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135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整理.docx

《教育心理学》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

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

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

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第四部分学习心理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

第九章知识建构

第一节知识概述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

第三节知识迁移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

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创造性

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

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第十二章品德学习

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

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第十三章有效教学

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

第二节教学目标

第三节教学模式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第十四章课堂测评

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

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

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

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

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

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

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

第十六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理想教师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它有自己的独特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的过程、教的过程、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

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学习理论:

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a学习的是指是什么b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c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2)具体学习心理。

包括学习的动机及其激发,学习的策略及其培养,各类知识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以及态度、品德和价值观的学习,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各种非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学习。

(3)教学心理。

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表述、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技术工具的应用、课堂行为的管理以及教学测评等。

(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发展。

3、教学:

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师生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4、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三种密切交织的活动过程。

5、

(1)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要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a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

b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

(2)教师:

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凯洛夫教育学提出的。

(3)教学内容:

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4)教学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a物质环境涉及课堂中的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

b社会环境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6、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

(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主题研讨等),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此外还需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进程。

(3)评价/反思过程:

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三者关系:

在教学过程的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进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着眼点。

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反过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

7、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科学的一科。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交叉和重叠。

8、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

重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学习及其促进问题,不断深入地揭示学习规律,在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策略。

(2)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师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启示,使自己尽快完成成长过程,早日成为一名专家教师。

(3)教育心理学对课堂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a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b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帮助教师运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2、量化研究:

又称为“定量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等)、数据统计方法等。

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

3、质性研究:

又称为“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的适用场合

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对研究对象的情况不清楚时

对研究对象的情况非常清楚时

进行探索性研究时,相关的概念和变量不清楚,或定义不清楚

测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或者问题已经解决时

进行深度探索性研究时,试图把行为的某些特定方面与更广的背景练习起来

当不需要把研究发现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或对该背景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

当考察的是问题的意义,而不是次数或频率

当需要对代表性样本进行详细的数学描述时

当研究需要灵活性以便随时发现预料之外的深层问题时

当测量的可重复性非常重要时

需要对所选择的问题、个案和事件进行深层的、详细的考察时

需要把结果加以推广,或需要把不同的人群加以比较时

5、问卷法:

是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利于进行大样本施测,省时省力,可方便的进行统计分析;但缺乏灵活性,不够深入)

6、实验法:

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控制来深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实验研究往往需要对实验情境进行人为的处理,会妨碍研究结果的外推,教育领域,研究者很难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7、观察法:

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是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能保证研究与真实情境的一致性,提高研究的可推广性;但研究者要防止主观意志及情感的干扰,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8、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有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和主观感受,从而对各种心理和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访谈法的有效运用对研究者具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努力保证访谈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9、微观发生法:

是对学生认知变化的精细信息进行纵向研究的一种方法。

(在每个测试阶段可以收集正确率、反应时、口头报告等资料)

10、教育行动研究:

是由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如教师、学生、校长)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为行动而研究

(2)对行动进行研究(3)在行动中研究(4)在动态情境下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

(教育行动研究不是一种严格的研究方法,只是一种研究取向)

(一般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由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环节组成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11、自然科学以发现和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也可称为“分析科学”,人工科学以提出完善的设计方案为目的,也可称为“设计科学”。

(著名认知科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曾区分了自然科学和人工科学)

设计型研究:

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的教育设计。

12、实验室研究和设计型研究的对比

实验室研究

设计型研究

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

在复杂的实际学习情境中进行

单一因变量

多个因变量

采用变量控制策略,尽量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因素的影响

不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而是尽量找出活动情境的全部变量和特征及对因变量的影响

有明确而固定的研究程序,以便于重复检验

研究开始也有程序和资料,但没有完全设定好,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其有效性进行修改

常常避免社会交往,学习者孤立地完成任务

关心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活动

旨在通过实验验证研究者的假设

旨在探明设计方案的多侧面特征,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为设计方案的实际实施过程描绘一个剖面图

研究者作为主试,决定研究方法,控制整个过程

研究者作为参与者,努力让各方人士参与设计,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

13、设计型研究的过程:

设计的实施;在实施进程中修改设计;从多个侧面分析评价一项教育设计;确定因变量;确定自变量;报告研究结果。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最初把“学”和“习”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

2、(格瑞因德)认为,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起源应该追溯至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最早观察到观念之间的联想能促进理解和记忆。

4、17世纪的(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强调头脑就像白板,学习是由外部影响引发的。

5、法国(卢梭)认为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经验发生的,应该用推理和探究代替权威性的灌输。

应该按照儿童的自然倾向、冲动和情感对他们进行教育。

6、(裴斯塔洛齐)尝到教育的心理学化,强调利用儿童的自然兴趣和活动对他们进行教学。

7、(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教学过程从学科中区分出来的科学家。

8、二十世纪,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9、发展历程:

