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危险等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439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危险等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物危险等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物危险等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物危险等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物危险等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危险等级.docx

《生物危险等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危险等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危险等级.docx

生物危险等级

生物危害等级划分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3.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危害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生化危险标志

  生物危害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致病微生物

  首先,来自人和动物、植物的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危害称为紧急卫生事件。

有史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害微生物一方面长期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另一方面危害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重的。

公元5世纪下半叶,鼠疫病菌从非洲侵入中东,进而到达欧洲,造成大约1亿人死亡;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侵入欧洲,造成历史上著名的大饥荒,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1933年猪瘟在中国传播流行造成920万头猪死亡;1997年,中国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不得不宰杀140万只鸡,仅政府赔偿损失即达14亿港元;2003年在我国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0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禽流感,给人民生命健康、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和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烈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危害的认识,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极度关注。

外来生物

  其次,来自外来生物的入侵。

虽然在历史上有不少引进的外来生物使当地人们得益的先例,但是,也有许多由于引进本地区外的外来生物导致的农作物和牲畜死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甚至丧失,从而严重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之为生物入侵,也有人称之为“生物污染”。

由于国际贸易、科技交流、教育交流的增加,人员交往频繁,有很大可能把本来我国没有的传染病传入国内。

转基因生物

  第三,来自转基因生物可能的潜在危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生物是通过现代生物重组DNA技术导入外源基因的生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基因生物也是外来生物。

正如核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危害人类,转基因生物存在着一定风险。

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生物有可能对人类健康、农业生物和环境生物构成极大的影响。

在此,生物安全是指对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生物恐怖事件

  第四,来自生物恐怖事件。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人类和平事业如何发展,世界局部战争或冲突每天都在发生。

近年来,恐怖活动愈加猖狂,已经成为世界公害,甚至成为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

利用致病微生物搞恐怖活动,造成公众混乱,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当前恐怖主义者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生物恐怖活动具有攻击对象的广泛性、手段的多样性、事件的突发性、后果的延续性、防御的艰难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更大、时间更长,其破坏作用也就更大。

生物恐怖活动是指利用生物学手段或传染因子(如细菌、病毒、真菌等)造成人们的伤害和极度恐惧。

它包括投放或针刺传染性和有毒的生物物质等,如美国遭受炭疽袭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生物恐怖与一般恐怖有所不同,有较长时间极度恐惧的意思,并且包含有想像中的恐惧。

生物恐怖还往往与化学恐怖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预防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危害

食品中的生物危害

  食品中生物性危害一直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危险,在国际社会上受到重视。

有必要将此类危险降低至技术上可行和切合实际的最低水平。

制定降低风险的国际标准和准则必须透明度高和卓有成效。

这就要求必须用风险评估技术来确定危害的重要性和用来评价风险的管理策略,如HACCP。

建立全球贸易政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利用风险评估技术对可能的损害健康作用作出评价。

为了促进生物性因素的定量风险评估,必须取得更多的数据资料。

但是,现在我们只能用定性方法进行生物因素的风险评估。

建议

  

(1)应该为评价不同方法或程序的等效性提供指导。

  

(2)应该为控制同一危害不同方法的相对风险的比较提供方法。

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地降低有害健康的风险,因此,不仅应当仅考虑生物性相对风险,而且应当包括全部可能的风险。

  (3)对终产品微生物特征进行2或3级采样计划的风险分析的总结,尤其应考虑广泛地采用HACCP系统和改进过程控制的结果。

  (4)CAC应当鼓励针对识别和描述生物性危害的特征所做的研究,以开展更多的定量风险评价。

  (5)为了促进和改进HACCP的应用,应当提高生物性危害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

  外来有害生物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

它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危害是采用各种方法杀死或排挤当地土著物种,很多外来入侵种我们叫它“绿色坟墓”,它覆盖了良好的植被,使得植被因为没有光、空间窒息而死,由于它杀灭了许多当地植物,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物种也就大量的减少,引起物种的单一化。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外来生物入侵的压力越来越大,呈现出传入数量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至2种。

有资料表明,目前已知中国至少有三百八十种入侵植物、四十种入侵动物、二十三种入侵微生物,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危害。

中国近年来每年由外来物种造成的农林经济损失超过五百七十亿元人民币。

三分之一物种濒危由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我国因为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每年达到1198.7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

  例如,作为观赏性庭院花卉而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已使上海市30多种本地物种消亡,还通过争光、争肥等方式排挤路边草以及棉花、玉米等旱地农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和巴拿马运河一带的红火蚁,因其繁殖迅速、对人和牲畜有很强的攻击性并大规模地破坏农业、电网等,已被列入世界上100种危害最为严重的著名入侵物种之一,目前也已在广东吴川地区发现。

另外,给三北防护林造成毁灭性危害的天牛虫、泛滥成灾的空心莲子草、波及我国十余省的“爆发型杂草”铜锤草、目前分布范围已达滇黔粤桂川藏等省区的危害无穷的紫茎泽兰、目前至少已在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区发生危害的美洲斑潜蝇、外形可爱、被当做宠物豢养的巴西龟、沿着三峡向下游扩散的紫荆泽兰、疯长的水葫芦、引起“枯草热”疾病的豚草、北京人非常爱吃的小龙虾、深圳的实蝇等等都是来势汹汹的入侵物种。

