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227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docx

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复习资料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之社会经济结构

1.我国“二元社会”的状态

在当代中国,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其核心是强制性分类的居民身份制度。

市民身份(非农业户口)和农民身份(农业户口)这种城乡隔离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障碍,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建制上的城乡分治变成了城乡合治,在政策的掌握尺度上也略有放宽,但迄今为止,这种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壁垒尚未打破,二元社会也还没有转变为一体化社会,而仍暂时处于“三元社会”的过渡状态。

这三元分别是:

持有城镇非农业户口的市民、无户口或持有农业户口而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准市民、持有农业户口和农村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2.我国的经济区划分及其发展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经济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8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

目前,我国明确提出要协调区域发展,把全国分成四大经济区,即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局部)和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局部)。

3.我国的分配制度问题

在分配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1)分配关系尚未理顺,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和部分国有单位内部平均分配情况并存;

(2)农民收入增长过缓,一些城镇居民生活困难;分配方式不规范,分配秩序混乱,调节手段不完备。

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分配收入体制改革,解决分配领域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4.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实现小康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

(2)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3)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农村的全面进步。

5.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我国来说,就是要高度重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问题。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总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我国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公共基础知识之民族与宗教

1.我国的民族状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余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

从居住的情况来看,全国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等省、自治区。

其中云南省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

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均处于平等地位,并享有平等的权利。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性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是党和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

党和国家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在国家扶持、先进民族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下,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3.宗教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宗教方面情况十分复杂。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五大宗教,教徒人数共一亿多。

汉族在历史上曾信仰多种宗教,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有一部分汉族人信奉。

在其他民族中,信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保安等民族;独龙、高山、景颇、鄂伦春等民族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

在信仰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的民族中,宗教势力有很大影响。

4.宗教团体组织

与我国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相适应,我国成立了多个宗教团体组织,主要有中国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等。

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彼此尊重,互相团结。

    

(2)各宗教不论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各宗教之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

(3)实行政、教分离,国家政权不能被用来推行或禁止某一种宗教,宗教也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等。

(4)国家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

(5)我国各宗教坚持自主自办,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同外国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进行交往,但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坚决抵制国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共党史

(一)

 1.五四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激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

从6月3日起,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壮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狂飙。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

(3)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样,二大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2)新三民主义的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6.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7.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兴起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表明党已经克服“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不失时机地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表明党在继遵义会议着重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开始努力解决政治路线问题;表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8.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七大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强调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对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9.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

会上经过激烈斗争,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兴起。

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共党史

(二)

1.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1)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立新中国。

(2)1951年12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

(2)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明确指出: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1)1957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当时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出的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2)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当年钢产量比上年翻一番,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会后,在全国城乡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4)1959年8月2日至16日举行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决议,认定彭、黄、张、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

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

“反右倾”斗争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

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从此,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毛泽东在会上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

刘少奇代表中央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草稿,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认为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一是建设工作中经验不够,二是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妨碍了党及时地尽早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6.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

人们开始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处理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

(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6)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公共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

《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3、《春秋》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

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4、《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5、《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6、孔丘与《论语》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7、墨翟与《墨子》

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8.孟轲与《孟子》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

9、屈原与楚辞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10、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11、陶渊明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散文中《桃花源记》最为著名。

12、唐朝文学

“初唐四杰”:

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

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

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

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13、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14、元曲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戏曲: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白话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

15、古代文化常识

(1)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2)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

(3)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4).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

(5)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

第一。

(6)三纲五常:

“三纲”: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7)“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8)五行:

金、木、水、火、土。

(9)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10)岁寒三友:

松、竹、梅。

(11)五岳:

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12)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16、鲁迅

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17、郭沫若

浪漫主义诗集《女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展示了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18、外国文学

(1)但丁

恩格斯说: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2)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是《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3)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另有巨著:

《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4)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

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

(二)

1、雕塑

(1)青铜艺术(见商周文明)。

(2)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3)两汉瑰宝

汉阳陵(汉景帝墓),出土上万件举世无双的陶俑,以仕女俑最为著名。

河北满城的西汉中山靖王陵,出土了三件国宝级文物:

长信宫灯、博山炉和金缕玉衣。

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是国之重宝。

(4)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十分兴盛。

隋唐: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精华。

北宋:

重庆大足石刻在佛教造像中加入大量表现民间生活的内容。

2、手工艺

中国古代手工艺技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瓷器、纺织品、漆器、玉器等方面。

(1)瓷器

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

“南青”指越窑的青瓷,“北白”指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指洛阳出土的彩陶俑。

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景德镇瓷器:

发达于元代,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

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2)纺织品

中国先古传说:

嫘祖养蚕冶丝。

现存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出土于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

中国四大名绣:

蜀绣、苏绣、湘绣、粤绣。

南京云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

西汉前期。

发展:

东汉,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2)印刷术

发明: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

(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发展:

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发明者为平民毕昇。

(3)指南针

发明:

战国“司南”。

发展: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作用:

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实现环球航行)

(4)火药

发明:

唐朝中期。

发展: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4、古代天文历法

(1)《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2)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3)春秋战国时采用的是古四分历,取周年长度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4)《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5)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

(6)汉武帝时编制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7)《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8)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9)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

(10)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一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