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1341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docx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展望

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

的探讨与1.8次产业

薛玉炜

   一个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市场为之提供的需求空间,这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动力。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特别是今后20到30年间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为畜牧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因此,前文提出[1],在需求趋势变化的主导下,中国农业经济大变局已经发生,我国农业经济具备了从种植业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畜牧业主导、奶业优先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

   面对巨大的需求市场,选择适宜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对于大变局下的我国农业经济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其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的状况,而与畜牧业相关的技术发展状态、组织方式则是其中重要的约束条件。

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与其国家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状况密切相关,并不能够简单地移植和照搬。

   以印度奶业发展成功经验为例[2][3],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奶业迅速发展,1970年,其奶类产量为2000万吨,1985年迅速增加到4000多万吨,2007年的奶类产量更是达到1亿吨;在1985年,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牛大国,牛的存栏数达7亿头,约占世界养牛头数的20%。

印度以发展奶业为主的“白色革命”,是世界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成功的案例,其中固然因为宗教的因素,印度人吃肉较少,其动物蛋白摄入来源主要是牛奶,但其根据本国实际所选择的奶业发展模式更值得借鉴。

印度奶业的发展并没有选择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模式,在品种选择上,选择了奶牛和奶水牛共同发展的模式,印度是世界上奶水牛养殖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摩拉水牛也是世界最好的奶水牛品种之一,其平均乳蛋白4.0%-4.5%,乳脂率6.5%-7.0%,是一般奶牛的2倍左右,水牛奶产量占牛奶总产量的55%左右;在养殖方式上,奶水牛的平均饲养规模很小,饲养2—3头/户的农户占到了99%以上,仅有3000个牧场(养殖户)水牛饲养规模超过10头,同时奶牛饲养机械化程度也很低,手工挤奶比例占99%。

对应于上述养殖特点,印度的奶农合作社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奶业经营体系,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印度农民不仅可以从牛奶的生产环节获得利润,也可以从加工、销售环节得到利润,不仅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同时由于利益相关,也使得牛奶的质量得到保证。

   由于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方面的差异,畜牧业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在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本文首先将比较有代表性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其中饲料与粮食生产、耕地资源利用、生产组织方面的特点。

我们的立足点在于在满足我国居民食品需求的前提下,利用我国耕地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也是研究我国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限制条件。

西方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高耗粮、或者是占用大量的耕地,这也是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反对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主要依据。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饲”畜牧业发展模式成为可能。

一、西方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由于其土地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不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草原优势,形成了以牛、羊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北美和欧洲则是除中国外最大的畜牧产品生产和消费主体,但由于土地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规模和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北美和欧洲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既在一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来说不具有整体上的借鉴意义,而比较北美(特别是美国)及欧洲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畜牧业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形成的条件,则对探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和总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种植业,新西兰、瑞士、丹麦等国家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90%左右,其他主要的欧洲国家(像德国、法国、荷兰、英国)超过60%,美国也超过50%,农业人口的收入也主要来源于畜牧业[4]。

因此,可以说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其资源是围绕畜牧业生产而展开的。

   美国的畜牧业模式被称为“现代畜牧业”的典型代表,其外在特征表现为:

规模化、机械化和设备化;其内在投入体现在精饲料、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

美国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紧缺、人力成本高,而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因此,利用现代企业组织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和设备化大生产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有效提高稀缺劳动力资源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资金和技术的使用效益[5]。

   资金密集型的美国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下的机械化、设备化的推动下,美国畜牧业的养殖结构和养殖规模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结构朝着更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的结构转变。

从美国畜牧业生产体系看,随着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设备化,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

例如,1984年美国有43万个养猪场,到1996年已经下降到不足20万个,10年左右的时间养猪场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多;同时,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占有率上升了近一倍。

从最能发挥集约化养殖效益和资金密集型效益的养殖品种看,无疑禽肉和禽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表1所列的2000年主要畜牧业结构比较表表明美国的畜牧业结构已经转向了以禽肉为主的生产结构。

