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9998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docx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21

基于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审美教育的比较研究

摘要: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文字方式营造优美意境,抒发内心情感,不但是对情和景的单纯描写,更是巧妙实现情景交融,使人读后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美好的审美意境。

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低中高三个学段在古诗审美教育中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揭示我国小学教育中古诗审美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

学段;审美教育;比较

第一章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及其重要地位

一、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

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体裁,它言简意赅,意境深邃,生动形象,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

它描绘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低头思故乡”的万千愁绪,以及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学思考……古诗教学是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

古诗中有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描写羁旅生涯辛酸的,也有抒发佳节形单影只的凄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的。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有效地将格调美、意境美、哲学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让他们身受艺术气息的熏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西湖的景色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可以配合一首古典音乐烘托气氛,为学生构建美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解析古诗中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

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

类似的诗句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装扮的妙龄少女的妩媚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动静相宜之美,以及“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冲击之美……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启蒙诗句。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敏,然而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却不能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转变学习方式,以编故事、绘画等形式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再造,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意义。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古诗内容包罗万象,主题多样。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情谊人伦、田园之乐等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传统文化。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文化缺失的年代,一些腐朽的社会风气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急需一片心灵净土。

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思想精髓,这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循环播放古诗,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时刻沐浴在文化气息之中;另外,还可以请一些专家到学校开设论坛讲座,讲解古诗词的发展历史,将古诗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在传统佳节之际举办演讲比赛,传递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塑造举止儒雅、谈吐优雅的新时代学生形象。

总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古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古诗教学的重要意义,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手段,发挥其智育功能,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学生沐浴在文化气息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努力把学生培育成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

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1、古诗词,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1、通过学习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炼隽永的古诗词,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在我们熟知的唐宋诗人中,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有藐视权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处处体现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

生活在南宋的诗人陆游,始终如一的抱着对当时民族必然要光复失地的信念,在他86随临终前,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短短28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抗战事业满怀必胜信心,其殷殷的爱国之情怀,读了无不使人动容。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品德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

让学生从小就读这样的诗词,无疑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植下了爱国之根,铸入了民族之魂。

2、通过学习古诗词,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

它对净化心灵,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向来崇尚高雅洁之美,古诗词中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写出了诗人冰清玉洁、为官清廉、纯洁无私的磊落品格。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于谦《石灰吟》)。

诗人托物言志,歌颂了高洁的品格。

让学生读这样的诗词,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提高审美水平的对症良方。

2、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古诗词经典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

1、学观察。

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

体会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

“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

“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

是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

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

通过品味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才能更好的掌握事物,作文才能更好的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2、学想象。

创造源于想象。

小学生天真无邪,最富有想象力,引导他们在习作中想象,对培养其创新意识有很大好处。

如李白、苏轼、李清照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读后撼人心魄,如临其境。

学习这样的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3、古诗词,是美育的好帮手 

1、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导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第二章小学各年段古诗教材及教学现状分析

2.1小学低年段古诗审美教育分析

2.1.1、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晓畅如话,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2.1.2、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这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小学教材中的很多诗歌画面感都非常强,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

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

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在学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鲜活化,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这是对于第一学段,古诗词是这样教学的,同样的诗歌如果放到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赏析的角度和训练的内容就要有所变化。

如,在第二学段,可以加大其二、其三的赏析,让学生用其一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二和其三,课堂上增加说话和写段的练习;第三学段要更注重课外阅读的积累,让学生自己搜集描写江南的古诗词,互相交流感受,以仿写、创作为主,鼓励学生创编诗歌。

2.2小学中年段古诗审美教育分析       

  目前在小学中年段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存在没有对古诗文中包含的审美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都是从师专毕业,其本身的古诗文水平相对较低,且诗词素养也相对较为缺乏,因而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就缺乏深层次理解。

通常来说,古诗文描绘的意境无法言传,只能意会。

古诗文中包含着很多积极层面的内容,例如养性、修身以及亲情等,而在古诗文实际教学中,只是稍微总结了价值观以及情感方面的内容。

再加上审美教育过于单一、滞后的教学形式,造成了美育的效果和质量较差。

       

2.2.1缺乏文化功能教育       

  古诗文是表现古代人民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教学是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不同题材和类型的古诗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基础古诗文知识,还能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

并且古诗文教学还能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无尽的热爱。

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还非常缺乏文化功能教育,且教学模式也非常落后和单一,这对古诗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苏教版中的《汉乐府》这篇古诗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先对古诗文中的每个诗句进行一一讲解,然后让学生加以了解和记忆,对于不懂的诗句则做好相应的注解,最后达到背诵古诗文的目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基础知识水平而开展教学,这样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对古诗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

2.3小学高年段古诗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

在诗词赏析之外,教师也可给学生们讲讲简单题题目范围让学生随意创作,比如:

春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创作关于春天的绝句;学生还可的诗词创作方法,比如:

绝句的创作。

 绝句是最好写的,毕竟绝句只四句,从格律上讲,相对比较自由、随意,五六年级的孩子基本上认真思考一番后都能写出来。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接触较多的事物,定一个选以系。

对于个别不善于创作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仿写绝句,学生通过替换词语,改写句子等方法仿写诗句,力求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和信心的学习效果。

 通过创作诗词、仿写诗句学生对诗词会有更深入地认识,并在相互间作品交流的过程中比较鉴别,提高诗词审美鉴赏水平以及对文字的运用能力。

多元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

 诗词作品是感性的,有的豪情激越、有的优美恬淡、有的婉约动人、有的教师在诗词赏析课上介绍诗词、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时,可以配以音乐、影片、微课等多种形式,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别林斯基曾说过:

“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但诗词中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才能感受到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能让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

学生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画面,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画面,肯定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

他的脑海中就生发出更多关于诗词的联想,拓展回味。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是进入了诗词的意境。

一旦进入意境,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情景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等于是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可见,诗词赏析教学中多元创境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非常重要,也是捕捉诗词意境的关键。

  

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瑰宝。

优秀的古典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古典诗词意境高远、内涵丰富、妙语连珠、智慧深邃,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通过课程拓展——“创课程”诗词欣赏学习,学生可以发现古典诗词的美、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的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

这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芬芳课堂,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潜能,对教师教学潜能的发挥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国内外小学低中高三学段古诗教育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

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

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

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一、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

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

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

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

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

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

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

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

“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

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

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

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

”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

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是情与理。

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如李绅的《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第二是形与神。

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

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

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第三是理与趣。

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

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我想教师如只讲生硬的“理”而忽视“趣”,学生是不会“买帐”的。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章、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

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

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