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力学 052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208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力学 0529.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力学 0529.docx

九年级力学0529

马佳敏同学教学优化设计方案

教师姓名

陈少平

时间

2015/5/2913:

00~15:

00

辅导科目

科学

年级

九年级

课题名称

力学专题提高复习

1、课前检测

1、2013年4月20清晨,雅安庐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

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

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A.126km/hB.70km/hC.52.5km/hD.30km/h

2、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拉至A点,使细线处于拉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摩擦,小球可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

当小球摆到B点时,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将()

A.在B点保持静止B.沿BE方向运动

C.沿BC方向运动D.沿BD方向运动

3.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所示,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

A.L甲=L乙=L丙=L丁B.L乙=L丁<L甲=L丙

C.L甲=L乙<L丙=L丁D.L丁<L乙<L甲<L丙

4.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

B.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

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D.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5.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体Q,P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G

B.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

C.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G

D.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分别均为2G

6.在一次灾害中,一块石头从高处静止处下落,落到地面前1s内通过15m的距离,则石块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等于15m/sB.小于15m/sC.大于15m/sD.没法判断

7.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在后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二、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的选择

1.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_不动__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方便而定,一般没有特别指明,则选_地面__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是_绝对__的,静止是_相对__的。

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_改变__;静止: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_不变;同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_参照物__,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状态一般会不同。

(二)、理解速度的概念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时间相同比较_路程__;二是路程相同比较_时间__。

平常我们通过计算物体运动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属于_前者(时间相同比较路程)__。

2.速度定义:

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_运动快慢__的物理量。

3.速度的单位:

m/s、km/h,1m/s=3.6km/h。

注意: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_单位时间内通过的_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是一个_定值__,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运动路程的变化而变化。

2、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情况,其大小等于通过某一段_路程(s)__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时间(t)之比,计算公式为v=

知识点二、力的基本知识

(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

力是_物体__对_物体__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_两个或_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_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相互的__(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_相等__,方向_相反,作用在_不同__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_施力物体__同时也是_受力物体__,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_施力物体__。

2.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_牛__,用符号_N__表示

3.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使物体的_运动状态__发生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的方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力能使物体发生_形变__,即使物体的形状、体积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_大小__、_方向__、_作用点__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力的测量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

1.构造:

主要由弹簧、指针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

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_大__,弹簧伸长就越_长__。

弹簧的伸长不是指弹簧被拉伸后的长度,而是指弹簧被拉伸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长。

3.正确使用:

①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_零刻度线__,若有偏差,必须校零;②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测量_范围__和_分度值__,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③在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_直线__上。

(三)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可以用_一条带箭头的线段__形象地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2.用线段的_长度__表示力的大小;用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力的_方向__;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作用点__(一般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四)力的类型

1.重力

(1)重力是由于_地球的吸引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地球__,重力的方向总是_竖直向下__,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2)物体的重力与_物体的质量__成正比,可用公式_G=mg__表示,g是一个常数,大小为_9.8_N/kg__,物理意义是在地球表面附近,_质量是1_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_N__。

2.摩擦力

(1)两个互相_接触__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了_相对运动__时,在接触处会产生一个_阻碍__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分类:

_静摩擦__、_滑动摩擦__、_滚动摩擦__。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__压力__、__接触面的粗糙程度__有关。

跟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__增大压力__、__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__。

(4)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__减小压力__、__使接触面光滑些__、__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__、加润滑油、气垫等。

知识点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概念: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_静止__或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2.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是平衡力的依据:

看物体是否处于_静止__状态或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

3.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_大小__相等,_方向__相反,作用在_同一直线__上。

4.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比较

一对平衡力

相互作用的力

相同点

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__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

不同点

在_一个__物体上

在_两个__物体上

一个力消失后,另一个可存在

同时_消失__,同时_存在__

_不一定__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_一定__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知识点四、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_一切__物体在没有受到_外力__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静止__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中:

条件是_不受外力__,结果是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它做什么运动)将做_匀速直线运动__,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_静止__。

注意: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来的,而是由大量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理得来的。

知识点五、惯性

1.惯性的概念:

物体具有保持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静止__状态不变的性质,即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性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_无关__,与物体的受力情况_无关__,只与物体的_质量__有关。

知识点六、压强

(一)压力

1.压力定义:

_垂直__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_=__重力G。

区别

压力

重力

产生

原因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

方向

_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__(只有接触面为水平方向时,方向才竖直向下)

   _竖直向下__

3.重为G的物体在承受面上静止不动。

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F压=_G__ F压=_F__ F压=_F-G F压=_F+G__

(二)(固体)压强

1.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

当_接触面积__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_压力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压力__和_接触面积__有关。

