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440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ocx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创造和谐成长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研究”子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和谐家庭教育是在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下提出来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同时,我党还把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构建和谐教育更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和谐家庭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主张实施体、德、智、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全面论述了和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他提出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儿童的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前的和谐教育是在汲取以往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着眼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身躯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满足社会需要同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和谐,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谐教育要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育人系统,从教育的系统上寻求教育途径、方法与教育目标的协调一致,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爱好得到主动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儿童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

和谐家庭教育研究是我校历经多年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和谐教育的品牌已经在全省打响。

在学校未来的发展中,和谐教育将是学校的“核心命题”。

同时,我校把和谐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品牌,也是建立在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从教育的外部关系看,就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传统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淘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培养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高素质国民,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脱节、各行其是,甚至互相责怪、互相推诿的情况,三方教育不能协调一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从教育的内部结构看,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的劳动技术教育,五育的关系不和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养成,师与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不和谐;在学校教育途径上,同样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的问题,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教育系统中种种不和谐的因素阻碍着推行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同时,我党还把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构建和谐教育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因此,和谐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重视,成为了教育事业普遍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内在的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教育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求教育必须是和谐的;现代化的教育则更是以和谐教育为其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将使对和谐教育的追求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本课题促进小学和谐教育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对小学和谐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回顾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实践中总结提高,形成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螺旋式前进的过程。

植根于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和谐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和谐之所以在当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是有着其深层次的根源的。

其一,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其中当然包括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及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协调发展,其前提必然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协调、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教育的结果。

唯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来。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和谐: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多样性的存在,而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能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

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和谐既是一种自然美好、均衡协调、积极向上、求新求变的现实氛围,又是一个人人向往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理想境界。

从审美视角看,和谐是一种平衡的美感;从社会资源看,和谐是一份无形的资产;从创新要素看,和谐是一股力量的源泉。

教育的角度来看,和谐就是师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点燃性灵,润泽生命,自由舒展的成长。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有效效应。

和谐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营造教育的和谐为出发点,通过教育的和谐,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因此,和谐教育必然地要求教育自身的和谐。

教育自身的和谐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

教育内部的和谐、教育外部的和谐、教育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和谐。

教育内部的和谐首先是指教育要追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和谐,其次要求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要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外部的和谐主要指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学校之外的教育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环境等协调一致,在学生发展中协同作用。

教育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和谐是指个体个性的发展与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统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只有当这三方面的“和谐”趋于一致,统一起来时,教育方能达到真正的和谐,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来。

小学和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是指基于和谐教育理念的,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方方面面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学校管理服务的和谐。

和谐教育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校园大系统中的各个有效因素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师生在共同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矛盾,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

学者乐黛云指出:

“‘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从这个角度而言,构建和谐教育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哲学基础

①教育的辩证法

依据辩证法,谋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建立教育和谐观:

矛盾的消除、对立的统一即和谐。

依矛盾论,确认学校主要矛盾为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首先要抓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育思想不端正的教师。

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学生主体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教育模式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学生发展的各种内存关系上,如德与才,情与知,手与脑,心与身,个人与社会、集体、自然等方面不能制造对立,相反,要谋求高度的统一。

②教育的认识论依据辩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确认“和谐教育”命题的提出是教育实践发展的。

这个模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调整、完善。

认识来自于实践。

只有让学生主体得到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大量实践机会,才能真正发展主体的认知水平。

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努力与时代的要求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内因才能产生作用。

专业理论基础

依据教育学,建立和谐教育本质论:

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

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

依据教育经济学,建立和谐教育效率论:

以和谐的教育过程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以谋求教育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耕高效益。

依据心理学,建立和谐教育的"同化论":

诸多个体心理能量以散方向的一致,使"心理场"形成,能使一定范围内的个体谐振共进,产生"同化"现象,所以谋求和谐教育的群体效应,实现人才发展的整体优化。

依据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确认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有可观的心理潜能和成才的可能。

只要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施教,激活其心理状态,可以发挥其潜能。

方法论基础

依据系统“整体原理”,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重视和谐教育运行系统的合理结构及系统的完整性。

依据系统论的“反馈原理”与“有序原理”强调和谐教育运行系统的最佳管理功能,进而追求系统的协调运作。

美学基础

依据美学,建立和谐教育的审美观:

和谐即美,为此追求整个教育过程和谐化,创造教育美。

和谐不是平均主义,也超脱于传统教育,鼓励师生在自已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和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特长与个性,鼓励冒尖,使整体与个体不失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局面。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基础

一是天人合一论。

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

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

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

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

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

“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

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既已出现。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

