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0379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docx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页

 

 

———————————————————————————————— 作者:

————————————————————————————————日期:

 

1、传统大众旅游对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有限的自然旅游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的巨大压力

(2)脆弱的生态系统与旅游需求快速扩张之间的尖锐矛盾

(3)超负荷游客量的负面影响

(4)在大众旅游开发中“破坏性建设”及景区城市化

(5)旅游废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6)国民素质淡薄,环境意识和不文明 行为并存

2、造成旅游生态环境危机的因素

1)“无烟产业”观的误导

随着旅游业发展失控,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已经向以前盲目乐观的“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的观点提出挑战。

旅游业不仅排放废气污染物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而且这些废物的处理技术因为旅游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其难度并不亚于对工业“三废”的处理。

2)“低投入,高产出”观的误导

 之所以把旅游业堪称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旅游资源“原材料”的消耗,尤其是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生态环境“三废”处理等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错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价值部分

3)“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问题”观的误导

“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而旅游消耗又基本上是‘感觉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

生物物种质和量的改变,“三废”导致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环境恶化、景区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

3、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

1)、人类回归自然思潮的驱使,即市场需求的拉动。

2)、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是发生在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5、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是发生在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

6、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7、世界8大公害事件发生在日本的是:

水俣病事件、哮喘病事件、米糠油事件、骨痛病事件。

8、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

9、1972年,罗马俱乐部由DH米都斯主持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

10、1983年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

处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

11、生态旅游内涵:

包含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回归大自然:

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险等,目的在于领略和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和谐气氛,探索认识自然奥秘、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等

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不论是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经济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作出贡献。

12、生态旅游(Fennel),就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控制、利益和规模)影响的旅游。

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贡献。

13、生态旅游三大标准:

1)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2)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

3)社区的参与

14、生态旅游的特点:

答:

1)活动范围的自然性:

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

2)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的高品位性:

生态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社会,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观的产物。

3)体现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一种最佳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的参与性:

4)生态旅游参与性表现在旅游者的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5)生态旅游的教育性

15、生态旅游教育性:

1)在生态旅游区,通过多种媒体向游人介绍当地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地学背景、风俗习俗、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知识,提高游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2)寓教于旅游活动中,通过植树、观鸟、拾垃圾等活动,使游人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必要性的认识,教育游客学会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的有效方法。

3)对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教育。

16、替代旅游(1982,克里彭多夫),一种与传统大众旅游相对的旅游形式,要确保旅游政策不再只注重于经济需求,而要更关注保护原始环境,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

17、探险旅游是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险状环生的环境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和考察活动。

探险旅游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相配合,通过亲身体验该地区而增强对该地区的兴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18、生态旅游功能结构:

旅游功能——观光游览;保护功能——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环境教育功能

19、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

认为科学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是背道而驰的,由于科学不断进步,才使社会道德陷入腐败的境地,社会奢侈之风也蔓延盛行起来,结果造成伦理道德的丧失。

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基本思想是排斥科学技术、摒弃知识作用的,它实质上是一种怀旧眷念式的回归思潮,与当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完全不同

20、生态环境伦理的萌芽时期代表人物:

(1)德国哲学家MartinHeidegger“拯救地球”

(2)美国AldoLeopold:

“大地伦理理论”

(3)美国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

(4)德国哲学家AlbertSchweizer”敬畏生命伦理学”(1918)

21、德国哲学家MartinHeidegger

——“拯救地球”认为:

技术时代潜伏着破坏地球的巨大危险;拯救地球就应该改变人的主体地位;把艺术招引到挽救人类未来的行列中来。

22、美国Aldo Leopold:

“大地伦理理论”人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一员;保护生态系统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对大地美的审视和伦理审视的统一。

23、美国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把环境问题引入社会,指出人们决不可以再扩充自己的征服手段,而要用一种环境伦理态度来约束自己,尊重自然权利。

24、德国哲学家AlbertSchweizer”敬畏生命伦理学”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会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世界,所有的生命也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要求人们与一切存在于人类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联系,要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危难中救助它们,保护他们。

25、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大型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