注意: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2.压强定义:

物体_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__叫压强。

物理意义: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的国际制单位

(1)压强的国际制单位是_帕斯卡__;1Pa=1_N/m2__。

(2)对压强单位Pa的认识: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为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_104Pa__。

4.公式:

p=

⇒F=pS⇒S=

注意:

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受力面积和压力要对应,单位要统一。

5.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_增大压力__、_减小受力面积__。

(2)减小压强的方法:

_减小压力__、_增大受力面积__。

(三)液体压强

1.产生:

由于液体受到_重力__的作用。

2.特点:

液体对容器的_底部__和_侧壁__都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内部朝_各个方向__都有压强。

3.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1)同种液体,_深度__越大,压强越大。

(2)同一深度的不同种液体,_密度__越大,压强越大。

(3)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朝各个方向上的压强_相等__。

(四)气体压强

1.大气压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_压强__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历史上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著名实验是_马德堡半球__实验。

3.在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大气压_不同__,晴天与阴天、冬季与夏季、有风与无风,大气压_不相同__。

4.不同的液体沸点_不同__,同一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_升高__。

5.用吸管吸饮料时,靠大气压压入嘴中。

(五)流体压强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_越大__的位置,压强_越小__。

2.能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1)机翼模型:

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它对机翼的_流速大__;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_压强大__。

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_压力差__,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2)地铁站台上设置了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位置候车。

这是由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的_空气流速大__,造成了安全线以外的站台边缘处的_压强小__,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指向列车的_压力__,人若站在安全线以外,就很容易被地铁列车卷走。

知识点七、功和功率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_作用在物体上的力__和_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__。

要明确“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注意】判断做功的标准:

有力,有距离并且力和距离在同一个方向上。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a.有力F无距离s,例如举高重物静止不动,虽然用了力,但没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没做功;b.有距离s没有力F,如正在空中飞行的足球,运动了一段距离,但运动员施加的力已经消失,运动员对其没有做功;c.有力F,也有距离s,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垂直),此力也不做功,例如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重力不做功。

2.功的公式:

W=_Fs__。

科学上规定:

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注意】F和s必须“同一物体”“同一时间”“同一方向”。

3.功的单位:

焦耳(简称“焦”),1J=_1__N·m。

4.做功的实质:

做功的实质就是_能量转化__的过程,通过做功的形式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_能量__发生了转化。

能量与功的单位一样,都是_焦耳__。

(二)功 率

1.功率的概念:

_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__。

功率用来描述_物体做功快慢__,也可反映能量转化的快慢。

2.功率的公式:

P=

;P=Fv。

3.功率的单位:

瓦特(W)、千瓦(kW)、焦/秒(J/s);1瓦(W)=1_焦/秒(J/s)__。

【注意】根据P=

可知,当P一定时,W与t成正比。

换句话说,使用_功率__相同的机械,做功时间长的做功就多。

当W一定时,P与t成反比。

换句话说,做相同的_功__时,时间用得少的机械的功率就大。

当t一定时,W与P成正比。

换句话说,做功_时间__相同时,功率大的那台机械做的功就多。

4.类比功率与速度

速度

功率

物理意义

运动快慢

做功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定义式

v=

P=

单位

m/s

J/s或W

知识点八、 能量的形式

能量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常见的能量形式有:

机械能、光能、内(热)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一、动能和势能

1.动能:

物体由于_运动__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_被举高__而具有的能。

3.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_弹性形变__而具有的能。

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两点:

一是物体的_质量__越大,动能越大;二是物体的_速度__越大,动能越大。

三、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1.影响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

物体的_质量_越大,_位置__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2.影响弹性势能的相关因素:

物体的_形变__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1.滚摆:

(1)滚摆从最高点开始往下运动时,始点处_势能__最大,_动能__为零。

(2)开始向下运动时,_势能__开始转化为

_动能__,动能渐趋增大,势能渐趋减小,机械能总和不变;到达_最下端__时,动能最大。

(3)反方向的转换,滚摆不断上升过程中,_动能__转化为_势能__,势能渐趋增大,动能渐趋减小,到达了一个新的最高点时,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2.单摆:

将摆锤拉到一定的高度后放手,摆锤在向下摆动的过程中_重力势能__转化为_动能__,在摆锤摆过中点后向上摆动的过程中_动能__转化为_重力势能__。

五、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在只有_重力__或_弹力__对物体_做功__的条件下(或者不受其他_外力__的作用下),物体的_动能__和_势能__(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_机械能__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规律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知识点九、杠杆

(一)杠杆的五要素

1.杠杆的定义:

一根_硬棒__能够在_力__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_固定点__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注意】

(1)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2)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

