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490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 人格学习辅导.docx

第十章人格学习辅导

第一十章人格――学习辅导

第一节人格概述

1、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与身份,类似于我国京剧表演中根据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体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学中沿用这个词,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也就是说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的内涵在心理学界一向缺乏统一的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由于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谓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

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其实,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或系统,在一些心理学书中,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

如果将一个人比作一座建筑物,那么人格就是这座建筑物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决定着这座建筑物能建成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还是低矮的简易平房。

也就是说,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一切生活状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工作是否顺利、婚姻是否幸福……

2、人格的特性

虽然恰当的、统一的、有严格界定的人格定义在心理学文献中很难找到,但对人格以下几个方面特性的分析,却得到了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认可。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的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

因此,人格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2002年,基因学家在实验中取得大量的证据证明:

人体有特定的基因控制着像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

但个体的人格并不是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

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人格。

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

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社会的烙印,即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人格是遗传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同样也没有两个心理特征完全一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如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细致入微,有的人坚毅果断,有的人犹豫不决等等。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是对人格独特性的描述,独特性是人格最显著的特征。

然而,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

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层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如什么事物令人感到美的欢愉,什么东西令人厌恶,什么原因引起悲伤,处在共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情景会作出相似的反应。

如中国人常常因为喜爱孩子才去摸他们的头部,而泰国人则认为头部被他人触摸是奇耻大辱。

当然,某些行为准则对全人类都同样适用。

正是人格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尔的和一时的某种心理现象,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只有那些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

这种稳定性从时间上讲就是始终一贯性,从空间上讲就是前后一致性。

例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中学生,他不仅在老师面前表现得三缄其口,在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时也比较沉默寡言,他在初中时如此,高中时大致也是如此。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指人格特点来说的。

正是那些惯常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一个人的未来行为作出具有一定准确性的预测。

 

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人格的稳定性是与人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等密切相关的,一个热情乐观的人由于巨大的挫折或严重的疾病而变得郁郁寡欢,这种现象可以在生活或工作情境中被观察到。

因此,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环境的改变或本人主观的努力,人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四)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人格由许多成分和特质构成,某一种成分或特质是相对独立的,如某人暴躁,某人平和;某人活泼,某人稳重;某人自信,某人自卑;某人善于合作,某人喜欢竞争等。

我们可以根据人格的某一特质大致了解某人对特定情境的反应。

但组成人格的各种成分和特质在个体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可以说整体性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这一整体的综合水平,决定着人格发展的高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方面发展水平很高而情感过程发展水平很低,变得智力超群而喜怒无常,其人格发展的整体水平就不可能很高。

3、人格的结构

人格具有复杂的结构,由于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结构的看法也不同。

目前心理学界有广义、狭义的结构观之说。

广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二是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

本书采用狭义的人格结构观。

(一)气质

1.气质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气质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说某人的气质不错,某人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等。

而在心理学中,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气质是与遗传相关的,它依赖于人的先天神经生理特点。

人一出生即表现出气质方面的差别。

如有的新生儿比较活泼多动且哭声响亮,而有的孩子则比较安静、声微气小。

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气质特征比异卵双生子更为接近,即使同卵双生子不在同一环境下长大,他们的气质特征也比较接近。

由此可见,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气质类型特点及其行为表现

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

最早将气质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4种基本体液:

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机体的状态就决定于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

盖伦根据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将人体内的体液混合比例用拉丁语命名为“Temperamentum”,这就是近代“气质”概念的来源。

盖伦将人的气质分成13种,后人又将之简化为4种: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每种气质都是某种体液占优势的结果,并有特定的心理表现。

把体液看作是气质形成的原因和基础是缺乏根据的,故其观点的科学性受到了后人的怀疑和批评。

后来又有人从体型、血型、内分泌腺等方面解释气质的本质,仍然不能令人信服。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科学地解释了气质的机制。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两过程的作用相反,但却又相互依存和转化。

这两个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

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个体的大脑皮层细胞经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是否相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以及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构成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抑制型。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见下表)。

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过程的特征

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质

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

平衡

不灵活

安静型

黏液质

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

抑制型

抑郁质

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传统气质类型来划分,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因此,在判断某个人的气质时,并非一定要把他划归为某种类型,主要是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3.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气质作为人类心理活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动力特点,虽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但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别,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其优点和缺点几乎是相伴而生的。

例如,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反应灵活、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情绪不稳定、精力易分散;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而有力,但是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准确性差;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善于自制、忍耐,但对周围事物冷淡、反应缓慢;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而稳定、观察敏锐、办事细致、认真,但过于多愁善感、行为孤僻、反应迟缓。

因此,气质只能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道德品质也无必然联系。

(2)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由于气质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特性的制约,因此,它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一个前提,不能决定人的成就高低,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研究发现,俄国四位著名文学家就是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

普希金属于明显的胆汁质,赫尔岑是典型的多血质,克雷洛夫是黏液质,果戈里则是抑郁质。

虽然四人气质类型各不相同,却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气质类型的人对社会贡献可能差别极大,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成就上也可能相差无几。

(3)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

虽然气质在人的各项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却会影响活动的性质和效率。

比如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

反之,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粘液质、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多血质、胆汁质的人又较难适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气质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但如果了解气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则可以做到根据气质类型的特点选择职业,这样就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下表列出了气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

表气质与职业选择

气质类型

气质特点

适合职业

胆汁质

冲动、暴躁、兴奋、反应性强

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演员等

多血质

活泼、乐观、适应性强

管理者、外事人员、驾驶员、飞行员、宇航员、服务员、运动员、记者等

黏液质

迟缓、反应淡漠、耐受性强

法官、出纳员、话务员、会计师、播音员、调解员等

抑郁质

抑郁、脆弱、孤僻、体验性强

编辑、打字员、档案管理员、化验员、雕刻师、刺绣工、保管员、机要秘书等

当然,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只是相对而言的,许多职业,例如教师和作家,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从事,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就。