养禽也是近20—30年来美国畜牧业生产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从单一国家比较看,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禽蛋生产国。

美国畜牧业结构的转变得益于规模效益和资本利益的驱动,美国三家最大的肉鸡公司生产着美国42%的肉鸡,美国养鸡场的平均规模为20—25万只,最大的蛋鸡养殖场规模达到2000万只左右,而最大的肉鸡养殖场规模则超过亿只。

表1:

畜牧业结构比较表

 

美国

欧洲

中国

肉类总产量(吨)

37636150

51258839

62815831

猪肉产量(吨)

8532000

25168181

41371100

猪肉比重(%)

22.7

49.1

65.9

牛肉产量(吨)

12311000

11758942

4990551

牛肉比重(%)

32.7

22.9

7.9

羊肉产量(吨)

103400

1393275

1440000

羊肉比重(%)

0.3

2.7

2.3

禽肉产量(吨)

16471000

11586162

12500380

禽肉比重(%)

43.8

22.6

19.9

   注:

(1)该表根据国际粮组织(FAO)2000年资料整理:

      

(2)牛肉:

牛肉+小牛肉;羊肉:

羊肉+小羊肉。

   相对于美国的大规模工业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欧洲的主要畜牧业国家则形成了称之为适度规模化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

这种欧洲模式是指西欧的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几个欧盟成员国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资本和技术实力雄厚,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过程中,选择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集约化家庭农场的发展道路[6]。

   这些国家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部分国家草地资源丰富,比较适合畜牧业(尤其是草食型牲畜的养殖),耕地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同美国相比较农场规模仍然偏小,同时也受到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限制。

在研究欧洲这种畜牧业模式的形成时,有一个因素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即在很多研究欧洲畜牧业模式文的文章中,较多的适度规模养殖业的实例集中在欧洲的养牛业。

分析欧洲主要畜牧业大国的畜牧业结构表明[7],这些国家的养殖也结构中,养牛业占有主要的地位,尽管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肉类生产中猪肉的生产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这些畜牧业大国中,结合牛奶的生产来看,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

以欧洲畜牧业大国德国和法国为例,德国的畜牧业总产值中,养牛业产值约占65%,养猪业产值占24%左右,禽类产值约占9.4左右,而在养牛业的收益中,66%来自于牛奶。

在欧盟中,法国是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超过70%,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牛肉和牛奶生产国,养牛数量在欧洲居于首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法国草牧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畜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欧洲和美国畜牧业模式产生差异的因素之一。

养牛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农场为养殖主体,其养殖规模取决于农场的规模,欧美在畜牧业养殖规模上的差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农场的平均规模。

即使在欧洲国家内部,由于农场规模的差异,其养殖规模也呈现很大的不同,以德国奶牛养殖规模为例,在德国南部,牛奶主要由25头奶牛规模的农场提供,而北部的养殖规模约为60头,东部的规模在240头左右。

农场规模决定养殖规模的原因在于,尽管精饲料来源于专业的饲料公司,但在饲料中占主要比重的基础饲料来源于农场的产出,包括主要的牧草、改良牧草以及可以作为青储的全棵玉米等等。

   总结典型欧美国家畜牧业模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国家都具有丰富的耕地和草地资源,资金和技术优势明显。

养牛业在其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养牛业基本上采取的是种养结合的模式,即其基础饲料主要来源于所支撑的农场,这样,农场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养牛业规模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欧美畜牧业结构中的养猪业和养禽业具有朝更大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对于规模化效益的追逐,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饲料业的发展也向着规模化生产的方向发展,而主要的饲料生产企业已经成为畜牧业企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8]。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养猪业和养禽业主要集中在粮食(主要是玉米)主产区,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其产量的90%主要是用于饲料的生产。

可以说,欧美国家畜牧业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形成,除了资本对规模化效益的追逐以及工厂化生产所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之外,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大规模种植业生产模式是决定性的因素。

 