钓鱼竿、铁锹。

2.杠杆的五要素:

_支点__O、_动力__F1、_阻力__F2、_动力臂__l1、_阻力臂__l2。

(1)O: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F1:

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3)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_垂直距离__。

(5)l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_垂直距直__。

(二) 作力臂的方法步骤

1.找出支点;

2.沿动力、阻力的作用方向将力的作用线画出;

3.从支点分别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则_支点__到__垂足

的距离即为力臂。

【注意】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即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三) 杠杆的平衡条件

1._动力__×_动力臂__=_阻力__×_阻力臂__,即F1l1=F2l2。

2.比例形式:

3.当杠杆达到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_几分之一__。

(四)杠杆的类型

杠杆类型

杠杆特点

杠杆优点

杠杆缺点

应用

_省力__

杠杆

l1>l2

F1<F2

(动力<阻力)

_省力__

_费距离__

剪子

_费力__

杠杆

l1<l2

F1>F2

(动力>阻力)

_省距离__

_费力___

镊子

_等臂__

杠杆

l1=l2

F1=F2

(动力=阻力)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天平

知识点十滑轮

(一)定滑轮

1.滑轮,周边有_槽__,能绕_固定转轴__转动的轮子,是一种变形的_杠杆__。

2.定滑轮

(1)特点1:

使用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能改变_力的方向__。

特点2:

(2)实质:

是一个_等臂__杠杆,其支点在轴上,力臂等于半径。

(3)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二)动滑轮

1.动滑轮

(1)特点1:

(2)特点2:

使用动滑轮可以_省__一半力(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实质:

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其支点在动滑轮边缘与悬绳相切的一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等于轮的_直径__和_半径__。

3.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F(或速度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三)滑轮组

1.滑轮组的构成:

滑轮组是由_动滑轮__和_定滑轮__组合而成的。

2.滑轮组的优点: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__省力__,同时也可以__改变力的方向__。

3.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拉力F=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拉力F=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F(或速度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一气球通过绳子吊着一物体在空中上升,突然绳子断了,此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2.小明早上乘坐公交车到学校上学,在水平路上行驶的公交车突然刹车,小明和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如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明和车上的人向前倾,能说明人具有惯性

 

B.

小明和车上的人向前倾,不能说明人具有惯性

 

C.

小明和车上的人向前倾,能说明车具有惯性

 

D.

小明和车上的人向前倾,能说明人和车都具有惯性

3.如图是“竹筷提米”实验.玻璃杯和米被慢慢提起后,使玻璃杯不掉下的力是(  )

 

A.

米对竹筷产生的压力

B.

米对玻璃杯的摩擦力

 

C.

竹筷对米的摩擦力

D.

手对竹筷向上的提力

4.(2015•房山区一模)如图所示,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球M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为G,水对它竖直向下的压力为F1、竖直向上的压力为F2,细绳对它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3,水对它的浮力为F4,球在水中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4=|F1﹣F2|

B.

F1>F2

C.

F3=F4

D.

F4=G+F3

5.如图所示,均匀杠杆左端挂一重物,要使杠杆平衡,分别作用在杠杆右端的三个力的大小关系为(  )

 

A.

F1>F2>F3

B.

F2<F1<F3

C.

F2>F1>F3

D.

F1=F2=F3

6.如图甲所示,长1.6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据图可知金属杆重(  )

 

A.

5N

B.

10N

C.

20N

D.

40N

 7.如图所示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不考虑轮重和摩擦).使用时若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A拉绳使货物G匀速上升h.若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B拉绳使货物G匀速上升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A<G

B.

FA>FB

C.

胖子做功较大

D.

两人做功相等

8.如图所示,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和m,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相连,已知M>m,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不计滑轮质量,则(  )

 

A.

转轴O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M+m)g

 

B.

水平地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大小为(M﹣m)g

 

C.

水平地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大小为Mg

 

D.

转轴O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mg

 9.如图所示,重为50N的物体A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80%,物体运动的速度为1m/s,下列分析计算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受合力为5N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2N

 

C.

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5W

 

D.

在10s内机械所做的有用功为500J

 10.如图是由相同的滑轮安装的滑轮组,甲乙两人分别用两装置在相等时间内将质量相等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绳子自由端所受的拉力分别是F甲、F乙,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拉力是乙的拉力的3倍

 

B.

乙拉绳子的速度大小是甲拉绳子速度大小的2倍

 

C.

甲拉绳子的功率和乙拉绳子的功率相等

 

D.

甲装置的机械效率比乙的大

11.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则剩余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压力F的关系是(  )

 

A.

p甲>p乙;F甲>F乙

B.

p甲<p乙;F甲<F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