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076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0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docx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

电力数字化专题报告:

乘智能化浪潮,智能运检为电网保驾护航

(报告出品方:

中泰证券)

1.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智能机器人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速人工替代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2030年或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2.6%,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提升。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总量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5%。

届时,我国将进入到重度老龄化社会。

劳动人口占比有下降趋势。

随着国内就业人口数量增长放缓、老龄人口占比上升,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由2019年的70.6%,在2020/2030/2040/2050年分别降至70%/68%/62%/6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的紧张局面可能将会持续存在。

劳动用工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11年的41799元增长至2019年的90501元,这意味着企业薪资成本显著增长。

同时,CEES数据显示,“劳动力成本”在企业管理者认为妨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处于第一位,中国大量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挑战。

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驱动企业不断加大在自动化、智能化等人工替代领域的投入,加速人工替代的产业化应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起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增长显著,这体现出科研、文体娱乐以及信息服务业等技术、文化密集型行业就业人口涌入,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人口数量在逐渐减少。

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就业结构改变,迫使企业不断加大在人工替代领域的投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企业数量由2018年的802家增至2021年4月的1732家,其中工业机器人、特殊制造机器人以及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企业单位数均有增长,间接反映出人工替代的产业化应用有加速趋势。

政策支持以及企业转型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有望快速发展

中国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

根据IFR数据,2010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仅为15台/万人,到2019年增至187台/万人,而中国机器人密度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产业政策推进以及企业内生需求增加。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机器人密度有显著提升,但仍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机器人密度水平。

IFR数据显示,2019年,新加坡、日本、德国、美国的机器人密度分别为855、364、346、228台/万人,均远高于中国大陆,中国机器人密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支持政策陆续出台,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自2016年起,中央发布多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工信部也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着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

“十四五”规划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工厂则是智能生产的主要载体。

机器人作为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企业显著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疫情爆发推动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布局智能机器人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2.电网智能化不断推进,电力运检市场空间广阔

智能电网投资进一步增长,推动智能电力运检需求释放

我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保持稳定,电网改造升级仍有提升空间。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1-2020年期间,我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年复合增长率为3.14%,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配电网改造升级和电力市场改革相关政策持续推进,电网投资规模在经历大幅增长后逐步趋于稳定。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国家电网投资由2011年的3687亿元增至2016年的高点5432亿元,增幅达47.33%,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8.06%。

2017年以来,国家电网投资有所下滑,主要系特高压建设进度放缓所致,但整体投资规模仍维持在4500亿以上高位水平。

展望未来,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仍有提升空间,电网投资或进一步增长。

终端需求和政策支持双驱动,智能电网投资进一步增长。

随着新能源、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物联网、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和储能装置系统等行业快速发展,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的需求释放。

国家电网“坚强智能电网”的三个建设阶段中,智能电网第一阶段(2009-2010年)的总投资为341.00亿元,第二阶段(2011-2015年)、第三阶段(2016-2020年)的总投资为1750.00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6.19%、11.67%、12.50%,智能电网投资额占电网总投资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智能电网建设加速。

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力运检需求释放。

坚强智能电网以实现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特征为目标,通过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硬件设备、控制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对电网内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经网络系统收集、整合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

随着我国电网由跨区域互联阶段跨越到智能电网阶段,电力设备检修模式的升级以及改造配电网以提升供电可靠性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输变电监测设备、配电及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市场需求处于稳步增长态势,积极利用机器人、智能电力监测和控制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智能作业、提升电力行业的作业效率、提升供电可靠性、降低成本,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物联网成为电力运检行业进一步推动力。

《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2019》提出,以分布式光伏服务、综合能效服务、电动汽车服务、能源电商服务、数据商业化服务、线上产业链金融、电工装备服务等七个方面建设为重点,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第二个阶段到2024年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

在泛在电力物联网互利共赢能源生态中,电工装备及信通设备供应商为生态链重要一环,在服务于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同时持续受益于其发展。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逐步完善,电力物联网建设将接过坚强智能电网成为未来发展主线,成为电力运检行业进一步推动力。

电力运检在输电、变电和配电领域需求较旺盛。

电力运维检测是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或检测,获取设备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各种劣化过程的发展状况,并在可能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影响正常工作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保障电力设备安全,实现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020年电网领域主要发展方向包括电网安全高效运行、互联网与电网应用融合、新能源与储能并网控制、电工新材料与器件、高端电工装备等,电网安全高效运行在主要发展方向中居于首位,反映出其成为市场、社会对电网的核心关注所在。

