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护基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282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电防护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雷电防护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雷电防护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雷电防护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雷电防护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电防护基础.docx

《雷电防护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电防护基础.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雷电防护基础.docx

雷电防护基础

雷电防护基础

现代防雷技术的特点

现代防雷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于:

闪电是电流源,防雷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提供一条雷电流(包括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地泄放的合理的阻抗路径,而不能让其随机性选择放电通道,简言之就是要控制雷电能量的泄放与转换。

德国专家希曼斯基在《过电压保护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现代防雷保护的三道防线:

外部保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泄散;

内部保护及过电压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线、信号线引入的侵入波危害设备;

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雷电过电压幅值。

这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尽其职,缺一不可。

 

IECLPZ防雷分区 

按电磁兼容的原理把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按需要保护的空间由外到内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以确定各LPZ空间的雷击电磁脉冲的强度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雷电防护区可分为: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

本区内的各类物体完全暴露在外部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之外,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本区内的电磁场未得到任何屏蔽衰减,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直击雷防护区(LPZ0B):

本区内的各类物体处在外部防雷装置保护范围之内,应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未得到任何屏蔽衰减,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第一屏蔽防护区(LPZ1)?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类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进一步减小;且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也已得到了初步的衰减。

第二屏蔽防护区(LPZ2):

为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电流或电磁场而增设的后续防护区。

第三屏蔽防护区(LPZ3)需要进一步减小雷击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过电压造成建(构)筑物及设备损坏的几个方面

(1)雷电

A.直击雷:

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一般防直击雷是通过避雷装置即接闪器(针、带、网、线、)引下线构成完整的电气通路后将雷电流泄入大地。

然而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导通只能保护建筑物本身免受直击雷的损毁,但雷电会透过多种形式及途径破坏电子设备。

B.感应雷:

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时,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和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

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

直击雷只发生在雷云对地闪击时才会对地面造成灾害,而感应雷则不论雷云对地闪击或者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都可能发生并造成灾害。

此外直击雷一次只能袭击一个小范围的目标,而一次雷闪击都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多个小局部同时产生感应雷过电压现象并且这种感应高压可以通过电力线、电话线等传输到很远,致使雷害范围扩大。

C.雷电波侵入:

由于雷电电流有极大峰值和陡度,在它周围出现瞬变电磁场,处在这瞬变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而此瞬变电磁场,都会在空间一定的范围内产生电磁作用,也可以是脉冲电磁波辐射,而这种空间雷电电磁脉冲波(LEMP)是在三维空间范围里对一切电子设备发生作用。

因瞬变时间极短或感应的电压很高,以致产生电火花,其电磁脉冲往往超过2.4高斯。

现代银行、邮电、证券机房或营业柜台普通应用微机进行货币存取、信息传递与交换,其对磁脉冲承受限度一般为小于0.007高斯,故在新机房建设或旧机房改造时应对防雷与磁屏蔽措施必须充分注意。

D.球形雷:

是一种特殊的雷电现象,简称球雷。

一般是以橙或红色,或似红色火焰地发光球体,(也有带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的),直径一般约为10-20厘米,最大的直径可达一米,存在的时间大约为百分之几秒至几分钟,一般是3至5秒,其下降时有的无声,有的发出嘶嘶声,一旦遇到物体或电气设备时会产生燃烧或爆炸,其主要是沿建筑物的孔洞或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有的由烟囱或通气管道滚进楼房,多数沿带电体消失。

(2)操作瞬间过电压:

众所周知,当电流在导体上流动时,会产生磁场,储存能量,电流越大,导线越长,储能越大,所以当大型负载(特别是电感性负载)电气设备开关时,便会产生瞬时过电压。

(3)地电位反击:

是指雷击大地或接地体,引起地电位上升而波及附近的电子设备,对设备产生反击,损害其对地绝缘。

多层分级(类)保护的避雷装置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

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防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城市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

外部无源保护

在0级保护区即外部作无源保护,主要有避雷针(网、线、带)和接地装置(接地线、地极)。

保护原理:

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

在避雷针(线)顶部,形成局部电场强度畸变,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线)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免受雷击。