二、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畜牧业在近3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与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加速所带来的对畜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种植业产值比重从1980年的3/4下降到了1/2,而畜牧业的产值比重则从1980年的不足20%上升到了33%左右。

但是与欧美主要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相比较,中国的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仍然处于从属的地位。

如果说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以畜牧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是围绕着畜牧业生产所展开,那么中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为了满足对于粮食需求所展开的,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粮食生产所主导。

这是理解中国畜牧业现状的一个基本前提。

   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与欧美国家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在目前耕地承包体制下,户均耕地规模(或者同欧美相比较称之为家庭农场)狭小。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实力有所增强,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相差甚远,畜牧业技术体系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优势的条件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形成劳动力密集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就成为我国由粮食生产主导型农业向畜牧业主导型农业转变的关键。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在肉类生产结构中,料肉比较高的猪肉产量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88.8%下降到2004年的65%左右;草食性的牛羊肉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5.6%上升到2004年的14.8%;料肉比较低的禽肉比重从1980年的5%左右基本稳定在18—20%左右[9]。

尽管如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畜牧业结构中,料肉比较高的养猪业的比重仍然太高,在目前人畜同粮的饲料养殖模式下,我国的畜牧业结构仍然是一种耗粮型的结构。

   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程度是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相对应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90年代以后,规模化养猪业得以较快发展,在1998年-2001年期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2-26%;其中,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养猪场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8-9%。

肉鸡的规模化养殖程度要高于养猪业,1998年-2001年期间,年出栏肉鸡2000只以上的鸡场出栏数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35-38%,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尽占规模肉鸡场数量的1%左右,但其出栏肉鸡却占家禽出栏总数的17%左右。

由于统计的起点较低,我国蛋鸡的规模化养殖程度最高,全国存栏量500只蛋鸡的规模化蛋鸡场年生产鸡蛋占全国禽蛋生产总量的42-56%[10]。

近年来,随着肉鸡、蛋鸡生产企业资金实力的增强、养殖模式的创新,肉鸡、蛋鸡的企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山东九联集团每年可出栏肉鸡达到6000万只[11],而河北的禽蛋生产也主要集中在了几大企业集团。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条件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异,中国畜牧业主导、奶业优先的畜牧业发展战略难以全面复制欧美畜牧业主导的模式。

在畜牧业生产的三个阶段,即饲料生产(与种植业相关)、畜牧业养殖组织、牲畜粪便处理,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可以充分借鉴欧美畜牧业养殖组织中的先进经验,包括育种、防疫、服务及机械化、设备化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以充分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品质。

而在饲料生产和牲畜粪便处理上,必须走中国独特的畜牧业发展道路。

因为,以石油农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种植业生产为基础、以粮食(籽实)为原料的饲料生产发展起来的耗粮型畜牧业模式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承受之重;同时,我国的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区,以大规模农田改良成牧场的奶牛养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承受的。

而在不断规模化的同时,牲畜粪便直接返田的做法在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模式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畜禽粪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在目前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下,我国饲料用粮已经超过粮食产量三分之一,而且在不久的将来饲料用量将成为粮食需求主体。

要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成为畜牧业主导型的结构,就必须改变目前人畜同粮的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形成“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饲”新型畜牧业发展模式。

 

三、新技术、组织支撑体系及案例

   改变我国现有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有赖于新的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现有的耕地资源。

我们在近10年对我国农业的考察中,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在本文以下部分将结合案例分别加以介绍,并研究其对于形成我国新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全生物量利用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度量的概念,例如,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是指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的有机质总量,通常的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积累的平均质量或能量来表示。

当我们讨论畜牧业发展模式时,可以理解为单位面积耕地(或草场)在一个标准度量时间段(通常可以以一年为标准)所生产的生物质干重的度量。

简单地说,一亩耕地一年所产出的全生物量,不仅包括作为粮食的作物籽实,同时也包括作物的秸秆和根系(以干重计算),以及其他生物质的干重。

   在我国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结构中,耕地耕作的产出主要是以作物籽实(粮食)作为主要目的,粮食主要是满足居民直接食用需要,并通过将籽实(粮食)再加工成为饲料用以养殖牲畜,以满足居民对肉蛋奶的需要,这就是千百年来我国人畜同粮的农业生产模式(包括种植业模式和畜牧业模式),在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中,畜牧业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过去称畜牧业为副业的由来。

