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0187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docx

高三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0月周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

“佛教经典言: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B.形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D.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2.《全球通史》一书中提到: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当时“政治自由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的变化,即

A.公民大会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B.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以地区部落取代氏族部落

3.从下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美国联邦政府

州政府

权力

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统一联邦宪法,全国范围适用;国际交往主体;不能任命、监督、考核州官员或其施政行为

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本州宪法、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无效。

不干涉联邦事务

A.美国的国家结构是邦联制

B.美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C.涉及全国性事务的权力都赋予联邦政府

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分享的政治权力相当

4.“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管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

”这里评论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两个世纪前,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穿袜子,现在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引自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

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

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

”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汉朝C.隋唐                D.宋朝

7.隋唐均规定:

“工商不得入仕。

”……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由材料可知

A.宋代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

8.《史记·货值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9.从“重农抑商”到“海禁”政策,表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A.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B.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

C.无法出现商业繁荣景象D.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10.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经使用火器

11.如果判断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否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依据的主要原则应该是

A.是否画“所见”的而非“所想”的        B.是否画“活人画”

C.是否通过色彩对比表现画面的庄严感和神圣性 D.是否以宗教为题材

12.张岱年教授认为:

“中国在明清时期经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B.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C.都对此后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D.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13.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绘画之父”。

其“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去处理自然”的建议为下列哪一艺术流派提供了创作思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立体派

14.毛泽东曾说“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

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据此判断当时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开展

15.据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说: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天津至江苏南京的浦口)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6.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7.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为:

“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

汽车进入上海后,工部局于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

“租界车辆,不下千万;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道点;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遵,重罚银钱。

”这主要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中国的近代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C.近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18.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

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

19.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20.1912年梁启超指出“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

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

……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由材料可知

A.梁启超始终没有改变君主立宪的主张      

B.梁启超指出了辛亥革命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不足

C.梁启超逐渐认可民主共和政体                

D.当时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21.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

“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

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

”该文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2.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

A.经济民族主义        B.凯恩斯主义C.自由放任主义      D.重商主义

23.下列评论中,不是直接针对“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是

A.“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B.“它的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它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C.“是西欧国家联合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一次质的飞跃,它开始了一体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

D.“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及运输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24.列宁曾指出:

“每当我写到()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

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

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

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做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其中的()应填写

A.俄国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25.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彻底恢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D.进一步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26.1925年,美国一批学者和新闻记者控告代课教师约翰·史科普斯,控诉他对学生讲授进化论。

史科普斯被判违法罚款,但其律师抓住“圣经专家”——原告律师对圣经的弱点,把他驳得体无完肤。

这就是有名的“猴子审判”。

这段往事表明

A.教师讲授进化论违背当地法律B.法官缺乏进化论的知识

C.利用“猴子”判案是当地特色D.圣经生疏导致原告败诉

27.1960年,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

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日显突出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

28.以下统计表反映的是新中国建立前夕官僚资本在中国工业中所占的比重。

依据以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

工业资本

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

钢铁产量

发电量

有色金属产量

石油产量

60%

80%

90%

67%

100%

100%

A.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D.初步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29.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30.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

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

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

A.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31.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注:

按今天的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

)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异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B.中央着力发展落后地区教育

C.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是着眼备战    D.适应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需要

32.“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

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第33题20分,第34题20分,第35题1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时取消1901年9月7日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议定书(即《辛丑条约》)。

1943年

中英美签署《开罗宣言》

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

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

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

这种处理干脆利落。

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

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

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

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

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分)

34.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

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

“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

关、陕、闽、广,首得其利。

”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

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

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

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

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

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9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

……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

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

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

……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10CBCDBBDABD

11-20AADACBDDAC

21-30CBDBBACAAA

31-32CC

33.

(1)趋势:

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不平等条约或收回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4分)

主要影响:

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8分)

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4分)

(2)主要特点:

对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

(2分)

原因:

对美国,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苏联,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的平等条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

(2分)

 

34.

(1)变化:

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

(3分)

影响:

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

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分)

(2)影响:

对中国:

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3分)

对英国:

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分)

对印度:

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

(3分)

35.答案一:

观点:

我赞成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的观点。

(3分)

论证:

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2分)

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7分)

结论: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二战后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尤其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最大障碍,因此发动了“冷战”,美国应负主要责任。

(2分)

答案二:

观点:

我赞成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的观点。

(3分)

论证:

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

①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美苏冷战局面正式形成。

(7分)

结论: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二战后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同样表现出大国强权政治和民族利己主义,力图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因此苏联的举措激化了东西方矛盾,苏联应负主要责任。

(2分)

答案三:

观点:

我赞成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的观点。

(3分)

美国方面:

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苏联方面:

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

①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美苏冷战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