这是人们长期实践证明的有效的防直击雷的方法。

然而,以往一般认为用避雷针架空得越高越好(一般只按45度角考虑),且使用被动放电式避雷针,其反应速度差,保护的范围小以及导通量小。

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避雷针应选择提前放电主动式的防雷装置,并且应该从30度、45度、60度等不同角度考虑,安装,以做到对各种雷击的防护,增大保护范围以及增加导通量。

建筑物的所有外露金属构件(管道),都应与防雷网(带,线)良好连接。

内部防护

电源部分防护:

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

高压部分电力局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力限制到小于6000伏(I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

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分三部分:

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楼宇总配电盘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作一级保护;在楼宇总配电盘至楼层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作为三级保护。

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防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至关重要。

信号部分保护:

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

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其主要考虑的如:

卫星接收系统、电话系统、网络专线系统、监控系统等。

建议在所有信息系统进入楼宇的电缆内芯线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电缆中的空线对应接地,并做好屏蔽接地,其中应注意系统设备的在线电压、传输速率、按口类型等,以确保系统正常的工作。

接地处理

在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中,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

一般整个建筑物的接地系统有:

建筑物地网(与法拉第网相接)、电源地(要求地阻小于10欧)、逻辑地(也称信号地)、防雷地等,有的(如IBM)公司要求另设专用独立地,要求地阻小于4欧(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也会要求小于1欧)。

然而,各地必须独立时,如果相互之间距离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话,则容易出现地电位反击事故,因此,各接地系统之间的距离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应尽可能连接在一起,如实际情况不允许直接连接的,可通过地电位均衡器实现等到电位连接。

为确保系统正常工作,应每年定期用精密地阻仪,检测地阻值。

接地装置由接地极及一些附件、辅助材料组成。

接地装置的选材和施工主要决定于土质结构,即土壤的地阻率p。

不同层土质结构不同,因而地阻率p不同,为增加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应使用长效降阻剂。

有外部防雷措施同时更需要完善内部防雷措施

我们知道外部防雷措施中避雷设施的引下线在接闪以后,会有很大的瞬变电流通过,也就是说在周围会产生很大的瞬变电磁场(LEMP)。

因此,安装了外部避雷措施不能代替内部防雷措施。

再者,我们都知道,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引雷,所以在概率上来说,安装了避雷针以后,建筑物的避雷系统遭受雷击的可能性会增大,也就是说LEMP发生的几率会变大和产生点的距离会缩短(引下线处),所以安装了外部避雷措施的含有电脑网络等系统的大厦更加需要内部防雷措施。

外部防雷系统

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避雷针)、引下线、接地地网等有机组成。

缺一不可。

下面分别对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的相关技术及安装进行描述。

主要讲本部分的内容是对建筑物外部空气如何截雷,把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的问题。

本部分的内容提要是:

(1)接闪器: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2)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

(3)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

接闪器

直接截受雷击,以及用作接闪的器具、金属构件和金属屋面等,称之为接闪器。

功能是把接引来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因如大地中泄放,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害。

从公元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以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唯一的形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从十九世纪以后,逐渐有出现了避雷线、避雷带和避雷网。

其分类如下: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下面逐一介绍。

避雷针

尖端放电

由物理学可知,通常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体来看不显示带电现象。

当某一物体所具有的正、负电荷不相等时,这个物体就显示带电的特性。

当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物体带正电,反之带负电。

由于电荷都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带电物体中的同性电荷总是受到相互排斥电场力的作用。

以图中带尖锋的金属球为例,假如金属球上带负电(同样也可以理解带上正电),由于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电子总是分布到金属球的最外层表面,并且容易逃离金属球。

球的尖锋部分,电子受到同性电荷往外排斥力最强,最容易被排斥离开金属球,这就是通常说的“尖端放电”。

公元1749年4月29日,富兰克林在给约翰·米西尔(JohnMitchel)的信中提出了,云层由于不断受到蒸汽摩擦而带电的看法,他认为"当带电的云块飘过田野、掠过高山、巨树、耸立的高塔、尖屋顶、船舶桅杆、烟筒等物的时候,拖曳出电火,正如许多尖导体和突出物产生的现象一样,整个云层就在那里放出电来"由此,他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

他说:

既然尖导体可以把一个离它很远的带电体上的电荷释放掉,避免它对其他物体产生电击,那麽尖导体对于人类可能有些用处。

于是他建议将一根上端尖锐并涂有防锈层的铁杆安装在房屋的最高处,并用导线接在它的下端,沿着墙壁直通到地下。

在海船上则把铁杆固定在桅杆顶端,用导线连接向下直通入水中。

它们就能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钧一发之际,静悄悄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

富兰克林详细描述避雷针的装置,并正式宣布它是在1753年。

避雷针的英文名字Lightningrod,直译为"闪电棍"更准确些,本无避免雷击之意。

这个名词望文生义就会产生误解。

我们国内许多物理课本,甚至大学的教课书也把避雷针的原理说成是靠尖端放电中和云层电荷从而消除闪电的,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在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候,提出了两种避雷针工作机理的解析;第一种解析认为,避雷针是靠其针尖电晕放电发出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使雷雨云的电荷得到中和,从而免除建筑物的雷害。

第二种解析认为,避雷针是靠把雷雨云所带的异种电荷引导到自身上来,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

至1753年富兰克林明确倾向于避雷针引雷的理论了,所以说避雷针是靠尖端放电消除闪电而能避雷的提法是错误的,避雷针是消除不了闪电的。

工作原理

雷雨云形成以后对大地的电压,低则几百万伏,高则数千伏甚至更高,雷雨云对大地的一次闪击放电的峰值电流平均为30多KA,它的瞬时功率为109-1012W以上。

由于瞬时功率很大,所以它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

当高空出现雷雨云的时候,大地上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必然带上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避雷针处于地面建筑物的最高处,与雷雨云的距离最近,由于它与有良好的电气连接,所以它于大地有相同的电位,使避雷针附近空间的电场强度比较大,容易吸引雷电先驱,使主放电都集中到它的上面,从而保护附近比它低的物体遭受雷击的几率大大减少。

而避雷针被雷击的几率却大大的提高。

避雷针不但不能避雷反而引雷,它是自身的多受雷击而保护周围免受雷击。

由于避雷针与大地有良好的电气连接,能把大地积存的电荷能量迅速传递到雷雨云层中泄放;或把雷雨云层中积存的电荷能量传递到大地中泄放,使雷击而造成的过电压时间大大的缩短,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雷击的危害性,这就是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但需要说明,避雷针必须有足够可靠,并且有接地电阻尽量小的引下线接地装置与其配套,否则,它不但起不到避雷的作用,反而增大雷击的损害程度。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关于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公式在形式上各有不同,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计算方法:

1、折线法:

即单一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一折线圆锥体。

2、曲线法:

即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一曲线锥体。

3、直线法:

是以避雷针的针尖为顶点作一俯角来确定,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用45°角,对一般建筑物采用60°角,实质上保护范围为一直线圆锥体。

自1983年起,我国正式制定了自己的防雷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防雷规范GB50057-94也采纳了国际电工委员(IEC)推荐的"滚球法"作为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避雷针的制作规格

由大量模拟实验和实际调查统计资料表明,避雷针的外表形状与其避雷效果无明显的关系,所以,不必过多考虑采用单针式或者其他形式造型的避雷针。

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针长1m以下:

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

针长1-2m:

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

烟囱顶上的针:

圆钢为20mm钢管为40mm(见GB50057-94.第四章)

主动式避雷针

近来国内市场经销一种叫主动式避雷针的产品,主要有来自法国和澳大利亚的产品,据厂家称,这此产品能够随大气电场变化而吸收能量,当存储的能量达到某一程度时,便会在避雷针尖放电,尖端周围空气离子化,使避雷针上方形成一条人工的向上的雷电先导,它比自然的向上的雷电通道能更早的于雷雨云向下的雷电先导接触,形成主放电通道。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雷雨云靠该避雷针放电的几率增加,相当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加大,或者相当于将避雷针加高。