并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6、1983年,联合国在第38届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提出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27、生态环境伦理的基本内容

答:

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

2、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

3、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

4、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

5、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价值

28、生态旅游环境伦理是指体现于生态旅游过程中的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理性思维与道德规范。

29、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利益公正”(社会—人—自然的利益公正)

30、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主要道德规范

答:

1、合理、健康地消费(消费文明化、消费无害化)2、控制环境容量3、适度发展

 

31、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开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32、生态旅游资源是指构成吸引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田里

33、生态旅游资源功能:

生态环境功能;生态景观功能;生态保健功能;生态文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

34、生态旅游资源内涵:

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以其生态美吸引生态旅游者);效益功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保护属性。

(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是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对象,均为原生活保护较好的生态系统,优质但脆弱,易被破坏,需要保护。

35、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1、生态特征

(1)原生性与和谐性

(2)整体性与系统性(3)脆弱性与保护性

2、自然特征

(1)广泛性与地域性

(2)季节性与时代性

3、社会特征

(1)精神价值的无限性

(2)地域上的特异民族性

4、经济特征

(1)不可移植性与可更新性(2)市场需求多样性(3)旅游经营的垄断性

36、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将开发对象视为严格系统,这一系统是由生态、社会和经济复合而成的系统。

保护对象包括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文化的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保护。

37、“三Z”——“资源—知识—资金”开发投入模式

38、生态旅游者是指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

39、生态旅游者特点:

生态旅游者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者的目的地的异地行、经济上的消费性、实践安排上的业余性、地域上的差异性等共同特点外,还有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殊特征。

1、自然性:

其旅游对象和旅游服务的自然性。

2、责任性:

其旅游活动是具有促进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责任的活动。

3、特定性:

指对生态旅游者自身素质要求的特定性。

40、生态旅游者的责任:

1)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过程

2)促进旅游社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责任

促进旅游社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提高

41、生态旅游者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2、时间条件3、精神文化条件4、环境差异5、其他主客观条件(社会经济环境;身体状况;旅游动机)

42、旅游动机:

促使一个人出去旅游、选择何种旅游方式的内在心理原因

43、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生态文化、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价值观)

2)社会群体因素(家庭、社会阶层[主要是教育与职业]等)

43、生态旅游者价值取向:

(1)向自然索取:

满足旅游者基本需求,寻求日常生活以外的补偿和解脱。

(2)付出: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旅游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44、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

1、环保性:

保护性旅游行为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式。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旅游者对旅游环境及资源的保护。

2、知识性:

保护性旅游行为是具有较高科学知识和文化信息含量的活动形式,因为生态旅游区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科学知识体系,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活动。

参与性:

生态旅游者通过自身亲自参与性的或来认识自然,体验大自然的诸多价值。

参与性还表现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4、替代性:

反映在旅游时间、交通工具、目的地及活动方式由于环境的原因而变更的情况下,对旅游经历的满意程度。

旅游者可替代性越容易,说明游客越容易接受旅游要素的改变,对旅游环境或服务的依赖性就越小,也就更能按照生态环境特点合理布局,更有利于生态脆弱地段受到保护。

45、我国国民环境意识现状

1、我国国民对环境保护常识了解不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2、我国国民对环境的评价来自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但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很差。

3、我国大部分国民的环境意识很不牢固

4、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与自觉的环保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46、环境意识: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

47、提高生态旅游意识的措施

1、大力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

2、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确立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3、鼓励公众自觉参加环境保护。

48、生态旅游者的培养意义

1)有助于生态旅游目标的实现

 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旅游目的地的行动成为自觉行动,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生态旅游客源的扩大

3)有助于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49、生态旅游者的培养内容

1)自然知识的培养

自然知识是提高环境意识的基础,通过了解自然达到欣赏自然,通过欣赏自然达到保护自然。

2)环境意识的培养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既环境价值观念

人们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

50、生态旅游者的培养途径

1)游客平时的自我学习2)社会教育3)生态旅游区的现场教育

51、现场教育主要是通过建立环境解译系统,利用环境解译的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培养。

环境解译包括向导式解译系统、自导式解译系统。

52、向导式解译系统:

