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036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零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首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零模试题

说明:

本次考试答案均填涂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

“《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

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

《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倍至。

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

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

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

”“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

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

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简明扼要B、推崇倍至C、毫芒毕现D、心心相印

2、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百科全书。

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从中发现自己。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

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

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

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

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

庚辰本此处有脂批:

“讽刺林、宝二人。

”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

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

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

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

“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3、海棠诗社成立时,大观园众人各起别号。

下列人物和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黛玉——潇湘妃子B、贾宝玉——神瑛侍者

C、薛宝钗——蘅芜君D、李纨——稻香老农

4、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告诫”不可以写成“告戒”。

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

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

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

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

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

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

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

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

“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

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

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

“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

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

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

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

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6、“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

(3分)

7、参考第5段中画线文字,赏析“材料二”中黛玉《咏白海棠》颔联的“偷”或“借”字之妙。

(4分)

8、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①温造,字简舆。

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

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

“可人也!

”往从之。

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

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②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

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

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

“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

”造还,建封以闻

,诏驰驷①入奏。

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

“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复去,隐东都。

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

“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

”穆宗曰:

“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

”因赐绯衣。

至范阳,总橐郊迎。

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

还,迁殿中侍御史。

④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

帝虑其劳费,造曰:

“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

”许之。

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

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

“不敢二。

”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

既入,前军呵护诸门。

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

“此隘狭,不足飨士。

”更徙衙门。

坐定,将卒罗拜,徐曰:

“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

”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

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

“悉杀之!

”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

亲杀绛者,醢②之;号令者,殊死。

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

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

诏流康州。

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

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⑤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

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驷,此指驿马。

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敢縻以职事   

   縻:

束缚

B.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患:

以……为担忧

C.恐四方易朝廷       易:

轻视

D.卒有觉者,欲引去     觉:

睡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   ②帝虑其劳费

B.①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②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

C.①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②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 

D.①亲杀绛者,醢之     ②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张建封担心失去温造,于是把兄长之女嫁给温造为妻。

B.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入奏。

温造回来,张建封呈报让朝廷知道他。

(德宗喜欢温造的才能),下诏让他乘驿马至京师。

C.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我在东宫时听说刘总,等到我即位,他连年上书不断请求进见,我派人问入觐行期,却不予答复。

D.兴元军乱

,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

兴元军叛乱,杀了节度使李绛,众人认为温造能够改变那里的乱象,文宗也认为他有能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学习,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

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

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惩。

13、从第②③④段中可以看出温造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不超过20个字。

(3分)

1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5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5-17题。

(11分)

画堂春①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②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

①此词写于1082年,作者应礼部试,落第而归。

②捻:

持取,捻弄。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从所见所闻写起,以落红为词眼,辅以先晴朗后细雨的天气,奠定全词悲凉的基调。

B、“杏园憔悴”用拟人手法所表现出的暮春景象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致形成了对比。

C、作者上阕写景,下阕写人,全词没有大声呼号“无奈”之情,具有一种纤柔婉丽的风格。

D、上阕侧重于静态描写,下阕侧重于动态描写,整个作品细节生动,寄情幽微,情难自禁。

16、作者在下阕通过、和三个动作,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

其中“凭栏手捻花枝”的内涵和前面冯延巳《谒金门》中的一句极为相似。

(4分)

17、结尾句“此恨谁知”意味深长,请根据文意,简析“恨”字的意味。

(4分)

(二)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8、(10分)

①,援玉枹兮击鸣鼓。

(屈原《国殇》)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⑤,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⑥,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前赤壁赋》)

⑦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⑧蟹六跪二螯,。

(荀况《劝学》)

⑨,受中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⑩,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1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

“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2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遐迩。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3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来得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周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决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片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太湖就以此特别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段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9、下列文中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花结果(jié)名闻遐迩(迩:

远)

B、姹紫嫣红(chà)不可名状(状:

描绘、形容)

C、淆然如蒸(xiáo)即小见大(即:

就着)

D、尝鼎一脔(luán)描写难工(工:

精巧、精彩)

20、下列描写太湖的诗句,与文中画线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

(胡曾《咏史诗·太湖》)

B、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吴昌硕《泛太湖》)

C、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杨基《题太湖》)

D、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文徵明《太湖》)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运用移步换影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布局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概括。

(4分)

2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6分)

24、文中说: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春节刚过,亲人聚会、吃饭叙旧等场面定是历历在目,请你描写这样的一个场面。

要求:

描写细致、生动形象。

②请针对近年频繁发生的“碰瓷”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③请以“月亮”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歌。

要求:

感情真挚。

26、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⑴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根据这句话给予你的认识和感悟,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⑵犹太人有一句名言:

“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话: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富有深意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2分)B

2、(3分)D

3、(2分)B

4、(2分)A

5、(3分)B

6、(3分)诗人以“把玩”的心态创作诗歌(1分),冷静客观而没有真正投入情感(1分),诗句直露浅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7、(4分)“偷来梨蕊三分白”意即海棠花纯净洁白,得梨花风韵(“借得梅花一缕魂”意即白海棠清雅告洁,有梅花神韵)(1分),“偷”(“借”)字巧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1分),想象新颖,灵巧别致(1分),表现了黛玉兰质蕙心、冰清玉洁的品性(1分)。

8、(5分)⑴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⑵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⑶他能以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⑷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⑸他借黛玉之口表达了高妙的诗论见解。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3分)D(发觉,察觉,觉醒)

10、(3分)D(A代词,代温造/代词,代出使的事件。

B助词,无意义/代词,他们,想逃走的人。

C因为/凭借D者:

----的人。

此项两个者的意思相同)。

11、(3分)D(众人认为温造能够平定暴乱)

12、(3分)A(跟随寿州刺史,却没有做官,“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13、(3分)长于言辞、富有谋略、不愿为官(行事果决)

14、(5分)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对1处、2处均得1分,错1处、2处均减1分;对3处、4处均得2分,错3处、4处均减2分;以此类推。

15、(3分)A

16、(4分)上、捻、放、手挼红杏蕊每空1分

17、(4分)诗面意思2分,结合注释理解深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示例1:

主人公面对美好春天的短暂易逝,无可挽留而生出无奈之感,就如作者青春已逝,而功业难成,人生的失意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

示例2:

作者表面写主人公爱春、惜春进而无法挽留春天的痛苦,实际上写的是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