  皱纹盘鲍是中国北方沿海海域唯一的鲍鱼品种,被视为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

9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病害席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皱纹盘鲍养殖跌入低谷,整个产业几乎都毁掉了。

于是,中国科学家引进日本的皱纹盘鲍,与中国原产的皱纹盘鲍进行杂交。

杂交鲍拯救了这个产业,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鲍鱼养殖大国。

不过,日本鲍鱼打压了中国鲍鱼的生存空间,几乎看不到原产鲍鱼了。

如果原产的皱纹盘鲍种群彻底消失,中国将永远失去一种宝贵的遗传资源。

  遗传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生物链,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消失并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个基因可繁荣一个国家。

”“一个基因可以繁荣一个民族。

”澳大利亚正是拥有优质细羊毛基因,才成为世界最大的优质细羊毛的出口国;中国通过保护利用一个野生稻基因———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由袁隆平创造出“杂交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假如袁隆平先生找不到合适的野生稻资源,杂交稻恐怕也开发不出来了。

  可以说,如今是生物经济的世界,谁拥有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谁就占领了世界生物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有科学家将外来生物入侵比作“生态系统的癌变”。

这种“癌变”除了破坏遗传资源以外,还会导致农、林、牧、渔业的严重损失,甚至威胁公众的健康。

  外来入侵生物不仅直接给中国农、林、牧、渔等行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包括导致本地生物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少等隐性损失,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人类健康也将构成威胁。

专家们呼吁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规划,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建立防控外来入侵生物技术体系、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利用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建立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的专门机构及储备资金,以积极预防、科学治理。

生物危害的防范与治理对策

  我们应该怎样着手防范与治理生物入侵所带来的危害呢?

建立制度

  一是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全面具体的监督管理制度。

专门综合性的生物入侵防治法要规定基本法律原则(如风险预防原则)及基本法律制度(如风险评估制度、动植物检疫制度);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增加法律责任的规定。

  国际经验表明,立法是治理生物入侵危害的关键的有效措施。

早在1990年,美国即开始正视生物入侵问题,通过了外来水生生物危害预防与控制法案。

1994年美国通过了入侵生物法案。

1999年,克林顿签署了13112号总统令,要求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参与控制外来入侵生物。

一个由农业部部长、内务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共同担任主席、包括13个联邦政府部门的国家入侵生物委员会也因此成立。

2001年,这个委员会发布了入侵生物防治的第一个国家计划。

这些举措对于美国的生物入侵防治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2004年6月,日本的外来入侵生物法案也开始生效。

  我国于2003年,由国务院指派农业部牵头,协同林业部、环保总局等部门,也开始了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一系列工作。

组织制订《自然保护区法》、《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等,研究拟订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评估体系

  二是应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

一个外来物种可能不在现有法律的约束之中,但应该有一个程序评估一下这个物种在国外有无形成危害、在我国有无相对应适合它的栖息地,有无克制它的天敌,分析一下这个物种引入我国后有多大可能造成入侵。

如果有这么一个体系,就既能保证环境不受危害,又能保证经济效益。

在2003年“一省五县”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试点行动的基础上,2004年灭毒除害行动规模扩大到“十省百县”,防治范围扩大到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少花蒺藜草和稻水象甲五种外来入侵生物。

今后我国将尽快建立完善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管理体系,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机制,启动外来入侵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

对生态破坏负责

  三是引入人要对生态破坏后果负责制。

要承担评估成本、监测成本、危害控制成本,赔偿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建立相应的管理、惩罚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引入人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引入外来物种,一旦造成物种入侵,生态的破坏就会引起大范围内的危害,引入人不能不为此负责任。

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惩罚体制:

物种引进时,引入者要承担评估成本;引进后,如果可能入侵,他也要投入监测成本;如果形成危害,他要提供控制成本;若再损害别人经济效益,他还要赔偿别人的经济损失。

这样引入者在引入外来物种时就会考虑到环境、生态因素。

保护生物安全

  四是加大中国物种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保护生物安全。

除了要加紧建立合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外,还要加紧着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组织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进行生物物种资源编目,摸清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本底状况;二是要组织制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为物种资源的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指导和投入保障;三是要组织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政策调研,制订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专利保护战略,参与相关的国际谈判,建立与完善中国的相关管理制度;四是要推进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五是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发挥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组的作用。

  目前,制定和实施科学保护规划,取得了初步成效。

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等保护管理规划和科学规范;抢救性地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强化就地保护,截止2004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多个,保护区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近14.8%,初步形成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保护区网络体系。

超过了世界平均12%水平。

但中国保护区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今后,我国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和依法监管,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或分别组织一系列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和查处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

防范生物入侵

  五是实行严格的动植物检疫制度,生物入侵最大限度地被防范。

新西兰是世界上对物种入侵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检疫犬在机场的行李大厅内嗅查入境旅客行李内藏匿的动植物检疫违禁品。