专门导游人员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

53、自导式解译系统:

无生命设施设备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

54、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55、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

56、传统旅游业是文化性的经济事业,生态旅游业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强调了生态性,是兼有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态性的事业。

57、生态旅游业的特征:

1、生态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2、2、生态旅游业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产业(生态旅游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人才密集型产业。

)3、3、生态旅游业是集生态、社会、经济多重目标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系统

 

58、为什么说生态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

1)生态补偿投入、生态旅游规划投入、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运作后的监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等。

2)需求的膨胀与供给的短缺,使其拥有充足的客源市场和有利的市场地位。

59、生态饭店指那些为游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无害的饭店。

60、生态旅游饭店特点:

(1)清洁生产化清洁能源:

合理利用常规能源,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

②清洁生产过程③清洁产品

(2)服务生态化①服务产品生态化:

客房与餐饮②服务过程生态化(3)资源节约:

减量原则②再使用原则③再循环原则④替代原则

61、清洁生产是对生态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

62、生态旅游业中交通的特性

①、环保性(生态旅游业应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交通工具)

②、自然性(在生态旅游区内,尤其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尽量采用非机动的、自然交通工具,倡导畜力、人力、自然能(风流、漂流)交通工具或徒步)

③、地方性(使交通工具符合生态旅游区及其社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特点和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特色)

63、生态旅游业对旅行社的要求

①接待准备阶段

培养造就或聘用生态旅游专业领队、导游;本着生态旅游的原则来指定计划(如人数、地点选择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向地方生态科研人员、自然保护组织及当地社区咨询。

②接待实施阶段

对游客事前教育;指导游客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组织有助于环保的公益活动

③接待总结阶段

向社区和生态旅游者征求意见,以改进下一次的生态旅游组织安排。

 

64、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首先在国际上提出,由欠发达国家被动发展起来。

如非洲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

65、为什么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常常是目前世界的主要生态旅游接待地?

1)这些地区保存有丰富的原始景观

2)这些国家工业起步晚,尚未步工业国家后尘

3)这些国家在技术和人才上比不上发达国家,需大量依赖进口与外援。

66、生态旅游市场的发育特点

1)基础市场大,实际规模小

喜欢自然风光,但缺乏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很难形成高素质的生态旅游队伍。

2)要求参与者有教高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环保义务,并以此作为区别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的标准之一。

3)生态旅游市场正在成长,且发展很快

生态旅游是发展最快的一种旅游,特别吸引那些关心环境,并希望了解地方生态状况和风俗文化的游客;生态旅游随着生态觉醒教育的加强,特别是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将逐渐扩展。

4)生态旅游市场主要在偏远、敏感地区,故消费较高

生态旅游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多集中在敏感、偏远的地区,如原始森林、内地草原、海滨湿地、地球两极等难以到达的生态敏感区,因为这些地区旅途长,故消费较高,因此目前参与偏远地区生态旅游的游客,多是经济富裕者。

(5)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

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数量和面积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

67、生态旅游市场主要定位三类人群

1)来自发达国家有钱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

2)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年人和中产阶级。

经过20世纪80年代环保热潮的熏陶,有着较强的环境意识,且文化素质较高,对保护生态环境很关心。

3)发达国家的年轻人。

受过现代教育,对环境问题十分关心,有较长的假期,喜欢冒险。

68、国际生态旅游者特征

1、年龄:

生态旅游者年龄比一般旅游者年龄偏大,有经验比一般生态旅游者年龄偏大。

2、性别:

比例相当,但对不同的生态旅游项目会有不同的兴趣程度。

3、文化程度:

一般教高,但较低文化成次的旅游群体正逐渐倾向生态旅游。

4、家庭构成:

没有小孩和单身男女家庭容易产生生态旅游者。

69、生态旅游市场培育

1、培养一支高素质、责任感强的生态旅游者群体

2、培养一批既懂得旅游又懂得保护环境的高素质的开发商。

3、培养对环境保护有诚意的经营商。

4、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5、取得生态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70、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2、适度建设与注重实效相结合