此外,国家电网在智能电网输变配电环节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较高,有力支持电力运检行业发展。

因而,加大电力设备检测与监测投入,维护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电力输配效率,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机器人、无人机、在线监测三重推进,智能电力运检优势凸显

智能电力运检包括通道可视化及本体状态监测、无人机巡检及机器人巡检等方式。

以输电线路为例,通道可视化及本体状态监测是全天候全时段在线自动运行监测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输电线路通道的安全隐患及对本体整体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无人机巡检作为线路特巡的一种手段,对线路进行巡视,用于发现线路较为细节的缺陷,需要专业人员在现场操控才能完成对线路的巡视;机器人巡检主要用于电缆隧道场景应用,按照设定的线路或铺设的导轨对重点点位进行巡视。

三种输电线路智能运维管理方式应用于不同的具体场景,相互补充,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输电线路的智能运检。

电力巡检机器人“三化”推进,市场进入高增长阶段

电力巡检急需人工替代,需求叠加政策推动智能机器人巡检行业发展。

传统变电站巡检主要依赖人工,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主要体现在受限制条件多、巡检质量分散、手段单一、效率有限等。

同时,人员薪资也不断增长。

随着电网智能化发展,人工巡检无法满足电网建设需求,电力巡检急需人工替代。

智能巡检机器人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变电站运维成本,提高巡检数据质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变电站巡检智能化水平。

智能巡检机器人优势明显。

相较于传统巡检方式,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优势在于:

1)巡检更及时、高效。

可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异物悬挂等设备异常现象,规避设备运行隐患,提高工作效率和巡视质量。

2)自动化数据采集。

根据申昊科技招股说明书,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巡检覆盖率、识别精度均达到95%以上。

后台能根据采集的数据自动生成报表,对异常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推进无人值守。

代替人工完成变电站检测中遇到的急、难、险、重和重复性工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安全性。

4)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机器人巡检只需1-2人进行配合,减少人员薪资福利方面的开销。

经过数年的市场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电力巡检机器人行业按应用场景可分为室外巡检机器人、室内巡检机器人、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等主要类别。

智能巡检机器人利用智能语音识别、移动终端和中控端控制巡检机器人行走到指定位置,通过关键技术准确获取外界环境信息,检测对象相应指标数据,并将相关数据采集收集传输到客户端,是一种适应于多种环境下具备多种功能的移动设备。

智能巡检机器人根据功能属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1)日常巡检,能够定时、定点、定轨迹进行巡检工作;2)视频监控采集数据,通过自带摄像头智能识别检查项目,采集巡检对象相关信息,并传送回相应的数据;3)采集数据分析,将采集回来的数据分析判断筛选,结果输送到用户客户端,提高工作效率;4)自主导航回充,当巡检任务结束后,能够根据充电桩发出的信号回航充电。

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类型多样,从移动方式来看大致包括三种:

轨道悬挂式、地面移动式以及管道滚动式,三种机器人分别对应完成不同领域或工作环境下的巡检工作。

电力机器人在智能化、平台化、差异化道路上不断推进。

1)电力机器人的核心功能、识别精度、定位导航、数据分析等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突破,向高度智能化不断迈进。

2)机器人应用逐渐成熟,平台化趋势明显。

在硬件平台化方面,机器人本体通过搭载实现状态监测的传感器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自主运行,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传感器、防护等级、设计规范等要求趋于统一;在软件平台化方面,电力机器人核心功能的量化目标、接口规范、数据标准不断明确,软件开发逐渐趋于标准化,以更快实现核心功能。

3)电力机器人需要具备特殊功能以适应不同的场景,机器人之间的差异化也将更加明显,未来行业的经营模式将更趋向于提供基于电力机器人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电力机器人目前主要应用于变电站、配电站、输电架空线、地下电力隧道等场景。

随着技术应用不断成熟,电力机器人将在电力系统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核电站巡检机器人、水电站管廊机器人、电力铁塔攀爬机器人等。

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进入高增长阶段。

2015年至今,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实现销售额82.9亿美元。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至2021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31.4亿美元,增速为19.62%。

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18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3亿美元,增速为21.54%,到2021年,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1亿美元。

电力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亦有望快速增长。

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智能巡检机器人产业发展,产业快速发展可期。

2020年,国网发布《国网设备部关于印发2020年设备管理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特高压变电站(换流站)在线智能巡检系统推广应用,提升巡视效率和监控强度,并强调加大输电线路巡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及配网不停电作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力度。