(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b这一时期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

认知理论(韦特海默)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行为主义占主导,(托尔曼)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建构主义,(皮亚杰、维果斯基)

10、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在研究领域上日益向纵深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向;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心理学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1、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2、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3、(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4、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5、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

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顺应:

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6、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7、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恒性、目标定向行为。

例子:

儿童得到塑料瓶子,通过建立“容器玩具”图式处理玩具。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符号语言功能(还不能说话的婴儿经常使用动作符号)、去中心化、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

(重复、独白、集体的独白)

表象或形象思维的特点:

a具体形象性:

指儿童是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

b不可逆性:

儿童没有概念可逆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

c不守恒性:

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即使在排列和外观上发生改变,其物质的量也保持相同。

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受直觉知觉活动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

d知觉集中倾向:

当注意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一个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三个因素(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同一性:

加入没有东西被增加或取走,物质是相同的。

补偿性:

一个方向外观上的变化能够在另一个方向的变化来补偿。

可逆性:

思考问题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可以从原因看结果,也可以通过结果分析原因。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

8、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生理基础。

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经验)。

社会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

个体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认知结构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

(汽车速度)

9、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贡献

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心理发展,并采用大量的临床法进行研究和验证其学说,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复杂而又有规律的儿童心理发展世界,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a通过一些经典的概念,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同时也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b皮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c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一般性。

d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很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2)批评

a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将认知发展归于组织和适应性的过程。

b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c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3)在教学上的应用

a教育应当适应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

b教育应当促进儿童内部的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c教育应当确定个体的发展水平差异。

10、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a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表现的特征。

b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文化工具:

供一定社会的人们交流、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使用的物质工具及符号工具。

心理工具:

主要指各种符号、记号、词、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a高级心理机能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征,它们是随意、主动的。

b其反应水平以概括和抽象为特征,具有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结构特点。

c它们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d心理活动具有个性化。

(个性化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3)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社会活动,是这些社会相互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4)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

11、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教学支架的概念

(2)交互式教学模式

(3)同伴合作模式

(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德国(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贯穿人生过程的全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

3、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年龄

发展危机

重要事件

危机描述

出生18个月

信任对怀疑

喂食

婴儿与监护者建立初步的爱与信任,获得安全感;处理不好,则在不熟悉环境中会产生焦虑

18个月---3岁

自主对羞愧

如厕训练

儿童身体机能获得发展,开始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如果不能较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则容易缺乏信心,发展出羞愧

3---6岁

主动对内疚

独立

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如发展不顺利,则表现出退缩行为或过于主动,引起内疚感

6---12岁

勤奋对自卑

入学

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世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

12---18岁

同一性

对角色混乱

同伴关系

青少年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如发展不顺则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

成年初期

亲密对孤独

爱情关系

逐渐感到和他人相处具有亲密感;如发展不顺则容易被社会疏离而感到孤独寂寞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

养育子女

/指导者

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人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如发展不顺则不关心他人,生活易失去意义

成年晚期

完美无憾

对悲观绝望

反省和

接受生活

自我接受感和满足感达到顶点,安享晚年;如发展不顺则固着于陈年往事,虚度时光

4、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构成,这些成分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5、自我概念:

通常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

6、自尊:

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其情绪。

7、教育心理学家(古柏史密斯)提出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是:

(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胜任感)个人能在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且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产生完美感受。

(力量感)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鼓励自尊的建议p58

8、社会化:

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9、影响儿童社会化地最主要的三种因素是(家庭)(同伴)(教师)

10、鼓励自尊的建议

(1)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同样重要,因此要评价和接受所有的学生。

(2)为学生创造环境上和心理上安全的气氛。

(3)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偏见和期望。

(4)确信你教学中的程序对学生的分组是必要的。

(5)解释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学习评价他们自己的成就

(6)模仿恰当的自我批评、坚定不移和自我奖赏。

(7)避免破坏性的比较和竞赛;鼓励学生去完成自己适合水平的成就。

(8)即使你必须拒绝一种特别的行为或结果,也接受一个学生。

学生应该感觉自信,例如,在一个测验中失败或在在课堂中受到训斥并没有使他们成为“坏人”。

(9)记住积极的自我概念源于对作为世界操作的成功中,以及周围环境中重要人物的评价。

(10)鼓励学生对事件的反应负责;告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如何反应。

(11)建立支持群体或在学校中“向伙伴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互相鼓励。

(12)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目标方向;集体讨论他们达到目标的资源。

(13)注重不同群体(如民族)的评价——他们的文化和成就。

 

第三章学生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