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853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5.0分)

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B.粮食酿酒C.铜锅生锈D.面包变质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加碘食盐B.豆浆C.酱油D.冰

3.NH4HCO3属于(  )

A.氮肥B.钾肥C.磷肥D.复合肥

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冰糖B.味精C.芝麻油D.葡萄糖

5.下列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羊毛B.涤纶C.不锈钢D.混凝士

6.下列有关广告词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美容仪广告词--我们能将水分子变小

B.某食品广告词--纯绿色,无化学物质,不含化学添加剂

C.某化妆品广告词--我们专注自然护肤,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D.某矿泉水广告词--呈弱碱性,含钾、钙、钠、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元素

7.云南盛产野生菌,我们能闻到某些野生菌散发出的特殊香味,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D.分子可以再分

8.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中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D.质子数不同

9.小林同学某天中午的食谱:

红烧肉、米饭、炸鸡块、牛奶,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  )

A.烤鸭B.白菜汤C.馒头D.荷包蛋

10.稀土是储量较少的一类金属的统称,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

铕(Eu)是稀土元素中化学性质最活泼的元素,Eu2O3中铕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B.

C.

D.

11.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为纪念门捷列夫,将在1955年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有关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B.元素符号是Md

C.原子序数是101D.相对原子质量是258g

1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检验

是否集满

C.

检验气密性

D.

倾倒液体

13.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倡导“低碳”生活,多步行,少开车

B.为减少“白色污染”,自带购物布袋

C.用水扑灭因电线老化短路而引起的火灾

D.以液化石油气代替柴油、汽油等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14.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

,则该粒子符号为

B.若

,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

,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

,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15.某种药物的化学式为C6H9O6N,下列有关该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四种元素组成B.相对分子质量为191

C.1个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D.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16.银器发暗是因为形成了黑色的Ag2S.欲使银器变亮,可先用洗衣粉洗去表面油污,再把它和铝片放入碳酸钠溶液中共煮,至银器恢复银白色时,取出银器,用水洗净即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1+3Ag2S+6H2O

6Ag+2Al(OH)3+3X↑,X的化学式是(  )

A.

B.

C.

D.

1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量如图所示(图中正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增加量,负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减少量,0表示物质质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B.戊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48:

23

D.该反应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44:

27

18.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A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B、C、D,常温下C和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其中C可用于灭火,E在空气中的含量居第二位。

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

B.

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E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为

19.PbO能溶解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时,PbO在

溶液中的溶解度为

B.

时,PbO在

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

溶液中的溶解度

C.

时,PbO在

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定小于在

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

D.

时,将PbO溶解在

溶液中达到饱和,然后降温至

,该过程中一定析出固体

20.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

①通过实验测得某溶液pH=0

②施用农药是最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

③用作消毒剂的医用酒精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④只用H2O就能将Ba(OH)2、CuCl2、NaOH、K2SO4、(NH)SO4、NH4C1六种固体鉴别

⑥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Mg,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再向滤液中加入铜粉,滤液颜色无变化,则滤渣成分组成可能有4种情况

A.2种B.3种C.4种D.5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1.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氧元素______;②钠离子______;③氢氧根离子______:

④二氧化氮______。

(2)用“

”表示一个氢原子,则“

”表示______(填标号),“

”表示______(填标号)。

A.H2  B.2H2  C.2H   D.

2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选用下列物质的标号填空。

A.碳酸钙   B.钛合金   C.臭氧   D.硫酸   E.干冰

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②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③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

④可用于制作眼镜架的材料是______;

⑤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是______。

(2)①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______、石油和天然气等。

②埋藏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______(填“可燃冰”“氢气”或“汽油”)

23.

(1)小英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

①将水样静置,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其操作规范的是______(填标号)。

a.用玻璃棒引流

b.滤纸边缘高出漏斗

c.漏斗末端颈尖未紧靠烧杯内壁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e.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以加快过滤速度

②向过滤后所得水样中加入一定量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除去杂质和臭味。

③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④生活中常用______(填“煮沸”“静置沉淀”或“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爱惜水。

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填标号)。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提倡使用节水器具

C.工业上冷却水重复利用

D.园林浇灌用滴灌、喷灌

(2)①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会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用加了洗涤剂的水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作用。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4.碳酸锶(SrCO3)可用于制造红色火焰、荧光玻璃等。

小赵同学为测定某SrCO3和NaCl同体混合物中SrCO3的质量分数,在三个烧杯中进行相关实验,实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烧杯编号

稀盐酸质量/g

100

200

300

固体混合物质量/g

100

100

100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g

195.6

291.2

391.2

试求:

(1)烧杯②中产生CO2的质量为______g。

(2)原固体混合物中Sr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提示:

SrCO3+2HCl=SrCl2+CO2↑+H2O)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美丽富饶的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其中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生产基地。

我国古代曾用“湿法炼铜”“火法炼铜”。

“湿法炼铜”的原理是“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火法炼铜”中用辉铜矿(主要成分Cu2S)炼铜的原理是:

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会导致酸雨的气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4)

在河南安阳、湖北荆州、湖南宁乡、云南江川等地分别出土了后(司)母戊鼎、越王勾践剑、四羊方尊、牛虎铜案等青铜文物,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熔铸技艺。