各国心理学家对气质类型与群体协同活动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两个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在协同活动中,比气质类型相同的两个人配合所取得的成绩要好,气质特征相反的两个人合作,不仅合作效果好,而且还有利于团结。

(二)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这一术语来自希腊文,原意是“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

我国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为: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比如,一位教师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热情、谦虚、严于律己、坚毅果断、深谋远虑。

这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就是这位教师的性格特征。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那种属于一时的、情境性的、偶然的表现,不能构成人的性格特征。

例如,一个人在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行为,不能就此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

也就是说,性格必须是经常出现的、习惯化的、从本质上最能代表一个人人格特征的那些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空城计”中,诸葛亮由于掌握了司马懿多疑寡断的性格,才敢于空城设疑等援兵,而司马懿也正是由于了解诸葛亮一贯谨慎的特点,才认为他不会做冒险之事。

在性格的分析中,总免不了有伦理道德的评价,如正直、慷慨、诚实、善良等为积极的特征,懒惰、吝啬、见利忘义等为消极的特征。

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只能说相似性的程度有大小,性格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其组合后的特征就更多了。

很明显,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特征系统,从结构上看,它包含了多个侧面,并在每个个体身上形成了独特的组合。

一般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性格最直接的表现。

它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

具体包括: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如有人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热爱集体,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乐于助人,待人诚恳,正直等;有人则不关心社会与集体,缺乏社会公德,为人冷漠、自私、虚伪等。

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如有人认真细心,勤劳节俭,富于首创精神等;有人则马虎粗心,拈轻怕重,奢侈浪费,因循守旧等。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如有人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勇于自我批评等;有人则放任自己,骄傲自大,自负或自卑,自以为是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

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

如有人在行动前,有明确的目的,在行动过程中,有独立的见解;有人在行动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在行动过程中,易受他人暗示等。

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

如有人行为主动,有自制力;有人行为被动,好冲动等。

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如有人持之以恒,坚忍不拔,有始有终;有人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等。

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

如有人勇敢、镇定、果断;有人胆小、紧张、犹豫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包括:

强度特征是指人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如有人情绪反应强烈、明显、易受感染;有人反应微弱、隐晦、不易受感染等。

稳定性特征是指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程度。

如有人情绪稳定,有人情绪容易波动等。

持久性特征是指情绪对人身心各方面影响的时间长短。

如有人情绪产生后很难平息,有人情绪虽来势凶猛但转瞬即逝等。

主导心境是指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稳定程度。

如有人终日精神饱满,乐观开朗;有人却整日愁眉苦脸,烦闷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表现为:

在感知方面,有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记录型和解释型;快速型和精确型;罗列型和概括型等。

在思维方面,有的人善于独立思考,有的人喜欢人云亦云;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等。

在记忆方面,有的人记忆敏捷,过目成诵,有的人记忆较慢,需反复记忆方能记住;有的人记忆牢固且难以遗忘,有的人记忆不牢且遗忘迅速等。

在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丰富、奇特,富有创造性,有的人想象贫乏、狭窄;有的人想象主动,富有情感色彩,有的人想象被动、平淡寻常等。

以上性格结构的四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要了解一个人,就应对性格的各个方面作全面分析。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时把某些性格特征说成是气质,有时又把某些气质特征说成是性格。

其实,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第三,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如速度、强度、灵活性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自私自利等,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

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

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

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粘液质的人则会表现的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细心。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例如,同样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

第三,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三)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

认知风格种类繁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根据人对外界环境(场)依赖程度的不同,把认知风格划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

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主要以自己的内在线索(如经验、价值观等)为依据,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立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性思维方面较为出色,但社会敏感度和社交技能往往偏低。

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以外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易受环境或附加物的干扰,能很快察觉环境中微妙的人际信息,从而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所以社交能力往往出众。

需要说明的是,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劣,无高低或者好坏之分。

一般是通过镶嵌图形测验来考察这两种认知风格。

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

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作用。

场独立型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场依存型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场”的干扰。

2.冲动型-沉思型

卡根及其同事依据人们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和准确性的差异,于1964年提出了冲动型和沉思型两种认知风格类型。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

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时,成绩会更好些。

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

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沉思型认知风格的人其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时,成绩会更好些。

由于在反应速度与正确率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有人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认知风格外,还应该有另外两种,即快—正确型和慢—非正确型,前者的反应既快又准,后者的反应慢且准确性也差些。

然而,很多情况下,反应快且准确并非属于某种认知风格,而是对任务熟悉或思维敏捷。

3.同时性—继时性加工

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提出了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的认知风格。

他们认为,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加工的认知风格,而左脑优势的个体则表现出继时性加工的认知风格。

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

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

许多数学问题和空间问题的解决属于同时性加工认知风格。

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

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言语和记忆属于继时性加工认知风格。

同时性和继时性加工是认知方式的差异而非认知水平的差异,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四)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因此也叫自我意识,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如:

“我是一名女性”,“我身高1.60米”,“我喜欢旅游”,“我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我的动作协调能力较差”等等。

自我认知在自我调控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其中,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知的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有效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前提,也是健全人格的标志之一。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自我认知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如对自己能力进行评价时产生的自信感和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感等。

自我体验既与自我认知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同时还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施监督的过程。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每个人的自我调控系统都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4、人格测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凭感觉来描述和评价他人的人格特征,但是随着人格特征的信息在学校教育、员工招聘、身心保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如果单纯依靠感觉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如果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人格进行测量,主要的测量方法包括自陈式量表测验、投射测验、情境测验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