3、突出地方特色

4、功能分区、阶段发展

71、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目标

1、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相互协调与和谐

2、旅游开发者、旅游者、社区及其居民实现利益分享、公平发展。

3、提供与生态旅游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活动形式。

4、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开展实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72、简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同心圆模式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模式基本上是以地域结构为基础,按照自然保护区的圈层功能结构规划的,即将核心区限定为绝对保护区,禁止建设任何旅游设施;在缓冲区,划定主要景观游览地,向游客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实行定点、定向游览活动;在实验区,可设计一些比较集中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但应尽量限制其对环境的影响。

(核心层为重点保护区,中间层为一般游憩带,外层为社会及服务业所在地。

73、生态旅游开发“护源”开发导向模式是“资源”与“客源”的“护源”开发导向模式。

 

74、生态旅游产品指的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

75、生态旅游产品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旅游要素所蕴涵的生态内涵的挖掘和组合包装而开发出的富有生态教育意义的旅游产品。

76、生态旅游产品内容包括:

生态旅游活动项目;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设计及服务;生态旅游商品

77、生态旅游产品特点:

1.产品构成:

能给人生态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

2.形态上:

自然资源原始状态保留较为系统,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

3.功能上:

不过多加入人为因素和人工雕琢,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迎合旅游者的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

4.价值取向上:

强调旅游不应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

5.最终目标上:

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互利的关系。

78、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仅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还受社会经济规律的调节

79、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生态观光、旅游、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场所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80、农业生态旅游特点:

1.资源具有地域多样性和可塑性;2.旅游活动具有可实践性和体验性;3.产业经营的双重性

81、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1)观光购物农园

(2)租赁农园(3)休闲农场(4)教育农园(5)农村留学(6)乡村俱乐部

82、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

2)生态旅游容量(包括感知容量和生态环境容量)

3)当地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4)活动的吸引能力及市场;

5)活动项目建设的可操作性。

83、生态旅游商品设计原则:

1)突出地方风和民族特色

2)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为原则

3)以市场为导向设计系列配套的生态旅游产品

4)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应统筹安排、合理组织

5)提高生态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水平

84、生态旅游环境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85、生态旅游环境内涵

1、生态旅游环境是符合环境生态学要求的旅游环境。

2、生态旅游环境的生态系统是良性运行的生态系统。

3、生态旅游环境是严格控制环境容量的旅游环境。

4、生态旅游环境是运用生态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旅游环境

5、生态旅游环境还是一种考虑旅游者心灵感受的一种旅游环境。

86、生态旅游环境是由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经济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气氛环境四个子系统构成。

87、生态旅游环境的特点:

1、资源性

(1)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2)生态旅游环境资源价值的有效性

(3)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层次性和整体性

(4)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可塑性

(5)生态旅游环境具有利用的多功能

2、质量性:

生态旅游环境不仅需要满足旅游者较高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满足旅游者心理和审美需求。

因此,生态旅游环境应该是景观优美、空气新鲜、水体清洁、卫生良好、秩序井然、接待地居民热情好客,具有较高质量

3、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88、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活动对东道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旅游者所表现出的“优越感”和“示范效应”使旅游地居民表现出一定的羡慕和盲从心态。

2)旅游地年轻人影响最大,他们可能会在服务业中找工作。

3)可能激发当地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增加追求财富的开创意识。

4)促进当地原生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旅游地开发观念和现代化意识。

2、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物质生活方面:

少数民族的建筑和饮食习惯多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固有的特色正在逐渐被同化。

精神生活同样受到一定影响。

旅游业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旅游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给旅游接待地带来一定的影响。

旅游者的到来对提高东道主的收入、改善社会基础设施、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以及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推动作用是很大的。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大量涌入,旅游地基础设施包括道路、自来水、下水道、电力等公共设施供应不足,而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压力。

 

3、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东道主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旅游者对东道主道德观念的影响还表现在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蔓延:

如吸毒和色情与色情娱乐业的出现,犯罪和赌博等。

89、生态旅游对旅游环境的良性影响

1、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的开发,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管理,一方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整治生态环境,逐步提高环境质量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促进生物尤其是濒危生物的保护;水体保护和水体污染的治理;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地质地貌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