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566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整理:

广福、翰云、李鹏、梦辉、祥芸

第一章

1.人文地理的三大主题?

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

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4.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孔祥芸

第二章

1.文化结构的三层次: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文化区的概念及分类?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分为三大类:

形式文化、功能文化、乡土文化。

3.文化扩散的类型?

分为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4.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区域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5.环境感知论的概念?

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它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

---------------------------------------------------------孔祥芸

第三章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归纳法是基础,由特殊到一般。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

3、人本主义方法论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

描述、比较和归纳。

---------------------------------------------------------孔祥芸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农业革命前人口的发展特点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集中

4.开始了人口迁移

二、农业革命时期的人口特点

婴儿存活率低,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对变化,平均寿命低。

三、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特点

1.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速度加快

2.低死亡率,平均寿命提高

3.出生率前期上升,后期下降

四、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类型的过度。

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2.人口转变理论

A.兰迪《人口革命》三个序列:

原始阶段;过度阶段;现代阶段

B.诺特斯坦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三个阶段:

高低高阶段;过度阶段;低低低阶段

C.布莱克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地位静止阶段;减退阶段

3.转变模式

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

中国模式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5、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的关系。

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增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上。

六、1.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适度人口的意义:

a.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

b.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c.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也有重要意义。

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

人口的密集程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用没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水陆、南北半球、纬度、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各大洲)。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地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

(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的开发

2.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

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们由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的机制: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

第3节人种

人种的划分

人种:

即人类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世界种族的划分:

将人类分为四大种群和12个种族,分别为白色种族群(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黄色种族(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黑色种族群(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棕色种族群(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第4节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民族的特征

1.共同的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最显著特点)

二、世界民族分布的影响因素

1.民族人口增长率不同

2.民族迁移

3.国家政权、民族政策改变

4.民族生产力水平提高,民族间交流联系——民族同化、融合

地5节民俗与流行文化

一、1.民俗又称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2.民俗的类型:

物质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口语传承民俗(包括民间文学传承和民间艺术传承)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最能反映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民俗的特点:

a.内涵:

民族性、地方性、集体性、约束性。

b.外延:

传承性(社会根源—社会性、历史根源—阶段性、地理根源—地域性)、变异性。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

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第1节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的的理论

1.人口压力说

2.竞争宴享假设

标准

人口压力假设

竞争宴享假设

人口压力

资源特点

紧张

丰富

文化层次

简单

复杂

驯化性质

主食

宴享食品

对驯化的进一步依赖

增加

稳定利用

传播相关性

有压力环境

富裕的环境

宴享证据

 

3.最佳觅食模式:

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

这种理论认为,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觅食。

(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索尔的推论)

索尔认为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满足下列条件: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5.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

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1.对土地轮作,利用刀耕火种方法

2.多种作物杂处

3.主要是种植作物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

(2)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是有原始农业发展来的相对稳定

2.是一种生计农业

3.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4.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从事二三产业人不多

5.对作物轮作

(3)现代农业

1.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目的是获得利润

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本市或本国人口比例很低

3.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人工合成化肥,生物工程得到种子

4.农场规模大

5.生产往往与农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

(2)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重大差异:

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的迁移,而农业活动需要定居;

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

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1.小麦:

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ºN和25-40ºS之间分布最为集中。

2.水稻:

生长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

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带。

3.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

4.世界三大饮料主要是茶(亚热带)、可可和咖啡(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三、畜牧业生产布局

除少数土地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以外,畜牧业产品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美、西欧、东欧等地区和国家。

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景观

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

(2)农田景观的观光价值

第四节

农业区位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1.杜能区位论的背景、目的

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原则

2.杜能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

1)对同样作物而言,随距离市场的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多,地租收入R减少。

2)当地组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3)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接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4)每种作物都有一种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3.杜能圈的结构

自由农业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4.杜能工业区位论意义

1)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两个原则:

a.不存在绝对优越的生产方式

b.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总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

5.杜能工业区位论局限性

1)杜能圈是建立在商品农业基础上——自给性农业

2)农业经营者的经营目的不是永远不变的

3)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的发达使距离限制性因素变小

4)没有考虑到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八章第一节

语言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2、交际性3、工具性

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识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语言的发展

北方吴方言湘方言客家粤闽方言

第二节

1.世界语言谱系的等级系统

(1).语系:

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

分类的二级单位

(3).语支:

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4).语种:

分类中最小的单位。

(5).一般将世界语言划分为10个左右的语系,40多个语族

2.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第三节

1.语言传播的特性

(一)外延性和连续性

(二)距离衰减性(三)层序性和阶段性(四)复合性(五)竞争性和同化性(六)

演化性

2.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2.经济条件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

3.语言扩散及其环境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三)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后成为特殊语言(五)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六)多语言国家

第四节

地名景观的特点

1.特殊性:

每个地名都与具体所指的地域相联系

2.符号性:

用于地名的语言与普通的词汇不同,主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

3.变异性:

地名的特殊性发生在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不同地域同名的现象

————李鹏

第九章

1.宗教的分类?

依宗教的起源和演化阶段可分为:

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现代宗教、近现代宗教;依流传范围可划分为名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一崇拜神灵的数目和变化可分为一神教、二神教和多神教

2.旅游资源特征:

1空间特征a广泛性b区域性c组合性2时间特征a季节变化性b时代性和变异性3经济特征a可替代性b价值的不确定性c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3.旅游资源具备的两个条件

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2、对旅游业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够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5.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

移民、传道和领土竞争

6.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宗教影响生态环境

2.宗教影响政治地图变化

3.宗教影响文化景观

4.宗教影响人口分布、增长和迁移模式

5.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

6.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

7、宗教景观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称为宗教景观

————李鹏

11章第一节

1.政治地理现象的特点: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地信3班版权所有,翻版必究,本章王广福制作,找工作找兼职,请联系我)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2.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3.政治地理结构及其包含的内容:

(1)政治空间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

(2)政治实力结构,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

4主要的政治地理过程:

(1)政治扩散

(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的变化

第三节

国家权力的定义及国家权力要素: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有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权力要素:

(1)领土空间

(2)自然资源(3)人口规模(4)经济水平(5)军事力量(6)科学技术(7)国民士气(8)政府的质量

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第四节

国家政治地理格局的规律性特征:

(最终解释权归地信3班所有)

(1)以实力为国家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2)国际关系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王广福

12章第一节

(1)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环境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3)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环境认知:

是指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在线大脑后的认识

心里图谱:

(地信3班版权)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空间图式:

人们把大脑中的心里图谱简单的描绘出来,即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图式

第二节

1.行为空间:

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范围,也包括人类简介活动的空间范围

2.人类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地信3班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王广福

第十三章

1.人口迅速增长所引发的问题?

(1)对资源的压力1.土地资源退化2.水资源短缺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4.破产资源消耗剧增

(2)引起的环境问题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臭氧层遭破坏4.水体污染加剧

(3)引起的社会问题

人口数量增长,一方面需要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公用设施的增加;另一方面,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大部分被新增人口消费掉,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其还包含了以下含义: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孔祥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