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

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

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成果

(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研究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和谐教育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得到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逐步具备社会要求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同时对其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长为团队意识强、个性鲜明的优秀人才。

和谐教育致力于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1、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近年来,古店中心校积极发展学校社团建设,始终坚持以规范管理为抓手,注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学校先后成立了合唱团、小巡警、舞蹈团、小导游、体操队、信息奥赛等多个社团组织。

实践证明,社团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把社团做活,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内在潜力,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建章立制,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学生虽然是学生的群体组织,但也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才能使各类社团活动规范,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我校主要从组织建设、活动时间及地点、指导教师、年度考核等方面制订了管理制度,规范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负责,业务校长主抓,教管部、课改中心、音体美管理中心、电教中心。

开展活动需遵循程序如:

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和预期目标——按计划实施——阶段性收集、整理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文字、图片、录象)——收集学生收获和老师、家长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评价、感言——将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期展现。

由于我们十分注重管理,运行十分规范,组织越来越健全,队伍越来越大,活动越来越丰富多采,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促进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

(2)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学生社团亮点纷呈

学生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是素质教育推进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型课堂,是课外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

我校社团活动方式灵活,活动内容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爱好与技能的广阔舞台。

通过这一舞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学生的才智,挖掘学生自身最大的潜力。

我校通过开展活动,初步实现了学生“培养一种兴趣,练就一项技能,享受一份快乐”的社团总口号。

深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的重要研究项目,而且思路更开阔,工作更扎实。

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它与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有着某种相关性或联系,但它的价值并不是其他课程所能完全体现的。

它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

我们的研究正是基于该课程的内容、意义、活动主要方式,目的在于能够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发展为契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在一系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等等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该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为核心内容,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获得实践体验的过程。

它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

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并没有规定内容,但要求它的内容能真正的体现价值,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提高的潜能,而教师则可以自主开发课程,评价学习成果。

小学生的个性应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儿童的个性应是与众不同的,儿童在各个阶段的个性发展也是各具特点的。

但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变成了学校里的标准化发展,那意味着独特性的丧失,小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缺乏自己的想法或掩盖自己真实想法的现象,主体性缺乏。

本课题所在研究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正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中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指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的最大发展,是学生在这种求同存异的个性化发展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处和最高点。

(二)促进教师和谐成长的研究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和谐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团队建设中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因而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命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课程理念的创新,和谐团队赋于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在新课程背景下,它的构建过程更需要引领上的一种创新。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自发的成长,是一种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层次的过程中的成长。

学校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和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贴近的柔性制度,关注老师的最近发展区

特别在考评形式上,要关注老师过程指导,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科学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

操作上,讲究激励方法,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通过积极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来加以实施。

评价内容求全求细,在分值比例上多加分少扣分,以加代扣,既能让全体老师心理舒畅,又能鼓励骨干老师加强历炼,提高奋斗目标,提升工作绩效。

2、建立多层次的研究组,重视校内和谐团队的建设

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它是教师最贴近的工作空间,其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其意义主要在于:

解决学校教师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注重合作、协调、和谐、合力建设,提高整体效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每年进行的和谐年级组、和谐教研组或和谐社团的评选,对建设校内和谐团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和谐团队的建设,并非简单的人员组合,而应当是具有共同理念、具有民主开放和谐的氛围、形成合作互助局面的团体。

我们知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所组成的碳元素是相同的,只因为结构状况不同而形成了两类完全不同的物质。

教师也如此,在不同的学校,其工作态度也会不同;在校内加入不同的团队,跟不同的人合作,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创造力的发挥也是有差异的。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要努力使教师积极发挥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双向选择,构建团队。

团队有大有小,整个教育系统可以称为团队,一所学校可以称为团队。

在一所学校里,各年级段的教师群体是一个团队,教研组是一个团队,“青蓝工程”的师徒对子是团队,负责班级工作的正副班主任也是团队,另外还存在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教师组成的非行政团队。

在构建团队时,应将双向选择和统筹安排相结合,让教师作出自主选择。

学校领导要通过座谈、考核等方法了解其特长,依据教师的差异帮助教师找准位置,以扬长避短、施展才华。

要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相互促进作用,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潜能的发挥。

双向选择,激发了教师参与正当竞争的活力,为团队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心理基础。

完善负责人选拔制。

对校内小团队的负责人采用选拔制是优化教师团队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挑战。

选拔制打破了封闭,赋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办公室负责人这些岗位以新的内涵。

选拔制要求负责人具有为基层团队服务的意识,又要求负责人扮演团队的骨干队员的角色。

这不仅给教师们增加了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而且还给团队管理增添了新的内涵。

我们通过和谐团队的创建,促进了学校“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共同价值观的实现,促进学校教师文化的形成。

