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校级联考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级联考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校级联考】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片区【最新】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生活在距今(【最新】)约70—20万年,制作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请你判断□□应该填写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列四项中能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可靠证据的是
A.
B.
C.
D.
3.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如图),从图中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人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
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4.用“长江流域”、“水稻”、“猪纹陶钵”、“干栏式房屋”等描述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C.龙山原始居民D.红山原始居民
5.下列四幅图中,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深耕细作的是
A.
B.
C.
D.
6.我国古代采取了不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至今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的是( )
A.兵归家,释奴婢B.蜀守冰,凿离堆C.招流民,行屯田D.重本业,轻末业
7.《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察举制取代禅让制
D.世袭制取代察举制
8.“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B.古代烹煮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C.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D.象征三方并立、鼎峙或鼎足之势
9.以下历史文物,能够佐证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的是
A.
B.
C.
D.
10.“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
”该诗歌颂的人物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1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
A.夏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12.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
“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
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3.“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仍能有效管理天下诸侯B.诸侯之间的战争特点是兼并
C.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地位动摇D.周平王分封诸侯由方伯管理
14.易中天说:
“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B.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C.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D.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度
15.《史记·陈涉世家》载“失期,法皆斩”。
由此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A.赋役繁重B.焚书坑儒C.战乱频仍D.刑罚严酷
1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A.建立县制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
17.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多种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废分封,立郡县C.车同轨,书同文D.焚书坑儒
18.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主要用来干什么?
()
A.防洪灌溉B.军事防御C.民用工程D.景观工程
19.国家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史
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广收门徒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20.战国时各诸候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
A.铁器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是肯定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A.统一文字B.统一中国C.修筑长城D.设郡置县
22.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又被封为内史,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按功授爵C.改革户籍制度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B.王室中兴,推广分封制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分裂加剧
2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对促进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措施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修筑万里长城C.统一货币、文字D.焚书坑儒
25.下列与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无关的是()
A.修筑长城B.焚书坑儒C.严刑苛法D.统一货币
二、综合题
26.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
——《国语·齐语》
(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勿照搬原文)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7.制度的创立完善对一个国家影响深远。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2)秦始皇还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有教无类。
材料二:
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国为最强。
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
——《中国同史》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在思想方面的主张是什么?
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他的言论被整理成了一本什么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9.历代王朝不断探索地方管理的有效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西周的行政制度是;秦朝的行政制度是。
(2)依据材料一,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宗亲B.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功臣
C.诸侯国主要在我国南方D.南疆设郡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亲)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西周)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周朝地方管理制度有何弊端?
结合春秋和战国的史实,说明其消极影响深远。
(4)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地方管理制度已出现什么新变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C项山顶洞人人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D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
B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保存天然的火种。
故选B。
2.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可靠证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人类起源的证据,最直接的应该是古人类的化石A符合题意;BCD属于研究农耕文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D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说明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D符合题意;ABC项内容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B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结合课本所学,七八千年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距今约7000年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时开始出现了原始农耕生活,种种水稻;河姆渡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鉴真,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会制作陶器,会雕刻技术,“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陶器的代表。
B正确;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A排除;龙山原始居民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C排除;红山原始居民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不属于长江流域。
D排除;故选B。
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农业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A项是磨制石器;B项是青铜器;C项是牛耕和铁农具;D项是造纸术。
故选C。
6.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A项为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其作用是有利于当时生产发展,不具有今天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效果;B项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符合题意;招流民,行屯田是曹操的措施,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天无此措施,C项排除;重本业,轻末业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在当今时代已发生变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商业活动也同样重视,D项排除;故选B。
7.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代表的是禅让制;“天下为家”代表的是世袭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故选A。
8.A
【详解】
依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鼎是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
地位越高的人,用鼎数越多,地位越少的人,用鼎数越少,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是商周时期;选项B是战国时期;选项C是南北朝时期;选项D是汉朝的;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0.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轩辕、始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时代的黄帝,名轩辕;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七国相争,兵荒马乱,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安稳;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现象;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主张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D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13.C
【详解】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意思是说:
到周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实力衰落,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弱小的,通过兼并战争,齐楚秦晋这些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不再服从周天子命令,即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力量强大,周天子地位动摇,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与题意不符;B项材料和诸侯之间的战争特点无关,与题意不符;D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平王前就已经分封诸侯,与题意不符。
故选C
14.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却保存下来。
故选D。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在被征发去渔阳的过程中,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因此刑罚严酷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所以D项符合题意;赋役繁重、焚书坑儒、战乱频仍等与题干“失期,法皆斩”信息不相符,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奖励耕战,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直接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没有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故选C。
17.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A项为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的体现,B项属于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符合题意;CD项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与题干无关。
故选B。
点睛:
解题时结合题干“地方行政机构”,分析选项措施,选出属于地方管理制度的措施,排除其他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即可。
1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在军事上抵御了北方民族的入侵,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是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排除;故选B。
19.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
C符合题意;“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是政治主张,“温故而知新”是教育方法,均不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A
【详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各国出现竞相改革,是由于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生产力的发展,A是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的出现和新兴地主的产生,都属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因此排除BD。
诸侯国之间的竞相改革,为思想家提供了思想争鸣的舞台,才出现了百家争鸣,因此C是诸侯国改革的影响,排除C。
综上故选A。
2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无关,排除;故选B。
22.B
【解析】
题干材料中叙述的是蒙恬因有战功被授予高官,得益于商鞅变法里提出的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所以B项正确,ACD项内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B。
2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2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秦朝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后期,修建陵墓、阿房宫,修建长城,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候刑法十分残酷,ABC三项都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统一货币,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D项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D。
26.
(1)内容:
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
(任意一点)
作用:
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任意一点)
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任意一点)
(2)答:
内容: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仅仅照抄免除徭役不给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
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任意一点)。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详解】
(1)依据材料“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的信息可知,管仲改革的内容是:
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这一改革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使人们安居乐业;发展了农业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2)依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的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结合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改革的内容解答问题,主要掌握这两次改革的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影响的同时分析对我国的发展的启示。
27.
(1)措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意义: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分别答出政治、经济、文化的意义)
(2)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统一东南、岭南地区;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为管理全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这些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对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8.
(1)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论语》
(2)实行商鞅变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有教无类”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的言论被整理成了《论语》。
(2)根据材料二“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国为最强。
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这是秦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29.
(1)分封制;郡县制;
(2)AB
(3)第一层次:
答出弊端,如诸侯权力过大,实行世袭制(世代为官);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等任意一点。
第二层次:
在答出弊端基础,并能够举出任意一个史实。
如:
汉初出现七国之乱或西晋八王之乱)。
第三层次:
在第二层次基础上,能够将所举某一史实的消极影响加以叙述,例1:
汉初,分封诸侯王,随着经济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对抗中央,引发混乱和战争。
例2:
西晋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又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为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史实、观点正确,语意相同给分)
(4)新特点:
春秋时期,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命;不再世袭,权力缩小。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维护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后来,秦朝把分封制改成郡县制。
(2)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AB项的说法是正确的,CD项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AB。
(3)依据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亲)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的信息和材料三“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周朝地方管理制度存在诸侯权力过大,实行世袭制(世代为官);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弊端,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
汉初,分封诸侯王,随着经济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对抗中央,引发混乱和战争。
(4)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地方管理制度出现新的变化,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命;不再世袭,权力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