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0076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学案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

高一历史学案

必修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历史组编写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编写陈科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掌握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具体内容,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总结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

约___________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制度:

始创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___________。

2.商朝

(1)建立:

约___________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制度: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制度。

商王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___________。

(3)特点:

商朝是个弥漫着___________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③________。

【思维延伸】材料: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体现了商朝的什么信息?

二、封邦建国

1.背景:

___________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2.目的:

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含义:

在保证___________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侯国,以拱卫王室。

4.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①___________是分封主体。

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

异姓诸侯国则包括功臣、姻亲和先代的贵族等。

(3)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影响

(1)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___________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

(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消极:

分封制下所形成的统一是松散的,随着分封诸侯的子孙与周王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诸侯割据状态逐渐出现。

请思考,从下图(烽火戏诸侯)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巩固____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1)周人把___________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核心是_______________。

他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3)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___________关系,也是___________关系。

3.影响

(1)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__”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和贵族特权。

4.维护工具:

___________。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知识图解

&合作探究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

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巩固提升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2.《书序》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句话反映了

A.成汤建立商朝的经过   B.周初封邦建国的过程   

C.成王灭商的过程   D.周王分封异姓诸侯

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4.“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5.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6.《吕氏春秋·当务》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其少矣。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大史据法而争之曰: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7.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

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期B.西周C.秦朝D.西汉

8.《礼记·祭统》云: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晋语》曰: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宗法关系  B.道德规范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0.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1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周王妻妾

称谓

妻(原配)

①二哥(22岁)②三哥(18岁)

妾一

③大哥(25岁)

妾二

④四哥(15岁)

A、①二哥B、②三哥C、③大哥D、④四哥

12.台湾网2007年12月25日讯,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至浙江奉仁安葬,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

叶落归要,认祖归宗,蒋方智怡这种文化情结源于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

1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是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14.西周确定贵族等级继承关系和名分的主要依据是()

A.财产的多少B.关系的远近C.等级的高低D.血缘与嫡庶

15.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一项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赐给亲族、功臣,并封侯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带兵随从周王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王纳税

16.下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这一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C.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17.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18.以周封伯禽于鲁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两者并无关系

19.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

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20.《汉书》说: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象夏朝》

大禹雕像夏启二里头文化遗址

“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日‘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材料二《印象商朝》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汤誓》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诗经·商颂》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三《印象西周》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1)从《印象夏朝》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2)商朝的政治统治具有什么显著特征?

(3)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同商代附属国与商王的关系有何不同?

(4)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

2.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自主学习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统一的背景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______的原则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打着“______”的旗号,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______夺位的政变。

2.统一的过程:

秦国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在公元前______年完成统一。

3.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数百年混战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思考感悟】秦统一的有利条件可以从政治上的局部统一、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法家思想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商鞅变法后秦的强大、秦王嬴政的才能等几方面来分析。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的创立

(1)确立“皇帝”名号:

嬴政统一六国后,改称“皇帝”。

(2)皇权至上:

全国的______、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3)“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___________的另一体现。

2.中央官制:

___________

(1)三公: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④______。

(2)九卿: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

(3)特点:

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温馨提示】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最后一个皇帝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3.全面推行郡县制

(1)推行: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___________,实行______。

(2)内容:

地方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中央政府下的地方一级统治机构。

郡设______、郡丞和郡尉。

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县长)、县丞和县尉。

县以下有______、里等基层机构。

4.秦帝国还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法:

秦法以“___________”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秦朝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_____________。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图解

&重点难点解析

1.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成因

①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维护社会安定以保证生产。

②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

(3)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③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贯穿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专制独裁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

①积极: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政治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稳定和发展;第二,积极方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组织建设;第三,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②消极:

第一,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第二,文化方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第三,经济社会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前提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

权力

在分封制下,受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郡、县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郡县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作用

虽拓展了周朝疆域,但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禹鼎》铭文记载:

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2、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

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3、《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4.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过程中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A.韩、赵、魏、燕、楚、齐B.韩、赵、魏、楚、齐、燕

C.韩、赵、魏、楚、燕、齐D.韩、赵、魏、楚、燕、齐

5.对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从上到下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A.郡、县、乡、里B.郡、县、州C.郡、县、州、乡D.州、郡、县

6.秦朝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

A.改称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

7.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以上材料说明()

A.赢政功绩极大B.皇权至高无上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D.实行礼制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存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过二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他说的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的确立

10.秦《峄山刻石》中说: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

”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度量衡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D.颁布秦律

1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就论证度量衡而言,下列最有力的证据

A.古籍的记载B.实物史料C.政府的声明D.历史学家的阐释

12、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

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北省云梦县秦汉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这发现可以证实下列那一史料的正确性?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3、“夏、商、周、汉封建(封邦建国)而延,秦(朝)郡邑而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没有指出秦的暴政

14.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

A.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B.都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都在短时间内被废除D.都有利于历史发展

15、唐太宗对秦政多有批评,常以秦皇暴虐、汉武骄奢自戒,然而他说:

“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A.废分封,置郡县B.统一全国,开拓疆域C.实行皇帝制度D.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1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17.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9.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20.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人到政治体制

21.

材料一

(一)图

(二)图(三)

材料二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

曰: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三

 

材料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图

(一)和图(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一)到图

(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3)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

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2.汉代及隋唐时期对选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自主学习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权:

中书省负责___________、______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3)特点:

三省之间既___________,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4)作用:

___________,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1)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设“_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______掌管,分割宰相财权。

(2)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________,只设中书省。

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特别提醒】这种分权体制和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专制制度下的分化事权,三省之上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专断的皇帝;后者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三机构彼此独立,真正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贵族世袭的“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

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

3.汉武帝时期:

_______和_______。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易形成小集团。

4.东汉末年:

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

5.魏晋南北朝时期:

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标准,南朝时走向末路。

6.隋唐:

_______。

(1)原因:

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来历:

隋朝,分科举人。

(3)完善:

唐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