检疫犬灵敏的嗅觉,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嗅出动植物检疫违禁品。

而且检疫官还会对入境旅客的行李百分之百地进行手检或者X光检查。

如果检出未申报的动植物检疫违禁品,即使是疏忽漏报,也会被当场罚款200新元;如果明知故犯,隐瞒不报,就会被起诉,可能会被单处或者并处10万新元罚金和5年以下监禁。

由于新西兰严格的动植物检疫制度,生物入侵最大限度地被防范,许多在世界各地流行及分布的动植物病虫和有害植物,在新西兰都没有它们的踪迹。

成立生物委员会

  六是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入侵生物委员会,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生物入侵的预防与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合作,部门间要有一个协调的运行机制,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行动。

特别是在信息沟通与交流方面,要加强合作。

鉴于严峻的防治形势,中编办于2004年批准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明确农业部作为外来物种管理的牵头部门。

国家已经建立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国外来生物防治协作组,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

农业部也成立了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

并会同有关部委,建立了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广泛发动、除防并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组织各地开展以紫茎泽兰、豚草、红火蚁、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通过发动群众,群防群治。

加强国际合作

  七是加强国际合作。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应该成为我们抵御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之一和长期坚持的合作形式。

可以做到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共享,共同抵御。

2005年9月26日由我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国际研讨会”,旨在加强APEC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对策措施,共同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

  中国现已正式核准《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这是继2000年8月8日中国签署该《生物安全议定书》之后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进展,表明中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大承诺。

通过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行动,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通过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和一些国家政府机构等的合作,引进保护技术和资金,有力提高了中国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加大教育宣传

  八是加大宣传教育和科技投入力度。

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管理人员、养殖户、商人、农民等要接受物种入侵知识的职业培训。

据了解,我国有5000多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约占土地面积18%,其中的管理人员是个庞大的职业群体,但他们极度缺乏有关知识。

意识到生物入侵问题的严重性后,直接相关的就是人们的举止行为,特别是无意识的引进行为,要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对管理人员甚至一些商人、农民和其他从事养殖业的商业户,都应当进行有关外来物种入侵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应让公众知道,在旅游、邮寄等过程中,要留心从国外带来的花卉、水果、种子等是否会造成入侵。

近年来社会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从一个科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和保护举措。

  依靠科技创新,重点攻克外来生物入侵机制和危害机理,研究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治理与利用技术,重点开展综合防治的试点示范,探索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技术模式,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专家提出,目前广泛采取引进新物种的“天敌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驱虎”,我国应立足本土生物多样性优势,寻找对付入侵的“本土卫士”。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生物”宝库,其中暗藏着诸多外来入侵者天敌。

这些本土物种不仅在土地覆盖、与外来种竞争、天敌资源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而且更为安全可靠。

目前中国植物和生物学家正着力进行立足本土物种开始生物入侵治理的科学试验。

为此就必须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保证依靠科学技术的手段有效治理生物入侵。

  另外,成立国家生物入侵专家工作组。

发现外来入侵物种时,专家工作组可以紧急磋商,评估入侵风险和讨论应对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否则,人们面对外来物种可能会不知所措,要么草木皆兵,要么浑然不觉。

所以,成立国家生物入侵专家工作组具有迫切性。

编辑本段生物危害溢出和清理步骤

生物安全柜内

  等待至少5分钟,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在清理时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清理时让安全柜继续工作,进行消毒处理并保证至少20分钟的接触时间,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比如高压灭菌器或BFI),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分钟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在进行新的实验或者关闭安全柜之前,让安全柜运行10分钟。

实验室内安全柜外

  如果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先疏散实验室工作人员。

至少15分钟以后,等气溶胶消散后再进入溢出区,将生物危害物袋内的污染服和其他任何物品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穿戴一次性实验大褂,安全眼镜和手套。

  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的具体步骤如下:

  1.用干纸巾覆盖溢出物(用来吸附液体),然后再放上浸泡消毒液的纸巾

  2.使用消毒剂包围溢出物,确保消毒剂与污染溢出物充分接触,尽可能减少气溶胶的形成

  3.对溢出物附近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4.等待20分钟,使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使用正确的消毒剂擦拭设备

  6.按照正确的生物危害物处理程序处理被污染的物质(比如高压灭菌器或BFI)

  7.对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离心机内部

  疏散所有无关人员,30分钟后,待气溶胶完全沉淀后开始清理溢出物,进行清理时穿戴实验室服装,安全眼镜以及手套,将离心转子和离心桶移到离生物安全柜最近地方进行清洁,对离心机内部进行彻底的消毒。

实验室外部运输过程中

  将标有生物危害警告标示的生物危害物装入一个不易破碎,密闭完好的容器中,然后在放入外层标有生物危害警告标示并且牢固的容器(制冷机,塑料盘或桶)内运送,如果在公共场所出现溢出物,不能在没有正确防护设备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清洁处理,确保发生溢出物的区域安全,妥善安置无关人员远离溢出物,联系专业人员帮助进行清洁处理,在专业人员进行溢出物清理时随时待命,并在必要时给予协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