避雷线

接闪器最初的形式只是富兰克林所设计的磨尖的铁棒。

20世纪初,在电力系统,为了使输电线路少受雷击,采用了在输电线路上方架设平行的钢线避雷的方法,在实用中,由于它简单有效,逐步得到了推广。

这种架设在输电线路上方的钢线,称之为避雷线。

后来在房屋建筑上也推广了这种形式,开始布设在方脊、屋角、房檐等处作雷电保护,以后这种方式又有所改进。

避雷带

在房屋建筑雷电保护上,用扁平的金属带代替钢线接闪的方法称之为避雷带,它是由避雷线改进而来。

在城市高大楼房上,使用避雷带比避雷针有较多的优点,它可以与楼房顶的装饰结合起来,可以与房屋的外形较好的配合,即美观防雷效果又好,特别是大面积的建筑,它的保护范围大而有效,这是避雷针所无法比的。

避雷带的制作,采用扁钢,截面积不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避雷网

避雷网是指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网作为雷电保护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辅助避雷网),也叫做暗装避雷网。

它是根据古典电学中法拉第笼的原理达到雷电保护的金属导电体网络。

暗装避雷网是把最上层屋顶作为接闪设备。

根据一般建筑物的结构,钢筋距面层只有6-7cm,面层愈薄,雷击点的洞愈小。

但有些建筑物的防水层和隔热层较厚,入彀钢筋距面层厚度大于20cm,最好另装辅助避雷网。

辅助避雷网一般可用直径为6mm或以上的镀锌圆钢,网格大小可根据建筑物重要性,分别采用5m′5m或10m′10m的圆钢制成。

避雷网又分明网和暗网,其网格越密可靠性越好。

建筑物顶上往往有许多突出物,如金属旗杆、透气管、钢爬梯、金属烟囱、风窗、金属天沟等,都必须与避雷网焊成一体做接闪装置。

在非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上,可采用明装避雷网。

做法是首先在屋脊、屋檐等到顶的突出边缘部分装设避雷带主网,再在主网上加搭辅助网。

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

避雷带和避雷网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8mm,扁钢截面积为48mm2,扁钢厚度为4mm。

避雷线一般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架设。

安装避雷带和避雷网要注意下面事项:

1、避雷带及其连接线经过沉降沟(沉降沟:

一座较长的多层建筑物,往往在横向上把建筑物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留有一段空隙,防止各段下沉不一致,引起建筑物损坏)时,应备有10-20cm以上的伸缩余裕的跨越线。

2、有女儿墙的平顶房屋,其宽度小于24m时,只须沿女儿墙上部敷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4m时,须在房面上两条避雷带之间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的间距不大于20m时,只在屋檐上装避雷带;宽度大于20m时,需在屋面上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间距不大于20m。

3、瓦顶房屋面坡度为27°-35°,长度不超过75m时,只沿屋脊敷设避雷带。

四坡顶房屋,应在各坡脊上装上避雷带。

为使檐角得到保护,应在屋角上装短避雷针或将避雷带的引下线从檐角上绕下来。

如果屋檐高度高于12m,且长度大于75m时,要在屋脊和房檐上都敷设避雷带。

4、当屋顶面积非常大时,应敷设金属网格,即避雷网。

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网格越密,可靠性越好,网格的密度视建筑物重要程度而定,重要建筑物采用5′5m的密网格,一般建筑物用20′20m的网格即可。

在非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上,可采用明装避雷网。

做法是首先在屋脊、房檐等到顶的突出边缘部分装设避雷带主网,再在主网上加搭辅助网,避雷网格大小按上述要求。

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屋顶上的烟囱、混凝土女儿墙、排气楼、天窗及建筑装饰等突出于屋顶上部的结构物和其他突出部分,都要装设短避雷针或避雷带保护,或暗装防护线,并连接到就近避雷带或避雷网上。

对金属旗杆、金属烟囱、钢爬梯、风帽、透气管等必须与就近的避雷带、避雷网焊接。

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每一座房屋至少有两根引下线(投影面积小于50m2的建筑物可只用一根)。

避雷引下线最好对称布置,例如两根引下线成"一"字或"Z"字形,四根引下线要做成"工"字形,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20m,当大于20m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

见《雷电与避雷工程的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

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

合理设计的接闪器将显著地减少雷电击中需要防雷空间的可能性。

只有将防雷装置的设计与建筑结构设计同时进行时,才能在技术和经济上得到最优化的组合。

特别是在设计建筑物时,就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金属物作为防雷装置的诸部分之用。

接闪器可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组成选择:

1)独立避雷针;

2)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

3)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接闪器的布置:

GB50057-94接闪器布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hr(M)避雷网网格尺寸(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6*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24*16

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滚球法避雷网。

滚球法:

滚球法是以h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IEC1024-1:

1990当符合下表的要求时,接闪器的布置就是合适的。

按照保护级别布置接闪器

就设计接闪器系统而言,下列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只要接闪装置不同部分所提供的保护区能相互衔接,并确保建筑物得到完全的保护就行(见IEC1024-1第2.1.2条):

--保护角法:

--滚球法:

--网格法:

所有这三种方法都可用于独立、半独立和非独立的防雷系统的设计。

1、保护角法:

接闪导体、避雷针、避雷杆塔和避雷线的位置,应使被保护建筑物的各个部分都处于由接闪装置导体上的各点以""角朝四面八方向地面投影所形成的轨迹面之内。

保护角法有几何局限。

2、滚球法:

对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建筑物,或当IEC1024-1的表1排除采用保护角法时,应采用滚球法来确定建筑物的面积和各部分的保护空间。

"滚球"半径应符合所选择的防雷系统保护等级。

滚球法是在建筑物上才利用半径为"R"的球,绕建筑物滚动,直到碰到地平面,或碰到与地平面接触且能用作雷电导体的任何永久性建筑物或物体为止。

在滚动接触建筑物的地方便有可能受到雷击。

在这样的点和地段处,就需要由接闪导体来提供防雷保护。

防雷系统的保护空间就是"滚球"接触该导体并作用于建筑物时并未穿过的那块空间的体积。

保护等级和防雷系统的安装成本随所选滚球的尺寸的缩小而增加。

3、网格法:

接闪导体或屋顶导体应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其周边应靠近屋顶的边缘布设。

这种多边形接闪装置应通过增设相互连接的横向接闪导线来完善,以形成符合IEC1024-1表1要求的网格。

选型程序:

(1)评估保护级数;

(2)选择合适的保护半径;

在地球上所处径、纬度的不同Na也不同。

评估保护级数

1、查出当地的雷电密度Na我国北方地区一般为4,可查图而来。

理论上1)建筑物的重要程度;

2)建筑物的危险程度;

现场记录风险内容:

3)建筑物的人员密度;

4)建筑物的构筑位置;

5)建筑物的建筑结构;

6)建筑物所在地的雷电密度;

2、做工地现场勘察

实际上: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实际运用上,多采用1类。

查出滚球法半径D。

3、计算和选择合适的保护半径:

根据上列Rp=h(2hr–h)公式,设计人员需考虑所选择避雷针的型号,其保护半径将能覆盖在不同垂直距离上的受保护平面。

避雷针选型确定以后,安装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砖木结构的房屋,可把避雷针敷设在山墙顶部或屋脊上,用抱箍或对锁坶丝固定于梁上,固定部分的长度为针高的1/3。

也可以将避雷针嵌于砖墙或水泥中,为了结构的坚固,插在砖墙中的部分为针高的1/3,插在水泥中部分约为针高的1/4-1/5。

b.对于平顶屋上的避雷针应安上底座与屋顶层连接,并用螺丝紧固好。

引下线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称为引下线。

雷击时引下线上有很大的雷电流流过,会对附近接地的设备、金属管道、电源线等产生反击或旁侧闪击。

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反击,现代建筑利用建筑物的柱筋作避雷引下线,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但可行,而且比专门引下线有更多的优点,因为柱钢筋与木梁、楼板的钢筋,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和接地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法拉第"笼,均处于等电位状态。

雷电流会很快被分散掉,可以避免发击和旁侧闪击的现象发生。

关于引下线,"规范"作如下规定:

《GB50057-94》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不小于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8mm;扁钢截面为48mm2;扁钢厚度为4mm。

装在烟囱上的引下线其尺寸不小于:

圆钢直径?

12mm;扁钢厚度为4mm,截面积为100mm2。

所有引下线要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场所,还应加大截面积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

引下线的固定支撑点间隔不得大于1.5-2m,引下线的敷设应保持一定的松紧度,不能拉的太紧,以免热胀冷缩而拉断。

为了减少引下线的电感量,引下线应沿最短接地路径敷设。

对于建筑艺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引下线可采用暗敷设,但截面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