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1222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docx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

XX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权利法案》的制定

  背景

  ①议会的由来:

13世纪初,英国贵族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传统上,英国议会有同意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收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

②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取得胜利,斯图亚特封建王朝被推翻。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议会制定《权利法案》。

  目的: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主要内容:

限制国王的权利,确保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王位继承法》

  01年,议会又制定了《王位继承法》。

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把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意义:

这些法令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后来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形成

  ①内阁的名称于枢密院——国王直辖的最高咨询机构。

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一个小密室里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②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就需要一个人来主持会议。

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的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位首相。

③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多数派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组成责任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②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③由于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握有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陈旧的议会选举制度不适应英国的现实,不少衰败城镇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自己的代表。

内容:

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了“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民主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

  .议会中的“第三院”

  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②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部分立法权,还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

③内阁权利开始膨胀,被称为议会的“第三院”,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君主立宪制特点和作用

  特点

  ①君主“统而不治”。

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权力。

②议会权力至上。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④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作用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②英国是世界上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新的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这一模式。

  7年美国宪法

  .制定背景

  ①1781年开始实施的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各州保留很大权力,国家权力极为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

②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成为美国统治集团的共识。

  .主要内容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持一定的自治权。

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全国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4年,对宪法负责。

对立法由否决权,但国会若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国会分参、众两院。

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监督财政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拥有最高司法权和法律最高解释权。

  .评价

  局限性

  ①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②黑人按五分之三来计算各州人口总数,印第安人则不计算在各州之内,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③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进步性

  ①是世界上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在权力结构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了专制独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较好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构成原则

  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联邦与州的关系上,肯定了联邦的权力高于州的原则,同时也确定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

民主制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经历了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和自由党的发展历程,到19世纪后期确立起今天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政策也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曲折历程

  法国政体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国—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第五共和国。

  .政局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治运动和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共和道路曲折的原因

  内因

  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斗争不断。

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

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根深蒂固。

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

⑤保皇派分为三个派系,相互倾轧,不能形成合力。

⑥广大工农群众、资产阶级共和派强烈反对帝制。

  外因:

当时欧洲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背景

  ①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法军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③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内容

  ①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③《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

④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写入宪法。

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但共和之路并不平坦。

特点: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较大。

  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保皇派势力,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还需进行长期的斗争。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建立

  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邦国林立,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宰相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统一大业。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建立。

  特点

  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

原因:

①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近代化过程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普鲁士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

  ①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

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④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所立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有效。

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作用较小。

  特点

  ①皇帝和宰相权利较大。

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评价

  ①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点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两种模式分析

  民主化模式——英、法、美。

基本特征:

①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实行普选制。

②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

③形成了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是真正的立法机构。

  形成根源:

①三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扫荡了旧的统治势力,使人民接受了革命的洗礼;②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为武器。

  专制主义模式——德、俄、日。

基本特征:

德国实行的是披着民主外衣的专制主义;俄国则一直坚持沙皇专制,整个近代根本就没有设立过真正的议会;日本实行的是天皇体制,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形成根源:

①三国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没有相对成熟的资产阶级的领导,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②德国通过王朝战争、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经历革命的洗礼,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