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于变电站、配电站巡检领域,迎合了电网改造的智能化、无人化要求,提高了电力运维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目前,人工主导的电力运维模式已不能适应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融合机器人技术与电力技术、以智能机器人为主体的无人化运检已是大势所趋。

两网大力推进电力巡检机器人应用,电力巡检机器人供应企业显著受益。

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建立智能机器人入网检测试验室,提出2020年全面推广小型化、工具化机器人并在公司系统变电运维班组内进行全面配置的目标。

2013年,南方电网公司首个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2016年南网全面推行“机巡+人巡”巡维模式,指出要推广智能作业、无人机、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设备在线监测、带电检测,开展机器替人、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应用。

试点制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智能巡检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显著增长。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智能电网改造通常存在区域内先行试点、逐步普及,再到不同区域推广、全国推行的过程,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同样采用试点先行、全国推广的模式。

浙江省是国家电网体系内最早试点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区域之一,对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推广普及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申昊科技招股说明书,截至2018年,浙江省已配置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994台。

其中,申昊科技提供636台,占比达63.98%,浙江省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按照电网公司关于未来我国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人值守的规划,以2020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电压等级在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为基础,测算全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空间。

根据《2017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数据,采用2017年底我国110kV及以上变电站数量35900座,保持各类型比例不变,变电站轮式巡检机器人需求为36503台,按照每台50~8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182.52~292.02亿元;变电站挂轨巡检机器人需求为40645台,按照每台30~6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121.94~243.87亿元。

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在浙江省范围内规模化的成功示范应用,其他省份的推广也渐次展开。

根据电网公司发展规划,未来我国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人值守,加之新建变电站以及其它应用场景的需求,未来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显著增长。

电力智能巡检应用领域扩张,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9年开始,轮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在浙江省内也由变电站逐渐推广至配电站,轮式智能巡检机器人(配电站)虽发展较晚,但是推广速度较快。

根据申昊科技招股说明书,浙江省内共有约30000座配电站,以平均10座配电站共用一个智能巡检机器人、平均每台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价格为25~45万元进行测算,浙江省内市场空间约为7.50~13.50亿元。

根据《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研究综述》统计,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数量从500~5000座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

根据各地区用电量不同及电网建设情况不同,按平均每个地级市1000座配电站估计,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含4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30万座。

巡检无人机发展需求迫切

电力巡检无人机属工业无人机范畴。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的不载人飞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空中任务,因此常被称作“空中机器人”。

无人机具有设计灵活、体积小、重量轻、续航时间长、空间利用率高、载荷能力强、安全系数高、自主控制能力强、无人员伤亡、可在高风险空域飞行等优点。

无人机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无人机与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可进一步分为工业级无人机以及消费级无人机,其中工业级无人机多用于农林植保、电力巡检、测绘、安防、物流等领域。

为适应现代化电网建设要求,发展无人机巡检需求迫切。

由于效率低下和危险系数大,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已不能满足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巡检要求。

2013年3年,国家电网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全面推广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输电线路新型巡检模式。

巡检无人机通过搭载可见光摄像机,对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无人机可用于精细巡检、定点巡检、范围巡检、其他巡检,主要巡检对象主要为导地线、线路金具、绝缘子及绝缘子串、附属设施、通道及交叉跨越、基础地质环境以及杆塔本体运行状况。

通过搭载红外热像仪,检测导线、线夹、引流线、绝缘子、杆塔、耐张管等设备的发热情况。

通过无人机采集运行数据并形成大数据,可实现对电力线路、设备的状态评估、故障预警和安防联动等功能。

电力巡检无人机关键技术日渐成熟。

无人机按技术特征可分为固定翼机、多旋翼机、无人直升机、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当前无人机市场以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为主。

电力巡检无人机三大核心技术包括飞控系统、动力系统和巡检系统。

飞控系统对无人机的稳定性、传输数据的可靠性、精确度、实时性等都有重要影响,是无人机的“大脑”;动力系统直接影响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无人机巡航系统则指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等检测设备,完成架空输电线路巡检任务的作业系统。

随着硬件产业链的成熟、下游领域的扩展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无人机技术不断成熟,未来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智能电网基础保障,电力智能监测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电力设备监测的手段主要包括带电检测、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等三种。

带电检测是指对运行状态下的电力设备状态量进行现场检测,例如巡检人员使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进行温度检测、巡检机器人对电力设备的红外检测等;在线监测一般采用相关设备或仪器,安装在被监测的设备上,用来对被监测设备进行不间断实时在线监测,如对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监测;离线检测一般通过定期对停止运行的设备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查,发现设备的问题和隐患。