青铜是铜锡合金,锡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铜的强度,抗腐蚀性增强,因此锡青铜常用于制造齿轮等耐磨零部件和耐蚀配件。

虽然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是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所以保护金属资源刻不容缓。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在云南出土的文物是______(填标号)。

A.四羊方尊B.牛虎铜案C.越王勾践剑D.后(司)母戊鼎

(2)可用来冶炼锡的矿石是______(填标号)。

A.菱铁矿(主要成分FeCO3)

B.铝土矿(主要成分Al2O3)

C.锡石(主要成分SnO2)

D.黄铜矿(主要成分 CuFeS2)

(3)青铜的抗腐蚀性比纯铜的______(填“强”或“弱”)。

(4)本材料中,“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6.碲(Te)广泛用于彩色玻璃和陶瓷工艺。

用某工业废渣(主要含有TeO2、少量Ag、Au)为原料制备碲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类比CO2与NaOH的反应,写出“碱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滤液1中的两种溶质是H2SO4和______(填化学式)。

(3)上述工艺流程中设计“废渣→…→TeO2”的目的是______。

(4)“酸溶”后,在TeCl4溶液中通入SO2,反应生成碲和初中化学中两种常见的酸,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7.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还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某气体能与氧气反应,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标号)。

(5)用装置C收集NH3,该气体应从______(填标号)端通入集气瓶。

28.小晨同学从课外读物中得知:

在加热条件下,钠与CO2反应的产物可能有C、CO、Na2CO3、Na2O.于是设计实验对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BaCl2溶液呈中性

②4Na+O2=2Na2O

③Na2O+H2O=2NaOH

④2Na+2H2O=2NaOH+H2↑

⑤CO通入PdCl2溶液中有黑色沉淀生成

【提出问题】在加热条件下,钠与CO2反应的产物有哪些?

【猜想假设】猜想一:

产物中一定有C

猜想二:

产物中一定有CO

猜想三:

产物中一定有Na2CO3

猜想四:

产物中一定有Na2O

【实验验证】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探究。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待钠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中的固体置于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

有黑色不溶物

猜想______正确

(2)

将实验

(1)所得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

______

猜想三正确

(3)

\

______

猜想二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晨同学向实验

(2)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于是得出结论:

在加热条件下,钠与CO2反应一定产生Na2O.该结论是否严谨?

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解:

A、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是化学变化;

C、铜锅生锈过程中,生成碱式碳酸铜等物质,是化学变化;

D、面包变质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

解:

A、加碘食盐中有氯化钠和碘酸钾,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豆浆中有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酱油中有氯化钠、色素、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冰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加碘食盐、豆浆、酱油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A

【解析】

解:

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选:

A。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4.【答案】C

【解析】

解:

A、冰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芝麻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正确;

D、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

C。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5.【答案】B

【解析】

解:

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B、涤纶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正确;

C、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D、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错误;

故选:

B。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掌握常见的材料的类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

解: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分子是不能变小的,故A错误;

B.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故B错误;

C.产品中物质均为化学成分,不存在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故C错误;

D.洁净矿泉水中含钾、钙、钠、镁等多种元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故D正确。

故选:

D。

A.根据分子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进行分析;

C.根据产品中物质均为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矿泉水中含钾、钙、钠、镁等多种元素是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进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7.【答案】B

【解析】

解:

能闻到某些野生菌散发出的特殊香味,是因为野生菌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野生菌的香味。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可分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

解: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不同,核电荷数就不同,或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选:

D。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9.【答案】B

【解析】

解:

红烧肉的富含的营养主要是油脂;米饭富含的营养主要是糖类;炸鸡块富含的营养主要是蛋白质和油脂;牛奶富含的营养主要是蛋白质;从均衡营养的角度来说缺少维生素,还需要吃些蔬菜和水果。

故选:

B。

根据均衡饮食进行分析解答。

“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本题考查了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同时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要合理膳食。

10.【答案】C

【解析】

解:

氧元素显-2价,设铕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2x+(-2)×3=0,则x=+3价。

故选:

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氧化铕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11.【答案】D

【解析】

解:

A、钔元素是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钔元素元素符号是Md,该选项说法正确;

C、钔原子的原子序数是101,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258,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2.【答案】C

【解析】

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C。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

解:

A、倡导“低碳”生活,多步行,少开车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

B、为减少“白色污染”,自带购物布袋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

C、不能用水扑灭电线着火,错误;

D、以液化石油气代替柴油、汽油等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

故选:

C。

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保的知识、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以及与能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答案】D

【解析】

解:

A、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

解:

A.由化学式可知,C6H9O6N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C6H9O6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6+1×9+16×6+14=191,故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每个C6H9O6N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共含22个原子,故正确;

D.C6H9O6N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16×6)=3:

4,故错误。

故选:

D。

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

解:

由2A1+3Ag2S+6H2O

6Ag+2Al(OH)3+3X↑可知,反应前后铝原子都是2个,银原子都是6个,反应前硫原子是3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包含在3X中,反应前氢原子是12个,反应后应该是12个,其中6个包含在3X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6个,因此X化学式是H2S。

故选:

A。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7.【答案】C

【解析】

解:

A、反应后甲、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乙、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戊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戊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

48:

23,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不一定为44:

27,即甲、丁化学计量数之比是1:

1时,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4:

27,甲、丁化学计量数之比不是1:

1时,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不是44:

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