尽管近30年来由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加速,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种植业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在这种模式下,随着畜牧业生产对饲料粮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不久的将来,饲料粮的需求将超过居民直接食用的需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下,此模式下畜牧业将面临饲料粮短缺的困境和制约。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直接食用粮食开始呈下降态势,在基本满足口粮的前提下,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千年以来的大变局,即“人畜分粮”和畜牧业为主的新格局即将来临。

   在畜牧业主导的农业结构中,土地产出不再是以作物籽实(粮食)为唯一目标,而是着眼于土地全生物量的最大化利用,以满足人口的直接粮食需求和畜牧业生产的需要。

一般而言,在农作物产出中,秸秆和籽实的比例约为1.5:

1或2:

1,籽实部分只占40%,而秸秆约占60%(干重),由于我国秸秆的利用率极低,因此农作物生物量的利用仅为40%左右。

因此,在畜牧业主导的农业生产中,种植业耕作方式和种植品种必须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粮食需求的前提下,加大畜牧业生产所需生物量的产出,以达到粮食产出和畜牧业产品产出的综合最大化。

   以下案例提供了一种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的方式[12],但并非唯一的方式,在畜牧业主导的种植业模式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下,全生物量最大化利用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黑龙江庆安县六合村这块黑土地已开垦了一百多年。

该村在1984年至1987年通过粮草间作的实践,使其间作面积达到约2000亩,纯草面积近700亩(即二垄玉米加一垄草木樨),从而带动了畜牧业,饲料加工业的大发展。

全村因此走上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扩展的新路子,并初步形成了种粮、种草、养地、养畜、种养加相互协调的大农业发展道路。

   六合村没有草场,每年缺三个月左右的烧柴,饲草、饲料明显不足,多年养殖业没有多少发展。

该村的实践证明,通过粮草间作,解决了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

由此使养殖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草木樨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赖氨酸,这是畜禽的好饲料。

这种饲料不仅牛、马、羊、猪喜欢吃,鸭、鸡、鹅也喜欢吃,且既可鲜喂,又可干食。

1985年六合村草木樨的种植面积发展到了约380亩,随之猪比上年增长了50%,黄牛增长了42%,奶牛增长了74%,禽增长了190%。

1986年六合村草木樨的种植面积约700亩,猪发展到1248头,户均养猪达到三头,奶牛增至78头,家禽增至23000只。

   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

由于玉米减垄增株,亩总株数基本未减;而腾出一垄种草,这样间种玉米地块的植被至少增加了30%以上。

这有利于改善耕地的水土流失状况。

同时,由于间种玉米株数的粒实和秸秆未减,来年还可有所增加,而每亩多收(包括玉米垄)鲜草1000多公斤和鲜根500公斤。

草木樨干草含粗蛋白17.6%,比谷草高两倍,粗脂肪3.6%,比谷草高56%,而其难消化的粗纤维含量比谷草低34%;它还含有各种必需的氨基酸,可弥补谷物类饲料蛋白的不足,并富含钙、磷、胡萝卜素和各种维生素。

如按单位面积计算营养物质产量,以豆科绿肥或饲料草为最高。

同样一亩地草木樨的可消化蛋白产量相当于玉米的182%(增加近1倍),其可消化总养分含量比大豆高63%。

用草木樨这类豆科饲草饲养奶牛的经济价值最高;因在大牲畜中以奶牛对饲料的转化率为最高(它对蛋白质的转化率为65%),在把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方面,它具有最大的饲料报酬率。