带电检测、在线监测一般与状态检修模式相匹配;离线监测则与被动检修、定期检修的模式相匹配。

状态检修模式的发展为电力智能监测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随着电力需求增加,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各种工商业场合、企事业单位和民居住宅中新型精密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使得全社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电网企业对电力监测有更加严格的需求,传统的电力设备计划检修制度已不能适应电力网络和企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因而,状态检修模式在电网公司的全面推广,从而输变电监测行业获得新的发展基于。

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和施工规范协会(CSI)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电力系统实施状态检修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2%~10%,节约检修费用25%~30%,延长设备使用寿命10%~15%。

我国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加大对电力设备监测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力度,为全面推广实施状态检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智能化基础的输变电监测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智能配电系统技术综合性强,不断趋向小型化、智能化。

智能配电系统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融合先进的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利用智能化配电设备实现配电网的实时在线监测、优化、保护及自愈控制,为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和清洁的电能,配电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测及状态检修是配电系统智能化的重要工作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单位面积电网容量不断增长,对占地空间、资源消耗、环境适应性的要求不断提升。

小型化设备具有节约空间、节约能耗和材料、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进一步推动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的小型化、智能化趋势。

配电网智能监测发展潜力较大。

由于早期投资不足,智能配电网发展相对较慢。

但随着配电系统投资力度增大、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配电设备的生产以及智能化配电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我国的智能化配电网的发展将加速前进,配电网智能监测市场发展前景向好。

3.电力运检市场格局差异化明显,乘智能电网之潮前景向好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

我国电力机器人行业发展较快。

从2016年国际电力机器人学术会议上所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而言,近十年来电力巡检机器人行业主要由中国引导,其专利、产品数量以及应用规模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数量。

中国国内最早于1999年由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及下属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研究。

国家电网公司于2002年成立了电力机器人技术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力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2004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功能样机,后续又研制出系列化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开发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软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机器人在变电站的自主巡检及应用推广,提高了变电站巡检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门槛较高。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发综合了自动控制、智能检测、抗电磁干扰、网络通信、数据采集与处理、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多种技术,涉及数学、力学、结构学、计算机、电学、声学、光学等多个学科,属于多学科综合的技术密集型行业。

产品的研发除了需持续资金投入外,还需与多个新兴行业协同发展。

产品的设计、调试以及检测不仅需要融合多门学科知识,还需要丰富的行业专有知识和产品现场实践经验,对行业新进入者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行业标准和技术领域存在待进一步优化完善的问题。

1)目前,行业尚未有完善的认证体系和行业标准;2)电力巡检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明显不足,模式识别算法和综合诊断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3)一些早期的存量变电站设备是按照传统模式布置,未考虑机器人巡检的需求;4)一些机器人功能有待完善,如仪表识别能力不强准确性不高、红外测温不能识别电压型制热缺陷、抗强电磁干扰能力较差、不具备设备外表缺陷检查功能、部分设备受场地限制、防水性能不符合要求不能雨淋、低温充电效率极低、后台系统bug较多、巡检路径规划不够智能、导航系统易受环境干扰等。

电力巡检机器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智能巡检机器人于2013年首次进入国网总公司集中采购目录,随着国家技术标准和准入门槛统一和国家智能电网战略推进,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但由于智能巡检器人行业存有技术、市场、资质等方面的壁垒,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仍只有少数企业参与,总体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参与者包括申昊科技、亿嘉和、朗驰欣创、国网智能和浙江国自等公司。

申昊科技、亿嘉和与国网智能均专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三者在产品布局、技术深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

在电力监测领域,国家电网市场空间较大,但目前国网智能与亿嘉和并未对智能电力监测领域有所关注,智能监测与检测设备是申昊科技的主营业务之一。

此外,三家公司业务重点与技术方向具有差异性。

国网智能专注于电力机器人,是国内最早开展电力机器人研究和产业化推广的企业;亿嘉和专注于群体机器人,是国内首家带电工作机器人量产公司,现阶段公司带电作业机器人为全自动型,可自行识别电缆位置,自主完成支线线路引线搭接工作;申昊科技始终专注于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从电力行业拓展到轨道交通行业,公司还研发了开关室操作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产品从巡检到操作的跨越。

电力监测市场格局较分散,巡检无人机仍是新兴赛道

智能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市场格局较为分散。

智能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的最终使用客户主要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市场发展历史长、产品较成熟,市场参与者较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申昊科技、红相股份、智洋创新和杭州柯林是行业内的主要参与者。

我国电力巡检无人机行业仍是新兴赛道,有望成为市场新蓝海。

F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