通过和谐团队的创建,在学校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氛围、优美的工作环境,使我们的集体内部充满着和谐友爱、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振奋向上的氛围,使我们团队成为一个和谐、健康、自由、民主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团队。

3、关注教师成长需求,推出梯式培养策略

有一句话说的好“培养是最好的奖励,也是最好的福利。

”随着课改的深入,老师期望的不是物质待遇的提高,而是能力的认可,发展的机遇。

因而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要关注不同层次老师的需求,促进老师立体化的发展,引领老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燃起自主发展激情,让他们得到成长的激励。

其一,新老师的“合格”培养。

新老师刚入校,对学校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节奏缺乏了解,需要一个适应期。

为了缩小“磨合期”,通过“同伴互助力”,以“师徒合同”形式让新进的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团队的步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入伍”。

其二,大铺面地开展青年老师的“升格”培养。

现在的学校,青年老师占大数,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各有所长。

为了让青年老师脱颖而出,我们推出“名优教师建设工程”、星级班主任评比制度”,同时提供了许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学习促提高,以培训促奖励。

其三,针对性地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养。

每学期对课堂教学科研领域比较突出的老师,以频繁外出学习,频繁磨课次数,频繁教学锤炼等形式进一步推进名优教师的打造,使学校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现。

4、促进教师和谐成长,搭建专业发展的立交桥

老师的生命质量在于业务魅力,工作的创造价值。

一个团队的业务能力总和基本决定了它的生命力。

和谐的团队建设善于从教师生命的角度出发,提供多元的业务展示平台,搭建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其一,立足课堂,改革校本研修方式,通过主题式研修、二度设计、同课异构等不同形式,研修课、考核课、调研课、精品课、推门课等课型,以多元的研修形式为大铺面的老师提供业务磨炼的机会。

其二,立足教师,以建立校际联盟、专家引领、外出进修、论坛展示、教学比武、课题研究、师徒结对活动、读书交流、教学开放等形式提供各层次老师教学历炼的平台。

通过各项平台的搭建,密集老师的学习,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升华教师的生命意义。

立足课堂,成就老师的实践智慧;师徒结队促进了智慧分享;读书交流提升了理论素养。

切切实实把教师作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来培养,教师不仅心灵所有依托,成长也更加前面、协调、和谐。

5、丰富教育生活,创建业余活动的休闲网

老师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普遍存在,更需要闲暇,需要缓解压力。

所以学校利用各种时机,把闲暇和学习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休闲、放松,又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实现提升的目的,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其一,统一学校活动,每学期认真设计一日游,让老师在集体旅游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真、善、美;

其二,分散部分活动,以老师自由申报,成立近十个非正式组织的教师社团,团长定期开展活动。

其三,个性化的年级活动。

学校给年级以充分的活动自由,让老师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每次活动提前策划,既有登山、野炊活动,又有年级间迎新年娱乐活动。

休闲网络的形成,频繁了教师间的沟通,加深了老师对学校的感情,更和谐了团队的建设。

(三)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的研究

和谐的课堂文化,其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

教学互动,要求传授主体不是以师者身份居高临下授业解惑,而是作为一个学习的导引者、组织者、建议者,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要求受众不以传统的弟子姿态接受“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主动地承接理念,拓展知识和思想,从而达到心灵交融,启迪学生、教师的智慧,实现教学相长。

目前,课程改革稳步向前,但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并不是预想中的样子,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和谐:

现在很多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即便学生错了,还得牵强地给予表扬,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现在很多教师站在课堂上不敢讲话了,惟恐被戴上“教师讲得太多,束缚学生思维”的帽子;现在的课堂热热闹闹,有时近乎失控,教师在“放”与“收”之间犹豫、徘徊;现在的课堂学生操作发现、探索创新的机会多了,可其质量与效果却令人担忧。

我们以课堂作为切入点,从一门学科、一节课、一个环节着手开展研究,让和谐教育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我校自2008年以来,学校教科室开始在学科教研组内进行课堂观察活动。

学校教科室设计编印《课堂观察笔记》,其中有一个学期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骨干教师研讨课,开展了“寻找课堂不和谐因素”等专题性的课堂观察,教师在活动后写好简单的课堂观察报告。

1、正确分析了影响课堂和谐的因素

(1)师生关系不平等影响着课堂的和谐

教师高高在上,固守所谓教师的威严,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