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28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

(1)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新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的“两弹”是指

A. 原子弹氢弹                        B. 原子弹导弹                        C. 氢弹导弹                        D. 氢弹炸弹

2.下图是新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3.有位名人曾放言“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                                B. 这种说法说明了社会上形成严重地浮夸风气

C. 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D. 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

4.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的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③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④“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

A.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6.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网络技术                         B. 籼型杂交水稻                         C. “两弹一星”                         D. 火药

7.有人说:

“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

A. 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B. 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C. 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 个人英雄主义

8.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先后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其影响下,我国科技界的成果有

A.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银河Ⅰ、Ⅲ型巨型计算机先后研制成功

C. 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 李四光确认了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9.邓小平曾指出:

“如果60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

B. 邓小平重视军工源于其军人出身

C. 科技实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

D. 新军事工业领先于其他行业

10.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括

A. 863计划                         B. 星火计划                         C. 两弹一星计划                         D. 火炬计划

11.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电:

“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 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试验成功

12.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

西方记者称“有弹无枪”。

打破这一预言的是(  )

A.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13.新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

这一规划最早有可能制订于(   )

A. 20世纪50年代                 B. 1960——1969                 C. 20世纪70年代                 D. 改革开放时期

14.有人说:

“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  )

A.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 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 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 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15.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

“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

”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的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材料三江泽民指出: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

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说:

“到21世纪30年代,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

“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①公元9年,西汉时期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②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

结果,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③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现代史纲》

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

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

……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三:

“2004感动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二,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两弹一星”是新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

其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故选B。

2.【答案】A

【解析】【分析】考查的是对建国后新科技成就的理解。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符合史实,“两弹一星”成果大都是在1964年之后,B错误,人造卫星升空,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都发生在文革期间,C错误,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取得的重大成果。

故选A。

【点评】改革开放之前,虽然长时期的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取得了瞩目成就:

两弹一星奠定了强国的地位;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为世界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地贡献。

3.【答案】C

【解析】【分析】这是袁隆平的科研目标,AB两项显然不选;这是“理想”,不是现实科研成果,D项排除。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从七十年代以来,不断探索追寻新的目标。

故选C。

【点评】袁隆平研制的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和世界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与此相关的其它的新成立后的科技成就也需要了解。

4.【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可从“排除‘文革’错误路线的干扰”分析可知时间为文革期间,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5年,而“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在1978年,故①④不在文革期间,排除ACD项,B项正确。

【点评】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解答时有个困境,是因有些科技成果并未在教材中涉及,表面上看似难度大,实际上是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能力。

解答关键是把握住时间信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③项是必选,只须分析①②④,而①项是有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出现于1964年,B出现于1970年,D出现于1984年,而C出现于21世纪初,这与题中的“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相符,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B

【解析】【分析】“从人文精神角度”,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由此分析备选项可知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A项容易导致网络犯罪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等不良现象,C、D两项容易导致战争,均与题目中的信息“人文精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现代的科技发展,试题难度不大,紧扣“人文精神”等信息,联系备选项去分析排除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7.【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注意两平分别代指邓小平和袁隆平,邓小平代表的是制定了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而袁隆平代表的是在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水稻产量,代表了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所有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两平代指的两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和重大贡献。

8.【答案】B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A项是在1975年文革期间,故不符合题意;B项是20世纪80-90年代科研成果,故符合题意;C项是在1973年,不符合题意;D项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选B。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

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中邓小平的这番话是对60年代科技发展的一种肯定,也就是对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的阐述,

C科学技术对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在“决定”二字;

B选项强加因果,材料没有传达这层含义;

D选项从材料无法判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邓小平的这番话是对60年代科技发展的一种肯定,故得出结论。

10.【答案】C

【解析】【分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说明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弹一星计划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定产物,与新时期不符,因此选C。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

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

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1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70年4月”和建国后的重大科技成果可知这从重要的科技成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答案选C,ABD三项科技成果均在1970年之前。

12.【答案】B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说明有运载工具,打破这一预言,故B正确。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与运载工具无关,故A排除。

“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都不是原子弹的运载工具,故排除CD。

1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而半导体属于建国初期重点发展的成就,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建国初期的即1956年科技发展规划,选项B、C、D在时间上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14.【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政策的作用。

而袁隆平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提高20%左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说明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所以应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6年”“原子弹”“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而美苏对核武器的技术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故C项正确;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与材料强调研究原子弹的国际因素不符,排除A项;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是研究原子弹技术的客观原因,与材料“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属于国内因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发展科技背景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

(2)方向变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

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①特点: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②战略:

科教兴国。

【解析】【分析】第

(1)问,“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可知,当时的重点在国防领域,联系史实可知,应为两弹一星。

(2)问,“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的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可见,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原因应该联系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回答,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第(3)问,“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可见,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为此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点评】科技战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新成立到“文革”以前,新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制定实施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计划用几十年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阶段:

“文革”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虽然十年动乱导致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但还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

第三阶段:

“文革”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时期。

1983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并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目前在原子能、航天工程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提出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17.【答案】

(1)含义:

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的国际地位,加强了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不仅解决了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

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

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

关系:

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的国际地位(3分)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新科技成就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航天和农业领域的突出成就与国家政策及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学生在审题时应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点评】科技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史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18.【答案】

(1)爱因斯坦:

科学赐福还是降祸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共同取向:

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

(2)感动的原因:

①袁隆平:

解决了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②钱学森:

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二人的精神:

爱国;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科学创新等。

(3)作用:

主观世界:

树立科学精神;促进思想解放。

客观世界:

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密切世界联系;造福人类社会;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邓小平和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知程度,要求学生思考两者的共性认识;第二问考查袁隆平和钱学森对科技事业的主要贡献史实;第三问综合考查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作用。

【点评】科技的作用是辩证的,对人类文明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学生应该正确理解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要掌握科技的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