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docx
《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
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
————————————————————————————————作者:
————————————————————————————————日期:
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汉语言文学
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
项娟
摘 要:
“NP1的NP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
围绕这类句式的句法生成,学者们已经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verb)理论,对此类句式进行句法推导。
本文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通过句法推导明确其生成过程是在动词拷贝句“他当老师当得好”的基础上,由“老师”发生焦点化而形成的。
通过对“他的老师当得好”进行句法推导,从而明确了“NP1的NP2+V得R”这类句式的句法生成。
关键词:
准定语生成动词拷贝句轻动词焦点化
一、引言
“NP1的NP2+V得R”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对这一句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NP1的NP2”的定性上,文献上一般称为“伪定语”(黄国营,1981;黄正德,2008)或“准定语”(朱德熙,1982;沈家煊,2006;吴怀成,2008)。
本文统称之为“准定语”。
(1)他的老师教得好。
(2)他的老师当得好。
例
(1)中“他的老师”是一般的意义(表领属);例
(2)中,“他的老师”,指的是“他当老师”这件事。
两个NP之间虽不构成直接的领属关系,但仍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领属关系,可以暂且把它看作一种准定语句式。
本文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简要评述已有的几种分析,并指出前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基于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verb)理论来探讨其生成机制,从而对这种准定语句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二、准定语句式的已有研究
(一)基于“重新分析”理论上的准定语句式研究在生成语法中,对于这一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定语结构的生成机制上。
梅广(1978)提出“重新分析”理论,句法推导如下:
(3)a.他当老师当得好。
(深层结构)
b.他老师当得好。
(删除第一个动词“当”)
c.他的老师当得好。
(插入了“的”字)
梅广认为“他的老师当得好”源于(3)a,先经过动词删略得到(3)b,再进行“的”的插入得到(3)c。
黄正德(2008)认为,重新分析缺乏充足的理论证据,这个操作虽然只见于汉语,但又找不到任何与汉语语言类型的关联。
而且句子结构可以重新组合而不改变语义的假设,在理论上是一种负荷,除非有大量的独立证据与动机,否则不应轻易为之。
(二)认知学派“类推糅合”说
沈家煊(2007)提出了“类推糅合”的分析方法,所谓“类推”,它产生的基础是一个“a:
b=x:
y”的方阵格局。
在这个方阵格局里,“a”和“b”之间的关系类似于“x”和“y”之间的关系,其中“a,b,x”三项已经有现成的例子。
沈家煊(2006)指出,“a”和“b”在形式和意义上相关,容易由“b”联想到“a”,而“a”和”x”在形式和意义上相似,容易由“a”类推到“x”。
“y”项暂时缺乏现成的例子,它的产生是仿照“b”类推出来的,属于联想和类推两种思维方式交会的结果。
上述(4)中的“b”取它的结构式,“x”取它的词汇项,“b”和“x”加以“糅合”,糅合的结果填入“y”的位置。
“x”和“b”之间越是容易建立某种概念上的重要联系,两者就越容易发生“糅合”。
(沈家煊,2006)运用沈家煊的“类推糅合”说,“他的老师当得好”有如下方阵格局:
(5)a.他讲课讲得好b.他的课讲得好
x.他当老师当得好y.xb←他的老师当得好
这样的分析基于b类句子的基础之上,而现在我们关心的是这类b句是如何得到的,所以这种分析方法也不太合适。
(三)关系化提升理论与移位
根据刘礼进(2009)的关系化提升理论与合并,像“他的老师当得好”这样的准定语结构是动词拷贝句的主题(主语)部分关系化而来的,即“他的老师当得好”是由他当老师关系化而生成的。
在刘礼进(2009)看来,关系化之后分句的动词v(叫作小动词)与主句动词V(叫作大动词)相同而受到抑制,被隐退或忽略掉了。
由此推出,关系化运算的结果是动词拷贝句的主语成了准定语句式的NP1;而它的宾语充当关系结构核心名词,参与关系化运作,最终变成了准定语句式的NP2。
