全国工程设计银奖。

4)、发挥洁净煤气化技术优势,进军煤化工,开发大甲醇及下游产品

我公司在渭化大化肥等项目设计中,在国内首次采用GE德士古6.5Mp水煤浆气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水煤浆加压气化工程设计经验,特别是应用国内四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为德州恒升30万吨/年合成氨大型煤气化和甲醇项目顺利投产之后,使我公司在煤化工领域获得了显著的影响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而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以煤为原料生产化工原料成为必然的选择,由此带来了国内的煤化工热潮。

在这一时期华陆科技先后承担了德州、渭化、神木、宁煤、华亭、内蒙、兖矿榆林、咸阳、神华包头等以煤为原料的甲醇工程设计,甲醇规模从最初的20万吨逐步扩大到60万吨/年。

近五年来以甲醇为原料合成基本化工原料的相关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等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头,我公司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积极拓展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工作,承担的蒲城7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8.7Mp水煤浆气化技术,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再次让华陆科技走在煤气化工程设计技术的前列。

除以上技术外,在中石化扬子公司联合芳烃装置的三期扩建工程项目中,我公司在业主仅引进工艺包且无专利商提供现场服务的情况下在国内首次独立完成了司45万吨/年大型芳烃装置的设计和现场服务工作;随后在同等条件下完成了5万吨/年的另一套装置。

在大庆石化和齐鲁石化两套7万吨/年丁辛醇装置和北京化工四厂7万吨/年丁辛醇装置三个项目中分别实现了国内首次引进英国戴维公司技术和日本三菱技术的工程设计任务,在后续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中,业主仅引进工艺包,我公司完全独立完成了相关设计工作,说明我公司已完全掌握了丁辛醇装置的工程设计技术。

1.2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成果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国际接轨,我们日益认识到了储备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公司就不能在开放的国际化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公司通过不断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整合升级自有技术两条途径,在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方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现已获得授权专利技术21项,设计专有技术14项,尚有多项专利在申报中。

1)进军新兴光伏产业,不断开拓创新更多多晶硅技术

在“十一五”期间公司结合国内外光伏产品工程建设市场这一热点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进行多晶硅生产设计技术的开发。

目前已拥有授权专利技术5项、设计专有技术3项,其它技术4项,基本覆盖了该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托这些技术形成了单套1500吨、3000吨、5000吨等不同序列的工艺包。

当前受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的影响,行业处于调整期,但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我公司仍然看好该行业的前景,因此利用这一行业调整期,2013年我们又开支开发单套6000吨规模的工艺包,以升级现有技术,保持我公司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该领域突出的技术优势证明我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掌握多晶硅生产设计技术、并具备万吨级工程设计和建设能力的工程公司,以这些技术为支撑,我公司当前占据了国内多晶硅工程建设市场70%以上份额,近五年该技术转让费收入超过1亿元。

2)整合既有优势技术储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

精细化工领域是我公司的传统优势技术领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甲胺、DMF、甲烷氯化物、苯酐、无水氟化氢、环氧氯丙烷等工程建设市场,我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工程业绩,已完全掌握了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

但随着相关经验的积累和国内设备制造、材料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公司发现引进的技术存在许多可以优化的环节,可以为业主节省大量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使的装置运行更加可靠,于是有针对性地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工作,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如:

一种甲醇胺化反应器(甲胺)、一种二甲基甲酰胺反应器(DMF)、一种无水氢氟酸的生产方法等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甲醇催化氨化法生产混甲胺设计技术、甲醇氢氯化法生产甲烷氯化物设计技术、大型工业化邻苯二甲酸酐生产技术、年产65000吨环氧氯丙烷工业化生产技术等获得行业设计专有技术授权。

华陆科技多年坚持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及良好社会声誉。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荣获公司陕西省技术交易第一名,授予技术交易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第四部分经验和思考

4.1、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魂,是后来居上的根本途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这个问题上,光有领导层的认识还不够,必须把技术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公司历届领导特别重视对年轻职工不断进行公司创业史的教育,使老六院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对形势要有清醒认识,冷静的思考,企业领导人更应未雨绸缪,用战略眼光谋划企业长远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基建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人们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业主花自己的钱上项目,就必须精打细算,国内只要有可以采用的同类先进技术,一定不肯花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其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工业基础日渐雄厚,建设大型化工项目机械、设备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其三,企业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或扩大产品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成本,或建设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而国内尚属空白和市场前景较好的新产品,因此对工程公司的要求更高了;其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课题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出成果,企业愿意投资采用国产化技术上项目,“产学研”联合开发新技术已不再是过去靠行政命令方式搞“拉郎配”,而是主动联合,都希望快出成果。

其五,对工程公司而言,既有设计力量,又有大批产品设计的专利、专有、特长技术,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只有具备了更多适合市场的拳头产品,工程公司才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钱,也才能经的起市场经济波澜起伏的风云变幻。

4.2、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工作模式

我公司早在60~70年代,为了加快发展国防化工,按照上级统一领导,坚持研究院、高校、设计院、制造厂、生产单位相结合和科学试验的开发方法,几乎每个项目都是边试验、边设计、边建设、边完成生产实施,满足了国家对国防尖端技术和国防专用化学品的急迫需求。

实践证明,已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基本开发方法是完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近些年,我公司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在大型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大芳烃改扩建、MDI、杂多酸工艺生产PTMEG、间接煤制油、大型空分、大型有机硅装置等技术的开发过程和获得成功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及早掌握未来市场发展的技术需求,2005年公司与西北大学合作研究开发MTO催化剂,我们投入研究资金;与理文化工有限公司CTC(四氯化碳)转化氯仿工业化技术合作开发项目,该项目我公司免费提供各项服务,估计各项费用投入需200万。

公司逐步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千方百计增加技术储备。

今后,我们还将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广阔的联合攻关,通过投资、参股、工程化、代理权的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4.3、技术发展方向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围绕国家中长期技术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国内化工类的工程公司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固然是行业从业者艰苦奋斗、长期积累的一个结果,更加根本的原因在于整个行业紧紧围绕着国家发展战略,围绕着国家中长期技术发展需求。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以煤为源头发展替代资源和能源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的战略选择,“十一五”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