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039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docx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目录

一、命题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二、审题方法

1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法)

2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3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4追问法

5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一分为二法

7巧用材料法

三、综合训练

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

(1)审题关

(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你我他、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

泛指手脚动作。

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作。

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④“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⑤“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⑥“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补充:

作文提示语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可用“巧用材料法”和“追问法”来审题)

命题作文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

(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①“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___)的手”;/”你”指谁/什么

②“必须跨过这道坎”→“_____必须跨过这(___)道坎”;

③“细微深处”→透过“细微深处”感受/体味人情冷暖/思想品格。

“深处”→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细微”的意义与价值等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

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拓展训练】第二次月考命题作文:

把心唤醒

【审题指导】谁/什么“把(谁的)(怎样的)心唤醒”

【原题回放】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

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拓展训练】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60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熟悉”的:

知道得很清楚。

以词为题的,可用“组词造句”(添枝加叶)法,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留念回忆

○熟能生巧/

○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轻信

○熟悉不等于了解/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

○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可以变为陌生

○对熟悉的不想改变/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

○熟视无睹/熟悉的往往被漠视/熟悉的容易被忽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与忽略/“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亲情)”

○熟悉与消失/“熟悉的东西(传统文化、技艺等)正在离我们远去”、熟悉的面孔离我们而去——反思:

珍惜、保护与传承等。

运用逆向思维法:

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原题回放】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

(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

“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什么叫“诗意”/优美、美好/有格调有情调/浪漫/令人陶醉)/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为什么要诗意地生活?

○如何诗意地生活?

【拓展训练】题目:

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

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

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原题回放】2008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

但审题中仍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

从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带着什么出发?

感动。

2、带着感动去干吗?

出发。

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是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

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

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立意作文。

【遣词造句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

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主要对象(核心词素)是“自然”“生活”,有两对象就存在主要关系,主要意向很明确,是倾向于赞同或认可的,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彰显自由个性或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等。

具体操作时,需界定“自然”的内涵,可具体化为“自然界”,也可抽象为一种生活观,前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立意,后者是在“人生、精神”等方面的立意。

如: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无比向往的时光;自然地生活,可营造一颗诗意善感的心;自然地生活,让人诗意地栖居;自然地生活,是人生的精神突围;自然地生活,收获那一份淡定与从容。

(三)探究寓意法。

(比喻象征联想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如2007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关键词“坎”可视之为喻体词,那么需对它进行具体化,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如家庭变故、升学受挫、心理失衡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

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审题指导】探究寓意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且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就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引申联想。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①依靠;——②担当、承受(负、挑);是用来承担什么的?

——责任、勇气等。

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拓展训练】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

“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

如果你的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