刘礼进认为,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及其变式乃至其他相关构式都是一种隐性关系结构,即准定语句式的生成为:
动词拷贝式→关系结构式→准定语句式。
我们运用这一理论以“她的歌写得不好”为例进行分析:
(6)a.她写歌写得不好。
(动词拷贝式)
b.她写的歌写得不好。
(关系结构式)
c.她的歌写得不好。
(删除动词)
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关系化的“她写的歌”是真正的定中结构,核心语义是“歌”,和准定语结构语义不符,“她写的歌”不等于“她的写歌”,所以这种分析法也不是很合理。
下面将通过轻动词理论,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来解释“NP1的NP2+V得R”类句式的句法生成。
三、轻动词理论的发展
轻动词概念最早由Jersperson于1954年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界定“haveawalk”结构中“have”一词的句法属性,但由于此类结构中“have”一词承担的语义较“walk”轻,所以此类结构的“have”等词被界定为轻动词。
Hale和Jay从动词的语义属性出发,在生成句法的推导中添加一个轻动词成分。
Larson基于句法推导提出了构建轻动词语类。
Larson(1988)提出了“VP嵌套假设”:
一个谓语动词可投射不止一个“VP”,这样的两个“VP”构成的嵌套结构提供三个论元位置,双宾结构及类似结构中的三个论元。
Chomsky(1995)把Larson(1988)首先提出并经Hale和Heyser(1993)阐述的“VP嵌套结构”中的上层“V”定义为轻动词,为探索述谓结构内的成分移位以及由此生成的自然语言词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轻动词”v”因而成为一个单独的,在推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语类。
四、基于Chomsky轻动词理论解释准定语句式下文针对前人研究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尝试用Chomsky提出的轻动词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进行分析,许昕媛、潘海华(2014)也对“他的老师当得好”及其同源句式进行了解读;从他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句法成分包括主语“他”、动词“当”、宾语“老师”、标记补语“得好”。
根据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v”选择“VP”作补语,投射一个“vP”结构;“V”上移并嫁接到“v”,形成“V-v”结构,“Spec-vP”提供一个论元位置,用于合并外论元或填充词,或接纳自下移入的内论元。
“他的老师当得好”的句法推导如图1所示,在“他的老师当得好”这句话中,“他”在“Spec-vP”的位置,充当句子主语,“老师”在“Spec-VP”位置,充当句子宾语,“当”是二元的及物动词,占据VP的中心语位置,“得好”是以“得”为中心语的DeP短语,占据动词“当”的补足语位置。
由于轻动词v的语音形式为空,需要下层VP结构的中心语”当”上移并与之合并;同时位于“Spec-VP”位置上的名词短语“老师”要求被赋予宾格,所以也迫使“当”上移,“当”上移后,“老师”便进入其管辖范围,被赋之宾格以满足格检验式(casefilter)。
根据最简方案中的移位复制理论(copytheoryofmovement),“当”上移到轻动词v的位置并与轻动词合并的是“当”的副本“当-copy”。
通过这一句法操作,既满足了位置高的中心语v空缺和“老师”被赋宾格的句法要求,又满足黏着词素“得”紧跟动词后的句法要求。
如果要进行语言输出的话,主语“他”要从“Spec,vP”位置上移到“Spec,TP”位置,让中心语T给“他1”赋主格,满足格检验式(casefilter),这样也满足了扩充的投射原则(EPP),因为根据扩充的投射原则(EPP),句子都要有主语。
这样一来便生成了动词拷贝句,即“他当老师当得好”。
由上面分析可以得出,“NP1的NP2+V得R”的句式其实是由动词拷贝式衍化而来,这一点其他相关的研究也都有所提及(吕叔湘,1965;沈家煊,2006;吴怀成,2008),在动词拷贝句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句法推导。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准定语句式与动词拷贝句结构都源于深层结构[S+V+O+C](潘海华、陆烁,2011)。
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准定语句式和动词拷贝句一样,深层结构都是“他当老师得好”。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后面不可以带宾补,“得”字补语必须紧跟动词之后。
怎样能够让“得”字补语紧跟动词之后?