   在六合村的粮草间作系统中,玉米的产量实现了最大化(多年平均),而耕地中的草木樨也实现了最大化。

这是因为粮草间作系统具有共利互补的作用。

玉米株行距宽,前期生长慢;在6月末以前,玉米的覆盖度不到60%,而在5、6月份是黑龙江省光照最强的时期,这时草木樨可利用太阳光能生产出大量有机物质;到了七月初,粮草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则已开始割草喂畜,草高不会超过70厘米,这有利于玉米的通风透光。

当草木樨长出一个真叶时,其根部即着生根瘤(一株多达500多个)开始固氨,而玉米可从中吸收一部分氮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草木樨的固氮作用。

粮草间作使奶牛既有高能量的玉米籽实和秸秆,又有高蛋白的草木樨作饲草,可明显增加产奶量。

   粮草间作由于增加了长年地表植被覆盖率,可减少水土流失。

据专家测算,混种绿肥的玉米地比纯种玉米地的水土流失量每亩从4至5吨减至0.33吨至0.6吨。

另外,粮草间作等于把饲料地植于耕地上,有利于牧业发展,增加牧业的比重。

   斤草斤粮。

对于食草牲畜而言,斤草斤粮是等价的。

如用优质牧草饲养食草牲畜,则可使作物生物量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5倍。

特别是对于饲养奶牛而言,在将牧草的植物性蛋白转化为动物性蛋白方面,它具有最高的饲料报酬率。

在这种层面上看问题,斤草之综合效益甚至大于斤粮(饲草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这对于牲畜的健康生长不可或缺)。

   从综合的角度看,作物的全生物量大约是其籽粒的3倍至4倍乃至更多;因此,饲草料子系统与食草牲畜子系统相结合,便形成了一个全生物量高效利用的大系统。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13](Economiesofscope)指由厂商(企业)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利用原材料、或者生产、或者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而得以降低整体成本或者提高整体收益。

关联性是获得范围经济的关键。

范围经济包含两个方面:

纵向的范围经济和横向的范围经济。

前者是指两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时间上的前后性,在流程上具有串联性。

而后者指两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是同时进行的,企业是靠拓展同一流程的容纳能力,提高同一流程的产出而获得成本优势。

   范围经济是一种利用多种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生产和服务组织模式,它不是依靠规模取得经济性,而是依赖不同产品的关联性获得经济性。

以农产品(包括作物籽实和秸秆)、牲畜粪便等为原料进行能源、燃料等为主要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由于这些原料具有体积大、密度低、运输成本高等原因,适宜分布式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仅从事单一主产品的生产,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而由于原料的特性,这类企业大多可以同时利用主产品生产过程,生产饲料和肥料,形成对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支持。

如此,在范围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下,形成我国农村新型的分布式、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支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饲料粮快速增长的压力。

   河南天冠集团就属于典型的范围经济的企业[14]。

   能源短缺所带来的煤、电、油、运的紧张已经成为近两年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三农"问题则是一直我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河南天冠集团在生物能源领域辛勤、不懈地努力了几十年,终于探索出路一条大农业向大工业转化之路,其中的纽带就是生物能源。

天冠集团将大农业通过生物能源向大工业的转化的过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加工所需原料遍布于大农业的各个领域,只是根据各个阶段技术状况的需求进行经济性的选择。

目前的原料包括小麦、红薯、木薯,也可以使用玉米等(中长期的规划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

并且,随着大量的现代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应用,纤维质原料(中长期的规划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生产乙醇正在成为现实,其经济性也开始逐步显现,在不久的将来,纤维质生产乙醇将完成大工业的进程。

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农秸杆资源的一半转化为乙醇,其转化量将超过我国年汽油消费量的1.2倍以上。

   第二,主导产品乙醇、沼气以及已经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的生物柴油覆盖了生物能源的全部,而生物能源是今后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导方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作为我国推广使用燃料乙醇的三个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其燃料乙醇已经投入了实际的应用。

乙醇生产工艺流程所生产的沼气也已经用于地方城市的生活燃料,目前,天冠集团一天生产六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