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431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8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docx

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2

2013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归纳

一、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重点字词读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4)悉如外人。

悉:

都。

(5)具答之。

具:

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

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

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

沿、顺着。

向:

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

到。

诣:

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

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

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

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

渡口。

(15)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穷尽。

具答之具:

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16)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

邀请。

四.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

隔离;今义:

距离)

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

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

口液)

⑽说如此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五.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

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五.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六.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八.内容理解

(一)、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内容理解)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文章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⑺文章顺序:

时间先后

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⑼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⑽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⑾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⑿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⒀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⒁“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⒂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三件事: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⒇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试简要分析。

例如:

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⒇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九、中考链接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3分)

.答:

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3、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答:

14、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章内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文学常识1、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三、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

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寝:

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闲人:

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步:

散步(或:

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

窗户。

7、欣然起行欣然:

高兴的样子。

行:

走。

8、解衣欲睡解:

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七、开放性试题

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⒈文段中空缺处应填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⒉根据上下文,把原文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

⒊根据内容,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

⒋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去掉?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⒈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⒉吾吾吾 ⒊可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

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

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⒋不能,因为这两句传递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看到大自然的美的无穷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有露出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

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

(1)端起洒杯

(2)考虑或:

想着2.B3.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5.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念无与为乐者

2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2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2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奇趣,闲情。

2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2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8、“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2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3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答案:

21、苏轼;唐宋八大家。

22、前院形容水的空无澄澈清闲的人考虑、想到

23、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24、念无与为乐者。

25、将影作藻见以水喻月抒2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7、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28、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29、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30、略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