我们认为是要让“老师”发生焦点化。
(7)a.准定语句式:
他的老师当得好。
b.动词拷贝式:
他当老师当得好。
c.深层结构:
他当老师得好。
d.焦点化:
老师,他当得好。
接下来,在推导出的动词拷贝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句法推导,“老师”发生焦点化的句法推导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老师”发生焦点化,根据“焦点成分前置”的原则,“老师”要移到[Spec,FocP]的位置,如果要进行语音输出的话,名词短语“他”必须从[Spec,vP]的位置移到[Spec,TP]的位置,以便接受格的检验,同时也满足了最大投射原则(EPP),生成“他老师当得好”这样的表层结构。
从图2可以看出,“老师”移位后,两个动词“当”紧邻出现,满足“同形删除条件”,所以前面一个“当”被删除,这样便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删除第一个“当”字而不删除第二个“当”呢?
照理来说,发生了移位的动词,应该留下移位后的动词,删除原动词,因为原动词只留了个语迹,但由于本句式在汉语中比较特殊,此时的原动词“当”已经与“得好”短语中的“得”合并,不能被删除。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词拷贝句“他当老师当得好”中的“老师”发生焦点化,生成“他老师当得好”,名词短语“他”和名词短语“老师”紧邻出现时,要发生重新分析,实现“的”的插入,最后形成“他的老师当得好”的句法结构。
因此,“他的老师当得好”其实是由动词拷贝句“他当老师当得好”衍化而来,再在动词拷贝式的基础上,“老师”发生焦点化;最后推导得出“他老师当得好”这样的线性结构,再进行重新分析,插入“的”,完成句法实现,最后生成“他的老师当得好”。
五、结语
“NP1的NP2+V得R”这样的准定语句式是汉语所独有的。
针对这一特殊句式的生成机制,本文借鉴Chomsky最简方案下的轻动词理论,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分析了“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
通过分析得出,“他的老师当得好”是在动词拷贝句“他当老师当得好”的基础上,由“老师”发生焦点化,得到“他老师当得好”的句法结构。
当然,“他”和“老师”这两个名词短语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势必要发生“重新分析”,进行“的”字插入,最后形成“他的老师当得好”的准定语句式。
本文通过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进行句法推导,从而明确了“NP1的NP2+V得R”这一类句式的句法生成。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A:
MITPress,1995.
[2]Chomsky,N.Minimalistinquiries:
Theframework[A].InR.Martin,D.MichaelsJ.Uriagereka.(eds.)StepbyStep:
EssaysonMinimalistSyntaxinHonourofHowardLasnik[C].Cambridge,MA:
MITPress,2000:
89-155.
[3]黄国营.伪定语和准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38-44.
[4]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J].语言科学,2008,(3):
225-241.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6]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
291-300.
[7]吴怀成.“准定语+N+V得R”句式的产生机制[J].语言科学,2008,
(2):
127-134.
[8]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9]梅广.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C].台北:
联经出版社,1978.[10]沈家煊.也谈“他的老师当得好”及相关句式[J].现代中国语研究(日),2007,(9):
1-12.
[11]刘礼进.也谈“NP1的NP2+V得R”的生成[J].外国语,2009,(3):
44-51.
[12]Jespersen,O.1954.AModernEnglishGrammaronHistoricalPrinciples[M].PartⅥ,Morphology.London:
GeorgeAllenandUnwinLtd,1954.
[13]Larson,R.K.Onthedoubleobjectconstruction[J].LinguisticInquiry,1988,(19):
335-391.
[14]Hale,k,andJay,K.Argumentstructure[A].InKennethHaleandJayKeyser(eds.).TheViewfromBuilding20[C].
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MITPress,1993,53-109.[15]潘海华,陆烁.从“他的老师当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J].语言研究,2011,(4):
35-36.
[16]许昕媛,潘海华.“他的老师当得好”的生成路径探析[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4,(4):
445-449.
(项娟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